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42813200000054

第54章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0)

为什么人们在环保方面是如此举步维艰?关键在于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之意义尚未真正认识。现实告诉人们,当今人类确实迫切需要用马克思所构建的“意义世界”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容加以启蒙教育。

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是马克思所要我们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马克思为人类所构建的“意义世界”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克思说:“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他还说:“社会(指共产主义社会——引者)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马克思在这里向人们所描述的这一共产主义的前景,正是他所构建的“意义世界”的人与自然完全和谐高度统一的前景。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任何哲学都无法回避的重大理论课题。但在马克思之前的所有哲学都未能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马克思基于他的感性活动原则和实践思维方式,用其毕生的心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正确地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确立了基本原则,从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角度为人类构建了一个“意义世界”。早在青年时期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就通过考察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在自然哲学中的差别,来说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只有掌握自然界的客观理性才能达到“定在中的自由”,马克思在当时就已开始重视自我意识和现实世界、人和自然界内在的有机联系,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的思想孕育着马克思后来的关于人与自然理论的思想萌芽。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一方面摒弃了“抽象的自然界”,另一方面又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提出了人与自然是在对象性的活动中自我生存的,从而初步形成了人与自然的理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通过确立实践思维方式,超越了人与自然界截然相分的理论思维前提,从而克服了传统哲学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局限性。在稍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更为深刻地阐述了“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中形成的关系”,他站在感性活动的立场上,揭示了在“工业”这种感性活动中,向来就存在的人和自然的现实统一性。至此,马克思就基本确立了关于人与自然的理论。自此以后,马克思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理论经过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的检验,不断得到补充、深化和展开,这一进程的最终成果都凝结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内蕴于思维方式中的革命、批判主旨进一步披露出来,从而寻找到了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摆脱生存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

在马克思所构建的“意义世界”中明明包括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内容,马克思明明把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实现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作为实现人的生存的意义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有些人却偏偏要否定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包括有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理论,否定马克思是把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作为人生价值的重要内容的。他们强调,马克思虽然看到了资本主义是以不断扩大作为利润源泉的商品生产为基础的,但是忽视或者根本不理解这种形式的浪费性过度生产对地球的生态系统所造成的后果,从而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只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而没有关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理论。他们抓住马克思讴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改造自然的功能的有关词句大做文章,认为马克思也是一个鼓动人类利用知识去征服与伤害自然界,从而带来人与自然严重对立的思想家。他们认为,马克思所论述的人类的解放包括了人的政治解放和经济解放,但没有包括实现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内容。这实际上是对马克思理论的一个重大误读,尽管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确实可以找到与其实现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宗旨不相一致的个别词句,但无疑贯穿于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观点是对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强调。对此,两位“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作过富有说服力的论证。

其一是马尔库塞。他指出,把自然视为“解放的一个重要领域”是马克思的著作,特别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要论点”,在这部手稿中,“‘自然占据了它在革命理论中应该占有的位置’。”他认为,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自然界不仅仅是材料,“不仅仅是人作为在有机的或无机的物质而出现,而是作为独立的生命体,作为主体—客体而出现,对生命的追求中人与自然的共同本质。”③人为什么能同自然界发生关系?这不仅由于“物本身就是人的关系的对象化”,而且由于“物本身也像人同它发生关系那样同人发生关系”。也就是说,这不仅由于“物是客体”,而且由于“物是主体”。他还说,当马克思把自然界看作是一种主体时,曾被一些人作为“人本学的、唯心主义的思想”加以指责,但实际上这一观念与唯心主义风马牛不相及。“它是成熟的唯物主义理论的先驱”,“是唯物主义基础的一种扩大”。当然,“这不再是费尔巴哈的‘自马克思所构建的『意义世界』是当代人的指路明灯参见:张传开等.探索、建构、确立和展开——马克思人与自然理论的历史发展.载:巢湖学院学报,2005(1)马尔库塞.反革命和造反.波士顿出版社,1972.63~64③马尔库塞.反革命和造反.波士顿出版社,1972.65然主义’,而是相反,是在一个方面发展了的历史唯物主义,而这一方面将对人的解放发挥一种重要作用。”在他看来,马克思有关如何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论述,是当今人类正确地面对自然界,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从而真正使人通过“解放自然”再解放自身,使自己的生存真正获得意义的基本准则。他说,马克思所说的“对自然的人道的占有”,就是要求人们“把自然界改造成符合人的本质的环境世界”。由于马克思从来没有把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看作是人的本质,所以马克思也不会把按照“符合人的本质”的原则去“占有”自然界具体化为尽可能多地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马克思认为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人应全面发展,所以马克思在这里所提出的“对自然的人道的占有”,是要人们让自然为满足人的各种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马尔库塞还指出,“当马克思讲到‘按照美的法则来塑造对象的世界’时,他既不是附带说的,也不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慷慨激昂。”这是马克思为人类正确地面对自然界指出根本的方向。

