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故事从头读到尾
42255600000034

第34章 纵论天下的舌辩之士(1)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亦可以亡国。三寸不烂之舌,有时胜过百万雄师。语言的魅力是无穷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在群雄逐鹿的年代,那些能言善辩的谋士,凭借他们的才能,说服了一个又一个君主、将军,或消除了一场战争,或引起了多次征伐。总之,他们各行其道,各显神通,在历史上闪耀着独特的辉煌光芒。

身任六国宰相的苏秦

苏秦(生卒年不详),字季子,东周洛阳人,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与张仪齐名),提倡合纵攻秦。他曾经去齐国拜鬼谷子为师,学习纵横捭阖之术。

苏秦在洛阳时很想有所作为,想面见周显王(公元前368——前321年在位),只恨无人引荐。苏秦一气之下,离开洛阳,到别的国家游说。好几年过去了,也没有什么作为,钱都花光了,衣服也穿破了,穷困潦倒,只好回家去了。

到家后,双亲狠狠地骂他;妻子只顾着织帛,根本不看他;他求嫂子做点饭吃,嫂子根本不理他,转身就走。家人都嘲笑他:“我们周人的习俗,就是安分守己,打理好自己的产业;或者从事工商,从中谋取至少五分之一的利润。苏秦不做最基本的事业,反而跑去卖弄口舌,如今穷困到这个地步,活该!”苏秦听闻后非常难过,羞愧不已,决心争一口气。

从此以后,苏秦闭门不出,发愤读书,对自己说道:“士人寒窗苦读,假若满腔学识却得不到富贵荣华,读再多的书又有什么用?”于是,他拿来《阴符》,仔细研读。苏秦读书非常刻苦,有时候读书读到半夜,又累又困,眼皮睁不开。苏秦气急,大骂自己真是没出息,就拿起锥子刺向大腿。虽然很疼,但是精神上来了,于是接着读下去。还有传闻说,苏秦读书累的时候,会趴在桌子上打盹。为此,他找了一根绳子,往上拴在了房梁上,往下拴在头发上,一旦他困了要打盹的时候,只要脑袋往下低,绳子就会揪住头发。头发这么一揪,脑袋这么一拽,他就完全清醒过来了。苏秦就这样悬梁刺股地苦读了一年多,不但熟读了《阴符》,还详记了各国的地理地形、军事实力、政治状况等,并且研究了各路诸侯的心理特征。苏秦觉得自己学有所成,可以出山了。

苏秦先去求见周显王,但是周显王左右近臣一向瞧不起他,都规劝周显王不要相信他的言论。因此,周显王没有接见苏秦。

公元前338年,苏秦一路往西来到秦国,时逢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公元前337——前311年在位)即位。苏秦面见秦惠文王,说道:“秦国四面八方皆是天险,有渭水环绕,背后又有华山。东方是易守难攻的函谷关和滔滔黄河,南方有富饶的巴、蜀两郡,西方有汉中,北方有马邑和代郡,完全是一个天府之国。秦国不但人口众多,兵力充沛,而且军事文化也非常普及,这样完全有能力建立帝业、一统天下。”不过,秦惠文王并不采纳:“小鸟的羽翼还未丰满,就不能展翅高飞;国家的政绩还未显著,就不能一统天下。以我们秦国如今的形势来看,怎能这般夸大!”当时秦国刚刚处死了商鞅,因此对说客们都没有什么好感,苏秦因而未被任用。

接着,苏秦一路向东来到了赵国。适逢赵肃侯(公元前349——前326年在位)下令由弟弟公子成(号奉阳君)出任相国。苏秦前去求见奉阳君,但是奉阳君也看不上他。苏秦无奈,只好离开了赵国。

苏秦一路游历,向北来到了燕国,等待了一年多的时间才面见了燕文公(公元前361——前333年在位),终于等到了能够一展才能的机会。苏秦对燕文公说道:“燕国地势优越,东有朝鲜和辽东,南有易水,西有云中和九原,北有林胡和楼烦。有两千多里的土地,有几十万的在役士兵,有六百辆战车,有六千匹战马,有足够维持数年的粮草。北有收益颇丰的大枣和栗子,即使百姓们不耕作,单凭出售大枣和栗子得到的收入就能够保障生活。真算得上是天府之国。如今燕国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没有兵戈战火,不见将士阵亡,再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比得上了。大王可知为何?实际上,燕国之所以能够避免遭受其他国家的侵袭,是因为南方有赵国作为屏障,将贪婪的秦国阻挡在外。在赵国和秦国的五次交战中,赵国三次获胜,秦国两次获胜,双方国力都削减了不少。大王在赵国这个屏障的庇护下,从背后同时制约双方,得以保全燕国。更何况秦国想要图谋燕国,就必须长途跋涉,这可有数千里的路程,即便拿下了燕国的都城,也根本守不住。所以,秦国对燕国,只能望而止步。但是,赵国想要攻打燕国就容易多了,只要一声号令,十天不到,数十万军队就会浩浩荡荡进驻东垣。渡过易水之后,只用四五天,就能陈兵于燕国都城周围。可以这么说,秦国想要图谋燕国,需要跨越千里;而赵国想要攻打燕国,最多行军百里。现如今,燕国只担心千里之外的战祸,却不担忧百里之内的祸患,完全是失策之举。大王应该采用我的策略,首先和赵国签订盟约之好,而后再联合中原的其他诸侯,一起对抗秦国。如此一来,齐国和赵国就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秦国,大王就不用担心他们对燕国的骚扰了。”

