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再现】
刘东在外资企业干了七八年,手里积累了30万元,最近由于自己所服务的外资企业准备撤出中国而待业在家,于是就想寻找一个合适的项目准备自己创业。
刘东的一个好哥们吴大志听到这个消息后,跑来向他竭力鼓吹经销二手电脑肯定能赚钱。在刘东犹豫之际,吴大志又说如果刘东相信他,只要刘东投资30万元,其他一切事情全部由他来做,到时候,他们两个五五分成。吴大志又一一列举了自己的市场调查资料,分析了经销二手电脑的市场前景,结论是:经销二手电脑市场前景一片光明。刘东在吴大志的蛊惑下,不仅对30万元投资一口应允,而且在将钱交给吴大志之前,也没有亲自或委托他人重新对经销二手电脑这一项目的市场前景进行任何调查。结果吴大志拿到钱后,没多久就将经销二手电脑的这个生意给做垮了,刘东的30万元投资当然也跟着打了水漂。
【问题分析】
事实证明,初创企业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一个初创企业创始人在事前对企业市场前景的调查、策划、运筹等准备工作。好比站在有很多岔路的路口,如果之前没有考虑清楚而选择了错误的道路,之后走得再快也只不过是离悬崖越近。每一个初创企业创始人在创业的时候应该既有知难而进的思想准备,又要着手进行丰富的实战准备。而实际情况却是,很多初创企业创始人在创业的时候是非常仓促的,其准备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初创企业创始人根本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对创业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调研,这是最重容易犯的错误。大多数的创业者是因为急于求成,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其构想没有可行性而失败的。通常,一个人有了构想时会将其讲给合作者或家人听,以寻求肯定和认可。他内心并不希望找寻事实真相,而是希望有人对他给予认可。哪怕这个创业者本人睿智无比,行事准确无误,但最后都会因为他的奇思妙想没有可行性而终于失败。最可怕的是这类创业者往往意识不到自己主观上的错误,不到黄河心不死,到了黄河也往往找其他貌似客观的原因来让心不死。
第二,初创企业创始人没有事先进行详细周密的市场调查,往往头脑一热拍脑袋凭直觉来决策,根本没有从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业务起步。只是道听途说某某行业好赚钱,就贸然投资,从而在创业活动深入到一定程度后,方才发现自己的经验﹑知识﹑能力和人际关系都与创业项目不吻合甚至相差太远并导致失去竞争能力。这类创业者往往是随机性的创业者,偶然间扎到了某个行业,了解一些皮毛,当然一般都是利好讯息后,便大张旗鼓地干开了。
第三,初创企业创始人因缺少必要的经营企业的经验而导致创业失败。许多人尽管在政府﹑研究机构﹑大专院校或者大中型企业工作过,但是本身却没有兴办企业的经历,缺少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市场感觉和管理经验。用兵之道重在实战,作为一个创业者,不能坐而论道、书斋空谈,而是必须在经营实战中多多磨练。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本书籍在我们阅读完了以后就一定可以获得成功,书籍只能告诉人们如何做才有可能接近成功,而真正实际动手去做的人永远只能是创业者本人。
第四,初创企业创始人在一开始做的就是自己不喜欢或是不适合其做事风格与脾气的事,从而无法扬长避短,导致企业不可避免地夭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兴趣,就算前景一片光明,就算将所有的精力、金钱和最大化的责任感投入其中,创业热情也将会逐渐降温,直至彻底放弃。
因为创业准备不足而失败的案例有很多,这类创业者往往在刚刚迈出第一步时就不得不停住了脚,匆匆创业又匆匆离开,天津的陈飞便是如此。
在很多人的眼里,陈飞算是很成功的——天津市科技新星,高级工程师,年销售额6000万的国营公司副总经理,35岁的MBA硕士,从事电力电子科研产品开发14年,拥有专利四项,23岁就承担国家“七五”攻关课题,28岁就在国家级科研单位任科级干部,由于业务冒尖脱颖而出。但是,由于陈飞看不惯国营单位的酸腐和死气,在两年前,决定进行半脱产(还在上班)的创业。创业之前,陈飞有两个要好的朋友本要加入,但是,当要入股真拿资金时,他们就犹豫了,跑到了观望的角落,很明显是要等公司赢利或有眉目时才加入。无奈之下,陈飞只好50万全部自己出资。由于他不敢抛弃国营单位的铁饭碗(其单位效益还可以,饿不死也富不了),加上创业者本人还在上班,不能专心打理公司,因此公司进展缓慢。原来自以为关系还不错的客户,当被告知要与他的小公司做项目时,也都沉默了,怕担风险,毕竟与原国家级科研单位做项目即使有问题也好规避责任,这让陈飞很理解也很无奈。可气的是有几个项目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在最后要签合同实施的时候,要加入的朋友却因担心被单位发现后没有时间做而不敢做,终于功亏一篑。因为用业余时间要拿到项目本来就不容易,财力投入也大,公司发展的时间也被一再耽误,承接的寥寥几笔小项目远远抵不上消耗,加上每天的日常开支和宣传费,人员也因看不到希望而流失,陈飞的公司最后不得不忍痛关门。
