书城亲子家教不吼不叫的家教智慧
428200000026

第26章 不吼不叫才能拉近与孩子的距离(2)

很多家长在听到孩子抱怨或发现孩子犯错时,就不问青红皂白地指责孩子,企图通过说教或批评让孩子改正行为。可是,孩子有时并不是故意要犯错误的,可能是无心的或者是被误解了,如果家长事先不了解详细情况,就劈头盖脸把孩子吼骂一顿,孩子会觉得委屈,认为父母专横野蛮,不给自己任何辩解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会对家庭和父母产生恐惧感,有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向家长诉说,孩子与家长的距离由此产生。正确的做法是:家长在说教、批评孩子之前,务必先弄清事情的原委,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描述和解释,并可通过他人进行查证,在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与孩子一起分析其中的问题,判断孩子的行为是否正确、合理,而后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

(3)说教、批评孩子前,先帮助其解决当前的问题

十岁的玛丽和妈妈一起坐在客厅的沙发里看电视,玛丽不小心打翻了沙发前桌子上果汁,玛丽胆怯地望向妈妈。出乎玛丽的意料,妈妈只是平静地说道:“果汁打翻了,你去重拿一杯吧,还要拿一块海绵。”玛丽赶紧点点头,快速地把桌子收拾干净,并小心翼翼地不去碰倒新果汁。当孩子做错事时,玛丽的妈妈并没有马上教训女儿,而是先处理事情,告诉玛丽如何解决眼前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也应如此。孩子处于青春成长期,强烈的认为自己足够成熟,对自己的错事也反应敏感,比起说教和批评,他们更愿意有一个冷静、可靠的朋友给他们出主意,告诉他们正确的做法。

(4)说教、批评孩子时,应对事不对人

父母说教、批评孩子时,应对事不对人,这样更容易做到客观、公正,也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

本节家教智慧

父母是孩子最坚实的依靠,孩子出了问题,一味地说教和指责只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使孩子产生距离和怨恨,一定要先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体会孩子内心的真正感受和想法,稳定孩子的情绪,使孩子冷静下来,与孩子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家长要记住:要想教育犯错的孩子,帮助孩子都出困境,需要善于倾听孩子的想法,以及正确的教育方法,说教和批评只会让孩子产生怨恨。

3.不要把自己的坏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当父母因工作、生活上的种种烦心事而困扰不已时,孩子恰好就在身边,可能是因淘气贪玩弄得一身脏,或是把某件家里的物品砸坏了,或是不按时写作业,或者考试成绩差……孩子的这些“坏行为”时,无疑如火上浇油,更加增添父母心中的烦躁,于是,许多父母最终控制不住火气,气急败坏地吼道:“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衣服弄得这么脏”、“又把东西砸坏了,整天莽莽撞撞,怎么这么不省心”、“不许哭,再哭你试试”更有甚者说,“你怎么这么没用啊”等等,将坏情绪毫无保留地发泄在孩子身上。

也许家长们并不是真的要责怪孩子,或者并不想嗓门如此之大,说话态度如此之差,语言如此之激烈,但是父母却无意识地做了,把孩子微小的错误放大,把自己不愉快的心情附加到了孩子身上。其实,人总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但是当父母在面对其他人的时候,比如上司、同事、朋友、同学,总是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而面对孩子,却轻而易举地发泄出来,究其原因,不过是父母对待孩子的心态问题。

艾伦·菲利的妈妈因为家庭琐事和丈夫争吵起来,二人互不相让。菲利的爸爸十分生气,摔门而出。菲利的妈妈看着丈夫愤然离去,内心烦躁不已,却不得不去菲利的外婆家接儿子回来。菲利妈妈到了外婆家,发现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正津津有味地看着动画片,心里的那股刚被压住的无名之火立刻就燃烧起来。菲利的妈妈冲着小菲利大吼一顿:“你不做作业吗?看什么电视!”菲利被妈妈突如其来的怒骂声怔住了,他小声地辩解道:“我作业已经完成了。”这要是在平常,菲利妈妈一定不会再多说什么,但是现在正沉浸在坏情绪里的她听到儿子的话,反而更加生气了,嗓门也越吼越大:“作业做完了就不去看书吗?你的学习成绩很好?一天到晚只知道看电视,怪不得学习没有一点进步!”菲利觉得委屈极了,认为自己没有做错什么,妈妈却对着自己大吼大叫,难过地哭了。看着儿子不断的哭泣,菲利的妈妈终于冷静下来,这才意识到自己把儿子当作了“出气筒”,后悔不已。在回家的路上,菲利一直不吭声,无论妈妈怎么和儿子搭话,也只是简单地应一两句,走路的时候也和妈妈离得远远的。