燕文公听完说道:“先生说得很对,只是我国弱小,西南邻近赵国,东南接壤齐国,齐国和赵国可都是强国。先生若能使用合纵之策保全我燕国,我就委任先生为宰相,当作先生的成功之本。”当即赏赐苏秦金银布帛,委派他出使游说。

苏秦再一次来到赵国的时候,相国公子成已经过世了,赵国失去了主心骨,于是他趁机游说赵肃侯。赵肃侯道:“寡人年纪尚轻,德行浅薄,登基时间也短,毫无治国之道,正日夜忧愁。现如今有先生来此,一心安定天下,保全诸侯,寡人愿拜请先生为我国国相,当作先生合纵之本。”当即赏赐苏秦一百辆雕花车子、一千镒黄金、一百对白璧和一千匹锦缎,委派他游说各此时,周天子在祭祀完文王和武王后,将祭肉赏赐给了秦惠文王,表示对他的恩宠。于是,秦惠文王扬扬自得,派大良造(战国初期秦国最高官职,持有军政大权)公孙衍(号犀首,魏国人)前去攻打魏国,不但攻下了魏国的雕因,还俘获了魏国主将龙贾,而后打算继续挥师向东。苏秦担忧秦国会攻打赵国,就设计使得张仪去了秦国,以张仪来影响秦惠文王的策略,防止秦国攻打赵国。

接着,苏秦又来到了韩国。这一年是公元前333年,韩宣惠王(公元前332——前312年在位)刚刚即位。苏秦称赞韩宣惠王是一个贤明的君王,又称赞了韩国的军队有多么强大,话锋一转接着说,韩国对秦国畏首畏尾、俯首帖耳,这样的态度只会让国家蒙羞,被天下耻笑,还会为自己埋下祸根。韩宣惠王听完之后,气得变了脸色,两眼圆睁,颤抖地握着宝剑,仰天长叹一声,说道:“寡人虽然无能,但是绝对不会臣服于秦国。如今先生以赵王之例启发寡人,寡人愿拜请先生为相国。”

再接着,苏秦来到魏国,面见了魏惠王(公元前369——前319年在位),又用了同样的方法进行劝说。魏惠王说道:“寡人虽然不够贤能,但是也不会去侍奉秦国。今天何其有幸,能够聆听先生教诲。如今先生以赵王之例号召寡人,寡人愿拜请先生为相国。”

苏秦又一路向东来到了齐国,进见了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用了同样的说法,对齐威王陈述了中原各国合纵、共同联合抗秦的利害关系。齐威王听罢,感触地说道:“寡人不怎么聪慧贤明,我国远在东方,面临大海,位置偏僻,交通也不便利,所以一直没有机会聆听先生的教导。如今先生以赵王之例号召寡人,寡人愿拜请先生为相国。”

接着,苏秦一路向西南行走,来到了楚国,前去面见楚威王(公元前339——前329年在位)。苏秦对楚威王说到,秦国最害怕的国家就是楚国,楚国强盛起来,秦国就会削弱;反之,秦国强盛起来,楚国也会削弱。以目前楚国的强大实力来说,完全有能力号令诸侯,率领合纵联盟,共同对抗秦国。楚威王说道:“我国和秦国交界,秦国野心勃勃,早就想夺取我国的巴郡和蜀郡,从而占据汉中。它就像猛虎豺狼一样,想要吞并天下。韩国和魏国由于被秦国威胁,总是不能坚定立场,所以和他们共谋大事真是困难。就怕和他们共谋之后,他们会归附秦国、背叛我们。假若真是如此,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我们的国家就已经陷入险境了。寡人曾经自己思量,我国要是单独和秦国对抗的话,没有多大的胜算;想和群臣们在朝上商议此事,又觉得不怎么可靠。因此,寡人寝食难安,心神不定。如今先生想要联合诸侯,一统天下,保全即将被灭亡的国家,真是快事一件。寡人愿拜请先生为相国。”

