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是一位博学刚正的史学家,他家时代都做太史令,以忠实地记录史实为己任。司马迁本人,一直希望能完成自己父亲的遗愿,写成一部融贯古今的历史巨著。他从年轻时起,就开始游历大江南北,为日后著书搜集第一手的材料,后来父亲去世后,他接任父职,有了进出皇宫藏书馆的权利。这样就更方便他查阅搜集此前的史料,并开始着手写作。不过,司马迁作为文人学者,很有股子侠气,为人最讲究刚直不阿。所以在他的好友李陵将军被迫投降匈奴,汉武帝不分是非就要将李陵的家人全部问斩的时候,满朝文武没有一个人敢于冒着汉武帝的怒气,站出来为李陵说句公道话。只有司马迁直言上书,客观地分析了整个战局其败罪责并不在李陵,李陵之所以投降完全是权宜之计,希望武帝能够明察秋毫,辨明是非,不要冤杀无辜,也使李陵的诈降成真。可是,怒气冲天的汉武帝非但没有仔细考虑司马迁中肯的谏言,宽恕李陵全家,反倒把司马迁一并治了罪。最后,在朋友的多方解救下,方才保住性命。但是,司马迁却不得不接受耻辱的宫刑。尽管,司马迁为了他的道义德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操守,反倒把他中正的见解,对事件的评价糅和到他撰著的《史记》一书中。更在日常言行中不改其衷。
就在司马迁的《史记》已经修著到当朝的时候,他自著史书的名声渐渐传了出去。人们敬重司马家族为太史令以来的公正客观,都认为这会是一部留名千古的史书。当时,在朝中最有权势,最受汉武帝宠信的将军李广利,也听到了这样的传言。这个依靠阿谀权谋的小聪明得势的将军,突然对自己的身后事感起兴趣。他认为,如果司马迁的书当真像人们传说的那样会流芳百世的话,那一定要在其中多留些自己的好话才行,他李广利李将军的名号要和这部书一起留名于世。
于是,他就派人送给司马迁一个锦匣作为礼物。接到礼物的司马迁觉得很奇怪,自己官小职微,从没和这个有权有势的将军有过往来,更何况他一向不齿李广利的为人,根本不屑于和这样的小人有所往来。可这又是为什么,他会送件礼物给自己呢?就在司马迁还在促眉思索的时候,他的女儿妹娟打开了那只精致的匣子,不禁惊呼了起来:“哎呀,这、这简直是稀世之宝啊!”原来这匣子里放着的是一对人间罕见的珍宝——玉璧。
司马迁任职宫中多年,什么样的珍玩古董没有见过,可是也几乎没有见过这样完美无瑕的纯色玉璧。他看着这一双玉璧,猛然间明白了李广利突然馈赠这样贵重礼物的原因。他不禁摇摇头,又看着这对象征洁白无垢的玉璧,大为感慨:“这样圆润,这样光洁,当真是‘白璧无瑕’。玉璧如此,人何尝不是一样呢?我只是一个平庸而品味低下的小官,从来没敢以白璧自居,但是如果收下这样的礼物,那我身上的瘢痕污点就会增添一份了。”
司马迁没再犹豫,立刻吩咐女儿把这玉璧收好,退还给来人。当然,他在《史记》中公正评价,如实记载了李广利的种种行为。李广利对此一直怀恨在心,当《史记》最终完稿的时候,他想方设法使得汉武帝相信,其中对他有极大的不敬,一时将凝聚司马迁毕生心血的《史记》列为禁书,差点被焚烧殆尽。
但是,尽管这样,司马迁的伸张正义,不畏权势,坚守操守中正的精神,和他《史记》一起流传至今。
修身点拨
所谓“慎独”,就是人们在实行道德自律过程中,要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扩充到人所“不睹”之处,要把唯恐失德的心理扩充到人所“不闻”之域。只有这样,人们修身的自觉性才能达到应有的境界。
司马迁不贪图物质利益,视金钱珠宝为无物,坚守自己身为史官应有的正义,不为物欲所惑,不因权贵而改章易志,一身正气,可以说深得慎独精神之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