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从某种角度看就是一场战争。在这种战争中,为了求生存,获得最大利益。
每个人都会使出浑身解数,一些“小人”还会用尽各种卑鄙伎俩。因此,要想成为人生战场中的胜利者,没有一定的心机是不行的。《孙子兵法?谋攻篇》里有一句“上兵伐谋”,意思是说打仗的最高境界是计谋的较量。人与人之间的较量也是如此。
1.做人不能人单纯
做人单纯本身不是错,可关键是社会关系复杂。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就要懂得伪装自己,以防被人欺诈被人骗。
做人表面天真可以,但内心一定要留点“心机”自己用。
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荀子在论人性时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的品性如果看起来是善的,那一定是他努力装扮成这样的,因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这就是着名的性恶论,同时也告诉人们做人要有“心机”,必须适度地伪装自己,以防被恶人所害。
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打交道时的确要谨慎小心,对人不妨考虑一些防范对策,预防万一。
等到事情发展到糟糕程度时再想办法就为时晚矣。
一般人都不喜欢谋略意识强烈的人,也就是心眼太多的人。然而,在现实社会里欺骗、狡诈的大有人在。大到国家之问的争端、小到个人之间的利害关系,这种欺诈无处不在。因此,与其说欺瞒他人不正当的行为太卑鄙,倒不如说吃亏上当的人太单纯、太大意。
人生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在博弈中,为了求生存必须要有慎重的生活方式和态度,这样才不至于上当、吃亏。当然,这并不要你去欺骗别人,但是社会上鱼龙混杂,到处都是陷阱、圈套,必须小心提防。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不知你是否见到过乌龟在遇到天敌时如何保护自己?当敌人出现时,这个家伙便将头和爪子全缩进了壳内,它这样装死足足好几分钟才慢慢将头伸出来张望。等敌人走了,它才敢爬动起来。也许,你听说过兔子蹬鹰的故事:鹰的眼睛锐利,在高空中便能看清地面上的兔子。而此时,兔子并不慌忙,它就地顺势打个滚,装作死去。鹰一个俯冲下来,本想这下可抓住兔子了。可是意想不到的是,当鹰到达地面伸开双爪时,兔子却一跃而起双爪猛抓鹰的胸肚部位。鹰悲鸣几声,只好带着伤痕逃离了地面。
以上两例都是发生在自然界里的普通故事,也是两类不同的以欺诈对手而求生存的实例。在对抗的博弈中,人人都想战胜对手。当敌我力量悬殊较大或势均力敌时,用点“伪装术”去,使对方上你的当,处于你的摆布之中,而你此时就成了狩猎的猎人了。当人的力量处于优势时,也不妨采用一下欺诈的战术,这样会使你事半功倍,使目标唾手可得。总之,欺诈也是一种计谋。
在人性的丛林里,无处不存在着欺诈。欺诈有时候并不是什么违背伦理的罪恶。凡是有利于自己的生存,有利于个人能力的实现,都是正当的,合理的。西方哲人曾说过:“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话不无道理。既然我们存在,我们就有理由去生存、求发展,而一切对自我的压抑和对存在的摧残才应当被看成为罪恶。
另外,竞争的特性也决定了欺诈的必然性。竞争使得我们不得不谨慎行事,竞争也使得我们必须以自我为中心、永远走在同伴的前面,否则优胜劣汰的法则便不会优待我们。
2.大事精明,小事糊涂
真正有心机的人,不会处处精明。该糊涂时糊涂,该精明时精明;大事精明、小事糊涂,这才是做人处世的上上之策。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做人可谓精明透顶。倚仗贾母的宠爱和自家背景,上欺下压,贾府里几乎人人都畏她三分。“机关算尽”,最后却令众人生厌,郁郁而终。可见,我们在处世的过程中不能太精明。小事情得糊涂点,得过且过。
明代洪应明所着《菜根谭》中说:“大聪明的人,小事必朦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盖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朦胧正聪明之窟也。”意思是说,大聪明的人,对小事必模糊不清;大糊涂的人,对小事必定会仔细观察。对小事观察入微乃是糊涂的根源,而对小事模糊不清则正是产生大聪明的根本所在。
中国古代有很多大智若愚的大聪明人。晋代人谢安的弟弟——谢万,曾经和蔡系争一个座位。蔡系把谢安从位子上推了下去,谢万慢慢站起来,拍了拍衣服,边坐回自己的座位,边说:“你差点儿弄伤了我的脸。”蔡系说:“本来就没有考虑到你的脸。”后来两个人都没有把这件事记在心上,当时人们都称赞他们。这就是“小事糊涂”的典型。
台湾帮企业集团的领导人员吴三连曾说:“做人难得糊涂。过分地精打细算,有时仍抵不过天算。钱四脚、人两脚,钱来找人才行,人去找钱就难了。”
