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优秀青少年最想知道:中外名人传记大全集
4217800000042

第42章 文学大师(5)

初看上去,安徒生其他方面的才华和实践同他的童话没有多大的关系,但仔细想想,又并非如此。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童话,安徒生不会成为划时代的大师;但是如果没有诗歌、小说、游记、剧本,如果没有旅行,如果没有剪纸,安徒生的童话绝不会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童话。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徒生所以成为安徒生,是与他的童话,与他的诗歌、小说、游记、剧本,与他的旅行,与他的剪纸连在一起、密不可分的。仅有童话的安徒生是不完整的安徒生。

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o Tolstoy,1828—1910),是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1828年9月9日,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1847年,托尔斯泰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基础。

1855年11月,托尔斯泰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之中。

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了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9世纪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80年代创作了剧本《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中篇小说《魔鬼》、《伊凡·伊里奇之死》、《克莱采奏鸣曲》、《哈泽·穆拉特》,短篇小说《舞会之后》,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著作,成为世界文学不朽名著之一。

善良与美,正是托尔斯泰一生所提倡的。但他坚决认为,美并不等于善:“假如认为美就是善,那是多么离奇的幻想啊!”只有真正的善良才是重要的。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塑造了一个真实的灵魂,她是那么美,洁白无暇,气质非凡。这个灵魂只会活在托尔斯泰的心中,因为这是他心目中的完美,是他灵魂中的至洁至纯。她就是他自己的一部分,她就是美本身。

我们每个读到安娜·卡列尼娜的人都会在她的身上看到自身的善,看到内心深处的真诚愿望,没有任何的虚伪和矫饰的内心世界。

托尔斯泰高度重视人、尊重人、同情人,对人及其内在的力量,对人类崇高的精神品质始终给予高度信赖。他的创作总是显示出对人类生存的无比真诚,即使在悲观中也永远富有崇高与乐观,因而始终富有人性的魅力。他的作品的最深处,跳动着一颗正直无私、纯真善良的伟人之心。

美与丑,在西方文学中一直有着明确的定义。

法国大作家雨果就曾经说,人世间最宝贵的是什么?是善良。

雨果在他的《笑面人》里有一句:“长得丑算得了什么?做坏事才叫丑。格温普兰只做好事,所以他最漂亮。”

心怀善良的人,总在播撒阳光和雨露,医治人们心灵的创伤;同善良的人接触,智慧得到启迪,灵魂变得高尚,襟怀更加宽广。正是因为屠格涅夫的慧眼识珠和成人之美的善良心地,也正是在屠格涅夫善良的阳光和雨露的沐浴下,才成就了列夫·托尔斯泰,才有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这样的旷世名著。而托尔斯泰又把这种良好的风格传承了下去。

托尔斯泰晚年过着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20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一代文学巨匠走完了其人生旅程。

幽默文学大师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Mank Twain,1835—1910)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一生写出了大量闻名于世的作品,他以幽默、讽刺的手法,写尽了美国一个时代的民间风情和世俗百态。

1835年11月1日,马克·吐温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镇。他的父亲是一位为人正直,但一生很不得意的地方法官;母亲不仅乐观豁达,而且待人特别宽厚慈善。

马克·吐温12岁那年,父亲一病不起,撒手西归,一家人顿时陷入困境,这给了马克·吐温一个冠冕堂皇辍学回家的理由,但他不久就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后悔。退学后的马克·吐温到一家印刷厂当了学徒工,可印刷厂老板是一位吝啬鬼,经常克扣学徒的伙食,给马克·吐温穿的衣服是老板自己的旧衣服,穿上它,就像生活在大帐篷里一般,而且得把裤子提到耳朵边才行,此外一分钱报酬也没有。

14岁的马克·吐温有一天在密苏里州的街上闲逛时,无意中看到地上有一页纸,是从别人的书本里散落下来的。那页纸上记录着约翰的一些事迹,这些事写得竟是如此有趣,以至于一向讨厌上学的马克·吐温竟然读得如痴如醉。但接下的事却让马克·吐温感到不安,因为他一点也不知道约翰是何许人,到哪里去找到余下的悬念呢?这简直让马克·吐温无法接受,他不禁有点愤愤不平,感到很不服气。哼!我就不信找不到这个“可恶的”约翰。于是,他搜寻读遍约翰所著的书籍,对约翰的生平产生了不可遏制的兴趣。

