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大学的幸福课
4280300000009

第9章 幸福究竟是什么(3)

幸福与快乐不同,幸福更依赖环境和条件。幸福与否不仅取决于生存发展需要满足的状态,而且取决于环境和条件。事实上,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本身也取决于环境和条件。大致说来,幸福的环境和条件主要有四个方面:社会、家庭、职业、素质。这四个方面的状况共同规定着人们是否幸福和幸福的程度,它们是控制人们幸福状况的变量。在这些变量中,社会对于个人幸福来说又是根本性的:个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对象、场所、机会等所有一切都需要社会提供;规定个人幸福的其他因素归根到底取决于社会。社会决定着是否把个人幸福作为社会一切活动的终极追求,甚至也决定着个人能否把幸福作为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

以幸福作为终极目标,符合人不断拓展和深化需要的必然趋向。人在理性的作用下,总是不满足现状,总是在追求。在追求中产生新的需要和寻求满足新需要的手段。以幸福作为终极目标,就是要求人们不能满足于生活得好,而要追求生活越来越好、好上加好。

在人所追求的价值中,有一种价值是根本性的,同时又是总体性的,这就是幸福。幸福是人所追求的终极目的,也是人所追求的终极价值。幸福这种特殊的价值不是某种具体的价值,而是一种抽象的价值;不是某种单个的价值,而是价值的总体;它不是某种确定的价值,而是一种变动的价值;它并不为任何人完全拥有,但几乎所有人都承认它的存在并努力追求它。这种价值就是幸福。幸福意味着人生的完善,意味着人性的圆满实现,意味着越来越好的生活。幸福只可以接近,不可能完全达到,但追求它却能使人生更美好。幸福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价值因而成为了人类不懈追求的价值目标。

任何人只有认识到这个人生目的,明确这个人生目的,他才能取得成功、获得幸福。现实生活中那些苦苦奋斗者,由于不能明确这一人生目的,往往尝尽失败的苦果。徐小平在他的《图穷对话录》中就描述了许许多多渴望出国的人的真实故事和困苦挣扎的人生。他在书中提出出国的集体无意识就是对于不能明确自己人生目的的人的生动描述:“人们失去了对价值、幸福、人生目的的明确定义。出国或不出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你能够富足、自由、幸福、快乐地生活。从这个目的看,有多少留学生在国外不快乐,有多少不留学的学生在国内十分快乐,道理很简单:关键是看你自己想要什么。也就是说,你的价值观和幸福观是什么?幸福的人生包含这么几个东西:好的教育,好的职业,好的家庭。许多人在得到好的教育之后,放弃追求好的职业、放弃追求爱情和家庭,一味为出国而出国,为留学而留学,这是整个留学集体无意识的集中体现,造成了对现实生活的践踏,否决了奋斗的真正价值和留学的真正目的。”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留学群体中,在我们生活的其他领域也屡见不鲜,如考大学,如对某一职业的盲从,还有社会上各种盲目的跟风等等。没有明确自己的人生目的是这些人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耶鲁大学进行一项调查,研究人员问参与调查的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们有目标吗?”只有10%的学生确认他们有目标。研究人员又问了第二个问题:“如果你们有目标,那么你们可不可以把它写下来呢?”结果只有4%的学生清楚地把自己的目标写下来。20年后,耶鲁大学研究人员在世界各地追访当年参与调查的学生,他们发现,当年白纸黑字写下人生目标的那些学生,无论是事业发展还是生活水平,都远远超过了另外一些没有写下目标的同龄人。这4%的人拥有的财富居然超过那96%的人的总和。那些没有明确人生目标的96%的人,一辈子都在直接间接地、自觉不自觉地帮助那4%的人实现人生目标。可见,人生目标的确定,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啊!