菲利的母亲由于心情不好,将情绪发泄在儿子身上,最终导致了儿子与自己之间产生了隔阂。许多父母不以为然,总以为过一段时间孩子自然就会忘记,却不知道如果父母不加反省,一碰到坏情绪就向孩子发泄,放任自己的情绪,长期累积,会给孩子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孩子虽然年纪小,却很敏感,父母的情绪完全能被他们感觉到,尤其是对于成长中的孩子,他们往往会牢记那些刺激性强烈或自己印象颇深的东西。父母经常的吼叫且不听孩子的辩解会使孩子逐渐变得孤单和不自信,也不愿和父母相处,下意识地远离父母,尽量避免和父母的交流,而父母却浑然不知,不知道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的原因何在。

父母把坏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不仅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拉大父母与孩子的距离,还会给孩子带来极坏的影响。《欧洲发展心理学杂志》中的一篇研究报告中,芬兰心理学研究人员经过调查结果显示,当家长下班回家后将工作中的压力和疲倦也带回家时,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甚至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等一系列后果。而且孩子也会自觉地模仿父母的这种随意发泄情绪的做法,变得习惯将矛盾、责任推卸给别人,成为一个缺乏责任感、有暴力倾向、喜欢把过错推给他人的人。

家是人们休息的地方,被人们誉为“温馨的港湾”,父母将工作中的坏心情带回家,只会破坏家中原有的和谐氛围,把家庭气氛弄的紧张,给其他的家庭成员造成一种的心理上的压力。由于情绪是可以传染的,坏情绪犹如病毒,一人产生坏情绪,大家都会跟着感染。因此作为家长,不要将工作中的坏情绪带回家来,发泄在孩子的身上,在回家之前,请先整理好心情,调整情绪,面带微笑地走进家门。

(1)父母回家后要学会迅速转变角色

“女儿还有几个月就高考了,虽然自己也工作特别忙,遇到了一些麻烦。不过,每次回家之前我都会对自己说,工作已经结束了,现在我要回家做妻子、做妈妈。”一位女儿即将面临高考的妈妈如是说。作为父母,应该如这位母亲一样,回到家中,要提醒自己角色已经转换,已经由职场人士转变成丈夫或妻子、父亲或母亲,把工作和生活分开,不把工作中的情绪状态带回家,也不把工作中的坏情绪带给家人。

(2)父母要善于转移自己的坏情绪。

无论在工作中遇到了什么事情,在回家之前,可以给自己留一点时间,缓冲一下。有心理学家建议,可以在办公室里多待一会儿,准备一个本子,把工作中烦心事一一写下来,然后把本子锁在办公桌的抽屉里,并对自己暗示:“既然回家了,就不要再去想。”此外,还可以通过做其他感兴趣的事转移一下注意力,或者找朋友家人诉说自己内心的烦恼等等,为自己释放压力,换个心境,而不要把坏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3)父母应勇于承认自己的坏情绪。

虽然我们尽量不要把工作中的坏情绪带回家,但是孩子通常是非常敏感的,他会从父母的表情、语言、动作中嗅出异样,感受到父母是否真的拥有一份好心情。这时候,如果孩子问父母:“妈妈(爸爸),你怎么了?”父母们的回答通常是:“没什么,大人的事你不要管,赶紧好好学习吧。”也许孩子不会接着再问什么,但是其心里明白父母一定有事,只是不说而已,甚至会猜测发生了什么,胡思乱想。其实,只要父母诚实地回答:“只是在工作中遇到了一点小麻烦,不用担心,马上就处理好了。”或者是:“今天妈妈(爸爸)碰到了烦心事,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来思考问题,可能会忽略你,不用担心,明天就会好起来的。”孩子就会认为父母重视自己,愿意和自己坦诚交流,即使他帮不上任何忙,心里也会踏实很多,并且会理解父母的一些反常举动。

本节家教智慧

家长们通常忽略孩子的感受,在孩子面前放任自己的情感而不加控制: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和蔼又耐心;心情不好的时候,则对孩子横加指责,大声吼叫。熟不知,这不仅会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也破坏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拉大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把孩子当作“出气筒”在许多家庭中几乎都出现过。其实,这是家长们缺乏责任和不理智的表现。工作上的繁重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甚至是夫妻间的矛盾,当家长们不能合理排解压力时,弱小而又缺乏反抗力的孩子就很容易成为不理智的父母的发泄对象。作为家长,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着想,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切不可以家长自居而“为所欲为”。

