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史
4232800000019

第19章 宋辽金元军事思想史(1)

一、宋辽金元军事思想的时代环境及其概貌

(一)时代环境

自公元960年北宋建立至1368年元朝灭亡这400余年间,为中国历史上的宋辽金元时期。在这四个多世纪中,中国历史经历了一个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的漫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明显地表现出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是南北方政权长期对峙,南北社会发展进程差距明显。自北宋建立至南宋灭亡的320年中,南方的宋王朝(北宋、南宋)先后同北方的辽、西夏、金、蒙古等政权对峙。南北政权问的社会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南方的宋王朝,其封建社会已获得了高度发展。在政治上,它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的封建统治制度;在经济上,它依靠中原和大江南北优越的自然条件,创造了当时高度的物质文明;在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领域,也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在哲学、史学、文学和艺术等思想文化建设上,也取得了辉煌成就。相比之下,北方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则起步较晚。起源于辽河上游,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虽然先于北宋立国,但直至北宋初年才大体完成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而从唐朝末年迁徙到西北部的党项各部,到北宋中期才建立了“大夏”国。至于世居黑龙江下游的女真各部,立国前长期受到辽国的统治和压迫,到北宋末年才完成了各部的统一,在抗辽斗争中立国。游牧于漠北大草原的蒙古族,在12世纪末叶,经过各部间的长期征战,最后由成吉思汗统一各部建国,那时已是北宋末年了。因此,北方各政权,无论建国较早的辽、西夏,还是建国较晚的金和蒙古,其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水平同南方强大的宋王朝相比都存在着较大差距。

二是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的大趋势中始终伴随着战争。唐王朝灭亡后到北宋建立前的50余年中,在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梁、唐、晋、汉凋五个短命王朝;在南北方还相继存有南唐、南汉、前后蜀、北汉等十个政权。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国家分裂、军阀混战和政权的频繁更迭,使广大人民深受其害。赵匡胤代周建宋之初,其南面还存有七八个割据政权,其北面还有北汉同其对峙。为此,本着“一天下”的思想,北宋在太祖、太宗两朝连续进行了长达16年的统一战争,南平诸国,北灭北汉,成功地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割据局面,实现了中原和南方地区的统一。

宋朝建立之后不久,便发生了与北方辽、西北方的西夏连绵不断的战事。辽国早在后唐时就参与过中原的争战。北宋建立后,它利用在后晋时取得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燕云十六州,一方面以武力庇护北汉,阻挠北宋的的统一,另一方面不时南下扰宋;而北宋初年,宋廷亦以收复燕云十六州这块中原“故土”为己任,因此宋辽交战不可避免。宋太宗先后发动的攻辽的两次幽州之战都以惨败而告终,加上辽南下攻宋的君子馆之战,北宋军队惨败,辽军乘势大举南下,直攻到北宋都城开封最后一道防线——澶州(今河南濮阳)城下,逼使未真宗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历史上著名的澶州之盟。西北方的西夏,表面上臣服于北宋,实际上早已是个独立的割据势力。到宋仁宗时西夏首领元吴另立国号,称帝建国。双方就有延州、好水川、定川寨三次重大战役。到宋神宗初年,宋夏间战争再度爆发,神宗曾发兵30万,五路分进,合击西夏,企图一举将西夏荡平。结果是宋军大败而归。

金灭辽、灭北宋的战争不仅激烈,而且规模巨大、战场广阔。与辽国世仇的金王朝,经过10年对辽战争,终于在公元1125年,灭亡了统治中国北方长达210年的辽王朝。灭辽以后,金紧接着大举南下攻宋。第一次南下,便攻到北宋都城开封城下,并以重兵围攻了太原;第二次南下,又直取太原、真定,进而渡过黄河,再攻开封。于靖康元年(1126年)掳走宋徽、钦二帝,北宋王朝遂告灭亡。

金攻南宋、南来抗金的战争如火如茶,几乎不问断地进行了80年。其延续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战场之复杂和作战手段之多样,都是罕见的。出现了富平之战、和尚原之战、岳飞两次北伐之战、顺昌保卫战、川陕争夺战、岳飞反攻中原之战以及拓皋、濠州之战等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战役。

自公元1206年蒙古族领袖铁木真统一蒙古13部、建立蒙古国至公元1279年元灭南宋,最后统一全国的70余年中,在中国广大地域内也几乎连续不断进行着战争。

蒙古立国后,首先向与金结盟的西夏王国开战。经过五次大规模的西征作战,最后于1227年灭亡了西夏。蒙灭金同灭西夏是穿插进行的。从1211年蒙金交战开始,先后经过了乌沙堡、东京、西京、中都(今北京)之战,以及陕西、山西争夺战和钧州三峰山之战等战役,1234年正月,蒙、宋联军攻陷蔡州,金哀宗上吊自杀,金朝遂亡。蒙元灭亡南宋的战争,经过了近半个世纪。从公元1234年蒙古向南宋开战开始,经过洛阳之战、合州钓鱼城之战、鄂州之战、襄樊之战、丁家洲之战、临安之战等许多著名的战役,最后于1279年灭亡了南宋,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

