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学会低调 做事要懂得低头
42255000000019

第19章 得势淡如云,富贵平常事(3)

苏东坡在《与程秀才书》中曾讲道,将自己的全部命运,完全交由老天爷决定,听其运转,顺流而行,如果遇到低洼就停止下来,这样不管是行,还是止,都没有什么不好的了。在苏东坡这一说法中,强调的是,人应当顺应天意,进退不强求,这就好比是大自然的阴晴,月亮的圆缺,四季的更换,天气的冷暖。所有美好的事情,都只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生在世,有失意的时候也有得意的时候,要做到能屈能伸,进退自如,见好就收,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

庄子曾讲,穷通皆乐;苏轼则言,进退自如。不管是庄子的主张,还是苏东坡的看法,其实都指的是同一种做事策略。穷通说的是人实际的境况遭遇,而进退说的是人的主观态度、行动。

“忍住性情,耐住贪欲”不光可以运用到利与弊的权衡上,还可以用做阐述退却与逃跑的道理。当别人的势力强过自己,而自己尚且没有因此受到太大损失时,适时地逃跑、退却是保全自己最好的方法,不要因为自己强烈的欲望或好胜的性情而毁了自己。

利益对人们的诱惑是可想而知的,每个人都想得到越来越多的利益。尤其是钱财,看到别人赚钱,自己更想发财。但是别忘了那句俗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绝对不能贪心不足。过分贪婪会使人厌恶,甚至会导致更严重的事情发生,比如,如果一个商人忍不住贪欲,那么他的事业将会宣告失败;一个政界人士如果过于贪婪,那么他的前途命运将会毁于一旦;如果一个君王贪无止境,那么他的国家将会随之灭亡。由此可见,过分贪婪是多么可怕。

冯异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大将军,他有着出众的才华,高尚的品德,他跟随汉光武帝征战沙场几十年,取得了卓越的功绩,但是,这位将军从不像其他将军那样邀功请赏,而且还对自己的功勋避而不提,把皇帝的封赏多数都让给部下。

更始元年,大司马刘秀为平息叛乱率王霸、冯异等将起兵至邯郸,在邯郸展开了一场浴血奋战……

冯异在这场战争中,突破重重阻碍,连夜为夜宿河北晓阳地区的大军筹措衣食,解决前方将士的饥寒问题,还在刘秀大军逢滂沱大雨时,四处奔波,取薪燃火,让将士取暖烘衣,并且送上热气腾腾的麦饭,不但使将士们吃饱穿暖,而且让他们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这样更鼓舞了官兵斗志,最终攻克了邯郸,使叛乱得以平息。

在这一战争中冯异可谓功勋显赫,可是就在别人等待论功行赏时,他却在阴凉处聚精会神地读《孙子兵法》。即使这样,刘秀当然也不会忽略战功卓越的英雄,但是冯异却拒绝一切封赏,实在推托不掉时,便建议将此功让于表现突出的战士,将赏银悉数分给这次作战中表现勇猛的士卒。刘秀很欣赏冯异的这种淡泊名利、没有贪欲的性情。

而和冯异恰恰相反的一个人物——年羹尧,就是一个贪欲过剩的人,他的胞妹,是雍正帝的贵妃。

雍正皇帝非常赏识并重用年羹尧。登基之初就命其管理抚远大将军印务。年羹尧也的确是一名才华出众的将军,他多年在西北前线为朝廷效力,并且因平定西藏战功卓越,被加封三等公爵,加太保衔,而后,又因战功显著进一等公,外加太傅衔。从此以后,年羹尧被加封的头衔几乎达到极至,赏银的数量也到了不可再多的地步,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

年羹尧在享受了如此多的厚赏之后,更加得意忘形,贪欲更浓。他不但霸占了蒙古贝勒七信之女、斩杀四品以上官员多人,还让蒙古王公见其要先下跪。这样张狂的行为终于遭到了群臣的围攻,纷纷上奏章弹劾年羹尧。其中以内阁、詹翰、九卿、科道合奏年羹尧的罪恶“罄竹难书”最有力度,雍正皇帝对年羹尧的行为早有耳闻且不满,只是没有得到真凭实据,于是在事实摆在面前时便顺水推舟,下令将年羹尧革职查办,历时九个月的调查,结果议政王六臣等定年羹尧:大逆之罪五、欺罔之罪、僭越之罪、狂悖之罪、专擅之罪等一共92条罪状。

又半年过后,雍正派兵统领阿尔图,并给年羹尧下了判决诏书:“历观史书所注,不法之臣有之。然当苏败露之先,尚皆为守臣节。如尔公行不法,全无忌惮,古来氆有其人乎?朕待尔之恩如天高地厚,愿以尔实心报图,尽误猜疑,一心任用。尔乃作威作福,植党营私,辜恩负德,于绍果忍为之乎?……尔悖逆不臣至此,若枉法曲宥,曷以彰安典而服人心?今宽尔磔死,令尔自裁,尔非草木,虽死亦当足也。”年羹尧此时悔之晚矣!只有用三尺白绫结束了自己的性命,他的亲属、家眷都受到了株连……

