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实用演讲技法大全
4242500000062

第62章 修辞语言的表达技巧(1)

演讲中的修辞方法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就是比喻、比拟和夸张。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这些修辞技巧,对演讲主题能起到很好的烘托作用。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以彼物比此物。具体说,当人们在语言交际中要表达某一事物或道理时,运用联想或想象,引进另一种事物或道理,以便把要表达的事物或道理反映得更具体、更贴切、更生动、更富有感染力,使听者爱听,听得明白,从而留下深刻印象。

刘向的《说苑》中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

有人对梁王说:“惠子这个人说话善于打比喻。假若大王您不让他打比喻,那么,惠子就没法说话了。”

于是,梁王对惠子说:“希望你今后说话时不要打比喻了。”

惠子回答说:“假若有个人不知道‘弹’为何物,您告诉他弹就是‘弹’,他能明白吗?”

梁王说:“当然不明白了。”

惠子说:“我要把我知道的事物告诉不知道这事物的人们,您说不打比喻行吗?”

梁王说:“不打比喻是不行的。”

这个故事中,本来梁王是不让惠子再打比喻,可是惠子又悄悄地打了一个比喻,说服了梁王。

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和喻词三部分组成。本体是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用来作比的事物或对象;喻词则是表明比喻关系的词语,如“好像”“恰似”“像……一样”等。比如,毛泽东曾说,有些人写文章长而空洞,就像“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这里,长而空的文章就是本体,臭而长的“裹脚布”是喻体,“就像”是喻词。

一次有人问爱因斯坦什么是相对论,爱因斯坦解释说:“你同你最亲爱的人坐在火炉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五分钟;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五分钟,但你却像坐了一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爱因斯坦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真切体验来解释高深玄妙的相对论原理,让普通人也能理解。

人们说话是为了描绘事物,或阐述道理,或表述情感等,要把这些东西表述得生动具体,使别人印象深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能运用贴切的比喻,就能化难为易,话半功倍,具有说服力。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一生都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一天,庄子家里一点粮食也没有,万般无奈,只好拎个袋子到朋友监河侯那里借点粮食。

监河侯正收拾行装要外出。庄子见了他,讲了借粮的事,监河侯满口答应:

“好说,好说,不过我正要进城收租金,等我回来,一定借给你三百两银子,好吗?”

庄子心想:你进城一趟,来回得半个月,等你回来,我一家人不就饿死了吗?

“老兄啊,刚才我见到一件事,很有意思,你不想听听吗?”庄子说。

监河侯问:“什么事,你快说。”

庄子说:“刚才我到你这儿来的时候,在路边听见求救的声音。我到处找,却没见人。原来在路旁的干河沟里,有一条小鱼,嘴巴一开一闭地在叫着。它说:‘我从东海来,现在快干死了,先生能不能给我瓢水,救我一命啊?’我说:‘那太少了!你再忍耐一下,等我去找赵国和吴国的大王,请他们堵住西江的水,然后开沟挖渠,把西江水引到这儿来,你就可以顺水游回东海了,你看这样好吗?’谁知那条鱼听了很生气地说:‘我现在已经快干死了,只要一小瓢水就能活下去。你的计划虽然很好,但等到西江水来的时候,恐怕我早已变成鱼干了,先生只好到干鱼摊上找我了。’”

监河侯听到这里,满脸通红,连声向庄子道歉,喊来家人,给庄子装了满满一袋粮食。

运用比喻说理简洁明了,喻体非常广泛,俯拾皆是。只要与你说明的道理有内在性质的共同点,就可以信手拈来,达到目的。

演讲中运用比喻,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我的理想之路》这篇演讲,热情地歌颂了人民教师。结尾处用了一连串的比喻:

作为未来教师的我,没有太高的奢望——只求用知识的雨露去浇灌幼苗。像红烛,将全部心血化为光焰,去照亮青少年一代那美好的心灵;像春蚕,为谋求人类的幸福,吐尽最后一口丝。

这里把传授知识比喻为用“雨露去浇灌幼苗”,把“教师”此喻为“红烛”、“春蚕”,比喻贴切,赞美了人民教师的伟大奉献精神,表达了对人民教师的无比崇敬的情怀。

在《我的思考与奋起》这篇演讲中,演讲者将曾经缠绕自己的苦闷比喻为“就像一个圆点,四处延伸着的是大小不等的问号……”当苦闷解脱时,他“顿时觉得眼前的问号渐渐地被拉直了,变成有力的惊叹号。我第一次感到我对马克思主义是那么无知,可真有点‘相识恨晚’之感”。这样一前一后的比喻,形成了一种动态过程,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铺垫,后者为前者的引申和扩展,两者配合,生动地展示出思想转变的过程。