吴三连又说:“做人要假糊涂、真聪明。”那么,什么是假糊涂呢?他认为,假如有部属兴冲冲地向你提供意见时,千万不可只听了一半就自作聪明的地说:“这个构想我早就知道了,你不用再讲了。”因为这样一来就会阻碍部属参与表现的机会,想提建议的人也从此不愿意再提了。所以,即使早已知道部属想提什么建议和意见,也要假装糊涂很耐心地听完部属的建议。
使其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么一来,部属才会踊跃多言,许多有价值的构想,才会源源不断地贡献出来。
细细地品味吴三连的“难得糊涂”,你会发现“小事糊涂”益处多多但就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和提高办事效率来说,“小事糊涂”至少有如下两个方面的好处:
1.提高效率,减少不必要的烦恼。
一个单位,少则十来人,多则几百人、上千人,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许多不顺意、不合情理的事情。对这些问题,单位领导者如果都认真去处理,是怎么也处理不好的。有些问题,处理后又出现新的问题,怎么也处理不完。如果整天忙于处理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不仅费时费力,对全局的工作也没有多大的好处。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忙于处理这类问题也就没有多少精力和时间去管理大事了。这叫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有时甚至费力不讨好,连芝麻也没捡着。那些有经验的领导者,他们的办法就是“大事抓透抓紧,小事不闻不问。”有些小事,你若不去插手,在外力和舆论的压力下也会消失。放手小事可以减少许多烦恼,也不影响你所管辖的工作。
2.有利于搞好与下属之间的关系
有些领导者对下属总是锱铢必较,抓住了一点小错误就不放手。这固然是工作认真、一丝不苟的表现,但是过于纠缠于一些小问题,过于苛刻和挑剔会令自己与下属搞不好关系。对于一些不会引起严重后果的小事,何不放它一马。某些问题发生后,下属可能很怕他的领导者追究,存在着紧张心理。如果能带得过的就带过,下属就会觉得你是一个能理解和容忍下属缺点、错误的人,你就会受到他们的感激与尊重。当然,属于非追究不可的应当认真追究,以挽回或者减少损失。
小事糊涂、大事聪明,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很高的修养。有了“糊涂”这种大智慧,人才会清醒、冷静,有大气度,有宽容之心,才能平静地看待世间纷纷乱乱的喧嚣、尔虞我诈的争斗;才能超功利、拔世俗,善待世间的一切;才能居闹市而有一颗宁静之心,待人宽容为上,处世从容自如。有了“糊涂”这种大智慧,你就会感到“天在内,人在外”。天人合一、心灵自由,从而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解放。凭着这颗自由的心,你再不会为物所累、为名所诱、为官所动、为色所惑,从而获得一个幸福、快乐、成功的人生。
3.树大招风,小心行得万年船
树大招风,一个人爬得越高危险就会越大。这时,谨慎言行、小心行事,方能继续扬帆前进。
在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王朝更替中,似乎一直在遵守一句千古不变的“至理名言”:“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历史循环。
能够做到善始善终的开国功臣屈指可数,但每一位都是博弈高手。他们深谙做人的心机之道,深知“树大招风”的道理,也懂得“小心行得万年船”的古训。才得以在暗流汹涌的封建官场中,扬帆前进。
但事实上在中国古代社会,那些开国权臣能做到善始善终的并不多。
在这方面,做得最为出色的当属汉朝的萧何。萧何与刘邦早就相识。与时,刘邦做泗水亭长,萧何是沛县功曹。两人是同乡,萧何知识丰富,又十分熟悉法律。刘邦对他就格外尊重和信服,刘邦有什么处理不当的事,萧何总会帮忙指点,为他掩饰通融,因此两人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刘邦自沛县起兵后,萧何一直跟随。刘邦差不多对他言听计从。楚、汉相争乃至汉朝开国的大政方针几乎皆出自萧何之手,萧何可谓劳苦功高。
萧何治理国家的确有一套,不久就“汉中大定”,百姓皆乐意为萧何奔走。
萧何对刘邦的粮草供应也充足及时,史书上这样记载说:“楚、汉战争之始,汉王刘邦令丞相萧何留守关中,辅佐太子刘盈,治理郡县、筹集粮饷,自统大军东讨项羽。”当然,刘邦对萧何也并不是毫无戒心,但他能较好地处理。
在楚、汉两军相持的艰苦阶段,战斗异常惨烈。刘邦却接连派出使臣返回关中,专门慰问萧何。对此,萧何本未加多想,而门客鲍生却对萧何说:“现今汉王领兵在外,风餐露宿,备尝辛苦,反而几次派人前来慰问丞相,这是对丞相产生了疑心”。萧何一听,顿时醒悟,忙讨教应对之策。鲍生接着又献一策:“为避免生出祸端,丞相不如在亲族中挑选出年轻力壮的子侄,让其押运粮草前往荥阳从军,这样汉王就不会有疑心了。”萧何依计而行,派了许多兄弟子侄押着粮草前往荥阳。刘邦听说丞相运来了粮饷,并派不少亲族子弟前来从军,心中大悦,传令亲自接见。当问到萧何丞相近状时,萧家子弟齐道:“托汉王洪福,丞相一切安好。但常念大王栉风沐雨、驰骋沙场,恨不得亲自相随,分担劳苦。现特遣臣等前来从军,愿为大王效命。”刘邦非常高兴地说道:“丞相为国忘家,真是忠诚可嘉!”当即召人部吏,令他对萧家子弟,量才录用。对萧何的疑虑,也因此而解。
