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优秀青少年最想知道:中外名人传记大全集
4217800000024

第24章 民族先驱(2)

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曾对人说过,自己愿做“洪秀全第二”,可见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孙中山公开号召同盟会员、革命志士宣传太平天国,宣传洪秀全,借以激发民气,推翻清廷。他首先以“洪秀全第二”自居,因此大家就以“洪秀全”呼之。他又褒称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鼓励留日学生刘成禺搜集资料,写出一本太平天国史来,光绪三十年(1904)成书,定名为《太平天国战史》,孙中山为之作序,交由日本东京祖国杂志社出版,作者署名为汉公。在孙先生的倡导之下,革命党人借太平天国史事宣传反清,一时蔚然成风。

谭嗣同:视死如归的维新先驱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又号华相众生、廖天一阁主等,湖南浏阳人,近代变法家、革命家,著名维新派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是清末湖北巡抚谭继洵之子,出生于北京。他从小饱读经书,知识广博,武艺精湛,少年有志。一次,谭嗣同到古战场井陉关去游览,想起韩信出奇兵大败赵军的史实,心中荡起无限的激情。面对祖国大好山川,缅怀古人,抒发爱国壮志,他写下了铿锵的诗篇:

平生慷慨悲歌士,今日驱车燕赵间。

无限苍茫怀古意,题诗独上进陉关。

青年时期,谭嗣同用了10年时间游览了祖国大好河山,北至新疆,南到台湾,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黄河上下。他看到大地在悲歌,人民在呻吟,田园荒芜,市井萧条,百姓啼饥号寒,官府横征暴敛。见到此等情景,他哀伤,他苦闷,他悲愤!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后,谭嗣同万分忧愤,压抑不住心头的怒火,写下血泪的诗行:“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体;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中国向何处去?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危亡,如何才能拯救?谭嗣同苦苦地思索着。最后,他认为,向西方学习变法改革才是出路。谭嗣同在北京结识了康有为的大弟子梁启超,两人十分相投,结为莫逆之交。以后,谭嗣同积极宣传科学,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和按察使黄遵宪的赏识,因为这两人也都倾向变法维新。不久,谭嗣同在南学会当了学长,他经常进行慷慨激昂的演说,他的讲演气势磅礴,观点新颖,语言铿锵犀利,道理清晰明确,深受听众欢迎。

谭嗣同奉召赴京主持变法,启程前,好友唐才常为他饯行,两人分析了局势,估计到变法维新的路上布满荆棘,前途并不乐观。谭嗣同对爱妻李闰说,此次赴京,吉凶未卜,要“视荣华如梦幻,视死辱为常事。无嘉无悲,所其自然”。他已将荣华富贵生死存亡置之度外,决心为变法图存,为国家昌盛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乃至自己的生命。

之后,光绪皇帝召见并破格赏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予新政。从此,谭嗣同便在皇帝左右处理奏折,忙于变法事宜。

然而变法一事却遭到了慈禧太后周围的顽固保守派的敌视,他们日夜谋划,企图将维新派置于死地。形势急转直下,光绪皇帝得到消息后,惶惶不可终日,接连下两道密诏,要康有为、谭嗣同等人急筹对策。于是,谭嗣同便冒着风险去找袁世凯。

狡猾的袁世凯当面并不拒绝,而且慷慨地说:“‘圣主’是我们大家共同拥戴的君主,你我同受皇上特殊的恩宠,救护皇上的责任并非只在你一人,也是我的责任。你有什么吩咐,我愿洗耳恭听,万死不辞!”