三是民族问题相当突出,中华民族大融合空前发展。宋辽金元时期,由于连绵不断的兼并和统一战争,主要是在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和南方汉族政权之问展开的,而南方的两宋在长期战争中又始终处于被动挨打地位,因此,它给华北、中原及陕西地区的汉族人民造成了严重灾难。汉族人民除了要受到战争的蹂躏,还要承受政府用重金换取和平所转嫁到百姓头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南宋朝廷将中原大片土地割让给金,那些被占领区的广大汉族人民也必然更加遭到金统治者及其军队的欺压。所有这些,不但进一步激化了这个时期的阶级矛盾,也给当时的民族关系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使得民族矛盾更加突出。

与此同时,宋辽金元时期的兼并和统一战争,也增加了各族人民的交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空前发展。战争造成的人口大量流动和居民的频繁迁徙,从客观上增加了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同汉族接触的机会。从而必然地受到汉族人民先进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同时,战争中少数民族军队在掠夺大量汉族人口和财富的过程中,也将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带人了少数民族地区。此外,当时的战争是跌宕起伏进行的,其和平相处的时间从总体上看远比交战的时间长。如,北宋同辽签订了“澶渊之盟”后,宋辽间保持了百年相对和平。再如,南宋同金“隆兴和议”后,保持了30余年无战事。在和平时期以及战争的间隙时间里,边界各族人民的往来和市贸活动促进了物质和文化交流。不但民间如此,官方也在战与和的交涉中,在来往礼聘和频繁的“奉”、“赐”中,使者往来不断。这一切,都进一步加深了民族间的了解,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曾在北宋中期担任过枢密副史的富弼就说过:“自契丹侵燕蓟以北,拓拔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英豪,皆得其用。得中国土地,使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51)富弼所言,虽然表现了大汉族主义思想,但从另一方面也生动地描绘出这个时期少数民族汉化和各民族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总之,宋辽金元是中国又一次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的时代,是南北长期对峙和社会发展很不平衡而又充满着战争的时代;同时还是民族问题相当突出而中华民族大融合又获得空前发展的时代。宋辽金元军事思想,就是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二)军事思想概貌

1.军事思想的载体。宋辽金元时期,由于军事斗争成为整个时代的一大主题,因此军事问题,不仅是军事家,也是政治家乃至史学家、文学家普遍关注的焦点。在这种大环境下,大量研究和介绍军事的著作应运而生。根据著录,宋辽金元时期的军事著作多达百余种,留存至今的也有几十种。著名的有《太平御览·兵部》、《册府元龟·将帅部》、《虎铃经》、《武经总要》、《何博士备论》、《武经七书》、《施氏七书讲义》、《十一家注孙子》、《百战奇法》、《历代兵制》、《守城录》、《翠微先生北征录》、《美芹十论》和《九议》等十几种。现摘其有代表性者简要加以介绍:

《虎铃经》的作者为许洞。许洞撰写《虎铃经》开始于咸乎四年(1001),完成于景德元年(1004年人《虎铃经》共有20卷,分为210篇。第1—4卷,着重论述谋略运用、从严治军和将帅修养等问题;第5卷,阐述如何判明天气、地形和敌营阵等;第6卷,介绍水战、火攻、城邑攻防及攻守器具;第7卷,汇辑了作战指挥的旗鼓和与军事有关的天文、历法、记时和识别方位等知识;第8—9卷,为结营统论及古代有关阵法和自创的飞鹗、长虹等阵;第10卷为人马医护和相人;第11—20卷,为六壬、遁甲、星辰、日月、风云、气候、风角及空文设奠、人马相法等。总之,前10卷(除相人一项外)有一定学术价值,后10卷多为封建迷信之谈。全书以“上言人谋,中言地利,下言天时”(许洞《上虎铃经表》)为主旨,重视“天、地、人”在战争中的作用,主张务本制胜,强调灵活用兵。它作为流传下来的北宋第一部军事理论著作,除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外,还有可贵的理论价值,并对其后问世的一些兵书产生了积极影响。

