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优秀青少年最想知道:中外名人传记大全集
4217800000034

第34章 政治领袖(2)

1780年10月,华盛顿领导的美国军队取得了约克顿战役的胜利。这次战役是独立战争中最大一次战役,它标志着美国人民已在军事上取得了最后胜利。1783年9月3日,英国承认美利坚合众国为自由、民主的独立国家。独立战争胜利后,曾有人写信给华盛顿,请求他当国王,华盛顿很生气,义正辞严地拒绝了要他当国王的请求。他主动召集大陆军军官开会,满腔热情地回顾了官兵们在战争期间的功绩,恳切希望他们不要玷污昔日的荣誉。

1789年1月,美国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总统选举,华盛顿当选为总统。从此,华盛顿为美国建国初期的治理整顿和发展费尽心力。

华盛顿在第二届总统任期期满后,执意要求引退。其原因很复杂,首先,他感到年迈体衰;其次,他所厌恶的党派斗争已在美国形成。华盛顿在1796年9月17日发表了著名的《告别辞》,从此隐居乡间。

华盛顿不再连任总统,为以后的美国总统树立了一个不成文的先例,即美国总统的任期不得超过两届。后来,这一惯例正式成为宪法的规定。

华盛顿在67岁时因病去世。在遗嘱中,他表示死后要让他庄园里的所有奴隶获得自由。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杰出的政治家,美国人民把首都命名为华盛顿。

平民总统林肯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1865),美国第16任总统。他领导了美国南北战争,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维护了美联邦统一,为美国在19世纪跃居世界头号工业强国开辟了道路,使美国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被称为“伟大的解放者”。

1809年2月12日,在美国肯塔基州开拓地的一间简陋的木屋里,一个伟大的生命呱呱坠地,他就是52年后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的亚伯拉罕·林肯,一个与其祖父同名的男孩。

林肯的祖父亚伯拉罕·林肯原系北美弗吉尼亚州罗金汉县的民兵上尉,后举家搬迁到肯塔基州,膝下两女三子。

林肯的父亲托马斯·林肯排行第三,成年后常住肯塔基州的华盛顿县,“给人当雇工,做木匠,在州属民兵队服役,一度担任过坎伯兰县的警察”。林肯9岁丧母,后在贤慧、勤俭的继母的爱抚下成长,多年之后,林肯仍念念不忘她的至真至圣的母爱,并高度评价她“对他的无声感染力”。

林肯自幼勤奋好学,单为了写好字,他就不懈地努力。家里“没有钱买纸笔,他就用木炭四处涂画,在沙地和积雪上练,勤练苦练,最终练就了一手好字”。

为生计所迫,林肯一家人都得从事非常艰苦的劳动。这种劳苦经历和生活磨练,铸就了这位伟人的钢筋铁骨,培养了他那过人的勇气、毅力和自信,更赋予了他驾驭自身命运的魄力和体谅民情的爱心。他臂力过人,谦虚谨慎,辩才超群,幽默风趣。他刻苦自学英语文法、数学、丈量和法律等知识,并最终取得律师资格。他善于演说,思路清晰,简洁有力,引人入胜,有“卓越的演说家”之誉。

从1831年起,22岁的林肯开始离家独立,先后定居在伊利诺伊州的梅肯县和塞加蒙县的纽萨勒姆村,当过店员、邮递员、测量员。1837年4月,林肯迁往州府斯普林菲尔德市。从1834年至1842年,他曾连任四届伊利诺伊州议会议员。1841年至1849年,林肯出任国会众议员。

林肯对奴隶制一贯深恶痛绝,但其观点却是“先进而不激进”,他坚决反对奴隶制向北方扩展。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

1858年,林肯发表了《一个裂开的房子维系不了多久》的著名演说,在全美风靡一时,声名鹊起。

1860年11月6日,林肯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的当选,对南方种植园主的利益构成严重威胁,他们当然不愿意一个主张废除奴隶制的人当总统。为了重新夺回他们长期控制的国家领导权,他们在林肯就职之前就发动了叛乱。

1860年12月,南方的南卡罗来纳州首先宣布脱离联邦而独立,接着密西西比、佛罗里达等蓄奴州也相继脱离联邦。1861年2月,他们宣布成立一个“美利坚邦联”,推举大种植园主杰弗逊·戴维斯为总统,还制定了“宪法”,宣布黑人奴隶制是南方联盟的立国基础:“黑人不能和白人平等,黑人奴隶劳动是自然的、正常的状态。”

