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青少年成长必读系列:青少年最喜爱的名人故事
42793300000175

第175章 革斋教子学英烈

民族英雄文天祥自幼生长在文山秀丽、富川如带的富田村。父亲文仪(号革斋)读书勤奋,兴趣广泛,学识非常渊博。

虽然他一生没有取得功名,但情操高尚,非常喜欢竹子,于是,他在自家院内栽植了一片竹林;在竹里旁边,又建造了一个小院,名叫“竹居”。这翠竹掩映、环境幽雅的“竹居”,四壁贴满了格言,都是育人成才的准则和信条。小时候文天祥同他的三个兄弟和三个妹妹,就是在这种环境里读书的。

当时文仪家境并不宽裕,不能长期聘请名师给孩子授课,于是他就当起了孩子的老师。他对孩子们的要求十分严格。他教书时,孩子们必须聚精会神地听。稍有懈怠,便受到训斥。一年四季,学习从不间断。课余,他还常常给孩子们讲古代和本朝忠臣烈士的故事。文天祥在父亲的教育下读书、立志,进步很快,特别是爱国的思想,已经深入了文天祥的心中。

为了使孩子多受些爱国教育,文仪费了很多心血,从多方面加以引导。一天,他带领孩子到庐陵学宫参观。一踏进肃穆的学宫,文天祥便被当地英雄人物的遗像吸引住了。“父亲,这位是谁呀?”他指着殿堂上的一幅人物画像问。 “这是欧阳文忠公。读过他的一些文章,你们还记得吗?”革斋先生说。 文天祥就说出了他的作品。文仪以仰慕的目光看了看画像,给孩子们讲道:“他是本朝很有成就的文人之一。他喜爱韩愈文章的深厚雄博,大力提倡古文,扭转了本朝开国初年不务实际、专求绮丽的浮靡文风。”文天祥显得很激动,说道:“是呀,就是要提倡学习他这种刚健的文风!” 接着文仪把孩子们领到爱国志士杨邦义的遗像前,沉默片刻,声音低沉地说:“这是本朝南渡初期的忠臣杨忠襄公。当年金朝主帅兀挥兵南下,席卷江南,占领了建康。杨忠襄公被俘后宁死不屈,咬破手指,在衣服上写下了十个大字:‘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表示决心不降。兀多次派人劝降,却遭到他的痛斥。兀

大怒,把他剖腹挖心,残酷处死。文仪讲到这儿,显得格外沉痛。随后又动情地说:“杨公英勇就义后,朝廷追谥为“忠襄”,所以后人尊称他为“杨忠襄公”

英雄精神深深打动了文天祥的心,他深情地说道:“我一定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英雄!”文天祥实践了自己的誓言。当国家陷于危难之时,他起兵抗元。兵败被俘后,他坚贞不屈,以死报国。他的光辉事迹将永载史册。

读故事,悟道理:

伟大人物的高贵品质对于培养我们的好品格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