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哈佛大学的幸福课
4280300000028

第28章 让自己成为幸福的主宰者(1)

实际生活与电影中的情节有很大的不同,通常电影落幕的时候,生活才正式开始。真正有挑战的,往往是从此能否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幸福不是牺牲,也不是从现在和未来中选择其一;它既不是纯粹的意义也不是单纯的快乐,既不是只关注自己也不是无保留的为他人奉献。幸福是所有能够给我们带来的幸福要素和谐共生的结果。

幸福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获得的。期望幸福降临的人,首先改变的是你自己。

——泰勒·本-沙哈尔博士摘自《幸福的方法》

第十三课:找到幸福生活的秘诀

有人说,幸福在于成功,有了成功,便有了一切。也有人说,幸福是海市蜃楼,只要把握住眼前,幸福就有了。在我们的周围,很多人有诸如此类的生活观念。

还有人说:幸福就是拥有了爱情,拥有了金钱,拥有了房子,是事业……甚至有人说:“让我美美睡一觉,就是幸福。”幸福,确实是一件令千万人瞩目的词语。其实,幸福就在你对自己所拥有的现状的满足,所谓“性定菜根香”,无论你处在怎样的处境,告诉世界,你是幸福的。

□幸福在哪里?就在你身边

“身在福中不知福”,幸福往往就隐藏在我们的周遭。有一位母亲辛辛苦苦地把她的独生子养大成人,出国留学且学有所成,在美国一家知名的公司任职,而他的母亲却仍一人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因此常向她的邻居抱怨儿子不孝。

她的邻居说:“你儿子不是常常寄东西回来给你吗?”

但是她说:“对啊!他常常寄一些花花绿绿的外国人照片给我,我不知道那些照片有什么用,所以都把它贴在墙壁上补破洞。”

邻居进屋子里一看,墙壁上竟然全部都是百元美钞。无知会让我们失去很多有价值的东西,用心学习怎样生活,换一个角度体会生活,你将会发现上苍并没有亏待你。一个母亲问她的儿子:“你参加工作3年了,结婚也1年多了,你觉得自己的生活幸福吗?”

儿子神色黯然地说:“妈妈,我觉得活得很累。没有得到的东西我拼命去追求,却还是得不到,而想要好好把握已经拥有了的东西,却又总是失去它们。每一天都是患得患失地活着,我怎么会幸福呢?”

母亲望着焦虑的儿子,给他讲了一个童话故事:两只小猫在院子里晒太阳,小猫问妈妈:“妈妈,人们说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呢?”猫妈妈说:“幸福其实就是你的尾巴啊!”小猫听了,便转着圈去捉自己的尾巴,跑了好久,他垂头丧气地对妈妈说:“妈妈,我怎么捉不到幸福呢?”猫妈妈笑着说:“幸福不是这样得到的,只要你昂着向前走,幸福自然会跟着你了!”从此,小猫每天都会拖着尾巴幸福地在院子里走来走去。

听了母亲讲的故事,儿子心里忽然亮了起来,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子,生活像是变了个样子,微笑回到了自己脸上,快乐地迫接每一天的到来。有时我们之所以觉得累,找不到幸福的感觉,是因为我们以追逐着一种欲望的心态在原地转圈儿。幸福其实是一种朴素的心态,它与你所拥有的物质无关,只要你拔去生命之欲望的藩篱,拥有一种平静淡泊的心境,在人生的道路上大步向前走,幸福自然就会跟随在你的身后了。

□友情能让我们得到幸福

社交生活方面,赛利格曼的研究表明,10%最幸福的人虽然形形色色,但是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具有丰富的社交生活,他们区别于一般人和不幸福的人的一个标志是愿意与他人分享生活,而不是一个人独处。这一点与婚姻有点关联,一个喜欢与他人在一起的人,愿意结婚,而一个愿意独处的人不倾向于结婚,可以说一个幸福的人是一个爱交往的人,具有丰富的社交生活。

很多时候,幸福来自于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人是一种群居动物。在人的进化过程中,原始人结成群体使生存机会大大增加。后来,人们用各种方式来强化这种人际关系,如各种节日狂欢,组织社团,搞各种聚会等。以消除孤独和分离的恐惧。人需要交流、沟通和理解。一个人对获取他人理解、支持、帮助的需求是人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孤独往往与痛苦相伴,一个孤僻的人很难与快乐相伴;快乐常于相聚时发生,友谊能使人产生归属感,能让人感到被信任,特别是一段深厚的友谊能使人常存幸福感。