口语中的比喻有以下两种。

1.要说明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或事物时,常用一两句话来比喻

某厂领导春节期间去退休职工家拜年,关切地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一个退休老工人说:“改革开放这些年,我们百姓的日子可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一个样啊”。“芝麻开花节节高”这句话是个比喻,它形象地说明了老百姓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的事实,如果不用这个比喻,而说成“日子越过越好”也可以,但效果就差一些。

2.要说明一个复杂的问题或深刻的道理时,常用一段话或一个故事来比喻

钱伟长教授在谈到教育工作、基础研究与经济和工业的关系时,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个聪明人就餐,吃了三个馒头才饱,忽然恍然大悟,认为前两个馒头都无用,是第三个馒头使他饱的。此后就餐不先吃,等别人吃到第三个馒头时才吃,天长日久,自然患了营养不良症。钱教授用这个蠢人自作聪明的故事,说明了不重视教育和基础研究,经济和工业发展就会由于“营养不良”而“贫血”的道理。由于用了比喻,就既深入浅出,又诙谐幽默,令人忍俊不禁,心服口服。

运用比喻要贴切得体。要根据对不同本体的爱憎感情,恰当选择具有不同褒贬色彩的喻体,决不能用假恶丑的事物来比喻真善美的事物,当然,也不能用真善美的事物去比喻假恶丑的事物。比喻是否有生命力,不在于量而在于质,在于推陈出新。比喻要新鲜、奇特,切忌陈词滥调。英国作家王尔德说得好:“第一个用花比美人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再用的是庸才,第三个就是蠢材了。”只有那些新颖绝妙的比喻,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比拟

比拟是拟人和拟物的合称。把物当做人来描写,赋予人的行为和思想感情等,叫做拟人。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富有形象性、生动性。在演讲中,恰当地运用比拟手法,能寄情于物,托物言志,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深思;能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战斗力;能渲染气氛,起烘托作用。

比拟能使人产生联想,以获得话语的形象感和生动感。毛泽东同志曾多次告诫全党同志不要因为革命胜利而骄傲自大起来,他曾用“牛皮不要吹得太大,尾巴不要翘起来”作比拟。尾巴本来只有动物才有,这里却用来比拟人的自大情绪,既形象生动,又引人联想。

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种。

拟人又叫“人格比”,就是赋予大自然、动物、抽象事物等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拟物即把人当做物,或把此物比拟为彼物。例如:

一位来自新加坡的老太太在游武夷山时,不小心被蒺藜划破了裙子,顿时游兴大减,中途欲返。女导游见状微笑着走近老人身旁说:“这是武夷山对您有情啊!它想牵住您,不让您离去,好请您多看它几眼。”

几句话,把老人的不快吹得无影无踪。武夷山的热情好客是机敏的女导游所赋予的,这里就用了拟人手法,而且表达得十分得体。又如:

在一个欢迎日本青年代表团的宴会上,热情的中国朋友用著名的“人参母鸡汤”来款待客人。不想这可为难了在场的翻译。原来,他没有记住日语“母鸡”这个词。只见他机灵地站起来,指着汤,笑着对客人介绍说:“这是用公鸡的太太和人参做的汤,请诸位品尝。”

这里的“公鸡的太太”用的就是拟人手法,显示了翻译的机敏和幽默。

《大学生演讲选评》一书中选有优秀演讲词《信念的力量》,其中有这样一段:

翻开中国的历史看看吧,中华民族经历了多少深重的灾难……长江在哭泣,黄河在哀号。广大的中国土地上,多少人流离失所,妻离子散;多少人逃荒要饭,家破人亡。

“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说“长江在哭泣,黄河在哀号”是震撼人心的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祖国沉重受难的历史,发人深思。

再如,《在师范毕业生典礼上的演讲》中有这样深情的语言:

如今,你们就要离开母校了,尽管情丝不绝,可你们在四年的风雨中练硬了翅膀,现在也该驮回去一幅春天的图画了……

人无翅膀,这里“练硬了翅膀”、“驮回去”就是“拟物”手法,用描写动物的词语来描写人物,表现出师范生锻炼成长的过程和他们将载着母校的重托走向工作岗位的热情。语言中流露出对毕业生的无限依恋和激励的感情。

运用比拟手法一定要正确恰当,要抓准被比拟物和比拟物之间的相似点,特别是褒贬色彩要恰当。例如,海燕、苍鹰,英勇顽强,常用来比拟革命英雄;豺狼、狐狸,凶残狡诈,常用来比拟奸贼坏人。爱憎好恶,十分鲜明。

夸张

夸张是为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而故意言过其实,或者夸大事实,或缩小事实,让听者对所要表达的内容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合理地运用夸张技巧,一是便于揭示事物的本质,二是能加强说话的感染力,三是能启发听者的想象力。运用夸张,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不能漫无边际,做到言过其实而又合情合理,不似真实而又胜似真实。