人生是一种体验,一种经历,一种探索,一种生活,包含着酸甜苦辣,得失成败,荣辱沉浮。而人生目标,则是一种自我设定,选择怎样的体验、经历、探索、生活,都因其而定。人生不能只追求小目标,还必须有大目标,使人获得成功的是大目标,而不是小目标。如果只追求小目标,到头来你就会发现,原来你是在空耗你的青春,最终一无所获。

人生最伟大的目标就在于行动。王选作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者,推动了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被称为“当代毕升”。他在接受《中国青年》记者专访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年轻人认准目标,就要狂热追求。他还说到,一个有成就的科学家,他最初的动力决不是想要拿个什么奖,或者得到什么样的名和利。他们之所以狂热地去追求,是因为热爱和一心想对未知领域进行探索的缘故。王选自言从研制激光照排项目起就开始了这种追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有一种逆流而上的感觉,我几乎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身心极为紧张劳累,但也得到了常人所享受不到的乐趣。”

人,来到这个世上,应当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追求。在确定了目标之后,或许经过一生的奋斗也未能实现,但这并不意味着因此就失去了制定目标的价值。人正因为有了目标,才能使人向前进而不是向后退,保持积极的思想,而不是消极的态度,使人走向充实,而不是走向虚无,这就是制定目标的价值。

□幸福存在于追求理想的过程中

幸福就好比爬山,重在“爬”的过程,等到真正爬到了山顶,风景可能不过如此。

德国学者莱辛说:“幸福存在于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梦想的实现是一种幸福,但对理想的追求过程是更大的幸福。

积极心理学中活动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感产生于活动本身而非活动目标的实现。如跑步这项活动,过程本身比跑到终点这个结果带给人更多的快乐。快乐来自于有价值的活动本身。对这一观点表达得更为充分的是“流溢论”:当人们投入到一项活动中,且活动难度与其能力相匹配时,就会产生一种“幸福流”的感觉。太难的活动使人焦虑,太容易的活动使人厌烦。这种理论与我们今天常说的“幸福在于追求的过程中”的说法非常接近。

假如你心中是一片荒漠,追求会使你发现新的绿洲;假如你是一个精神上的乞丐,追求将使你变得富有。追求是引领你前行的灯塔。有一个理想,然后不断为之奋斗,人生会变得充实快乐。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追求,没有追求就像大海中迷航的船。

《南方周末》记者吴晨光在回忆其成功之路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八年前大学毕业之后,我被分配到首钢做炉前技术工作,当时的理想是做一名记者,因为无比羡慕记者自由的生活与工作状态。后来,经过奋斗,当自己真正进入这个行业之后,才发现曾经遥远的理想也不过尔尔。所以又开始寻求新的目标,比如说进入更好的媒体,诸如央视、《南方周末》之类。后来这些目标先后实现。如同第一次成功之后,仍有一种‘就那么回事’的感觉。如此反复就总结出一个道理,成功的快乐是在于寻求成功的道路上,好比爬山在于爬的过程。等到真正爬到了山顶,风景可能不如想象中的美好。”

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人会因忙碌而充实,因有确定的目标而感到有奔头和踏实,因幻想着成功后的喜悦而感到振奋。而成功后,短时间内会沉浸在成功后的幸福感中,时间一长,则因为没有新的奋斗目标而感到茫然,因为放松下来而感到失落和空虚。这是许多成功人士面对的问题。

有一个美好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就是给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希望,而希望是影响人们情绪的积极因素。一个丧偶的下岗女工辛苦地打工,独自供养着上大学的儿子,家里的经济情况自然不宽裕。但这个母亲并不痛苦,虽然经济并不宽裕,生活非常清贫,一个美好的希望支撑着她,就是盼望着孩子将来有出息。希望是什么?希望就是身有所托,志有所求,情有所寄;希望是生活的动力,是心灵的营养,是向上奋斗的精神支柱。希望是一种明天会更好的期待,与现在并无直接关系,但影响现在的心情。

希望的彻底破灭是绝望。当一个人很痛苦时,比如一个企图自杀的人,往往他的最大痛苦并不是现实的困难,而是看不到解决困难的希望,因此而绝望。人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为了希望而活着。哀莫过于心死。对一切事物失去兴趣和追求,是最可怕的心境。没有希望的人,必然会感到百无聊赖,心绪茫然,甚至身如呆木,心如枯井。生活在于创造,生命在于追求。有追求,有向往,人生才会有色彩。因此,当一个希望破灭时,我们应该为自己设立一个新的希望,从而使生活有一个新的追求。教育孩子的好办法之一就是在他们不图上进、贪图安逸的时候,给他们的心中点燃希望之火,让他们努力去追寻,从而创造一个美好的前程。