听了袁世凯的表态,谭嗣同心里十分高兴,异常欣慰。他想:自己没有看错人,大家计议时林旭对袁世凯的不信任不放心是不必要的了。

袁世凯奸诈狡猾,心毒意狠,在光绪和慈禧这两方面,他深知慈禧的力量比光绪的力量大得多,投靠慈禧才能实现他更大的野心。于是,袁世凯并不去履行自己的诺言,而把全部秘密向荣禄报告,荣禄面见慈禧,慈禧闻讯,十分恼怒。

慈禧经过密谋,赶回北京,进入宫廷查抄了皇帝住处,搜去所有文件,并开始动手收拾维新派人物,变法到此成为泡影。北京城笼罩着一片恐怖阴影。一夜之间,形势大变,维新派被捕的被捕,逃亡的逃亡。

谭嗣同在自己的住处收拾东西,将自己多年来所写的诗文稿件、来往书信,装了满满一箱子,来到梁启超避居的日本使馆,和梁启超说:“我们想救皇上,没能救成。现在,一切都无济于事,只好受死。你快到日本去,我只要你把我这箱东西带去就没其他的挂怀了!”说完,悲悲戚戚地低下头去。

梁启超给他讲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劝他一起到日本去。谭嗣同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他愿梁启超充当“行者”,“以图将来”,而自己以死来报答光绪皇帝。侠肝义胆的王五找到谭嗣同,说:“请快走,我当以生命为你保镖!”他的声音,震彻屋宇。

谭嗣同看了看这位自己青少年时代的武术老师、多年的莫逆之交,眼泪不禁湿衣,强作镇静,解下随身佩的“凤矩”宝剑,抚弄一回,然后双手递给王五,并说:“你我多年,以此物作个纪念吧!”

王五接过宝剑,眼里充满了泪水,他仍苦劝谭嗣同赶快逃走。后来又有些人来劝他逃走,都被他拒绝。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下定死的决心,以期唤醒后来有志图强的人。

古老的北京城笼罩在一片阴沉昏暗的风沙里。在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上,竖立着六根木柱,木柱上绑着六位爱国志士,他们是维新变法的闯将——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康广仁、杨深秀。在行刑前,“六君子”面不改色,横眉冷对。只听谭嗣同高声朗诵:“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此情此景,使上万围观的人无不潸然泪下。

谭嗣同死后,大刀王五(一说老管家刘凤池)为他收尸。第二年,谭嗣同骨骸运回原籍湖南浏阳,葬于城外石山下。后人在他墓前华表上刻了一副对联,以表扬英灵:“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趋若波涛。”

康有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广东南海人,清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袖。

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祖父康赞修是道光年间的举人,父亲康达初做过江西补用知县。康有为自幼学习儒家思想,21岁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康有为19岁时拜南海九江有名的学者朱次琦为师,朱次琦崇信宋明理学,学习一段理学之后,康有为对理学就不赞成了,认为理学“仅言孔子修己之学,不明孔子救世之学”。在22岁那年,康有为离开朱次琦,一个人到西樵山白云洞读书,读了不少经世致用的书,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魏源的《海国图志》等,使他大开了眼界。这一年是康有为从中学转为西学的重要开端。

1882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会试,回归时经过上海,进一步接触到了资本主义的事物,并收集了不少介绍资本主义各国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学的书刊。经过学习,康有为逐步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比中国的封建制度先进。他目睹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胸中燃起了愤怒的烈火,他立志要向强盛的西方学习,以挽救处于危亡中的祖国。

1888年,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当年9月,他上书光绪帝,痛陈祖国的危亡,批判因循守旧,要求变法维新,提出了“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条纲领性的主张。1891年,康有为回到广东,开办万木草堂学馆,聚徒讲学。期间他先后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宣传民主思想、平等观念,他的改革精神在知识界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反响。1894年,康有为编写了《大同书》,描绘了人世间的种种苦难,提出“大同社会”将是无私产、无阶级、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人间乐园。

