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享誉世界的中国科学家(走进科学丛书)
4215000000012

第12章

由此,人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李时珍在动物学的研究上,已经具有了生物进化的思想了,至少已有了生物进化思想的萌芽。

李时珍较达尔文早二三百年,他的这种思想在生物学上是非常先进的。

李时珍还对生物环境的适应,有相当深刻的认识。他十分重视环境对生物,尤其对动物的影响。如地域、气候对生物的影响,他早就注意到了。如说天方国的罂粟花到7~8月以后,其皮还是青色的,他指出这是地域方土差异的结果。他指出百谷在中国九州内,其性质都不一样。而鱼类的颜色及其习性,生活在清水和浊水、流水和止水的都不一样。

有些动物为适应环境,其身体的结构与环境有密切关系。比如生活在山中的鸟类的尾巴长而鸟喙短,而生活在水上的禽类则相反,尾巴短而其喙长。鱼的鳞与水波粼粼是相适应的,他甚至说鱼的鳞就是这样起的名字,也就是清澈的水中,块块小石清晰可见的意思;又指出鸟类因为栖息在树林里,因此,它们的羽毛就与树叶片片相似;兽类身上披着的是毛皮,这是因为兽类动物都穴居山中,所以这些毛都与草相像。这些都是动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他把这种现象概括地说成是“毛协四时,色合五方”,也就是动物的外态形色,都与时间,地域的变化不同相适应。

对于生物的遗传现象,李时珍也已经有所认识。我们经常碰到这种情况,有些人才20多岁,头发已经布满银丝,满头花白了,我们称之为“少白头”。有些人说这是未老先衰,也有的说这是用脑过度,说法不一。其实,对这种现象李时珍早就有了解释。他说一个人的头发变白,有迟有早,有的老了才白,有的少年就白了,这些现象与人的寿命长短没有关系,而是由于“祖传及随事感应而已”。这里,他已经涉及了白发发生的两个因素:一个是“祖传”,也就是先辈传下来的因素,我们现在称之为遗传因素;二是“随事感应”,也就是与人的精神活动有关。李时珍的这个观点也是相当全面而正确的,在遗传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就医学而言,他的主要贡献当然是在本草学方面,但他本人又是一位高明的医生,他对中医的脉诊特别有研究,著有《濒湖脉学》一书,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此外,李时珍在天文、地质、矿冶、化学等等方面,也都有不少成就。

深远的影响

李时珍的本草学著作面世以后,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仅在国内如此,在国外同样影响深远。

《本草纲目》自16世纪问世以后,历代对它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像这样一部将近200万字的巨著,就是在现代,要翻印起来也并不容易。但是,就在这将近400年间,人们对它的翻刻次数,包括现代用活铅字排版的印刷,竟多达近60次!其重要性可以不用再多费笔墨了。

近代以来,人们以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眼光,研究李时珍的科学思想、工作方法、生平事迹、医疗成就,甚至他的文学修养等等,研究《本草纲目》中博物学,包括现代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的成就的学术论文,数以百计,研究专著也源源不断。李时珍已经成为我国古代自然科学家的杰出代表。

在国外,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1809~1883)在他研究和创立进化论的过程中,曾经引用过李时珍在生物学方面的成就。如他在《人类的由来》这本著作中曾经引用过一段关于金鱼颜色的形成的材料,指出其颜色是由于人工细心的培养而引起的突然变异,指出这种动物在中国很早就被人们细心地培养着,认为宋代就已开始培养了。

这一材料就是从《本草纲目》中引用过来的。达尔文曾经提到他所引用的是“古代中国百科全书”,指的就是《本草纲目》而言。

《本草纲目》很早就传到国外,被日本、德国、欧美的学者进行研究、翻译。这样大的部头巨著,其中还有不少中医特殊的名词术语,要译成外文,是有相当大的困难的。

至今,《本草纲目》已经被全文或部分译成英文、日文、德文、朝鲜文、拉丁文、法文等等译本。此外,《濒湖脉学》也已经有了德文的译本。

李时珍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与世界科学名人罗蒙诺索夫、达尔文、哥白尼等相并列。

最具民族气节的科学家詹天佑

1890年,清政府想要修一条从北京到沈阳的铁路,这条铁路由英国总工程师金达指挥。在经过滦河的时候,要修一座桥,这个工程却让这位大名鼎鼎的英国工程师大伤脑筋。经过几天的观察和思考,这位英国工程师只好把这个工程交给了日本和德国的一些承包人来完成,结果他们都以失败而告终。

其实中国早在1887年就已成立了自己的铁路公司。但是当时执政的清政府对自己的技术人员不信任,总是把修铁路的大权交给外国人。

对滦河大桥束手无策的英国工程师金达找到了中国铁路公司的工程师詹天佑,他一脸愁苦地对詹天佑说:

“詹先生,这个滦河工程看来我们老外是拿不下来了,你看你们中国人是不是有新的办法。如果能行的话我就把这个工程交给你了。”

詹天佑在看完金达的设计图纸后说:

