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桥头夜话(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42171200000005

第5章 父之殇(1)

老海在两个月不能说话之后的一个中午突然吐了一句“呀——阿洪来给我带路了”,让他的老妻郑氏在心痛之余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犹如卸下了重负般的轻快,皆因老海脑中风这两个月多月来,儿女们昼夜轮流护理以至于形销骨立,让郑氏颇为不安,郑氏总觉得老病残躯是对子女的一种负累,早一点安息也许还能剩点福气给后人,她是这么想。郑氏另有一层安慰,至死都与老海有心病的大儿子阿洪亲自来接老父亲了,说明人死怨消,阿洪一定会好好照顾老海的。

老海说出生平这最后一句话的时候,三女儿阿香正在舀葡萄糖水努力往他嘴里送,糖水在老海的口腔里逡巡打转,几次冲往喉管却始终不得其门而入,最后沿着嘴角全部淌了出来,湿透了围在脖子上的粗纸巾。

阿香在小学当老师,平常日子都在学校里吃午饭,这天在吃午饭的时候接到电话听说老父无法咽食,才慌慌张张赶来伺候。那些日子每个人都料老海还有一些时日,没有料到会突然恶化,所以阿香是每天下午放学后才回娘家看望一下,然后还得急急忙忙去接托儿所的女儿,再买了菜回家做饭。

那天上午阿香把女儿送到托儿所之后,就感到有一阵不太强烈的晕眩,她以为是最近劳累所致,可后来她坚信那是一种感应,是老父在召唤她去见最后一面。阿香后来跟姊妹们说:“那天早上上课时我就心神不宁,总觉得心里有件什么事似的,中午吃饭时候突然听到电话响,我就知道事情坏了,一听果然。”阿香急匆匆踏上自行车就往娘家赶,一边踩车一边掉泪,虽然老父已经两个月不认人了,可只要眼睛能睁开,口鼻尚在呼吸,人就还算在呀,可如今眼看就要不在了……

阿香对老父别有一番感恩,因为她是家里四个女儿中受教育最多的。虽然只是读到初中,但那时候能上初中的农村女孩是不多的,也多亏了这点教育背景,后来村里建小学,阿香才能聘上民办教师,并在二十年后顺利转为正式教师,总算有一口安稳饭吃。当初读完小学的时候,老海夫妇原本是希望阿香能回家里来帮忙的,毕竟家里经济是很困苦的,供不了那么多读书人。那时候的栖凤村还是涟江入海口的一片滩涂之地,到处飘散着一股土腥味。村民们在地势略高的地方用土坯和夹着芦苇的篾片搭起的房屋,歪歪斜斜缝缝补补,像一堆叫花子聚到一起争抢狗食似的。只有少数几座旧时大户人家的房子和祠堂才是砖石结构的——那时候大多都被征用为生产队的总部。老海和村里的大多数农民一样跟后山那片逼仄的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按他们的说法,一年到头收起来埋下去,中间只漏下一点仅够糊口的粮食,别说发财,能饱暖就已经阿弥陀佛了。可栖凤村的农民很少觉得这样的生活有多么不合理,他们忠实地模仿着他们的先辈的生活方式,用千百年不易的姿势匍匐在这片土地上,完全仰赖上天的惠赐,或者惩罚。老海也是这样活下来的,不过他还有一番计较。虽然目不识丁,但由于年轻的时候上过几天土改学习班,所以老海深刻地体会到知识的益处和可贵,心中也打定了主意,一旦有条件,总要供孩子读几年书,希望他们可以摆脱祖祖辈辈遗传下来的泥腿子的命运。

只不过当初家里的条件是坏得不能再坏了,先不说地里收成如何,光人手就紧得很。大女儿二女儿都已经嫁了出去,老大在部队当兵,老二呢,好不容易供上了高中,说不定还能上大学咧,自然不能让农活分心了,小女儿还在上小学,满打满算就老海自己一个全职壮劳力,所以即便是阿香这样的女孩子,对家里也是莫大的劳力资源。依了老海的意思,爱读书自然是读书好,可那也得看条件,家里已经有一个高中生了,说不得就只有委屈女儿了,好歹读了几年书总不至于抓瞎就是。

在阿香来说自然还是愿意读书,当然她也明白困难很大。于是她提出自己会挑花布来攒学费,放学回家还能负责挑水做饭,尽管不能帮补家里,但至少自己养活自己是能做到的。老海抽着自己卷的掺了茄子叶的烟草想了半天,最后却不过女儿眼中热烈的期望,终于还是同意的。为这事郑氏还怨了老海几句,“女孩子总归要嫁人的,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郑氏这么质问。老海对他的结发妻子很少细声软语,“你不要管,”他喝道,“日子难点还能挨过去,读书的年月过了可就没了,有没有用就看她造化。”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阿香此后三年学期每日步行六公里路到县城上中学,为了省饭钱,每天中午都要回家吃饭,如此两趟往返,从未间断。