一项研究发现,具有五个以下亲密朋友的人,26%认为自己非常幸福,在有五个以上亲密朋友的人中,这个比例是38%。另一项研究发现,社会倾向于认为,看重友谊和爱情、家庭的人比崇尚物质和个人成功的人更幸福。诚然,患难之中才见真情,困境中挚友难求,但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确能提供安全、社会支持、从属感、价值感等,从而增进个体的幸福感,反之亦然。

圣经中有一个关于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那就是:你希望别人怎样对你,你就怎样对待别人。所以要想得到别人的尊敬、要想快乐,就一定要善待他人。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处理好与周围人的人际关系,是走向快乐的一个重要因素。搞好人际关系需要真诚、善良,特别是善解人意。善解人意是指要从其眼神、表情以及语言的潜台词中读出其要表达的真实含义。

由于性格、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的不同,每个人的志向、兴趣、性格是不同的,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想法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宽容是与他人能够良好相处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事事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会妥协与忍让,则很难与他人搞好关系。

在现实社会中,善于与人沟通,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但是给自己带来快乐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使一位专业人士,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也会影响其事业发展。

价值观、志趣相同的人最容易相处,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十六七岁的孩子,与同学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但与父母却没有什么可说的,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兴趣与价值观使然。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际关系是一种交换平衡。素不相识的人之间打交道是这样,最简单的例子是买东西,买东西的原则是花多少钱买多少东西,等价交换,这是一种平衡;熟悉的人之间实际上也是这样,只是不一定立即“交换”平衡而已。也许这次我给你多,下次你给我多。如果人际“交换”暂时不能平衡,会产生一种心理现象,即如果对方给自己很多,而自己又没有机会或条件给对方,则产生感激心理,感激心理令人愉快,并会促使以后有机会好好报答对方;相反,如果对方给自己造成伤害,而自己眼下又没有机会和能力反击,则会产生愤恨及报复心理,这种心理令人痛苦。这两种心理都会促使人际关系最终趋向平衡,感激心理促使报答行为,报复心理促使报复行为。

朋友是财富。虽然这话对每个人来说很重要,可有时朋友给你的不仅仅是财富,有些人走向社会学会了不良习惯,这也是起因于他的朋友,所以我们说这是一种不健康的人际关系。要创造一种简单的生活,通常是不简单的。有些事,如拒绝垃圾信件,或是除阿司匹林外丢掉所有药品,是比较容易办到的。其他的如搬家或整顿你的人际关系,就会花较多的时间,而且难度也提高了许多。

一些不健康的交际,还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压力,如不幸的婚姻或人际关系的恶化。如果你正好面临这种关系,想改善而又力不从心,那么,就丢掉这种关系吧!下决心去做,坚定地抛弃那些没有益处的人际关系。

整顿人际关系,也可以运用到朋友身上。结束一段友情,不必像结束一段婚姻那样需要严肃地处理。有时候,一个人要从另一个人的生活中淡出,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尤其是同性朋友间。

当你想通了,你会觉得要结束一些有害的人际关系,是不难的。真正困难的是下决心的时刻。如果要改变生活,结束这些无益的人际关系,是最快速、最重要的关键。如果你感觉被朋友所累,那就该是你结束一段友情的时候了。

在解除掉一些不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同时,你又必须处理好其他很有用的人际关系。在他们中间建立威信。用真心对待别人,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及帮助。

□亲情能让我们体会幸福

在我们这个世界,许多人都认为,家是一间房子或一个庭院。然而,当你或你的亲人一旦从那里搬走,并且那里失去了温馨和亲情,你还认为那儿是家吗?对名人来说,那儿是故居;对一般的百姓来讲,只能说曾在那儿住过,那儿已不再是家了。

家是什么?发生在非洲卢旺达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许能给家做一个贴切的注解。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37岁,他的一家有40口人,父亲、兄弟、姐妹、妻儿几乎全部离散丧生。最后,绝望的热拉尔打听到5岁的小女儿还活着,辗转数地,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后,他悲喜交集,将女儿紧紧搂在怀里,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在这个世界上,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它有时在竹篱茅舍,有时在高屋华堂,有时也在无家可归的人群中。没有亲情的人和被爱遗忘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家是亲人和亲情,不是你居住的大房子。乡下小村庄的偏僻小屋里住着一对母女,母亲深怕自己遭窃总是一到晚上便在门把上连锁三道锁;女儿则厌恶了像风景画般枯燥而一成不变的乡村生活,她向往都市,想去看看自己透过收音机所想象的那个华丽世界。

某天清晨,女儿为了追求那虚幻的梦离开了母亲身边,她趁母亲睡觉时偷偷离家出走了:“妈,就当作没我这个女儿吧。”