陈飞的创业失败最大的原因是在于他本人根本还没有做好创业的准备,他属于兼职创业,只是想理想化地试试水,创业者自己尚且如此,又怎能要求其合作伙伴、员工全力以赴呢?又怎能赢得客户与市场的信任和回报呢?创业肯定是一项全力以赴的事业,而且即便全力以赴地去做,也不见得就一定会成功,如此三心二意地创业的结果肯定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初创企业创始人必须要做市场研究。按照宽泛的理解,市场研究的涵义是比较广泛的,它包括市场信息的收集,以便确定诸如谁将购买该产品或服务,潜在市场的规模怎样等,还包括定价策略的考虑,最合适的分销渠道的考虑,以及最有效的促销策略的设想等。
由于市场研究的成本往往差别很大,初创企业创始人需要对可获得的资源及所需要的信息进行评估。市场研究可以由创业者进行,也可以由外部供货商或顾问进行。初创企业创始人还可以寻找机会与大专院校接触,以确定哪些讲授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师愿意接受这种针对顾客的市场研究项目以供学生研究实习。市场研究开始于研究目的或目标的定义,这常常是最困难的一步,因为许多创业者缺乏市场营销的知识和经验,甚至不知道他们希望这种研究得到什么样的结果。然而,这正说明了市场研究对创业者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对创业者来说,最明显的信息来源是已有资料或二手资料。这些信息可以来自于商贸杂志、图书馆、政府机构、大学或专门的咨询机构。在图书馆里可以查找到已经发表的关于行业、竞争者、顾客偏好的趋向,产品创新等信息,甚至可以获得有关竞争者在市场上所采取的战略等方面的信息。因特网也可以提供有关竞争者和行业的深层信息,甚至可以通过潜在消费者对“聊天室”(chatgroups)中某些问题的反应直接获得必要的信息。另外,也可从第一手资料中收集信息。收集第一手资料包括一个资料收集过程如观察(observation)、上网(networking)、访谈(interviewing)、聚点小组(focusgroup)或试验(experimentation)以及问卷等。特别注意:那些不太成功的风险企业往往只是收集一般的经济和人口统计趋势的信息,因此它们对特定的目标市场上所发生的事情往往显得敏感性不足。
叶山鹰原来在海南工作,有金融业从业背景,曾做过海南某信托公司常务副总裁,这使叶山鹰颇谙“资本运作”之道。叶山鹰在运作“上海热宫”项目时使用的“四两拨千斤”、“空手套白狼”等手法,也几乎是中国所有“资本运作高手”都会用和惯用的手法。1994年,“海南泡沫”破灭。叶山鹰转到上海寻求发展,初到上海时,并不受上海人的重视,但在叶山鹰包租了一架直升飞机,领着上海有关部门的负责人沿着东海沿线飞了一圈,一番雄心勃勃的表述后,上海人开始对叶山鹰刮目相看了。上海人听到的是叶山鹰将投资10亿元人民币以上,在位于浦东三甲港华夏旅游开发区内一块面积达250亩的土地上,修建一个“热带室内主题公园”,取名叫做“上海热宫”,这将是全世界最大的一个热带室内主题公园。在这个一年四季保持恒温的热带室内主题公园内,上海人将可以一年四季享受到自由冲浪的乐趣。这使得虽然面临东海,却因为地理环境,从来无海可下、无海可玩的上海人激动不已。“上海热宫”被誉为上海有史以来最好的一个旅游项目,受到上海有关部门的重视。在一份由上海有关机构出具,并受到上海浦东新区管委会批准的可行性报告上,人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字眼:即使按最保守估计,“上海热宫”项目的年投资收益也可以达到17亿元,当年就可以收回全部投资。
在初战告捷,成功获取了上海有关方面的支持并调动起其热情之后,叶山鹰接着又走了第二步棋:“三招”,即招标、招商、招聘。向海内外设计机构、设备供应商、施工基建商招标;向海内外大公司、国际集团招商;向全国招聘专业人才。“三招”活动引起巨大轰动,使叶山鹰成立不久的上海天信实业有限公司一朝成名天下知。海内外众多公司垫资垫设备,义无反顾地扑向“上海热宫”项目,各路人才络绎而来,归集到叶山鹰的旗下。叶山鹰亦在一夜间跨进了上海名流的行列。
众多海内外有实力的投资商闻风而至,要求与叶山鹰合作“上海热宫”项目。更多的公司包括国内一些上市公司,则出大价钱要求叶山鹰出让“上海热宫”项目的控股权。为启动“上海热宫”项目,叶山鹰前后只投入了20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包括浦东华夏旅游开发区内那块250亩的土地,在他领着上海有关方面的负责人乘直升飞机考察项目的时候,这块土地尚不属于他,只是在“上海热宫”项目获上海有关方面的批准正式启动后,华夏旅游开发区代表政府以土地入股,占“上海热宫”项目10%的股份,这块土地才归到他的名下。如果在形势好的时候叶山鹰果断出手,将“上海热宫”项目的控股权出让,他将赚个盆满钵满,赢利至少要以亿元计算。可惜叶山鹰太贪了,大概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形势会如此之好,以至于他死抱着控股权不放,在此后近两年的时间内都是如此,这使叶山鹰失去了许多机会。从这一点来说,叶山鹰还不算一个完全合格的玩家(这是掮客的第一个特点,能赚大的,不赚小的;能捞多的,不捞少的)。
时间到了1996年底,上海方面承诺为叶山鹰的“上海热宫”项目修建的所有配套工程均已完成,包括道路、水、电各项设施,“上海热宫”项目却陷入了窘境。由于拖欠负责“上海热宫”项目施工的某工程公司工程款近两亿元,引起工人罢工,上门闹事,使叶山鹰的声誉受到极大损害。但在叶山鹰的巧舌如簧之下,事情很快平息。一位中小企业的老板本来是上门讨要欠款的,在叶山鹰的三言两语之下,竟倒戈归降,卖掉了自己的公司,带着所有的资金和自己的私人小汽车投奔了叶山鹰,这样的事曾经发生过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