著名的传记作家阿鲁巴多·卞曾在马克·吐温的传记中这样写道:“偶然得到的约翰传记中的一页纸,引起了马克·吐温对其生平的浓厚兴趣,对这种兴趣的热衷就是他一生智慧的标志,而且这种兴趣至死不改。从捡起那片废纸的那一刻起,他就走向了开创自己卓越智慧的路途。”

虽然白天的工作对年少的马克·吐温来说太过繁重了,可是在晚上他还是没有放弃看书学习的时间。别的工人都去喝酒玩乐了,他独自一人待在房里看书,看不懂的地方,就去揣摩或查字典。有一次,马克·吐温看书时实在太疲乏了,便不知不觉趴在桌上睡着了。天亮的时候,其他的人都准备去上班了,有人喊他:“克莱门斯,快起来。”还在梦乡中的马克·吐温还以为伙伴们刚从外面回来,便说:“你们先睡吧,我得再看一会书才能睡。”大家都止不住大笑起来,“真是一个书呆子,天都亮了,你还看什么书,该工作了!”

后来,马克·吐温出外谋生,做排字工人,来往于密西西比河一带的各个城市。在河上,他经常听到轮船上水手们测量水深时大声说“马克·吐温”,意思是说水的深度是可以安全通航。此间,他开始写文章投稿,便选择了这个笔名。马克·吐温的经历惊险动荡,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对他们的性格和生活状态作了细致的观察和了解,加上他的文笔幽默风趣而且充满辛辣的讽刺,迎合了当时美国读者的趣味,渐渐引起文坛的注意。

1872年,马克·吐温出版了第二部旅行文学著作《艰苦岁月》,作为《傻子旅行》的续集。《艰苦岁月》的内容是马克·吐温到内华达的旅程及在美国西部的后期生活的半自传式描述。这书以“傻子”对欧洲和中东的很多国家的批评来讽刺美国及西方的社会。之后的《镀金时代》并不是旅行文学作品,而是他第一次写的小说。这本书亦很著名,因为这是马克·吐温唯一一本与人合作写成的书——这本书是由马克·吐温和邻居查尔斯·达德利·沃纳合作写成的。

马克·吐温之后的两本著作均是关于他在密西西比河上的经历。《密西西比河的旧日时光》一系列的小品在1875年出版于《大西洋月刊》,最具特色的是马克·吐温对浪漫主义的醒悟。马克·吐温在《旧日时光》之后更著了《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活》。之后马克·吐温写了《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描写了他在汉尼拔的童年。马克·吐温模仿自己小时候的性格,塑造出汤姆·索亚的性格来。这书亦引入一角色哈克贝利·费恩为配角。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出版以后,令马克·吐温成为更著名的美国作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续集,严肃的气氛比后者更为浓厚。这书成为了美国大部分学校的必修书,因为哈克放弃服从规矩,而很多这样年龄的人正是这样想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发行后,马克·吐温于1876年夏手写了约400页的《顽童流浪记》。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克·吐温与雄辩家琼西·M.得彪应邀参加同一晚宴。席上演讲开始了,琼西·M.得彪滔滔不绝,情感丰富地讲了20分钟,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然后轮到马克·吐温演讲。马克·吐温站起来,面有难色地说:“诸位,实在抱歉,会前琼西·M.得彪先生约我互换演讲稿,所以诸位刚才听到的是我的演讲,衷心感谢诸位认真的倾听及热情的捧场。然而,不知何故,我找不到琼西·M.得彪先生的讲稿,因此我无法替他讲了。请诸位原谅我坐下。”

法国名人波盖取笑美国人历史太短,说:“美国人没事的时候,往往喜欢怀念祖宗,可是一想到祖父一代,就不能不打住了。”

马克·吐温回敬说:“法国人没事的时候,总是想弄清他们的父亲是谁,可是很难弄清楚。”

当马克·吐温还是一个不大知名的作家时,有人把他介绍给格兰特将军。两人握过手后,马克·吐温想不出一句可讲的话,而格兰特也保持平日的那种缄默态度。最后还是马克·吐温结结巴巴地说了一句:“将军,我感到很尴尬,你呢?”

