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犹太人笔记本里的101个赚钱秘密
4280800000028

第28章 生意场中百无禁忌

18.生意场中百无禁忌

对于犹太人来说,生意就是生意,在生意场上只能遵守商业规则,除此以外,日常生活中的亲情、友情、助人、礼让、尊老爱幼等等伦理道德都必须服从于商业规则。在商场上,一切都是商品,商品只有一个属性,那就是增值,一切都应该服从这个最高目的。一言以蔽之,为了赚钱,一切都可以放弃,只要能赚到钱,除了犯法的事和违背合同的事,其他什么都可以去做。

生意场上无禁忌,犹太商人在进行商业操作之前,会排除众多伦理道德规范的约束和情感的障碍,放下包袱,轻装上阵,眼界看得宽,手脚放得开,处处得心应手,无往而不利。

很多企业家对自己亲手创立的公司,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甚至视公司如自己的孩子,悉心呵护,终身厮守,然后传之后代,而后代对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公司,也就自然带上了一层祖先崇拜的色彩。这些做法在犹太商人看来,就显得非常可笑,因为创立公司的目的,只是赚钱,只要能赚钱,出售自己的公司也是生意的一种形式。

同样,犹太商人在进行商业操作时,从来没什么顾忌。他们认为只要是有利于赚钱,且不违犯法律,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完全不必考虑过多。 对待政治,他们的态度也是如此,不管你是谁,只要有钱赚,犹太人照样和你做生意。

苏联刚刚成立时,许多商人都对它避之不及,只有犹太人哈默独辟蹊径,结果在苏联发了大财。

成功使得哈默信心大增,他想,如果我回国一趟,联合机器和其他产品的生产企业,与苏联进行更多的贸易,是不是会赢得更大的成功呢。回国后,他说服的第一个人是亨利·福特。福特汽车早已闻名遐迩,其创始人亨利·福特也是个有名的反苏联派。哈默经人介绍与福特见了面,可是这位汽车巨擘开门见山地对他表达了反对意见,福特不否认在苏联市场上销售自己公司的产品可以赚钱,但是,他说:"我绝不运一只螺丝钉给敌人,除非苏联换了政府。"

虽然福特的态度非常坚决,但是哈默并没有气馁,他说:"您要是等苏联换了政府才去那里做生意,岂不是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丢掉一个大市场吗?"哈默把自己在苏联的见闻、经商的经历以及列宁如何对自己开绿灯的事,一五一十地讲给福特听,哈默说:"我们是商人,只管做我们的生意,而生意就是生意。"

渐渐地,福特对哈默的话产生了兴趣,还和哈默共进午餐。餐后,福特又陪哈默去参观自己的机械化农场,两人谈得非常投机,最后,福特终于同意哈默作为自己产品在苏联的独家代理人。哈默从福特这里首先打开了缺口,很快又成了橡胶公司、机床公司、机械公司等许多家企业在苏联的独家代理。

后来,在哈默的斡旋下,福特公司和苏联政府又达成了联合兴办汽车、拖拉机生产工厂的合作协议,福特由此获得了巨额利润,哈默自然也受益匪浅。

犹太人认为,生意场上,重要的不在于道德,而在于合法性,只要合约是在双方完全自愿的情况下达成的,并且符合有关法规,那么结果即便再不公正,也只能怪吃亏的一方为什么事先不考虑周全。这样一种信念的确立,为商业化大潮席卷一切领域开启了闸门,从而使与人类有关的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商品的标签,不管是宗教的、伦理的、美学的、情感的等等,统统丧失了原先神圣的光环,取而代之的,是金钱的颜色--金黄或者铜绿。

当年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与上帝制定盟约,来约束犹太人的行为。犹太民族在生活上的禁忌之多之严格,在世界各民族中并不多见,并且这些禁忌历经两千多年还能一以贯之,至今仍是犹太人严格遵守的传统。但是在另一方面,犹太商人在经营商品时的百无禁忌也是在各民族中不多见的。现代世界的许多原先非商业性的领域,大都是被犹太商人打破禁区而纳入商业范围的。

在商场中,任何的道德考量,都是迂腐而多余的自我束缚。当大多数人还在伦理道德观念面前犹豫不决、徘徊不前的时候,犹太商人们已经把签好的协议拿在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