“如果你的设计方案能改动的话,这个工程我会很快把它完成的。”

着急的金达看见詹天佑已经同意承接这个工程,高兴得连忙答道:“可以,可以。”

詹天佑经过反复的研究和考察,发现滦河的建桥地点选得不是地方,因为这一带滦河的土质有问题。詹天佑改变了建桥地点,并大胆地采用了压汽沉箱的办法,让中国的潜水员下河操作,结果终于成功地打下了桥桩。就这样滦河大桥在詹天佑的指挥下建成了,那些外国工程师都目瞪口呆,不得不对中国工程师另眼相看。

詹天佑1861年生于广东南海,童年在私熟读书。旧时的孩子上学主要的课本就是四书和五经一类的古书,詹天佑自小并不喜欢这些东西,他喜欢的是用泥土做各种各样的玩具,并常常和小伙伴们到附近的一些工厂里去拾小螺帽,詹天佑因此收集了各种各样和不同型号的的螺帽。

十一岁那一年,詹天佑来到了香港,并考取了技艺学校,他在技艺学校刚上了一年的学,就碰上了清政府在上海设出洋局,政府需要招收一批儿童到美国留学。詹天佑的父亲听说这件事以后,便去替儿子报了名,就这样詹天佑在香港参加了考试,并顺利地通过了考试。

1872年7月,十二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留美官费生前往美国去读书,在那里他先后读完了小学、中学并以良好的成绩考取了著名的耶鲁大学。在耶鲁大学里他攻读了土木工程和铁路工程专业,并于1881年以优异成绩学成回国,那一年他只有20岁。

当时中国守旧派官僚们对于铁路修建事宜既恐惧又反感,认为是“破坏风水、冲动地脉、让我们的祖宗在地下不得安宁”。这一来就使得学业刚结束的詹天佑英雄无用武之地。詹天佑只好改行到福建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海船,然后分配到福建水师“扬威”号旗舰上去担任驾驶官。

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詹天佑驾驶的“扬威”号参加了战斗,因为“扬威”号的指挥官张成半路逃跑,詹天佑主动担任了指挥官,并将敌人的旗舰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几年后,随着中国铁路公司在天津成立,詹天佑才得以旧梦初圆。滦河工程的建成不仅为中国人争了光,同时也为詹天佑以后的工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这之后,中国决定修建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因为铁路所经之地是我国的经济和军事重地,所以英国和俄国都争着要修这一条铁路。后来双方争执不下,就对当时执政的清政府表态:

“这条铁路除非由中国人自己来修,我们就不过问此事了。”

清政府于是决定自己来修建这条铁路。1903年,清政府终于起用了中国自己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来修建京张铁路。外国人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大为惊讶,他们认为按中国人的实力再过50年也完成不了这个工程。以至于詹天佑在给自己美国的一位老师写信的时候说:“如果京张铁路工程失败了,它不仅是我一个人的不幸,同时它也会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我想我会用我所有的精力和时间来完成这一工程,这也是我坚持担当这一工程的一个重大原因。”

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全长二百公里,这条铁路不仅要经过崇山峻岭的燕山山脉,同时还得穿过号称天险的居庸关、青龙桥、八达岭一段,这些困难没有把詹天佑给吓倒,他决定用穿山洞打隧道的办法,穿过燕山山脉。京张铁路仅仅在燕山山脉就打了四条隧道,最长的隧道有一千零九十一米。

打隧道虽然是一个解决火车如何穿过燕山山脉的一个方法,但是这个方法对贫穷的中国来说有些难处,因为这样一来,消耗的资金不仅很多,同时还占用过多的劳力。经过反复的研究和探讨以后,詹天佑在修建居庸关、青龙桥、八达岭一段时便采取了“人”字形的方法铺铁轨,让火车用两个大马力的火车头前拉后推,然后到交叉点以后再调换方向。这样循环交替,结果火车就能平平稳稳地上山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詹天佑的伟大壮举,在青龙桥车站为他立了铜像。

1909年8月11日,京张铁路终于完工通车了,并且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成。詹天佑的方法为国家节余了二十八万两银子。这条铁路的修建成功也使得外国人交口称赞。接着詹天佑又担任了川汉粤川铁路总工程师,并都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伟大的地质学家李四光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是一个教书先生,收入微薄,不得不在教书之余种些田地,他为人耿直,乐于助人,他的这种性格给了李四光以有益的影响。

李四光的母亲是父亲的后妻,粗通文墨。从四五岁起,李四光就跟着母亲打柴、推磨、担水,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惯。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6岁的李四光就立下了发奋学习为国争光的志向。小学时期,李四光读书勤奋,肯动脑筋,因而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04年,求知心切的李四光便向父母提出要求去武昌求学。

1904年7月,李四光以优异成绩被选送到日本留学,先在弘文学院普通班学习,后人大阪高等工业学校船用机械专科学习。

1910年7月,李四光学成归国。但在战火连绵的旧中国,他难以找到施展才华的机会。

于是愤闷之余,李四光决定再次出国,到英国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