1861年3月林肯就职,一个月后,南北战争爆发。4月12日,南方联盟不宣而战,迅速攻占了联邦政府军驻守的萨姆特要塞。林肯不得不宣布对南方作战。林肯本人并不主张用过激的方式废除奴隶制,他认为可以用和平的方式,先限制奴隶制,然后逐步加以废除,而关键是维护联邦的统一。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北方政府根本没有进行战争的准备,只是仓促应战,而南方则是蓄谋已久,有优良的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军队。所以,尽管北方在多方面都占有优势,还是被南方打得节节败退,连首都华盛顿也险些被叛军攻破。

北方在战场上的失利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不满,许多城市爆发了示威游行,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扭转战局。这时林肯才意识到,要想打赢这场战争,就必须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废除奴隶制、解放黑奴。

1862年5月,林肯签署了《宅地法》,规定每个美国公民只交纳10美元登记费,便能在西部得160英亩土地,连续耕种5年之后就成为这块土地的合法主人。这一措施从根本上消除了南方奴隶主夺取西部土地的可能性,同时也满足了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大大激发了农民奋勇参战的积极性。1862年9月,林肯又亲自起草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草案。

1863年1月1日,林肯颁布《解放黑奴宣言》,宣布即日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解放的黑奴可以应召参加联邦军队。宣布黑奴获得自由,从根本上瓦解了叛军的战斗力,也使北军得到雄厚的兵源。内战期间,直接参战的黑人达到18.6万,他们作战非常勇猛,平均每三个黑人中就有一人为解放事业献出了生命。战争的群众基础大为增强,保证了战争的胜利。同年11月19日,林肯在宾夕法尼亚州葛提斯堡国家公基落成典礼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提出了“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主义纲领,成为日后美国的立国之本。

1864年11月8日,林肯再次当选为总统。在4年内战期间,林肯作为联邦最高军事统帅有效地控制了战局的发展。

不幸的是,正当林肯着手国家的重建时,在1865年4月11日,一名刺客的枪弹夺走了他的生命,埋葬了他的伟大理想。连马克思也不无惋惜地称这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其优良品质的罕有人物”,一直到“在他成为殉难者倒下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

胜利化身丘吉尔

英国首相、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1965),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的民族英雄,他是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立的“三巨头”,他是矗立于世界史册上的一代伟人。

丘吉尔1874年11月出生于英格兰牛津郡显赫的马尔巴罗公爵家。祖父马尔巴罗将军是英国历史上的著名军事统帅,是安妮女王统治时期英国政界权倾一时的风云人物;父亲伦道夫勋爵是上世纪末英国的杰出政治家,曾任索尔兹伯里内阁的财政大臣。祖辈的丰功伟绩、父辈的政治成就以及家族的荣耀和政治传统,无疑对丘吉尔的一生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他成长为英国一代名相的过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从小,丘吉尔便被送入寄宿学校学习,后就读于著名的哈罗公学,但他生性执拗,学习成绩不佳,只喜欢历史、文学和军事游戏。

1893年,丘吉尔勉强考入桑赫斯特陆军军官学校后,对学习兴趣大增,毕业成绩名列前茅,获军官资格。1895年,他以中尉军衔编入皇家第四骑兵团。后因渴望冒险的战斗生活,同年以战地记者身份体验西班牙和古巴当地人民起义的战争。

1896年,丘吉尔随部队调往印度,在那里,他有时间阅读大量的历史、哲学作品。一年后,印度北部部落爆发了反抗英军的武装起义,得知消息的丘吉尔立即请了假,以《加尔各答先驱报》和《每日电讯报》记者的身份采访了英国的军事行动,他在向两张报纸所发出的稿件的基础上再加入自己收集到的其他资料,写出了第一部著作《马拉坎德野战军纪实》,1898年在英国出版。之后,他又相继出版了自己的小说《萨伏罗拉》和有关英国和苏丹战争的《河上的战争》。

1899年,丘吉尔辞去军职,以《晨邮报》随军记者的身份参加英国与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重新瓜分南非的英布战争,被俘,后越狱潜逃。丘吉尔因此以作战英勇、敢于履险犯难闻名。

回国后丘吉尔进入政界,当选为保守党议员。1904年,丘吉尔转入自由党,1906年以自由党身份首次入阁担任殖民副大臣,后出任商务大臣、内政大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担任海军大臣,在战争期间曾任军需大臣、陆军大臣、空军大臣等。

1924年,丘吉尔又以保守党身份出任财政大臣,直至1929年保守党在选举中惨败而离开政府,赋闲十年之久。这期间他出版了五卷本回忆录《世界危机》、传记著作《我的早年生活》等,获得了较好的反响。