《武经总要》的作者是丁度、曾公亮等人。从庆历三年(1043年)十月开始编纂,至庆历七年(1047年)四至六月完成。全书分前后两集,每集20卷,全书共40卷。多数卷内分目,目下列有若于子目。书中除有仁宗所赐序文冠于篇首之外,在后集还有曾公亮的《武经总要后集原序》一篇。该书大体可分为“制度”、“边防”、“故事”和阴阳占候四部分。前集1~15卷为制度,着重论述选将料兵、讲武教习、一般战法、车骑应用、奇兵制胜、行军宿营、军事侦察、下营择地、本朝阵法、古今阵图、军事地形、城邑攻防、水战火攻、武器装备、赏罚条例、通信联络等军队建设和用兵作战的基本理论、重要制度和必备常识;16—20卷为边防,逐一介绍沿边的河北路、北番地、河东路、陕西路、西番地、成都路、荆湖南北路、广南东西路的路、州方位四至、地理沿革、山川河流、道路关隘、军事要点、兵力配备等,并对河北、陕西、广南等沿边少数民族的发展始末、风土人情和靖边政策进行了论述。后集1~15卷为故事,选取古兵法中的精言粹语为标题,以古今战例“尤切者”为佐证,总结有关计谋方略、将帅修养、治军原则、常用战法、特种条件下作战等方面的经验教训;16~20卷,是杨惟德等奉命参考旧说所撰,集中讲述军事行动中孤虚旺相、阴阳占候之类的问题。《武经总要》所辑录的军事知识非常丰富,所论述的军事思想也相当全面。尤其在治军思想和作战指导思想方面,颇有新的建树。而无论其介绍的军事知识,还是其论述的军事思想都紧密联系实际,富有针对性。该书还具有材料翔实、编纂新颖等特点,在中国军事学术史和兵器技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何博士备论》(以下简称《备论》)的作者为何去非。何去非,今福建浦城人,为北宋神宗时武学博士,曾参预校订《武经七书》。《备论》是他在武学任教期间(元丰五年至元佑四年)撰写的,成书于元祜五年(1090年)。现存的《备论》共有26篇,一篇为一论。主要对战国至五代的兴废成败和二十几个重要军事人物的用兵得失进行了评述,目的在于寻求历史借鉴。它实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人物评论集。着重论述战略问题、紧密联系当时军事实际和采用论从史出的创作方法为其突出特点。论述中所涉及的军事思想相当丰富,主要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战争观;“深谋至计”的谋略思想和灵活多变的作战思想及精兵强将的治军主张。该书问世后,流传甚广。清末和民国时期在日本都有流传。瑞典社会学家佛郎塞尔还曾用英文翻译出版过该书。

《百战奇法》的作者不详,约成书于北宋末、南宋初,是专门论述作战原则和方法的军事理论著作。全书共10卷,分为前后两集,每集5卷,每卷10战,合为百战,故名为《百战奇法》。书中涵括了对战争应持的态度、治军方法和有关作战指导原则等多方面的内容,不仅总结和继承了宋以前军事思想的精华,而且还有一定的发展,亦为值得重视的一部古代兵书。

《历代兵制)为南宋陈傅良编纂。是中国第一部通史体裁的兵制专著。全书共8卷。论述的内容包括自周秦到宋代的兵制。前7卷按照朝代次序分为周、春秋、两汉、王莽、东汉、三国、两晋、南朝、北朝、隋、唐五代;第8卷专论宋朝兵制。前7卷采用辑录史料、注释和加按语等形式,对历代的兵制得失进行总结,并常与宋朝兵制进行比较。第8卷则没有注释和按语等,并且“言之尤详”。作者此种安排,显然是为南宋的军制提供历史借鉴。

《守城录》包括三部分:《(靖康朝野金言)后序》、《守城机要》和《建炎德安守御录》。前两部分为陈规著,后一部分为汤所撰。该书主要是阐述炮具大量应用于攻城之后城市防御的理论。其主要军事思想是:主张变革城防体制;提倡守城必须“守中有攻”;认为善守在人;强调配置先进守城器械等。由于《守城录》前两部分的作者陈规亲自指挥过守城作战,后一部记述的是他的守城事迹,因而它所总结的经验和提出的理论,都深深扎根于实践之中,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学术理论价值,不失为南宋时期一部重要兵书。

《美芹十论》和《九议》均为南宋辛弃疾著。辛弃疾不但以词人著称于世,而且“颇谙晓兵事”。《美芹十论》是他写给南宋朝廷的一篇奏疏。此疏呈奏时间据后人考证,似在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年)。《美芹十论》论述了审势、察情、观衅、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徽、久任、详战等十个问题。通过十论,分析宋、金政治军事形势,提出对付金的办法,要求南宋政府备战抗金。文中提出了不少颇有价值的军事思想,即:要正确认识形势;要“藏战于守”、“寓胜于战”;要“聚兵为屯,以守为战”;还要重视“致勇”,朝廷对将帅要“信之专,期之成’等等。《九议》,全称《上虞雍公九议》,写作时间当在乾道六七年间,是继《美芹十论》之后,辛弃疾的又一篇重要军事论著。辛弃疾称《九议》“所陈皆恢复大计”。因而,其中某些论点和《美芹十论》相同。但是,《九议》中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主要是:主张在用兵问题上“宜审先后”,强调集中兵力,要求“合志并力,协济事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