后来刘邦还曾多次对萧何有所疑虑,都因萧何性格谨慎而巧妙地化解了。有一次也很危险,却在门客召平的帮助下化解了。汉十年(前197年)九月,陈稀叛乱,刘邦带兵亲自讨伐,韩信也乘机欲谋为乱。吕后在萧何的帮助下,设计擒杀了韩信。刘邦得知后,便遣人返回长安,拜萧何为相日,加封为五千户,并赐给了他五百人的卫队。众臣闻讯,纷纷前来祝贺,独召平前来相劝。
召平对萧何说:“公自此将有大祸了!”萧何一惊,忙问:“君何出此言?”召平道:“圣上连年征战,只有您安守都城,不冒风险。今韩信刚欲反长安,圣上已生疑心。给您加封派卫队卫公,名为宠公,实则疑君,这不是大祸将临了吗?”萧何听后,恍然大悟,急问:“君言甚是,不知如何才好?”召平说:“公可让封勿受,并将私财取出,移作军需,方可免祸。”萧何点头称是。于是,他只受了相国职衔,让还封邑,并以家财佐军。刘邦听后,疑心方才大解。
不出几年,淮南王英布反,刘邦挥师南征英布。征战期间,刘邦多次派使回长安,问相国近来做何事。使臣回报说:“因陛下忙于军务,相国在都城抚恤百姓、筹办军粮等。”一门客听说了这件事,找到萧何说:“您离灭族不远了。”萧何顿时大惊失色,不知为何。客又接着说:“公位至相国,功居第一,无法再封了。主上屡问公所为,恐公久居关中,深得民心,若乘虚而动,皇上岂不是驾出难归了?今公不察上意,还勤恳为民,则更加重了主上的疑心,试问如此下去,大祸岂不快要临头了吗?现在为您着想,您不如多购田宅,强民贱卖,自毁贤名,使民间说您的坏话。如此,主上闻知后,您才可自保,家族亦可无恙。”萧何照计施行,刘邦得知后,方安下心来。
刘邦平定英布后返回长安,途中有不少百姓拦路上书,状告萧何强买民田。萧何人宫见驾,刘邦将状书一一展示给萧何看,并道:“相国就是这样为民办事的吗?愿你自向百姓谢罪。”萧何见刘邦无深怪之意,退下后,将强买的刚宅,或补足价格,或退还原主,百姓怨言渐渐平息,刘邦也因此获得了好名声。
伴君如伴虎。开国功臣里能做到善始善终的确实非常不易,萧何无疑是其中最为成功的一位。做人有“心机”,方能从平静如镜的湖面上看出汹涌暗流,在风和日丽之时看出山雨欲来。能够做到未雨绸缪者,方为博弈中的高手。
4.得意之时,不可忘形
有“心机”的人懂得:一时的成绩不代表永久,也不代表你会比别人高一筹。虽说成绩是自己的,但是一味的张扬、炫耀只会带来负面效应。
中国人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样的格言、警句多如牛毛,它们说的都是对待成绩的看法。惟有在成绩面前保持平和才会有更大的进步,这也是做人的一种“心机”。
不仅中国,外国也一样。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说过:“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真正的虚心。对自己一切敝帚自珍的成见,只要看出与真理相冲突,都愿意放弃。”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我从不歌颂自己的财产、家世、慷慨、风趣。固然我有某些优点,而我自己最重视的即是谦虚……”可见,谦逊是我们人类共同珍视的美德。
爱因斯坦由于创立了相对论而声名大震。据说,有一次,他9岁的小儿子问他:“爸爸,你怎么变得那么出名,你到底做了什么呀?”爱因斯坦说:“当一只瞎眼甲虫在一根弯曲的树枝上爬行的时候,它看不见树枝是弯的,而我碰巧看出了那只甲虫所没有看出的事情。”
谦虚不仅是成功的要素,谦逊与内心的平静也是紧密相连的。内心的平静是博弈中的一种高度的“心机”。我们越不在众人面前显示自己,就越容易获得内心的宁静。这样,才更容易引起别人的认同,得到别人的支持。
炫耀自己是一个十分危险的、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它会使你把大量精力放在显示成果、自吹自擂或试图让他人信服你的个人价值上。而夸夸其谈、自吹自擂通常会使你骄傲自满,把荣誉当做自我欣赏的装饰品,冲淡你的真实成就。
其实,自高、自大、自傲也是缺乏“心机”的一种表现。一个人如果稍稍有一点小小的成就,耳朵就不灵光了,眼睛也花了,路也不会走了,那是因为他开始自我膨胀、发烧了,自以为写了两篇文章就成了作家,演了两部电影就成了电影明星,唱了两首歌就成了歌星……
一个人的成就再伟大,也只是相对于个人而言。在我们所生存的这个宇宙之中,没有什么不是渺小的。如果你在某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你不应该过于看重它,因为它已成为你的历史。不要留恋你的影子——哪怕它很辉煌,它也毕竟只是虚无缥缈的影子而已。要知道,当你望着你的影子依依不舍的时候,你正好背离着照亮你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