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
42813200000004

第4章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3)

在经济发展中还有很多规律,比如,企业发展必须按企业运行规律来办事、宏观控制要按宏观经济运行规律来办事,等等。经济工作是讲成本的,成本意识淡薄,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严重,甚至为了私利不惜劳民伤财,搞什么“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最终结果不是发展经济而是破坏经济。能源消耗也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据有关部门计算,目前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如果降低到世界平均水平,就能节约不少能源,降低不少成本,减少不少污染。

总的来说,正确处理好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才能解决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发展应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大国,随着向工业文明的迈进,人口、生态、环境、资源等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把控制人口、保护生态和环境、节约资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资源相协调,才能实现发展的良性循环,绝不能“一地致富,八方遭殃”;决不能“吃祖宗饭,砸子孙碗”。发展,就应该在自然界涵养能力和更新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与自然相和谐,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四、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目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满足人们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人的全面发展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一切发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离开人的生存需要,离开人民的利益,发展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科学发展观一定要把实现人的共同富裕、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

第二,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辩证关系。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运行过程,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过程,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三个文明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其中,物质文明是基础。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是,必须看到,经济发展又是同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紧密联系的。政治文明是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包括政治法律思想、政治法律文化、政治法律结构和政治法律制度、体制和机制等方面,它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精神文明是思想文化道德建设的积极成果,表现为精神生活的进步,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三,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协调发展,就是在发展中实现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实现人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调发展,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相互协调发展,实现制度、体制、机制、机构相互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区域、工农业相互协调发展,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相互协调发展,实现公正与效率、改革与稳定的协调发展,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

第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综合要求。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护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有序利用和实现社会的有序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保护社会人文环境和社会人文传承能力,保持人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人文资源、政治资源的有序利用和社会文化的有序发展。

第五,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实质。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六,实现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方针。统筹兼顾,就是要在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结合起来,把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各项工作的重要结合点,实现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在改革发展中促进社会稳定。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稳定中推进发展。

树立科学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我们一定要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

俞可平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的保护相协调,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发展不仅要与现存的自然条件相适应,也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解释:“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不是一般地要求我们要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是把这些要求本身就视为发展的基本要素,其目标就是通过发展去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植根于现代文明之上的“天人合一”。简言之,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既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的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括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机构和实际行动。

如果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这一视角来观察人类文明形态的演变发展,可以说,生态文明作为一种后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

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高级形态,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颖状态,是人类文明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条件下的转型和升华。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生态的组成要素之一。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建设生态文明,归根结底原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俞可平,“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政治哲学、中国政治、比较政治、治理与善治、全球化、公民社会。

是为了人类自身的利益,良好的自然生态是人类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人类自身是生态文明的主体,处于主动而不是被动的地位。建设生态文明,绝不是人类消极地向自然回归,而是人类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人类既不能简单地去“主宰”或“统治”自然,也不能在自然面前消极地无所作为。换言之“以人为本”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也同样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出发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自身的利益,也正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归宿。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就是经济与社会、地区与地区、城市与农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今人与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社会整体的进步,既包括社会关系方面的进步,也包括自然关系方面的进步。进而言之,科学发展观既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它表现为物质文明的进步;要求人民民主权利的增加和民主程度的提高,它表现为政治文明的进步;要求社会文化艺术的发展和人民精神生活的丰富,它表现为精神文明的进步;也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它表现为生态文明的进步。由此可见,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整体进步状态,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方面的所有进步作为一个整体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要素。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另一方面,人类自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内在地体现在人类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一杆基本标尺。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内在地要求社会经济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内在地包含着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规;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内在地包含着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

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所要建设的生态文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方面,它要求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特殊的自然生态环境、人口素质状况、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社会政治条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特别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仍然要把发展作为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整个文明建设的基本手段,通过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要充分吸取发达国家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发展的自然生态代价。正如中央所要求的,在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要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其他远景发展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以及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有机地整合起来,互相协调,整体推进。

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飞跃

杨金海

党的十六大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写进党的纲领性文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结合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全新的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思想;在五中全会上,又进一步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的高度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论述了以人为本思想。把以人为本思想作为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核心执政理念,这在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飞跃。深入研究和探讨以人为本,努力在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将使我们的理论研究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进入一个新境界。我想围绕这个问题谈三点体会,就教于大家。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看作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在他们的许多著应当说,马克思主义是严整科学性与崇高价值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价值性在于高扬人的主体地位,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彻底解放的崇高价值目标。这二者缺一不能构成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