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方与圆的智慧
4242100000026

第26章 赞扬宜方,批评宜圆(3)

他听说袁妻于夫人要过生日,亲自献上一枚钻石戒指。于夫人很喜欢,向诸妾炫耀一番后,珍藏在卧室的首饰盒中,准备大典时戴。谁知第二天,钻石戒指不翼而飞。于夫人又气又急,召集众仆,严刑拷打、追问,钻于戒指还是没有下落。最后,她只好去翻检诸妾的卧房,竟在十姨太的屋里找到了那颗宝贝,窃贼是她。原来,这位姨太太嫉妒心极强,看到陆建章送给于夫人这么大的钻石戒指,很是眼红,便悄悄偷去。

于夫人很生气,向袁老头告状,袁特别宠爱十姨太,故袒护她,反而责怪于夫人:“小小钻戒算得了什么?过几大我可以给她几个更贵的钻戒,区区小事,何足挂齿。”果然,不出几天,十姨太手上一下子戴了五六个金光闪闪的钻戒,神气十足。于夫人差点气昏过去。

这十姨大的钻戒由何而来?是袁世凯悄悄把消息传给了陆建章。陆心想:这可要坏事啦,十姨太万万得罪不起,我的乌纱帽还是得过她的鼎力相助才弄到手的。他火速购得十几颗贵重钻戒,特赠十姨太。

此事办得巧妙、及时,解决了袁老头的妻妾矛盾,又讨好了其宠妾,袁对陆建章自然就另眼相看了。

送礼要有针对性

民国年间,官场送礼成风,一般官僚、政客大都精通此道,就连以“三不知”著称的狗肉将军张宗昌也不例外,而且还称得上是个送礼求官的行家。张宗昌本人土匪出身,臭名远扬,劣迹斑斑。但在官场上却能呼风唤雨,游刃有余,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利于他的送礼艺术。

1920年,张宗昌兵败湖南,只身逃走,从此成了光杆司令。张宗昌明白,只能用金钱打通关节。说来也巧,直系首领曹锟恰好在保定过50寿辰,张宗昌便以祝寿为名,风风火火来到保定,一进曹府,便当着众宾客的面从怀中掏出一个布包,拱起双手,自报家门。

“俺,山东掖县张宗昌,如今落魄了,听到曹大帅做寿,俺想啦,都是行武出身,和尚不亲帽子亲,俺得来为大帅拜寿!”他转身又对曹锟说:“曹大帅,目下俺手里穷,没厚礼,千里送鹅毛,表表心意吧。你可千万别嫌礼太薄。”说着,自己把破布包打开。

这包一打开可不要紧,竟吓得在场男女个个目瞪口呆,惊若木鸡。张宗昌的寿礼,原来竟是纯金的8个金仙寿星。光闪闪,金灿灿满屋放着光辉。

原来,张宗昌兵败之前也颇有积蓄,攒下二十几万块大洋,若把这笔钱带回山东,却也购置一片像样的田产。张宗昌却没有那样做,他想买枪、习兵,想拉队伍。所以,张宗昌便倾囊而出,做了8只金仙寿星。

曹锟虽觉此人粗鲁,但忽然间得到如此重金和一员干将,顿时心花怒放,马上委以重任。

张宗昌从曹锟那里讨得一个师的番号,开始招兵买马,但却遭到直系干将吴佩孚的竭力阻挠,最后师长未当上,礼也自送了,只好改投张作霖。然而此时的张宗昌已无钱送礼,于是就别出心裁,拎着两个大抬筐去见张作霖。张宗昌指着两个抬筐对张作霖说:“远道来投,敬献礼物,还望笑纳”。

众人看着两筐土,不禁交头接耳,暗暗耻笑张宗昌。唯独张作霖不动声色地沉吟着,张宗昌毕恭毕敬地等待着,心中忐忑不安。终于,张作霖露出笑容,点头允诺接受张宗昌的礼物,命令副官将两筐土收好,并任命张宗昌为高参,还让张学良给张宗昌送上2000元费用。左右官员不明所以,问张作霖究竟是何意。张作霖得意他说:“告诉你们,那两筐土的意思是要为奉系添把土。挑筐一副而无扁担——权柄,不能发挥作用,所以希望我授他职权。”众人恍然大悟。事实上,张作霖、张宗昌都是胡匪出身,确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送礼还要送得巧,送的不巧,拍马屁拍在驴蹄子上,还要反被踢上一蹄子。民国年间,吴佩孚坐镇洛阳,俨然成了高高在上的河南王,原来不可一世的督军张福来却成了受气的媳妇,在吴佩孚面前连大气也不敢出。