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是快乐的,是充实的,反之,没有奋斗目标,终日无所事事的空虚和无聊则是最大的痛苦。有一个禅宗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人死后,在去阎罗殿的路上,遇到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宫殿的主人请他留下来居住,并问他有什么要求。

这人说:“我在人间辛辛苦苦地忙碌了一辈子,我现在只想吃,只想睡,我讨厌工作。”

宫殿主人答道:“若是这样,那么,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我这里更适合你居住的了。我这里有山珍海味,有舒适的卧床。而且,我保证没有任何事情需要你去做。”

于是,这个人就住了下来。开始一段日子,这个人吃了睡,睡了吃,感觉非常快乐。渐渐地他觉得空虚和无聊,就去见宫殿的主人,抱怨道:“这种吃了睡、睡了吃的日子过久了也没意思,我现在是脑满肠肥了,对这种生活已经没有兴趣了,你能不能给我找一份工作?”宫殿的主人答道:“对不起!我们这里从来就不曾有过工作。”

又过了几个月,这个人实在忍不住了,又去见宫殿主人:“如果你不给我工作,我宁愿去下地狱,也不要住在这里了。”

宫殿的主人轻蔑地笑了:“你以为这里是天堂吗?这里本来就是地狱啊!”是的,空虚和无聊就是人生的地狱。美国有一个大企业家,经过前半生的奋斗,创下了数亿的财产,钱对他来说已不再是奋斗的目标。终日操劳,紧张的生活,无休止地周旋在生意场上使他感到身心疲惫。很长时间以来,他就很向往悠闲的生活。经过慎重考虑,他卖掉了企业,花巨资在夏威夷附近的海上买了一个小岛,并按照他的意图,在岛上建了一栋设施完备而且十分舒适的别墅,打算在那里过上他理想中的闲适生活。开始时他感到非常惬意和放松,但过了一段,他感到空虚和无聊。又过了一段时间,他感到这样的生活简直无法忍受。两年以后他终于又回到生意场中。后来他的感受是:宁愿在紧张和繁忙中生活,也不愿要那种空虚和无聊。其实最好的生活方式是要调剂好自己的生活,在紧张和繁忙的工作中适当放松和休闲,劳逸结合,张弛有度。我们既要降低欲望,又要有理想并为之奋斗。这并不互相矛盾。欲望的对象是物质的,为理想奋斗是精神的;前者是占有,后者是付出;前者是直奔目标,后者强调过程。从前,有一个叫一心不二郎的孩子,他深爱着一位叫幸福的姑娘,幸福姑娘住在遥远的地方,中间隔了无数大山和河流。

一心不二郎慢慢长大了,长成了一个健壮的小伙子,他越发思念远方的幸福姑娘。终于有一天,他备足了干粮,出发去寻找远方的幸福姑娘——他的心上人。

他走啊走啊,翻过了数不清的大山,蹚过了数不清的大河,衣服被荆棘挂破了,脚底磨出了泡,头发也长得又乱又长,可依然不见幸福姑娘的踪影。这一天,他走到一片树林里,看见树林里有一间小屋子,他于是走过去想讨碗水喝。

屋门开了,走出来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他笑眯眯的看着一心不二郎问:“孩子,你要到哪里去,怎么憔悴成这样?”

“我要去寻找幸福。”一心不二郎回答,“她是一个圆脸,短发,大眼,小嘴的可爱姑娘,我们都管她叫小胖妞,我喜欢她,想娶她为妻,所以我要去找她,哪怕走到天边,也要找到幸福。”

老人看着一心不二郎,摇摇头说:“孩子,你太傻了,从前有好多年轻人都从我这里经过要去寻找幸福,但他们都没有能回来,路途遥远,险恶丛生,你会送了性命的。”

“我爱幸福,如果找不到她我活着又有什么意思,即使在找她的过程中我掉下悬崖或被凶狠的猛兽吃掉,我也不会感到遗憾。”一心不二郎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