可惜这世界不如她想象的美丽动人,她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堕落之途,深陷无法自拔的泥淖中,这时她才领悟到自己的过错。

“妈!”经过十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拖着受伤的心与狼狈的身躯,回到了故乡。

她回到家时已是深夜。微弱的灯光透过门缝渗透出来。她轻轻敲了敲门,却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女儿扭开门把时吓了一跳。“好奇怪,母亲之前从来不曾忘记把门锁上的。”母亲瘦弱的身躯蜷曲在冰冷的地板上,以令人心疼的模样睡着了。

“妈……妈……”听到女儿的哭泣声。母亲睁开了眼睛,一语不发地搂住女儿疲惫的肩膀。在母亲怀里哭了很久之后,女儿突然好奇地问道:“妈,今天怎么没有锁门,有人闯进来怎么办?”

母亲回答说:“不只是今天而已,我怕你晚上突然回来进不了家门,所以十年来门从没锁过。”

母亲十年如一日,等待着女儿回来,女儿房间里的摆设一如当年。这天晚上,母女回复到十年前的样子,紧紧锁上房门睡着了,女儿终于明白家人的爱是希望的摇篮,她感谢家的温暖,给了她抚平创伤、不断成长的动力。

人最大的毛病是容易身在福中不知福,生活是客观存在的,再珍贵的东西,只有懂得珍惜了,才能体会得最深刻。美国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42个国家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已婚者比独身者快乐。婚姻是一个主要的人际关系方式。无数的证据表明,两性之间的亲密关系和个体的幸福感具有很强的相关关系。美满婚姻关系中的男女,最为幸福而且具有最低的抑郁率,而不幸婚姻中的双方比单身或离婚人群更为不幸。这个规律在男女中相同。男女之间平等分担家庭责任和义务的婚姻,双方更幸福,而依靠女人维持家务的男性主导婚姻中,女性的幸福感低于男性。

婚姻与幸福是一个双向互动关系。首先,具有幸福感的人更容易吸引婚姻伴侣,因为这些人一般脾气好,更外向,更关注他人,更具亲和力;而不快乐的人往往比较孤僻,自我排斥在人群之外,与配偶的关系也不易亲密、和谐。所以,积极的、快乐的人更容易促成幸福的婚姻。

从另一方面来说,婚姻和幸福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婚姻本身使人感到更多的幸福。婚姻给人提供了更多的心理报偿:个体认同感,从属感,社会支持等,并有良好的环境来克服孤独,面对各种生活的艰难和困境。所以说,家是一个人情感的避风港,不良情绪的缓冲器。而且,爱情以及和谐的性生活,也是人的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一对80岁高龄的夫妇曾如此总结他们长久而幸福的婚姻关系:永不将矛盾带入卧室。很形象地揭示了婚姻中和谐的性生活对幸福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家庭的许多传统职能已经丧失,但有一种传统职能却大大加强了,这就是“驿站”或“港湾”的职能。现代社会生存竞争日益激烈,在激烈竞争的漫长人生旅程中,如果没有使人身心得到休养生息的“驿站”,这样的人生恐怕难说是幸福的。到目前为止,人类只发现了这种“驿站”的一种形式,这就是以男女婚姻为纽带的家庭。

家庭作为幸福条件的意义还远不止如此,大凡结过婚、有过家庭生活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小小的家庭能给人的生活增添许许多多在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可能获得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幸福的人生所必需的。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在评价终生未婚的德国哲学巨匠康德时说:“没有结婚的人,只能算半个人。”这一评价有些尖刻,但指出了一个任何人都不可否认的事实:康德是一位饮誉世界的伟人,却不是一个充分享受人生的福人。

但是,常识告诉我们,并非只要有了家庭就具备了幸福所需要的家庭条件。家庭像许多事物一样,是一把“双刃剑”。

好的家庭不仅是幸福的条件,而且本身就是幸福的重要内容,而坏的家庭则是痛苦和祸患的根源。那么,如何衡量家庭的“好”与“坏”?对此人们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但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是值得注意的:其一,家庭是否完整。完整的家庭应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其二,夫妻之间的性爱关系是否和谐。这是整个家庭是否和谐最重要的基础。不管什么层次的家庭(如工人家庭、干部家庭、教师家庭),只要夫妻的性爱不正常,家庭就必然会发生危机。其三,家庭成员的权利是否得到尊重。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夫妻双方的社交权利。许多家庭的问题就是由夫或妻把对方看作是自己的专属品、限制对方交异性朋友造成的。其四,家庭成员是否尽自己应尽的责任。这是家庭成员享有其权利的前提和家庭稳定的保证。

□爱好能让我们发现幸福

爱使人快乐是抽象的,爱好使人快乐是具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