1895年4月,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听说清政府要与日本订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极为愤慨。康有为连夜起草了一份进劝光绪皇帝的万言书,各省举人1300多人集会,通过了这个万言书。5月2日,这份万言书送交都察院。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在上书中,康有为从爱国的立场出发,强烈主张“拒和、迁都、变法”,建议光绪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在这次会试中,康有为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工部主事。以后,康有为又连续给光绪皇帝上了几次进劝书。在这些上书中,康有为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变法思想,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几个方面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政治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的要求。他指出:“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在经济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发展工业,振兴商业,保护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主张。在文化教育方面,康有为提出了“开民智”、“兴学校”、“废八股”的主张。这几个方面构成了康有为变法维新的基本纲领。光绪皇帝对康有为提出的问题很受感动,从此产生了变革图强的思想。

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强学会,发展扩大维新派力量。康有为在强学会成立之后时常举行例会,讨论“中国自强之学”,寻求变法维新之路,对顽固派的投降卖国行径进行了无情的批判。1897年11月,德国出兵占胶州湾,引起了全国人民的激烈反对。1898年3月,康有为在北京又组织了保国会,会员很快发展到数百人。这就引起了顽固派的恐惧和诽谤。有人上书大骂保国会是“名为保国,势必乱国”,有的人还上书弹劾,准备对康有为等人进行查究,只是光绪皇帝说了“会为保国,岂不甚善”才算作罢。康有为和他的同事们通过组织学会,宣传了爱国主义思想,进一步动员了群众,扩大了变法维新的影响。

康有为还通过发行报刊,对自己的变法主张进行舆论宣传。1898年强学会成立时,康有为就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当时许多官员都能看到,一时在朝廷内外引起很大影响。同年,康有为又在上海组织发行了《强学报》。改良派通过报纸动员力量,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巩固了自己的阵地。

康有为的一系列的政治改良活动,引起了光绪皇帝的注意和重视,准备召见康有为。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实行新政,“变法自强”。五天以后,光绪皇帝正式接见康有为,并赏给六品衔,任“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同时给他以专折奏事的权力。不久,梁启超、谭嗣同也得到了光绪皇帝的器重,都在清政府中任了职。在三个来月的时间里,他们根据皇帝的授意,发布了不少实行新政的诏书,如设立学堂,提倡一定的言论自由,奖励发明创造,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等。康有为等人以为,只要抓住了皇帝好像就能无事不成,其实光绪皇帝只不过是个空架子,实权完全掌握在顽固派慈禧太后等人手里。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光绪皇帝被囚禁,谭嗣同等人被杀,康有为、梁启超逃往国外,戊戌变法宣告流产。戊戌变法运动前后不过百天,历史上又称“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以保救光绪帝,排除慈禧太后、荣禄、刚毅等顽固势力为宗旨,成为保皇派首领。为获得国际支持,他曾游历列国,会见欧洲各国君主。辛亥革命后,康有为于1913年回国,主编《不忍》杂志,宣扬尊孔复辟。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清废帝溥仪复位。1917年,康有为和效忠前清的北洋军阀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1927年,康有为病死于青岛。

康有为曾经是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当他倡导维新运动、领导戊戌变法时,他代表和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为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当他在民国初年为尊孔复古思潮推波助澜,与袁世凯复辟帝制运动同流合污时,他就站到了历史进步的对立面,成为社会前进的阻力。

蔡元培:中国教育之父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孑民,号孑农,绍兴山阴(今越城区)人,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者、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开启一代“学术”与“自由”之风。

蔡元培出身于商贾之家,少年时期饱读经史,17岁考取秀才,18岁任塾师,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升补翰林院编修。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他认为革新必先培养人才,于是走上倡导教育救国之路。同年9月,他弃官归里,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

20世纪初,他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致力于打破封建主义教育,为反清革命培养人才。1906—1916年间,他赴德法留学,为兼通中西文化奠定了基础。1912年他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对封建教育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教育体系。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北大进行全面改革,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成为研究学术、传播新思想、培养新人才的基地。“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日,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援救了一批革命志士和爱国青年。晚年,蔡元培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蔡元培的一生,主要以教育和科学作为事业的支柱,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功绩卓著,影响深远。蔡元培写了许多教育方面的著作,后人将其收入《蔡元培选集》、《蔡元培教育文选》和《蔡元培全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