马克·吐温外出乘车。当列车员检查车票时,他翻遍了每个衣袋,也没有找到自己的车票。刚好这个列车员认识他,于是就安慰马克·吐温说:“没关系,如果您实在找不到车票,那也不碍事。”“咳!怎么不碍事,我必须找到那张该死的车票,不然的话,我怎么知道自己要到哪儿去呢?”

马克·吐温常常向人说起他小时候的一段伤心往事。据说,马克·吐温出生时是双胞胎,他和他的双胞胎兄弟两人长得一模一样,连他们的母亲也分辨不出来。有一天,保姆为他们洗澡时,其中一个不小心跌入浴缸淹死了,没有人知道淹死的究竟是双胞胎中的哪一个。

“最叫人伤心的就在这里。”马克·吐温说,“每个人都以为我是那个活下来的人,其实我不是。活下来的是我弟弟。那个淹死的人是我。”

马克·吐温有一次到某地旅店投宿,别人事前告知他此地蚊子特别厉害。

他在服务台登记房间时,一只蚊子正好飞来。马克·吐温对服务员说:“早听说贵地蚊子十分聪明,果如其然,它竟会预先来看我登记的房间号码,以便晚上对号光临,饱餐一顿。”

服务员听后不禁大笑。结果那一夜马克·吐温睡得很好,因为服务员也记住了房间号码,提前进房做好灭蚊防蚊的工作。

曾有一位专门喜欢在细节上吹毛求疵的批评家指责马克·吐温说谎,马克·吐温回答说:“假如你自己不会说谎,没有说谎的本领,对谎话是怎样说的一点知识都没有,你是怎样判断我是说谎呢?只有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的人,才有权这样明目张胆地武断指责。”

马克·吐温有一次因为看不惯国会议员在国会通过某个法案,因此在报纸上刊登了一个广告,上面写着:“国会议员有一半是混蛋。”报纸一卖出,许多抗议电话随之而来,这些国会议员可不认为自己是混蛋,纷纷要求马克·吐温更正。马克·吐温于是又刊登了一个更正:“我错了,国会议员,有一半不是混蛋。”

马克·吐温堪称美国文学之父,在文学的舞台上可谓才华横溢,可他在投资商业方面却连连失败,一生都不得意。他曾投资购买的蒸汽机,竟然不能发电;他投资的钟表厂,仅在拿到一次红利后,便宣告破产;他投资过蒸汽式滑车,投资过改良印刷业的最新印刷机事业,结果都损失惨重。一次,他从书本上了解到亚马逊河上游的丛林收购可可果可以致富的消息,于是这个连可可果为何物都不知道的人,竟然不辞辛劳远渡重洋,兴冲冲到当地收购可可果,可他却无法与当地居民沟通,更不幸的是,他此时染上了差点致命的热病。也许是命不该绝,他竟然如有神助般地捡到50美元,靠着这些钱,他垂头丧气地回去了。后来,他又在新式电话机方面投资,结果更是出乎他的预料,他的产业因此损失殆尽,只剩下了厨房的烟囱。

他的朋友美孚公司经理罗杰斯氏准备助他一臂之力,替他还债,但被马克·吐温直爽地拒绝了。更有许多向来钦佩他的人,自动联合起来为他募捐,支票从全国各地像雪片似的寄来,但都被马克·吐温一一原封退回,因为他不愿依靠别人的力量,决定一定要由自己来还债。他一向最轻视演讲的,可是为了还债,他开始到世界各地旅行,白天作公共讲演,晚上就住在旅馆里,忍受着一切的烦闷和思乡的忧愁。他计划在六年内还清一切债务,最后他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还清了一切债务。

虽然马克·吐温在商业投资方面表现得十分弱智,但爱神却对他特别青睐。他获得了自己一见钟情的美女奥丽薇亚的爱情,虽然他那身为纽约州埃尔迈拉大实业家的岳父兰登认为他是个生活不安定的作家,根本不想把女儿许配给他,最终他仍没经得住马克·吐温死皮赖脸、厚着脸皮但还算真诚的请求。据说当时马克·吐温一连登门拜访多次,有一次走出他们家,要搭乘他们家的马车离去时,马受了惊吓,突然腾跃起来,马克·吐温从车上摔了下来,腰部重重挨了一下。就这样,他在他们府上住了两个礼拜直到痊愈,这次机会是有意安排或是偶然,就不得而知了。不过趁此期间,马克·吐温取得了他们家人的好感,改变了兰登先生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