不可一世的年羹尧轰轰烈烈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两个字“贪欲”,贪欲太强使他落得悲惨下场,如果他能够忍住高傲的性情,耐住无止境的贪欲,那么他的人生结局可能就是另外一个样子。

智慧点拨:

人有贪心、有私欲这是正常的,但是,一个低调做人的人绝对不允许这种欲望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他会控制自己的性情,遏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的人生光辉而又圆满。

7、树大招风,才大招忌

树是有形的,招风难以避免;才是无形的,只要懂得收敛,就能够消除他人的妒忌。

《易经》上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里的“器”,便可引申为才华、实力。没有才干,想要有大作为,无疑是很困难的。但有了才干,却不加掩饰,锋芒尽露,同样不利于成就事业。这些“锋芒”或者“器”便如同带刺的玫瑰,很可能触痛别人的不平衡心理。于是,有人开始反击,将其“锋芒”拔掉,将其“器”缴械。

魏国公子魏无忌为人仁慈,并能够礼贤下士,无论是在有才能还是在没有才能的士人面前都表现得很谦虚,从来没有因自己的富贵而怠慢士人。士人仰慕他的美德,纷纷前来投奔于他。当时,各诸侯因为他有贤能且门客众多,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不敢对魏国用兵。

一次,魏无忌与魏王正在下棋。突然,边境传来急报说有赵兵进犯,魏王急着召集大臣商议。魏无忌说这是赵王在狩猎,没有必要惊慌。两人继续下棋,不过魏王的心思已经不在下棋上。不久,边境传来了与魏无忌说法一样的报告。魏王很吃惊,问魏无忌是如何知道的。魏无忌回答说:“在臣的门客中,有人能够打探到赵王的秘密。一旦赵王有什么动静,臣就能通过门客知道。”此后,魏王对魏无忌的贤能感到畏惧,不敢让他管理国家大事。

在牵扯到利害关系的事情上,一些人常常会怀疑别人的动机,尽管这种做法在常人看来是一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行为,正如故事中的魏王。他宁愿相信才能高过他、地位低于他的魏无忌会威胁到他的王位,也不愿意相信魏无忌会衷心耿耿地为他服务。魏无忌虽然身为战国四君子之一,却不懂得这个道理,将本可以用来成就一番事业的权势毁在了下棋间的几句话上。

春秋时期,郑庄公准备伐许。战前,他在国都组织了一场比赛,目的是挑选一个优秀的先行官。众将认为展露才能的机会来了,于是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第一项比赛项目是剑术格斗。参加比赛的人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只见短剑飞舞,盾牌闪耀,赛场上争斗甚是激烈。经过轮番较量以后,有六个人可以参加下一轮比赛。

笫二项比赛项目是射箭。上一轮获胜的六名将领各射三箭,命中率最高者获胜。前四位各显其能,有的射中靶边,有的射中靶心,第五位即将上场的是武艺高强、年轻气盛、向来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的公孙子都。只见他搭弓上箭,三箭连中靶心,然后高傲地瞟了最后那位射手一眼,退下场去。

被公孙子都藐视的射手是颖考叔。从外表上来看,他是一个胡子有点花白的普通老人,而实际上却智勇双全。他曾帮助庄公与母亲和解,深受庄公的重视。颖考叔不慌不忙地走到场上,“嗖嗖嗖”三箭射出,也连中靶心,与公孙子都射了个平手。

第二轮的比赛只剩下他们两个人了,庄公又出了第三项比赛的题目。他派人拉出一辆战车来,说:“你们二人站在百步开外,同时来抢这部战车。谁抢到手,谁就是先行官。”公孙子都仍然没有把颖考叔放在眼里。不料刚跑了一半,公孙子都脚下一滑,跌了个跟头。可等他爬起来时,颖考叔已抢车在手。颖考叔获得了先行官的职位后,公孙子都怀恨在心。

颖考叔果然不负庄公所望,在进攻许国都城时,立了大功。同在军中的公孙子都嫉妒心起,竟拔箭、搭弓瞄准了城头上的颖考叔,只见颖考叔一头从城墙上栽了下来。

古今多少人,他们目光短浅,急于求成。他们不愿意放过任何可以表现的机会,一旦有表现的机会,则力求做到淋漓尽致,恨不得将心掏出来给别人看。殊不知,他们犯了激进的毛病,这样做的结果只能让自己陷入被动。如果自己有才,不一定能够得到别人赏识,有时候还会让掌权者或有意争夺名利的人产生妒忌,如魏王妒魏无忌之才,曹操妒杨修之才,炀帝妒薛道衡之才;如果自己无才,却在大庭广众之下极力自我表现,无异于班门弄斧,拙笨之处暴露无遗,给别人留下可乘之机。

