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做人要学会低调 做事要懂得低头
42255000000015

第15章 低头并不代表低人一等(3)

北宋丁谓担任宰相时,把持朝政,不允许同僚在退朝后单独留下来向皇上奏事。许多大臣不服他的命令,故意在退朝之后向皇上奏事,结果遭到他的打击与报复。面对皇上的权威、丁谓的压迫,大臣们虽屡次努力,但还是束手无策,而王曾从没有违背丁谓的意图,丁谓也没有为难他。

一天,王曾对丁谓说:“我膝下无子,老来孤苦,现在我想把亲弟弟的一个儿子过继到我家,为我传宗接代。我想当面乞求皇上的恩泽,但又不敢在退朝后向皇上启奏。”丁谓听后,对他说:“那就按照你说的去办吧。”

于是,王曾在征得丁谓同意的情况下,在退朝之后单独拜见皇上,并且趁机迅速地向皇上提交了一卷文书,揭发了丁谓的罪行。过后,丁谓后悔不已,但是为时已晚。不久,宋仁宗上朝,丁谓被贬崖州。

王曾之所以能够顺服丁谓的苛求,最终实现揭发丁谓的目的,是因为他懂得如何在险象环生的夹缝中求生,如何保全自己,如何寻找机会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才是克敌制胜的关键。如果一个人不懂得伏藏,即使能力再强,智商再高,也会在夹缝中被压迫、利用,甚至被挤压窒息。

俗话说“夹着尾巴好做人”,若想在夹缝中保全自己,就要夹着尾巴,事事小心谨慎。

对于明王朝的建立,“指挥皆上将,谈笑半儒生”的徐达功不可没。他有勇有谋,用兵持重,在其戎马一生中,为明朝的创建立下了赫赫战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将帅才,深得朱元璋的宠爱。

虽然徐达从小与朱元璋一起长大,并且战功赫赫,但他却从不居功自傲。他的生活极为俭朴,朱元璋多次在私下对他说:“徐达兄建立了盖世奇功,从未好好休息过,我就把过去的旧宅邸赐给你,你好好享几年清福吧。”朱元璋的旧邸是其登基前当吴王时居住的府邸,徐达却不肯接受。

于是,朱元璋想出一妙计,他邀请徐达在旧邸饮酒,然后将其灌醉,命人给其盖上被子,并且亲自将其抬到床上睡下。半夜时刻,徐达酒醒,问周围的人自己住的是什么地方,内侍说:“这是旧内。”徐达大吃一惊,连忙跳下床,俯在地上自呼死罪。朱元璋见他如此谦恭,非常高兴,于是下令在此旧邸前修建一所宅第,并在门前立一石碑,亲书“大功”二字。

徐达功高不骄,身为统帅,却从不声色犬马,也无酒财之好,处处持守大节。他病逝后,朱元璋为之辍朝,悲恸不已,将其追封为中山王,并将其肖像陈列于功臣庙第一位,称之为“开国功臣第一”。

徐达的做人处世原则体现了高人自有高招。历史上几乎每个皇权都是倚仗文臣武将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确立的。在中国历史上,开国功臣成为权臣后,往往会夺取皇权或挟天子以令诸侯,甚至皇袍加身。因此,历代皇帝巩固政权后,都把功臣视为最大的威胁,会不惜一切代价收回其权力,“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是皇权统治下残酷现实的写照。

在朱元璋登基后,为了维护他的政权统治,被杀的功臣、官僚、将领共达几万人。这种残酷的手段是强化其统治的方法,也是统治阶级内部残酷斗争的结果。徐达与朱元璋从小就在一起,他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如果稍有不慎,随时都有人头落地的危险。在这种缝隙中若想安然无恙,就要处处小心谨慎,低调做人,如果居功自傲,无异于引火烧身。所以,徐达明白在夹缝中生存的危险与要诀,谨慎行事是他保全自己的良策。

与徐达的做人学问相反的另一位官员吏部给事中王朴,他不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不懂得谨慎言行,最后遭受杀身之祸。

他因多次直言进谏,触犯了龙颜而被罢官回家,后来又被起用做御史,他又老毛病再犯,在朝廷之上,多次与朱元璋争辩是非,不肯屈服。有一次,因一事又与朱元璋发生争辩,他的言语尖锐,激怒了朱元璋,朱元璋下令要杀他。临刑走到街上,朱元璋想给他一次反悔的机会,又把他召回来,问他:“你改变自己的主意了吗?”王朴义正词严地回答说:“陛下不认为我是无用之人,提拔我担任御史,为何现在将我摧残污辱到这个地步?假如我没有罪,怎么能杀我?有罪何必又让我活下去?我今天只求速死!”听到他这一番铁骨铮铮的话,朱元璋大怒,赶紧催促左右立即执行死刑。

生性耿直自有其好处,但是在封建统治的高度集权之下,在一言九鼎的皇帝面前,如果不能小心谨慎地控制自己的傲气犟劲,依然一副心高气傲的表现,不懂一点点处世策略,只能毫无价值地送了自己的小命。

智慧点拨:

那些能够在夹缝中求得生存的人,往往具有非凡的韧劲与谨小慎微的忍耐力,经过在夹缝中的历练,终归可以得大成,成大器,至大尊。

7、沙里藏真金,真人不露相

出类拔萃的人都产生于普通人之中,真正有才学的人不会刻意地去引起别人的注意和议论,从而博取名声,而是为人谦逊,对于许多东西虽心知肚明,却不露痕迹,在关键时刻才会显示自己的本色。

