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者的反省:创业家经典名言的智慧
4262800000042

第42章 反省28-追求百分之百完美的企业

【情景再现】

施晓奇和霍正强分别是深圳两个公司的创始人,其中一个倾向目标理想,另外一个倾向结果导向。施晓奇一向追求完美。施晓奇强调,企业做大,首先必须有一套先进的企业管理制度,有了这些先进的管理模式,只要能够有效管理和合理评估每个职员的工作,在一个完善的管理团队中,所有这些职员各司其职,就可以推动企业方阵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

而另外一名创业者霍正强做事一向实际。霍正强强调,企业最终必须靠业绩说话,而良好的业绩首先必须有良好的销售。于是霍正强通过分析客户需求制造并且销售产品,又通过销售结果分析客户需求的变化。霍正强还设立了一套很好的激励制度,重奖当月为销售做出重大贡献的职员。

半年过去了,双方比较创业的结果,施晓奇不如霍正强的一半。施晓奇大惑不解,花了这么多钱设立的管理体系怎么会不管用?“为什么完美制度竟然不如粗放的管理?”

【问题分析】

毋庸置疑,在创业阶段,每一个初创企业的创始人必须赚钱,这才是发展的硬道理。施晓奇的根本错误在于忽略了创业阶段赚钱才是硬道理的法则。创业时期是结果导向而非过程导向,希冀通过规范、完美的过程设计来达致赚钱的结果是不切实际的。在要么生存要么被淘汰的竞争浪潮中,只有市场导向、客户导向下的灵活应变并掘得能让创业者喘口气的第一桶金才是每一个初创企业活下去的根本,否则其他的都是美丽的谎言。乌托邦的窗户纸不敢去捅破,就会像施晓奇一样,迷失在所谓的制度制胜的陷阱中不能自拔。

业内专家提醒,初创企业的创始人能不能承担得起繁杂制度下牺牲的机会成本?创业者能不能承担得起过分强调流程下的沟通成本?创业者能不能承担得起维护制度运营的管理成本?实践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也许理想主义者会低不下其高傲的头,但他们总有一天会承认:现实总是现实;赚钱了,才是有效的。

结果导向者的大获全胜的关键看似是销售业绩,但事实上应该是业绩背后所带来的现金流。创业首先所要追求的,不是规模,也不是利润,而是现金流。规模再大,没有利润,就无法保证运营的良性发展;有了利润,不考虑持续发展的资本积累,而是拼红了眼又投进去,结果一旦遭遇挫折,或者资金回笼得慢,就极有可能全部崩盘。

现金流就好像充分的未被透支的生命体营养一样,能够补充缺口,让创业企业掌握市场的主动权,掌握竞争的主动权。现金流决定了创业者能不能按时支付得起每月固定的费用开支,能不能有支持公司业务正常运营的成本投入,能不能有新的资金用于扩大规模,能不能避免负债经营所产生的副作用,所有这些,都是现实的问题。创业就是资金成了过路财神,来了又走,走了又来;创业就是亏了盈,盈了亏,盈了又亏。只有当赢利成为稳定的现金流,只有当你确定了一种能真正持续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商业模式之后,创业才算结束,才进入到发展阶段。

柏拉图说过,在人的心中,有两匹马,一匹是情感的野马,一匹是理智之马。对于每一个初创企业的创始人来说,心中也有两匹马,那就是理想与功利之马。理想告诉我们,只有高远的追求才能导致企业的持续发展,于是我们的心中充满了“理想国”的梦想,企望通过创业造就一个完美的“企业哲学”。但无数的事实告诉我们,功利的,才是真实的。粗放的管理,却因为抓住了赚钱、现金流和生存的主题而有效;完美的管理,却因为没有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情而流产。理想主义者与结果导向者的故事事实上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创业者才能真正成功,而什么样的创业者最终只能是堂吉诃德般的“英雄”。

【专家诊断】

很多初创企业的创始人往往会因为追求完美和虚荣心,一开始创业总想给人留下个好印象,致使创业前期投入的资金过大,无论装修、办公用品都会选择最好的东西,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当了家却以为大钱都去了,这点小钱不算什么。而实际上这方面的投入最不划算,很多物品的利用率和实际价值也并不高。前期投入的资金过大,往往会使流动资金的准备不足,最后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俗话说:开店容易守店难,一旦公司启动起来,需要花钱的地方很多,就是最专业的财务专家也做不到财务预算面面俱到,所以任何财务报表都会有流动资金这项,就是专作预防风险、应急和开创新的局面用的。曾有这样一位创业者,在企业筹备阶段时,将大笔的启动资金用来装修办公室,采购办公用品、汽车和大量原材料,甚至提前招聘了许多员工,排场很大,花样也多。创业伊始,到处一片繁荣景象。但当好不容易将产品生产出来后,企业却已经没有资金进行产品推广,造成产品大量积压,创办不久的企业只好被迫停业。

有的初创企业的创始人一味追求市场份额、销量、名气、产量、第一、客户满意度、管理正规、形象宣传,而忘记企业要的其实是利润,尤其在创业初期,财务上没有遵循审慎原则,大多比较冒险,对业务过于乐观,没有预留足够的准备资金,在生意不顺利时,财务上往往面临资金周转不灵的问题。而企业的造名会造成过大的市场预期,当企业不能提供与名气相称的产品和服务时,就不能产生持久的市场忠诚度;当企业一旦出现一点信誉风险时,客户就会有极度上当受骗的感觉,市场就会地动山摇。

三株失败后,吴炳新发表了一份数百字的《吴炳新自白书》,第一句话就是:“没有利益,就没有生存的意义。”企业的根本利益是什么?利润。而亚细亚采取的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所谓“战略家风范”的方式:企业经营顺利时,热衷于场面热闹、宣传轰动,却对能赚多少钱看得很淡,认为这是“战略家风范,不争蝇头小利”,结果是营业额一个亿一个亿地往上窜,而利润却从没有超过1000万元。这种“战略家风范”式的管理风格,在后来企业出现困境时成了最致命的缺陷。南德的牟其中更是“厉害”,先后提出“一度”理论、“平稳分蘖”理论等,甚至提出投资建设“北方香港”、炸开喜马拉雅山、投资控股“国际卫星-8号”等等,使得南德在中国的天空一度“光芒夺目”。可悲的是,除了“罐头换飞机”等几项外,南德还做过什么赢利的项目就不得而知了,结果是企业关门,总裁入狱。

种种华而不实的企业经营举措,最后带给企业的总是致命性的伤害,大企业如此,小企业更是经不起折腾。在市场中,一切都是用实力来说话的,创业本身只是一个积攒实力的过程,而不是挥霍资本。在剥开层层华丽的外衣、剔除种种虚荣的蒙蔽后,就会发现:创业中利益决定一切。

【创业思考】

一些初创企业的创始人尤其是曾经成功或一贯养尊处优的一类创业者,不愿意从最小的公司做起,贪大求新,希望一开始就是大资金起点,大规模和不菲的固定费用与日常开支。在这种情况下,一旦业务上遇到一些困难,企业就很容易倒闭。其实不管是大行业还是小行业,也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是可以做得很精彩的,重要的是量力而行。我们常说,创业者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他们总是付出得最多、贡献得最多,因此,要做创业者,就要摒弃曾经的浮华,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稳走实。

在前进的过程中,发展机会就要立刻去把握它,要有敏锐的市场感觉,这给过我们压力,却也是我们成功的契机。

——腾讯创始人马化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