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1秒钟改变世界
4261500000032

第32章 活到老,学到老(1)

学习的心态是让我们不断前进的根本力量。知识改变世界,知识改变人生,学会积累知识,才不会在需要时发出“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叹。活到老,学到老是一种心态,同时也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

社会的进步,让我们的知识始终处在快速更新换代的状态下,这就要求我们有一个坚持学习的心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感受社会的变化,不被社会所淘汰。

(第一节)知识的力量胜过一切

求知的心是最有生命力的,只有抱定这样的一种心态,奔向成功,路上才会多出几道耀眼的风景。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有辛勤劳作的汗水,才会换取成功的奖状与欢乐。

范缜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从小就失去了父亲,跟母亲过着穷苦的生活。他自幼聪明过人,很小就开始在家自学了。

有一年,范缜对母亲说:“我想外出求学,去见见世面,听说沛郡相县的刘先生,人品和学问都很好,我想到他那里读几年书,行吗?”母亲答应了。范缜流泪拜别了母亲,穿着布衣草鞋,徒步走了三十多天,行程千余里,来到刘先生家。

当时,刘先生招收了几十名学生,这些学生大多都是达官贵人子弟,他们一个个穿着华丽的衣服,坐着漂亮的马车,还有书童陪伴,佣人伺候,这些子弟看着范缜身上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脚上穿着草鞋,吃的是粗茶淡饭,就经常在一块叽叽喳喳地说:“瞧他那个乡巴佬样儿,从那么远的地方来,连个车也没有,穷光蛋。”而范缜却假装没看见,也没听见,他深知,学好了,比吃好穿好更重要。经过几次交谈,刘先生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学生。有一次,一位朋友问刘先生:“你的学生中,谁最有出息呀?”“范缜!”刘先生毫不犹豫地答道,“他吃得俭省,穿得寒碜,可将来量有出息的一定就是他。”

从每个可能的地方汲取知识,这是使人知识广博的惟一方法。广博的知识可以使人胸襟广阔,思维活跃,不至于流入狭隘、鄙陋的行列,每一个人都应该向书本学习,向身边的人学习。

有一位青年,每天独自悲叹自己家境贫寒,不能远出家门拜访名师,由于没有名师的指点,所以也就无所成就,一位老人问他:“我是一个平凡的老人,我所知道的你都懂吗?”这名青年于是向老人请教。老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情全告诉了他,青年要拜老人为师,老人却说:“我所知道的,都告诉了你,假如你将每个人一生所得的知识都学会,不比从名师那里学到的更多吗?”于是青年经常向身边的人,甚至过路人请教,果然大有进展,终于有所成就。

一些不曾受过正规大学教育的人,往往很看重大学教育,总认为他们遭受了一场不可补救的损失,认为即使日后再怎样自修自习,也还是没有用处,无济于事。

但就事实而论,世上的一些成大事的人物中,有不少就是从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有的甚至连学校的大门都没有跨进过。

美国的汽车大王福特,从小就是个“机器迷”,当人们只是把汽车当作一种“玩物”,对汽车的实用前途持怀疑态度时,他却坚持认为汽车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他全力以赴地制造出了两种新型赛车,以绝对优势超过了所有的对手,既获得了发展事业的资金,又扩大了影响力,随后,他成立了福特汽车公司,生产“最简洁”、“最耐用”的小汽车,并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福特因此成了百万富翁,但福特没有因此而满足,而是不断改进自己的汽车,并首创“机械代装配系统”,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到20世纪30年代韧,福特的资产已经以亿计算了。

与此相反,也有的人盲目地崇拜书本,认为凡是书上所讲的都是正确的,而不看重现实,脱离了实际,成了一个地道的书呆子。对于这样的人,倒还不如不去读书。

要养成每天给大脑充电的习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知识面自然会拓展许多,自己的内在修养自然也就会提高。对于现代人来说,给大脑充电,扩大知识面有各种各样的方法。你完全可以试试下面这几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每天看报纸;

订阅一些可以扩大知识面的杂志;

郊游或散步;