曾国藩说:“君子藏器于身,待机而动。”意思是说,君子有才华但不要急着显露,应该等待合适的机会再展示出来,平时应该做到真人不露相。

现实生活中,许多身怀绝技的人都显得谦虚谨慎,把自己的“绝世武功”隐藏得非常严密。有些人喜欢卖弄才华,不懂得收敛光芒,结果招惹了一身麻烦,不但机遇没抓到,反而惹得一身不是,这就是没有参透真人不露相的真谛。

三国时期,庞统是与诸葛亮齐名的能人。但庞统天生怪异,相貌丑陋,因此不太受人喜欢。他先投奔吴国,孙权嫌他相貌丑陋没有留用他。后来,庞统又打算投奔蜀国的刘备。临行前,孔明交给庞统一封推荐信,告诉他说刘备见此推荐信后一定会重用他。

可是庞统见到刘备时并没有将推荐信呈上,而是以一个平常谋职者的身份求见,因此,刘备派他去治理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庞统虽身怀治国安邦之才,但面对这样的待遇,他并没有耿耿于怀,他深知靠人推荐难掩悠悠众口,他要在该露脸的时候才露脸。

于是,庞统当着刘备的心腹、爱弟张飞的面,将一百多天积累的公案,用不到半日就处理得干净利索,曲直分明,令众人心服口服。庞统这种该藏则藏、该露则露的做人方式,使得他步步高升,不久后便被刘备提升为副军师中郎将。

庞统明白自己的处境,如果一见刘备的面,他就马上献上定国安邦之计,刘备等人不一定就会相信他的才华,有可能会弄巧成拙,被认为是夸夸其谈。相反,在时机成熟时再露出自己的真相,反而可以显示出自己的胸怀与气度,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句话叫“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生活中,往往那些喜欢出风头,喜欢炫耀自己的人其实并不一定具有非常出众的才华,或者只是卖弄而已,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关注,或者赢得他人尊重与仰慕,这些人大都爱慕虚荣。而那些真正有才学的人却表现得像普通人一样,不仅穿衣打扮上不去刻意张扬,在为人处世方面,也表现得平易近人。这种人积蓄自己的力量,将才华用到大事上,从而做出一番事业。

有的人总爱不分场合地大发议论,无节制地说三道四,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但是这种过分炫耀自己的行为会给人留下一种傲慢、偏激的印象。这种信口开河的浅薄和浮躁也损害了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但是如果谦虚友好地表现自己,不仅体现了自信与亲和力,体现出一种让旁人敬佩的内在气质,使你在与人共事时留下较大的回旋余地,还可以在工作中得到他人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绵里藏针”就是一种真人不露相的表现,绵里藏针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内心阴暗的人装出和善的面孔,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第二种是寓刚于柔,柔中有刚,做人处世既有原则,又有宽容亲和的态度,既能坚持自己的目标,又能协调人际关系,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真人不露相,才智越高的人,学习越刻苦,见闻越广博,越谦虚谨慎,从不炫耀和显示自己,而是会默默地寻求发展机会。在某种程度上说,别人不容易观察你,你却容易观察到别人,并且会根据情况制订自己的计划。在现实生活中,这是一种制胜的策略,尤其是对于身居高位的人,更应该注意这一点的修炼,有时过分显露自己的才学不仅会招人讨厌,而且还会影响自己的发展,收住自己的性子与小聪明,做一个不轻易露相的人,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富家公子,喜好琴艺,因此表现得很自负。一次,他外出旅游,在一座寺庙前,他看到一个道人在闭目打坐,身旁的布袋口露出古琴一角。他有些好奇,于是走过去问道:“请问道长也会弹琴?”道人微睁双目,语气十分谦恭地回答说:“略知一二,正想拜师。”这位公子一听道人要拜师,就毫不客气地说:“那就让我来试一试吧。”道人拿出琴递给这位公子,他接过琴,随便地拨弄了一首。道人微微一笑,没有说话。这位公子见道人没有表态,便使出生平所学,又弹了一首,道人仍默然。

公子生气地说:“你为何不说话,难道是我弹得不好吗?”道人依然语气谦和地说:“你弹得还可以,但你不是我想拜的师傅。”富家公子终于沉不住气了,他对道人说:“既然这样,不妨让我见识一下你的琴艺。”道人没有答腔,他拿过琴便开始弹奏,他的手法娴熟而轻巧,琴声如流水淙淙,又如晚风轻拂,公子听得如痴如醉,一曲终了许久,他才如梦初醒,原来道人琴艺极高,却真人不露相,感慨万千之后,立即向道人行起了大礼,拜请为师。

其实,所谓真人不露相,只是未到露相的时机。在那些一旦施展才华就能够一举成名的机会面前,千万不能吝啬,要把所有的技能展现出来,使自己脱颖而出。

智慧点拨:

“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在熙来攘往的世界,如果轻易地暴露自己的真相,不但表明你的修行不够,有时还会自毁前程。人生就是这样,当志得意满时,不可趾高气扬,目空一切,否则可能会被当做靶子。无论具有多么出众的才智,一定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掩饰起自己的才华,到适当的时候,再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