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虽然受少数民族统治,但是少数民族统治者们很清楚,如果他们想在中原立稳脚跟,就必须接受在中原传承了上千年的先进文明。他们像学生一样积极地吸收汉族文明的礼法、典章、制度,不断强大起来。可是,南朝却在权臣不断的政变、内乱中互相削弱着东晋以来积累起来的实力。于是从宋推翻东晋政权开始,此后的齐、梁、陈一个比一个羸弱,最终被代周而起的隋一举歼灭。
东晋时期,手握兵权的高门望族的将军们,不甘屈居人下,就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发动叛乱。建国之初的王敦政变,以及后来桓玄叛乱。虽然,权臣们为了权势财富名誉,你争我夺,使得南朝充满了背叛和怀疑的味道。但是在普通的将校文士中,仍然有持节守志的人。
当桓玄率兵直逼荆州,荆州刺史殷仲仓促间带兵迎敌,结果被桓玄杀得大败而逃。殷仲手下的十多位将校也被桓玄的人捉住了,其中有殷仲的咨议参军罗企生。罗企生年轻有为,是年轻将领中少有的有勇有谋的智将。桓玄曾经和罗企生有过交接,非常欣赏这个足智多谋的年轻人。他觉得就这样把罗企生处决了,很有些惋惜,于是在行刑前,桓玄派人告诉罗企生说:“只要你向我认罪,就可以赦免你的罪。”罗企生很明白要是这时候向桓玄乞求告饶,不但可以保全性命,以桓玄对自己的欣赏,抑或还能够得到一官半职。可是,罗企生清楚的知道,如果他低头那就是要放弃长久以来自己坚持的所谓正统,参加桓玄的叛乱。这对于志在东晋王室的罗企生是不可接受的。他对桓玄的使者说:“我在殷荆州部下为官,如今他已经逃走,生死未定,我还有什么脸面向桓公谢罪?”
就这样,罗企生和其他不愿投降桓玄的将领一起被押往菜市口处决。临刑前,桓玄又派人问罗企生是不是还想说什么话?罗企生回答说:“从前晋文王司马昭杀死了嵇康,而嵇康的儿子嵇绍却是西晋王室的忠臣。我特向桓公乞求留下一个弟弟,好供养年迈的母亲。”桓玄答应了他的要求,饶恕了和他一同被捕的弟弟。
桓玄原先曾经把一件羔皮裘送给罗企生的母亲胡氏夫人,胡夫人此时在预章,企生的噩耗传来,当天便焚烧了羊皮裘。
修身点拨
儒家讲求“舍生取义”,为了坚持自己认同的道义、公理,甘愿牺牲性命。而“慎独”的重要思想之一也在于不因众人的意志而改变自己对道德修养的坚持。在众人看来,投降保命是人之常情,可是罗企生却不愿屈己迎人,苟活于世,这种坚持在旁人看来不免有些愚钝,可是若不能在任何情境下都坚持道德操守,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就是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