养花种草;

观察野生动物;

参加有趣的主题讲座;

看科学、探索方面的电视节目;

听新闻;

研究菜谱:

写故事、做诗或编写歌曲、歌词;

玩有挑战性的棋盘游戏;

参加辩论;

观看芭蕾舞、歌剧或话剧演出;

学习演奏一种乐器;

与朋友进行积极的谈话;

心理测试。

人的一生都是受教育的时期,社会就是我们的大学校,我们所遇见的人、所接触的事物、所得到的经验,都是人生大学中的“教师”。永远不要放弃学习的信念。无论一个人平时有多么忙碌,但还是有许多的光阴是被虚度或浪费掉的,而这些光阴假如可以善加利用,就一定能产生巨大的益处,储备大量的知识。

一个人进行储蓄就会致富,而一个人能求知就能越来越有知识。多储存一分知识,生命就多一分光彩,这种零星的努力,细小的进步,日积月累,必定可以使你大有成就,可以使你变得更为充实,更为丰满,使你能更自如地应对人生。

(第二节)不要停下求知的脚步

我们应相信,现实是以人为主导的,各类知识的创造者都是人,别人可以创造的东西,我们也可以创造。但是,知识是不断更新的,谁最先领悟和解释了这些知识,谁就领导了时代潮流,谁也就理所当然地走在成功者的前列。

徐世鼎是一个为读书而不断拼搏的山村孩子,在父母离异后,他跟随了以打猎为生的父亲。当他考上中学,并向父亲表示想继续上学时,冷漠的父亲拒绝了他。为了上学他向父亲跪下了,但父亲不为所动。于是,他便向自己的大姐借钱,大姐只有10元钱,而学费需要50元。他又去找哥哥,哥哥没有钱只能陪他一起到学校,苦苦哀求学校暂时欠着。最终学校同意了。但在以后的日子里,父亲还是常常逼他退学。

为了不让父亲嫌弃自己,徐世鼎利用自己所有的空余时间做了家里所有的活。但是,这并未能使他的父亲感动。半个学期过去了,学校再一次催交学费,父亲照样分文不给。无奈之下,他决定和父亲分家。在生产队支持下,一亩三分田,一间泥巴小屋,100多元的欠款和两袋稻谷就成了他的全部家产。这一年他才13岁,看着这一切他心如刀绞般疼痛。

读书,一切只为读书,亲情割断,父子分离,生活自理。农闲时,他每天5点钟起床做家务。做完家务,6点赶到学校上课。放学后,再到田里去做活。农忙季节,他请假在家打谷施肥,假期里,他外出打工——扛木头、拉竹子、运砖。虽然劳累了一天,但到了晚上,他还是会就着一盏油灯翻开课本。

靠着自己一双手,在乡里他是一名合格的纳税人,每年依法向国家上缴公粮和农业税;在学校,他是名列前茅的好学生。生活的艰辛,让一个年仅13岁的孩子体会得尤为深刻。

三年的中学生活,尽管他节衣缩食,还是欠下学校近400元学费。初中就要毕业了,学校说不交齐欠款,就不发毕业证。没有办法,他只有四处借债。一个月后,他接到了市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可是学校报名通知书上写着的150元学费让他望而却步了。他只好扛起行装,来到了离家50里的一个山区水电站工地,去做了最廉价的小工。

但是,干活卖力的他只要有一点空闲,就抓紧自学高一课程。终于有一天,同学和老师来工地上找到他,学校免了他的学费,同学们也向他伸出了友谊之手。

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全班第三,当年年底他被市里评为“克服艰难困苦,勤奋学习的优秀共青团员”。正是凭着刻苦学习的精神,他勇往直前,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敏而好学在这里已不仅仅是—种习惯,已经上升为一种精神,一种真正求知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可以使每一个人开创事业的新局面。

上班以后,我们很难去读一些很严肃的书了,而这些却正是我们严重缺乏的。如今,被我们有些人工作以后弃之一旁的《论语》却成了日本企业家必修的一门课,多读书才能看得更远,有了长远的目光,我们才能更坚定自己前进的脚步。