4.妥善处理孩子的抵触情绪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们发现自己的孩子不再像从前那样乖巧听话了,并出现一些抵触情绪:比如对父母说话表现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或是对父母的教导和意见充耳不闻;或是明明自己犯了错,反而理直气壮,无视家长的说教,甚至横眉冷对,摆出一副唱对台戏的架势;还喜欢和父母对着干,父母说往东,就偏要向西行。面对孩子的这些反应和情绪,一些父母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只好通过责备和吼骂试图“镇压”孩子,结果却事与愿违——面对父母的吼骂,孩子反而变本加厉,抵触情绪更加强烈。

其实,孩子的这些情绪和反应属于正常现象,孩子不听话,究其心理根源来说,是孩子的逆反心理在作祟。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在彼此交往过程中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其在青少年行为上的表现就是“不受教”、“不听话”、“较劲儿”、“对着干”等叛逆行为,这令许多家长十分头疼和无措。

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说,叛逆期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三岁左右。在这一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家长的要求和安排往往逆向而行。如果家长能正确对待,妥善处理此阶段孩子的抵触心理,孩子会朝向独立自主、心理健康的方向发展,若孩子没有丝毫的反抗意识,在日后往往会表现得过于软弱和优柔寡断。

第二阶段在孩子十来岁左右。这一时期孩子会产生“我是大人”的想法,渴望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所以经常会与父母意见相左,与父母发生冲突和矛盾。

第三阶段就是孩子的青春期阶段。在此期间,一方面,孩子的观点、信念尚未形成或极不稳定,容易依赖父母;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希望按自己的想法行事。由于青春期孩子思想的不成熟、不定型、可塑性大,父母的教育和态度是关键,如果父母未能正确引导和控制,孩子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在心理学中,孩子逆反心理的常见表现有以下几个类型:

第一种是超限逆反。超限逆反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或者机械不间断的重复作用于主体,从而引起的主体的逆反心理。比如父母整天喋喋不休的说教令孩子感到厌烦。

第二种情境逆反。情境逆反是指主体在特定的时间场所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和情感,处于不同的情绪状态中。如果他人不顾主体当时所处的情景,会诱发主体的逆向、排斥心理。比如父母和孩子坐在餐桌上吃晚饭,却不停地询问孩子的考试成绩,会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不愿与父母同桌。

第三种是禁果逆反。禁果逆反是指理由不充分的禁止反而更加激发人们强烈的探究欲望。家长越是禁止的事情,孩子就越是要做。比如父母干涉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不准孩子打篮球、唱歌跳舞、玩游戏等,孩子却沉迷其中,对父母的警告威胁充耳不闻。

第四种是自主逆反。自主逆反是指主体的尊严、地位受到威胁时而出现的逆反心理。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强,十分渴望获得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并给予他们充分的独立和自由支配自我的权力。这时,如果父母不顾孩子的尊严,毫无理由的斥责、吼骂、讽刺、控制孩子,会引起孩子强烈的反抗和抵触。

第五种是失横逆反。失横逆反表现为父母的实际行为与其教导的内容背道而驰,失去平衡,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产生。

当孩子抵触情绪强烈,逆反心理严重时,会产生许多不良后果,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孩子的逆反心理往往与父母的态度、教育有着紧密的相关,父母可以说是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具体表现为:

(1)父母的过度、偏激教育方式。当孩子说错话或做错事时,许多父母立刻情绪激动,大声吼骂孩子,不听孩子的辩解,强烈指责孩子的不是,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导致孩子或是大声与父母争执,或是沉默不语无声反抗,长期如此,会给孩子心理留下阴影,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将父母的批评意见置若罔闻。

(2)父母的言行不一。很多时候,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不一,说话不算数行为表示不满,但是又不敢和父母明讲或者即使和父母说了也毫无作用,父母只会敷衍搪塞孩子,于是孩子在找不到其他表达不满情绪的方式的情况下,以逆反行为进行抗议。

(3)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溺爱。许多父母在孩子成长初期过度宠爱,对孩子千依百顺,一味骄纵孩子,等孩子长大时,再进行管教,此时孩子已养成的跋扈任性的性格,不良习惯也已然成形,父母的突然纠正和指责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触和逆反心理。

(4)家庭关系不和。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架,家庭不和,会降低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使孩子厌恶父母行为,不听父母的话,不把父母当回事。

抵触心理、逆反行为,是孩子成长阶段的“必修课”,孩子有轻微的叛逆,父母大可不必大惊小怪,强烈地指责孩子,而应给予理解和包容,耐心地对其进行教育与引导。因为到了一定的年龄,孩子的心理会逐渐成熟起来,这种叛逆行为会逐渐消失。然而,一旦孩子逆反的程度超出了正常范围,父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深刻剖析原因,通过科学技巧性的沟通、引导来消除或缓解孩子逆反心理。

妥善处理孩子的抵触情绪,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放下父母的架子,做到互相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