这事成了阿香扭转一生境遇的转机,不知道少女时候的阿香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过她确实从未轻易放弃过这个机会。往后的教师生涯虽然谈不上富贵,但衣食总算无忧,还能对娘家有所资助。如果不是后来幼子夭折,阿香这一生可算是和满了,她与娘家人的关系也不会出现裂痕。

阿香在成为民办教师之后家里就不时有媒婆上门来说合了,那时的阿香坚强沉毅目光远大,对村里那些游手好闲的男人是不太看得上的,她倾慕的是那种文质彬彬有书卷气的人,可那么一个落后的村子是少有这般人物的,就有也不会留在村子里。在推掉几户不错的人家,蹉跎了好些岁月后,阿香最终嫁给了隔壁海角镇一个贩捕鱼用具的小商人阿靖,阿靖是个老实人,生意不大但做得很扎实,日子过得不错,虽然也跟那些渔民一样喜欢赌几手,但也不至于沉迷。可惜,后来海角镇的捕鱼业没落了,连带着他的生计也垮了。海角镇作为一个渔港也曾经辉煌过,最鼎盛的时期,小小的海角镇竟有大大小小上千艘渔船,一到休渔期结束的日子,港口上桅杆林立千帆竞渡,红旗扬成一片火海,看到的人无不觉得其中有一种活力与干劲,并不夸张地说,让人内心顿时多了几分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可惜,后来鱼越来越少,船也越走越远,空手而归的风险越来越高,渐渐地这门行当变得又辛苦又薄酬,只有那些最没有出路的或者最热爱大海的人才会冒着破产的风险出海去,其他人早就洗脚上岸,出外打工去了。最终不出意外地,海角镇的捕鱼业破产,大量的渔船被变卖、拆毁,小商人阿靖的生计也在这股浪潮中穷途末路。不过,阿靖是个踏实的人,很快就靠着以前替渔船刷漆的本事改行当油漆匠去了,平常日子四乡八里接一些活干,日子过得还不至于清贫。

阿香嫁给小商人阿靖其实并不算委屈,至少她自己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婚后的生活十分融洽,等到可大儿子阿栋出生后,生活更是日趋和美。阿靖的油漆手艺在后来进步很大,不拘是家具、棺椁,他都刷得幽光透亮,十分可人意。名气一叫响,活儿就不断,手头开始有了一些富余了。亲戚朋友都说阿香有帮夫运,阿香也确实能干,日子操持得很好,生活上方方面面问题都考虑得很透彻,所以两个人在一起能形成合力,有条不紊地把生活一步步往前推。

后来阿香体悟到人生真是不能走错一步,否则一定万劫不复,比如说大哥阿洪就不该娶那个尅夫的煞星,不然也不至于英年早逝,而在她自己,阿香觉得自己走错的那一步便是买了县城里那套房子,为此她常常处于一种自我责备的梦魇之中,当她无法独自承担这种自责之后,便会转嫁到阿靖身上,甚至她大姐阿娣身上,以至于最后落落寡合,亲友疏离。那大概是五年前的事情,阿香已经转正为正式的人民教师了,而阿靖的活也很有赚头,于是夫妻俩盘算着到县城里买一套房子,以便从海角镇那间狭小的屋子中搬出来。事情进行得很顺利,时机也十分凑巧,正是房地产腾飞之前的最后一段蛰伏期,他们用不多的钱就买到了县城边的一套朝南三居室的房子,阿靖精心为房子做了一番装修,期望着在人生的阶梯上有一个更华丽的开始。孰料就在搬入新居的第二年,幼子阿桂便因为天花而去世,这件意外摧毁了这个小家庭。

阿桂胖嘟嘟的很招人喜欢,一望就觉得应该是有福气的人,谁也没料到竟然福浅至此。开始只是一场寻常的发烧,除了寻医问药,阿香还特别备了一些瓜果供奉在家里的神龛之前,心中默祷天公保佑幼子早日康复。也是造化弄人,阿桂的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在第三天还出了痘,这是大事也是常有之事,阿香心急如焚地请了大姐阿娣来帮忙。按村里风俗,家里孩子出痘,照例要请豆神娘娘大肆酬拜一番,阿香请阿娣,就是为了安排酬神事宜。