其二是佩珀。他强调,“马克思主义对生态社会主义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不应该在总体上被抛弃”,“马克思主义对生态社会主义来说就犹如一剂‘解毒药’,它能够消除弥漫于主流绿党和无政府主义绿党言谈之中的那种理论上的含混不清、自相矛盾、枯燥无味等毒素。”他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的所有理论中,其自然概念对生态保护的意义最有争议。许多人,特别是那些生态原旨主义者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持否定态度,强调正是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为人们伤害自然、破坏自然提供了理论依据。佩珀与这些人的观点截然相反,他高度肯定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对生态保护的意义。他指出,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属于培根、黑格尔的思想范畴,但又不仅仅是追随他们,而是超越了他们,发展了一种独特的立场。他说:“在马克思那里的自然概念,不仅仅只是把自然当作经济物品的原料(一种技术中心主义的观点),也不仅仅只是把自然当作物品的固有价值的发源地(一种深层生态学的观点),更不仅仅只是把自然当作一个濒于灭绝的生态系统(集体活命主义的悲剧),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把自然设想为是一种社会范畴,尽管自然具有‘客观性’,但它被自身的某一个组成部分重新塑造和重新解释了,即重新塑造和重新被解释成人类社会。”他强调,研究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对生态保护的意义必须从马克思辩证地看待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基本思想出发。他还强调,在研究马克思的自然概念时,不能忘记马克思关于“自然界具有优先地位”的基本观点。在佩珀看来,从马克思的这一论述中不能仅仅领会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而且还应看出马克思尊重自然的基本立场。马克思关于把第一自然转化为第二自然的思想是遭生态中心主义者批评最多的,而在佩珀看来,正是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深刻地指明了人如何解决人既存在于自然又与之相对立的矛盾的途径。人造的自然是人们与自然作斗争的必然性的体现。把自然界与“好”,而把技术、人类文化与“坏”联系在一起是错误的,人类完全能够创造出一个比自然给予的世界更好的世界。只要第二自然使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只要第二自然能符合人的美的观念,就谈不上对自然的伤害,就能实现人与自然高度的和谐,因为对美的追求是人与自然所共同的。

这两位“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马克思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理论的实质与意义的理解是正确的。只要我们都能像他们那样自觉地重视与深刻地领会马克思的这一方面的理论,我们就一定能在实际行动上按照马克思为人类所构建的“意义世界”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去解决日趋严重的自然危机、生态危机,真正找回自己在自然界中应有的位置,尊重自然,回归自然,提高生存质量,展现生存意义。

(四)

人们一定会注意到,在当代世界上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实施,所谓的“平等”与“公正”原则被大肆操作并加以广泛地推行,可是大家并没有感觉到这个世界因此而真正变得平等与公正,而是恰恰相反,这个世界的贫富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了,人与人之间也越来越不平等与不公正了。严酷的现实迫使人们去思索:目前实施的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平等与公正?这种平等与公正究竟能否带来人们确实需要的平等与公正?

在马克思为人类所构建的“意义世界”中,实现人之人之间的平等与公正当然是一项重要内容,但显然马克思所说的平等与公正与目前被一些人所极力推崇的那种平等与公正不是一回事。为了使人类真正享受到平等与公正,就必须走进马克思为人类所构建的“意义世界”中,看一看他是究竟如何论述平等与公正的,在此基础上,真正按照马克思所要求的去做。

资产阶级是打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登上历史舞台的。资产阶级以天赋人权、人与人之间天然是平等的理论为思想武器,推翻了以封建等级制为主要标志的贵族统治。资产阶级所建立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以维护平等与公正为主要内容的资产阶级法权的基础上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实现了人们多少年来所梦寐以求的平等与公正,如买卖的平等、选举的公正等。在资本马克思所构建的『意义世界』是当代人的指路明灯主义社会中有着无数的规则条文,这些规则条文,就其形式而言都是平等与公正的。追求平等与公正是人的天性,资本主义社会从形式上讲确实在满足人的这一天性。从这一意义上说,把资本主义制度视为一种美好与进步的社会确实是有理由的。

资本主义是如此美好与进步,那为什么马克思还要对其不满呢?为什么马克思还要批判和推翻它呢?为什么马克思不把资产阶级的平等与公正观现成地拿过来纳入他的“意义世界”呢?关键就在于,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所祈求与实施的那种平等与公正只是形式上的平等与公正,而不是实质上的平等与公正。这种平等与公正比起封建社会的等级制来说当然是一种进步,而且人们也确实借助于这种平等与公正获得了许多权利。但是,倘若人们只是停留于这种平等与公正上,其结果不会是人类的普遍解放,而是出现严重两极分化,社会处于尖锐对立之中。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不会因为有了这种平等与公正,生命就变得有意义了。

马克思深入阐述其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实质上的平等与公正观,并把这种实质上的平等与公正作为他所构建的“意义世界”的重要内容的,是他的名著《哥达纲领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