楚国大夫申无宇的守门奴仆因偷酒被发觉而畏罪潜逃,为了逃避申无宇的追捕,他投靠楚王一跃成为细腰宫守卒。因为楚国的法律明文规定:任何人都不准到楚王宫里抓人。那名奴仆自以为有了尚方宝剑,整日嚣张狂妄。可是,没想到申无宇却在楚王不知道的情况下径直到宫里把那位奴仆捉了回来。

楚灵王知道了之后非常气愤,命令申无宇把那个奴仆放出来。

申无宇说:“天上有十个太阳,人分十个等级,上层统治下层,下层侍奉上层,上下互相维系,国家才能安定太平。如今臣下的守门奴仆畏罪潜逃,借王宫之地庇护犯罪之身。如果让他真的得到庇护,那么其他奴仆便会互相效法,盗贼公行,谁还能禁止得了?长此以往,社会不安,大王江山不保啊!所以,臣下才不敢遵奉王命。”

楚灵王细细琢磨了一番,觉得很有道理,便下令处决那个奴仆。

上文中楚国大夫申无宇把窝藏一个奴仆与天上的太阳、社会不安、江山不保联系在一起,显然是夸大了事实,但却收到应有的效果。可见他的机智与果敢。

夸张既然是在某些方面“言过其实”而又有真实性作为基础,这就有利于突出事物的特殊性,可以唤起人们的想象,收到突出个性形象的效果。例如:

有三个人在一起谈论如何节约,其中一个人说:“我认识一个人,为了节约墨水,无论写什么,字都写得像芝麻粒儿一样大小。”第二个人说:“我认识一个人,为了减少手表的磨损,天一黑,就把手表给停了。”第三个人说:“你们说的都一般,我认识一位老先生,为了节约眼镜,连报纸都不看了。”

如果说为了节约眼睛连报纸都不看了,还不为夸张,而为了节约眼镜连报纸都不看了,就不能不是夸张了。可以想象,这位节约眼镜的老先生用节约精神去做其他事情时,该又是何等节约啊!

还有一个笑话,说一个老人很健忘,去浴缸洗澡时竟忘了脱衣服,但衣服一点没打湿,原来他忘了开水龙头了。其实再健忘的人也不至于到这种程度。

夸张虽然言过其实,但不等于浮夸,它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做到“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才能造成强烈的震撼效果。

合理地运用夸张技巧,一是便于揭示事物的本质,二是能加强谈话的感染力,三是能启发听众的想象力。正因为夸张技巧便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听者才明知是言过其实却不以为是虚假的。前例中说某人矮瘦得像根“干豆角”,若不用夸张,直言其体重、身高多少,固然也能给听者一个数量级上的印象,但比起用“干豆角”这个具体形象的事物来描述,其感染力是大不相同的。它能使听者联想到干豆角的形状,并把这种形状与某人的矮瘦联系在一起来进行想象。听者好奇,说话能诱发其好奇感,丰富其联想,也就当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当然,夸张虽然可以言过其实,但不能浮夸,不能哗众取宠,更不能无中生有,信口开河。它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它之所以言过其实而又不虚假,其奥妙就在于它突出了事物的某一部分性质,不似真实而又胜似真实。

另外,运用夸张技巧时要注意分寸,要让听者知道你在夸张而不是写实;不要单纯为了猎奇而强行夸张,如在汇报情况、介绍经验等场合就不能随意运用夸张。

排比能增强演讲的语势,运用排比可使语意表达层次清晰、语势强劲、节奏鲜明、语意畅达。演讲者要会使用排比来表达各种情感。

排比修辞方法的使用

这种修辞手法一般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密切关联、语气一致的词组或语句排列而成,用以表达同一范围、同一性质的事物,以增强语势,增强节奏感和旋律美,加强语言的力度。

马丁·路德·金在1968年8月28日美国华盛顿黑人集会上发表了一场精彩的演说,其中有这样几段话。

“一百年前,一位美国伟人签署了《解放宣言》。现在我们站在他纪念像投下的影子里,这重要的文献为千千万万在非正义烈焰中煎熬的黑奴点起了一座伟大的希望灯塔。这文献有如结束囚室中漫漫长夜的一束欢乐的曙光。

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却不得不面对黑人依然没有自由这一可悲的事实;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的生活依然悲惨地套着种族隔离和歧视的枷锁;一百年后的今天,在物质富裕的汪洋大海中,黑人依然生活在贫乏的孤岛之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依然在美国社会的阴暗角落里艰难挣扎,在自己的国土上受到放逐。所以,我们今天到这里来,揭露这骇人听闻的事实。

……

这就是我们的希望。这就是我们带回南方的信念。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把绝望的大山凿成希望的磐石。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将我国种族不和的喧嚣变为一曲友爱的乐章。怀着这个信念,我们能够一同工作,一同祈祷,一同奋斗,一同入狱,一同为争取自由而斗争,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终将得到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