20世纪30年代,由于法西斯势力的崛起,欧洲形势日益紧张,丘吉尔坚决反对英法等国的绥靖政策,成为强硬派领袖。他到处发表演说,揭露战争的危险。他的演说滔滔雄辩,警句迭出,被公认为出类拔萃的大演说家。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丘吉尔出任张伯伦内阁的海军大臣。1940年5月,英国下院向张伯伦政府提出不信任案而下台时,丘吉尔临危受命组建政府并担任首相。三天后他以首相身份出席下院会议,发表了著名的讲话:“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你们问,我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的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

在丘吉尔的领导下,英国人民取得了抗击法西斯的伟大胜利,但在1945年7月的大选中,在反法西斯胜利前夕,因保守党在大选中失败,丘吉尔失去首相职位。次年,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主张美英联合对抗共产主义,拉开了战后东西方“冷战”的序幕。其后,他用6年时间完成了六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收录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来往函电、个人保存资料,以及200多幅珍贵史料图片,卷帙繁浩,气势磅礴,并因此获得195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在1951年的大选中,保守党重夺政权,丘吉尔再度出任首相。1953年伊丽莎白二世即位,授予丘吉尔最高荣誉嘉德勋章,并封为伦敦公爵以表彰其为英国所作出的贡献。

1955年4月,丘吉尔因健康原因辞职。

1963年4月9日,丘吉尔在接受美国“荣誉公民”称号时发表书面讲话,他说:“我曾取得过很多成就,但到头来却是一场空。”

1965年1月24日,丘吉尔逝世,享年90岁。英国人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丘吉尔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演说家和作家。他的作品有《马拉坎德远征史》、《河上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英语民族史》、《世界危机》、《马尔巴罗的生平时代》等。丘吉尔的名字前从没被冠以“英明”二字,但他确实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英名。

印度圣雄甘地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1948)是20世纪最奇特的政治家,他一生致力于和平、独立、平等的政治主张,他使用绝食这一独特方式来进行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一个人的作用胜过千军万马。

1869年10月12日,甘地出生在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岛的博尔本德尔,其父母都是虔诚的印度教徒。甘地家族世代经商,祖父乌塔昌德弃商从政,先后担任卡提阿瓦半岛上几个小土邦的首相。由于甘地家庭笃信印度教大神毗湿奴,因而他自幼受到不杀生、素食等思想的熏陶,信仰毗湿奴,这对甘地的思想影响很深。毗湿奴是印度的守护神、善神,被认为具有保护能力,并能创造与降魔。毗湿奴的行为准则,成为甘地思想最早的渊源。

1876年,甘地7岁时,随父迁居拉杰果德,在当地上小学。1881年,甘地12岁时,在拉杰果德进入阿尔弗雷德中学。拉杰果德位于印度西部距海不远处,是英国殖民势力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影响较深的地区,这里的中小学校几乎都在英国殖民政府的监护下。因此,甘地较早地接受了殖民地资产阶级学校教育。为此,甘地后来曾一再言及自己未能更深广地精通印度教梵文经典,认为自己只是阅读了《吠陀》的梵文译本。

印度盛行童婚制度,甘地在8岁时便与同龄的嘉斯杜白订婚,13岁时便结婚,妻子也是一位虔诚的印度教徒。从此嘉斯杜白成为甘地的终身伴侣,相同的宗教信仰与生活习俗、类似的社会地位与民族待遇,使她成了辅助甘地事业的助手。在甘地成年以后,他也是印度童婚制度的反对者。他认为,童婚会导致民族体质衰退乃至于亡国。

1885年,甘地16岁时,父亲去世,他失去了一位保护人,这对他的精神与经济状况是一次重大挫折。1887年,18岁的甘地中学毕业,同年进入巴纳加尔城的萨玛尔达斯学院攻读。第二年9月4日,甘地被送到英国伦敦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为此,他违反了毗湿奴教派信徒不能漂洋过海远行的戒律,被开除出吠舍种姓。

1893年,甘地应南非一家印度富商的邀请,前往南非办理一桩民事纠纷。当时的南非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有不少印度侨民,其中多数人从事苦力,这些印侨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当地白人的歧视。

为了改善印侨在南非的地位,甘地在南非积极参加了当地反对种族歧视的运动。在案子了结后,朋友们都希望甘地能留下来为侨胞说话,甘地同意了,他在纳塔尔定居下来并申请到最高法院当律师。

在南非21年的斗争过程中,甘地逐渐形成了他的非暴力思想。他本人信奉耆那教,仁爱、素食、不杀生等教义根植于甘地的思想深处,并把“以善报恶,以德报怨”作为自己的处世格言。来到南非后,甘地进一步研读了印度教、基督教和伊斯兰的经典,结交了不少宗教界人士,他还经常与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通信。托尔斯泰的《天国就在你心中》所倡导的非暴力思想使甘地感触颇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