为人与书法有相通之处。书法有藏锋之说,藏锋收尾才能笔落惊鸿,写出上乘的作品,做人也是如此。

智慧点拨:

锋芒不露讲的就是一个“藏”字,仅这一个“藏”字,就包含着无穷意味。“藏”的目的,是不让别人发现自己的长处,不引起别人的妒忌,更好地保护自身;是等待时机,在最有把握的时候出击,令敌人大吃一惊、防不胜防。

8、高处不胜寒,富贵不宜显

富贵浮云世态新。

——元好问

《战国策》记载:魏文侯之子魏击在路上遇到文侯的师傅口子方后下车拜见,见口子方不向自己还礼,于是大怒说:“到底是富贵者可以对人骄傲,还是贫贱者可以对人骄傲呢?”口子方说:“贫贱者才能对人骄傲,富贵者怎么能呢?国君对人骄傲,就会失去政权;大夫对人骄傲,就会失去领地。贫贱者则不同,当自己的计策不被采用或行为与当权者不合时,穿鞋走人即可。虽然还是会面临贫贱,但他没有因此失去什么东西。”

正如口子方所说,只有一无所有的贫贱者可以骄傲,因为他们不用担心会因自己的行为失去什么;大富大贵的人并不能骄傲,因为他们一旦骄傲,就有可能使自己的富贵受损。曾国藩深明高处不胜寒的道理,于是处处小心谨慎。

曾国藩四弟曾国潢依仗曾国藩在朝廷做官,处处飞横跋扈,颇为人们怨恨。

同治年间,湖南哥老会兴起,特别是在湘乡地方,由于被遣散返乡的湘军众多,其中有不少人参与其中。在剿杀哥老会时,曾国潢相当卖力。不仅如此,地方上只要有什么“憎恶”的人,他就会将其捆送县府,请求杀掉。凡是受他所请,县府不敢不服从。当时的湘乡县令熊某是个佛教徒,秉性慈善,接到曾国潢的请求后感到很为难,如果不答应,拗不过他的权势;如果答应,又折磨了自己的良心。每次接到曾国潢的杀人手令时,他总要躺着哭几天。友人问他哭什么,他回答说:“曾四爷又要借我的手杀人了!”

曾国潢在乡间为人所恨,曾国藩是略有所知的。他常在家信中告诫诸弟:“吾兄弟当于极盛之时作衰时设想,总以不干预公事为第一义。”在倡导“八字”家风中,对其弟特别强调“宝”字,即“人待人为无价之宝也”,居乡勿作恶事。1857年,曾国藩奔父丧在籍,听得曾国潢在乡间杀人太多,为人所怨,想要惩教其弟。一天,趁曾国潢睡午觉时,曾国藩计上心来,向夫人要了一个锥子,猛刺其大腿。曾国潢的腿上顿时鲜血直流,染红了被褥。曾国潢高声呼喊:“残暴!残暴!痛死我了!”曾国藩问道:“吾只用锥刺了你一下,你就痛死了,你杀人家,人家痛不痛耶?”

经过曾国藩这一训诫,其弟收敛了许多。

曾国藩手下的一位湘军将领鲍超于咸丰十年(1860)在对抗太平军时立下战功,由总兵荣升为提督。后来,他逐渐露出骄横之气。曾国藩知道后,立即去信诫之:“凡做人,当如花未全开月未满之时。花盛则易落,月满则必缺,水满则易倾,人满则招损。贵镇统师日多,声名太盛,宜常存一不自满之心,庶几以谨厚载福。”次年春,曾国藩又去信说:“贵军门水陆数百战,积劳最久,勋绩尤多……本部堂以四字叮嘱,曰小心大度,愿贵军门常常谨守。小心者,戒骄矜,戒怠忽,即前此所谓花未全开月未圆满也……”

曾国藩说:“古今亿万年,无有穷期。人生其间,数十寒暑,仅须臾耳!大地数万里,不可纪极,人于其中,寝处游息,昼仅一室耳!夜仅一榻耳!古人书籍,近人著述,浩如烟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过九牛之一毛耳!事变万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办者,不过太仓一粟耳!知天之长,而吾所历者短,则遇忧患横逆之来,当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则遇荣利争夺之境,当退让以守其雌;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则不敢以一得自喜,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之者少,则不必以功名自矜,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夫如是则自私自满之见,可渐渐蠲除矣。”

这是何等高明的见解!芸芸众生,“不知天多高,地多厚”、只晓得一个“我”的人又是何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