自此,六国合纵之策取得了成功,六路诸侯同心协力、共同抗秦。由苏秦出任合纵联盟盟主,并同时分别出任六国相国一职。

苏秦合纵六国抗秦成功后,由楚国北上回复赵肃侯,沿途路过各诸侯国,各国纷纷派使者带着车马物资前来护送,跟随的侍者、随从数不胜数。一路浩浩荡荡,气势非凡,就好比君王出行所列的仪仗阵容。消息传到周显王耳中后,周显王大为惊恐。等到苏秦经过家乡洛阳的时候,周显王不仅派人清扫道路,而且派人去迎接慰问。苏秦回到家中,兄嫂和妻子都低眉顺目,不敢抬头。嫂子更是匍匐在地,侍奉他吃饭。苏秦对嫂子说道:“嫂嫂以前对我轻蔑傲慢,连饭都不给我吃,为何如今如此谦卑恭敬?”嫂子弯腰伏地向前,谢罪道:“因为小叔子如今大富大贵了。”苏秦听完,长叹一声道:“唉!同是一个苏秦,我富贵的时候,受到亲戚们的敬畏;我贫贱的时候,受到亲戚们的轻视。我尚且有这样的境地,又何况普通人呢?如果当初我也在洛阳弄上两顷良田,如今又怎能拥有六国的相印呢?或许早就成了碌碌无为的普通人了吧!”于是,他将各国赠送的一些钱财,分给了亲朋好友。

苏秦前往燕国的时候,曾经借了别人一百钱的路费,等到富贵之后,偿还了那人一百金。曾经施恩于苏秦的人,苏秦都一一作了报答。在他的随从之中,唯有一人没有得到报答。此人以为苏秦把他忘了,就主动前去要求苏秦赏赐于他。苏秦对他说道:“我没有忘记你。当初你跟随我前去燕国,行至易水河畔,你曾经三番五次要离开。那时正是我处境最艰难的时候,因而我心里对你有所埋怨,所以决定最后一个报答你。想必你也尝到了这种滋味了吧?那就能够得到我的报答了。”

苏秦重新回到赵国后,赵肃侯封他为武安君。为了破坏山东六国的合纵攻秦,公孙衍奉秦惠文王之命前去游说齐国和魏国,并说服了它们与秦国联合。不久,赵国便受到了齐、魏的联合攻打,苏秦的合纵策略受到了赵国的猜疑。为了自保,苏秦找了个借口去了燕国。同时,苏秦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合纵联盟就此瓦解。

苏秦到了燕国后,正逢燕文公去世,燕易王即位。不久,齐威王攻打燕国,吞并了燕国十座城池。燕易王对苏秦说:“以往先生来到了燕国,先王资助先生前去赵国,于是有了六国合纵。如今齐国先攻打了赵国,然后又攻打了燕国。燕国因为先生的原因受到了天下人的嘲笑,先生能否为燕国收复被齐国侵占的土地呢?”苏秦深感惭愧,于是请命去齐国要回燕地。最终,苏秦说服了齐威王,归还了燕国的土地。

苏秦在齐国时,屡屡帮助燕国并削弱齐国。后来,他受到了齐人的猜疑,担心齐威王会降罪于他,于是再次去了燕国。到了燕国后,燕易王不再重用他。

于是,苏秦对燕易王说:“当初我不过是东周的一介平民,毫无功劳可言,却受到了大王的重用和尊重。如今,我去了齐国为燕国要回了被他们占领的十座城池,立下了不小的功劳。按照推理,大王更应该重用我。可是,大王现在却有意疏远我,我想大王一定是听取了他人的建议,认为我不可信。如果正如那些人所说,我不是一个忠臣,这恰恰是大王的福气。据我所知,一个人之所以忠诚守信,是因为他最终是在为自己打算;而一个人之所以会不断进取,是因为他一直在为别人考虑。我虽然成功说服了齐王,但我并没有使用欺骗手段。我四处奔波,不去照顾东周年老的母亲,早已没有为自己打算,而是在为了大王而辛苦进取。曾参以孝顺闻名,伯夷以廉洁闻名,尾生以诚实闻名,假如有三个和他们类似的人前来辅佐大王,大王觉得如何?”燕易王回答说:“如果真有这样的好事,我当然很满足。”

苏秦接着说:“曾参自然孝顺,从来不肯离开父母。像他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跋山涉水,前来辅佐大王呢?伯夷自然廉洁,拒绝继承孤竹国的国君之位,不愿臣服于周武王,宁愿饿死也不愿接受周武王的封赏。像他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跋山涉水,前往齐国为大王争取土地呢?尾生自然诚实,尽管与他约会的女子没有赴约,但他并没有离开,一直在桥下等待,直到被泛滥的河水淹死。像他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跋山涉水,前往齐国为大王说服他们撤军呢?因此,我认为我之所以得罪了大王,正是因为我的忠诚守信。”

听了苏秦的这番理论,燕易王很是奇怪,问苏秦说:“你承认自己是一个不忠诚守信的人就行了,怎么还说出这番谬论,一个忠诚守信的人怎么可能得罪君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