阿娣比阿香大了十六岁,当时已经有孙子孙女了,孩子出痘的事经历过几次,经验十分丰富。阿娣来到阿香的新居,立刻就安排开来,请神、许愿,然后找算命先生看日子,选了两天后的一个好日子预备在豆神娘娘的家庙前放一场焰口,跟着阿娣便主持采买锡箔元宝、蜡烛之类的事,一切事情都进行地井井有条。当然,她们也没有愚昧到以为用香灰冲水饮服就能祛病的地步,求神拜佛之外,请医生开药的事也做了,心想着老祖宗的智慧与新时代的医术双管齐下,不啻双重保险,断不至于会出问题的啊。

放过焰口之后,阿香的心定了许多,好像拿到了什么担保书似的,阿娣以她多年来的经验也判断不会有大问题了,只要好生照料就是。出乎众人意料的是,第二天晚上阿桂的情况便急转直下,高烧不退,这时阿香和阿靖才慌忙把孩子连夜送到市一级的中心医院,却由于拖延日久病情加重的缘故,在重症监护病房迁延到第二天晚上,阿桂终于还是不治而夭。阿香心肺俱裂,抱着孩子的遗体哭得晕死了过去。

阿香自此余生从未自丧子之痛中挣脱出来,她觉得是那套房子的格局不利于阿桂,想把房子卖了,阿靖却不同意。阿靖的意思是人要向前看,不论如何,日子总要过下去,卖掉房子一家人就没地方住了。阿香最后没能说服阿靖,更重要的原因是长子阿栋已经上高中了,需要一个安稳的环境,为了这根独苗,阿香只得委屈自己住在充满了幼子的回忆的房子里,每日都经受着回忆的侵袭,用悲伤来祭奠幼子。慢慢地,似乎已经把幼子之殇放下的阿靖在阿香眼中就成了一个薄情寡义的人,昔日融洽的夫妇之间开始出现缝隙,并且越来越大,余生都不曾弥合。

阿香不再到亲戚中去走动,尤其是那些子女多的,她更是不敢涉足,因为看到别人轻而易举就拥有的东西自己却被残忍剥夺,对好强的阿香是一件剜心的痛。因为这种痛,她对自家大姐阿娣便有了几分怨望,觉得要不要阿娣当初的误导,兴许自己就早些时候送了阿桂到市医院了,也许就……怨气在假设中越积越重,终于至于出口伤人的地步,阿香说不再认这个大姐,叮嘱儿子阿栋不要叫大姨,姐妹俩成了陌路人。直到后来阿香收养了一个女儿,内心稍慰,姐妹俩的关系才缓和了一些,但终究不如以前了。

阿娣感到万分的委屈,她的人生经验将她们指向一个悲惨的结果,但这又能怪谁呢?她自忖道,她也明白阿香心中的苦,所以不敢申辩计较,只好私底下偷偷掉眼泪,说一句天公宽恕。

阿娣是老海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新中国还没成立哩,经历过这个家庭最艰苦贫穷的日子。阿娣出生那时节,老海和弟弟老江还没有分家,两兄弟各据一间布满裂缝的土房。原本这两间土房都该是老海的,因为早些年他们的父亲就因为无力抚养而把老江送给了一个远房的表叔,表叔家境不错却没有子嗣,正好收养老江当螟蛉子。老江在表叔家待了十一年,讨了媳妇生了儿子,也把表叔的家底挥霍了个精光,最后带着老婆孩子回到老家,强占了本该属于老海的一间土房,老海也说不出一个不字。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早年没有把老江留下来,老海终其一生对这个弟弟都怀有一种愧疚,所以不论被他敲骨吸髓地刮走多少钱,老海都没有跟他翻脸。

阿娣就出生在老海唯一的那间土房里,并且在这间房间里见证了她五个弟弟妹妹的降世。阿娣是一个懂事的女孩,很小的时候就懂得到涟水边割水草回来喂猪,有一次甚至还因为涉水太深而差点被水冲走。她早早就担负起大姐头的责任,总把家里一点容易下肚的东西留给弟弟妹妹,自己吃那最难下咽的黏锅底的料,这种责任感一生都驱策着她,不管自己有多穷,她都要竭尽所能去帮助弟弟妹妹们,尤其是她那个不成器的小弟。

阿娣没有赶上好时候,老海根本供不起她读书。阿娣似乎也很早便接受了这种命运,甘心情愿为这个家做牛做马,上山下田,内外操持,一直都是老海最忠实可靠的帮手,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身为女子在气力上不如,阿娣要比老海都能干许多。她自小经历贫穷苦难,也看过人情冷暖,对世事有一份透彻的认识,更难得并没有因此养成一种偏执又暴躁的性格——这是这个贫苦家庭的成员或者因为遗传或者因为苦难历程而常常会养成的缺陷,阿娣性情是很好的,不论受多少委屈,都能默默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