有些人总是为不能读书找借口,但仔细推敲,这些借口都无法构成合情合理的理由。在一天的时间中,我们浪费了太多,也许我们不自知,但若仔细算一下,就值得我们重视了。如果将这些时间用在学习知识上,相信,我们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智慧水平都会得到提高。

知识就是力量。你可以利用十分钟时间读—些书籍,在自修上下一点功夫,这些可以助你在事业上得以长进。

一个没有书籍、杂志、报纸的家庭,等于一所没有窗户的房屋。耶鲁大学的校长海特莱曾经说:“各界的人,如商业界或产业界的人都曾告诉我:他们最需要,最欢迎的大学生,就是那些有选择书本的能力及善用书本的人。而这种选择书本与善用书本的能力的最初养成,最好是在家庭中——具备着各种书籍的家庭中。”

家庭是—个人接受最主要的生活训练的地方。在家庭中,我们养成习惯,形成志趣,而这些习惯、志趣,将影响我们的一生。

有不少青年男女,有志在学问上求上进,而最终受阻于家庭中恶劣环境。例如晚餐之后,全家都谈笑喧哗,无休止的争吵,遂无法自修,无心读书,充其量也只是看些低级趣味的小说。而家庭成员中要认真读书的倒反而要受嘲笑,仿佛是欲使其同流合污。

原哈佛大学校长艾路特曾说:“养成每天读10分钟书的习惯。这样每天10分钟,20年以后,你的知识水平一定前后判若两人,只要他所读的都是好的东西。”著名心理学博士施瓦特也说过:“只要每天晚上在临睡前给我15分钟,我保证你一年之后便会成为我们中的一员。”

所以,你可别再找借口了!从现在开始,激起求知的欲望,让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徜徉。

(第三节)可以平凡,不能平庸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说的是学习要有一种好学的精神,一个人不仅仅要知道学习的重要性,还要懂得如何学习。不懂就要问,勤奋勤学才能多获取知识。问的多,也就学的多。所谓“厚积而薄发,积少成多”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学习不比别的,马虎不得,也糊涂不得。只有好学且不断思考的人,才能成为有仁有德的君子。而学问和才能的取得又必须具有“学而不厌”的精神。

成大事者都知道知识的重要性。知识可以提高自己的判断、分析能力,所以,他们无时无刻地不在获取着新的知识。知识对他们而言,是实施下一步计划的前提,有了知识做先锋,计划也会顺利实现并完成。

学习作为一个过程,在中国古人看来,其实也是一个性格磨炼的过程,是一个完善自我,塑造自我的过程。古人将学习比作“书耕”,把写作比作“笔耕”,就像农民种地一样,不付出艰辛的努力,是不会有丰硕收获的。同时,古人还用“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告诫读书人,求学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需要一种好学的精力和精神去孜孜不倦地追求。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但有的人从平凡到平庸,有的人从平凡到卓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造成了做人的差别。这种差别并非不可逾越的鸿沟,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去弥补的。

战国时期的苏秦因学问尚浅,外出游说狼狈而归,一家人都不理他,因而促使他发愤学习,悬梁刺股以自励,终于身挂六国相印。合纵以抗秦;屋梁悬发的孙敬,聚萤照读,映雪苦学的孙康和带经耕耘的倪宽等,都因好学精神受到后人赞扬。

中国古代有作为的知识分子具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那就是在学习上勤奋刻苦,而这种好学精神的具体体现则是潜心治学,发奋著书。

在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无数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在全人类的文化发展上也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这些都和敏而好学分不开,他们同时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为我国最早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直被尊为封建社会的圣人、贤哲。他的学说和理论都是通过艰辛的努力和刻苦的好学精神得来的。

孔子出生在春秋末年的鲁国。《史记》称“孔子贫且贱”,他年轻时做过送葬的吹鼓手和几任小官,大部分时间是在惶惶若“丧家犬”般的四处流浪中度过。孔子讲他“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便孜孜不倦,最终成为一代名师,创出影响世人几千年的文化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