1923年4月22日,吴佩孚50诞辰。吴本想借祝寿之机大肆张扬,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但他沽名钓誉,为表示清廉,特意在报上刊登启示,三令五申要“谢寿”,自讨没趣的张福来忽地觉得:别人不来祝寿可以,可我这个在吴大帅眼皮底下的官与人家不同——受气媳妇不给婆婆拜寿,恐怕将来没有好果子吃。再则,常言说,礼多人不怪。于是,带人抬着厚礼进吴府拜谒,恭恭敬敬施礼说:“特来恭祝大帅千秋!”

吴佩孚本来就看不起他,见此,气不打一处来,他一蹦多高:“你没看见我的启事?你有功夫来拜寿,为什么不抽出工夫管教你的兄弟?你的兄弟与赵三麻子有什么两样?”赵三麻子是河南前督军赵倜的痞子弟弟赵杰,此人作恶多端,人们对他恨之入骨。

张来福的脑袋雷击一般,嗡嗡作响,好半晌不敢抬起,斜眼一瞥,忽见很多人都在座,羞得他汗流满面,无地自容。他回去后大哭道:“大帅不给我一点面子,我再也不干了!”

其实,吴佩孚也喜欢拍马、送礼者,只是要拍得恰到好处。此日,他正想显示一下“刚正”、“清廉”、“说到做到”。于是倒霉鬼张福来一下子拍到驴蹄子上,被踢个鼻青脸肿。

人们送礼时有一个习惯的心理,自己以为好的往往也以为受礼者喜爱,其实,人的性情不同,自己喜爱的别人未必就喜爱。

无论送什么都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受礼对象的心理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送礼。要送得受礼者媚开眼笑,要送得受礼者看不出你是在拍他的马屁,这才算得是领会了“送”的真谛。

要灵活地送礼

人们时常讨论给同事送礼的利和弊。其实,在工作中,到底需不需要给上司,给同事送礼,并不是最重要的,送与不送都有可能带来或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如何送礼?什么人该送?什么人不必送?送什么?

“该如何送礼”是人情礼仪中很难处理的学问。这门学问,学校没教,同事没明说,全凭自己去摸索、去掌握。熟知送礼学问的人往往能八面玲珑。

送礼物给同事,是八小时之外建立感情,推进关系的最有效的物质桥梁:同事帮了你的忙,事后不忘认真地选一份礼物亲自登门送上,既还了人情,又不致失礼;同事家有婚嫁喜事,根据关系的远近亲就送上一份合适的贺礼,既添了喜庆,又买了人缘;同事生病,及时前去探望,时间不宜过长,送些鲜花、果篮、营养饮品等足矣,既安抚了病人,又表达了关注……诸如此类同事间的私人馈赠,作为联络感情,人情世故的必要应酬,当然未尝不可,但要注意轻重之分,一般不宜买太重的礼物,免得让对方感到你别有用心。

送礼给上司,可视为一种礼貌,表达感谢照顾的心意。上司在公事上给予不少指点,对工作该如何进行也帮了不少忙,谢谢化成礼物,更具体、更难忘。

有时候,送礼也是一种敷衍,许多人给上司送礼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所求,只是笃信“吃人嘴软,拿人手短”。领导收下了自己的微薄小礼,尤其是逢年过节或家中有喜庆事时送上的“顺水推舟”便可接下的那份礼,工作中自然就会不好意思过分责难,批评送礼者。

送礼的时机宜自然,毫无理由的馈赠绝非多多亦善。老祖先创造了“礼节”一词,恐怕也正是暗示“逢节送礼”,而不是没道理的送。有时,刚到新岗位,刚出成绩,刚被提升,倒是送礼的好时机。

当然,并非所有的礼都能送得出去,万一礼送到人家门上,却被拒之千里,可实在是件尴尬的事情。花钱没讨好不说,弄不好还会误大事。比如,有人自认为眼光深远,喜欢“放长线钓大鱼”,为未来投资而送上司一些大礼,而这种师出无门的大礼恐怕十有八九都会被拒收,弄不好还给上司留个心机太重的印象,真是比不送还糟。

所以,这礼物送也罢,不送也罢,都是根据情况灵活处理的。一个人只要兢兢业业地工作,诚心诚意待人,擦亮眼睛处事,有“礼”没“礼”就都不影响其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