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血胆将军——巴顿
4203800000013

第13章 二战风云(4)

法军在发现巴顿的军队后,立即开了火。面对这种危险的局面,巴顿怕士兵因为害怕而退却,最后导致任务的失败,因此,他下了一道死命令:各部队或者前进,或者死守,不许后退一步。在巴顿的指挥下,临近黎明时分,各个部队恢复了秩序,开始按计划行动,此时,美舰炮火对法军进行了猛烈轰击,很快就把法军炮兵扫成了哑巴,美登陆部队乘机发动强大攻势。6时,第二步兵团第一营攻占了费达拉港。7时30分,第十五步兵团一部占领了切尔魁的敌岸炮阵地。美军的舰载飞机也开始行动,一批批飞临卡萨布兰卡上空,完全控制了这一地区的制空权。

8时许,焦急不安的巴顿终于等到了上岸的时刻。装有他行李和装备的登陆艇已经就绪,准备从“奥古斯塔”号旗舰放入海中。就在此时,七艘法国军舰像亡命徒般从卡萨布兰卡港冲了出来,向美国军舰和登陆艇猛烈射击。顿时,海面上硝烟弥漫,所有人都沉浸在枪炮的海洋之中,炮弹的弹片呼啸着四处飞落,就连海水也为之沸腾。休伊特命令,“奥古斯塔”号立即加速,对法舰进行拦截。匆忙之中,“奥古斯塔”号尾炮的炮塔将装有巴顿行装的登陆艇撞坏,巴顿无法登陆,不管再怎么着急,他也只能以旁观者的身份观看这场海上遭遇战。

团结的力量是伟大的,面对这种局面,美国海军的所有舰艇都投入了战斗,很快就把法舰赶回了港口。出乎意料的是,刚过片刻,法舰又卷土重来,疯狂地冲向美国舰队,几艘大舰也参加了战斗,一时竟打得美舰措手不及。在一旁观看的巴顿,对这场海战的壮观场面印象很深刻,他看到了炮弹呼啸着从头顶飞过和鱼雷从美舰不远处掠过的惊人情景,也看到了美国水兵勇敢战斗,击退敌人的动人场面,但所有这些都不能使他的神经松弛下来,相反,他越来越感到焦躁不安,他不知道在登陆后,他们是否能取得成功,也不知道部队的命运到底如何。直至中午,海战才以美军的胜利宣告结束。13时20分,巴顿及其随从人员终于被送上登陆艇,开往费达拉海岸。

激烈的战争后,终于可以上岸了,可是刚一上岸,巴顿就发现海滩上的情况十分糟糕,船只不断驶来,但在卸货之后却无人把船推开。法军不断炮击,法国飞机也在海滩上空扫射。他在回忆录中写道“虽然每次扫射都离目标甚远,但我们的人总要隐蔽起来,因而耽误了卸货工作的进行,特别是弹药的卸载,这些弹药是非常急需的,因为我们的部队正在不远处进行着一场重大战斗。”

蒙巴顿将军是西线特遣部队中唯一的英国军官,1900年6月25日生于英国温莎的王室家庭。曾祖母是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母亲为赫茜·维多利亚公主。父亲是巴登堡亲王路易斯,原是德国王室成员,后放弃德国国籍,参加英国皇家海军,曾任海军参谋长兼第一海务大臣。1913年9月13岁的蒙巴顿入奥斯本皇家海军学校学习。1916年初蒙巴顿以优异成绩从达特茅斯海军学院毕业,先赴“雄狮”号战列巡洋舰上见习,后至“伊丽莎白女王”号战列舰任职。1936年调往海军部工作。次年,晋升为海军上校。

这个时候,各种自然环境也很糟糕,海水不断上涨,风浪也越来越大,部队继续登陆时,许多登陆艇被毁沉没。虽然登陆部队表现十分勇敢,主力部队也已登陆。但是,抢救伤员、武器装备的供给、通讯设施和指挥中心的设立等工作进展迟缓,所有的人都在忙于挖掘散兵壕。面对这些情况,巴顿依然保持冷静的作风,命令登陆艇停止行动,转至费达拉港口登陆。他还要求士兵们振作起精神来,恢复勇气和理智,听从指挥,并指示各级指挥官立即按原定计划行动,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巴顿有条理的指挥下,很快,海滩上的混乱场面便消失了。

紧张韵忙碌后,终于在日落时,所有的登陆部队都达到了预定地点。登陆虽然成功了,但各种问题接踵而来:对法军的劝降工作也没有成功,巴顿派盖伊上校去卡萨布兰卡劝说米什利埃海军上将停止战斗,但遭到严词拒绝;弹药和食品的供给十分困难,火炮和重型装备大部分没有运上岸。这样一来,就很难保证士兵们有精力战斗。

尽管这时从萨菲传来了好消息,哈蒙将军率领的第2坦克师已建立了纵深达5000码的滩头阵地,坦克部队也部署完毕。穆罕默迪亚的情况也开始好转。但由于通讯设施出现了故障,巴顿与设在直布罗陀的艾森豪威尔的司令部失去了联络,也得不到奥兰和阿尔及尔的消息。巴顿对此十分担心,他很清楚,如果照这种态势发展下去,必然会贻误战机,从而导致整个“火炬”计划的实施受挫。突然,他想起在制订自己的具体行动计划时,巴顿曾得到艾森豪威尔的允许,如果其他办法均不成功,可以威胁从空中轰炸和从海上炮击以迫使卡萨布兰卡投降,而且必要时可以把威胁变成行动。但同时艾森豪威尔做了一个明确规定:巴顿在采取这一极端行动前必须争得他的同意。

困难总有解决的办法,巴顿认为,对卡萨布兰卡发动空中和地面的全面进攻,迫使它投降,是取得胜利的捷径。可是让巴顿困扰的是,如果就这一行动向艾森豪威尔请示的话,他是不会同意的,因此,巴顿决定不把这一作战意图向上汇报,来个先斩后奏。他认为,只要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艾森豪威尔也不会说什么的,而且他还可以把未向上司请示归咎于通讯系统出了故障。他觉得自己的这个想法很不错,心里不由暗笑了一下。

下定决心后,巴顿马上进行战斗部署。他首先与海军方面做好协调工作,要求海军给以最有力的炮火支援,并出动飞机进行轰作。但巴顿知道,此次胜利的关键还在于地面部队。但要想使地面部队具备取胜的能力,目前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是使他们得到充足的武器装备。为了使这次作战顺利完成,第二天天刚亮,巴顿就来到了海滩,亲自组织部队卸运武器装备。

巴顿一直都是士兵的楷模,他一边指挥加快卸载速度,一边亲自帮助推船。每当看见一些懒惰胆小无能之辈,他都会用坚定而粗鲁的语言大声发布命令,斥责咒骂他们,同时激励官兵们的士气。遇到危险躲避是人的本能,当法国飞机从上空掠过,有些士兵就本能地畏缩起来,而巴顿却似乎视而不见,照旧精神抖擞地站在那里指挥,极大地稳定了军心。工作紧张而有序的进行着,他在海滩上一干就是十八个小时,在他的指挥调度下,卸运装备的工作进展十分顺利,沉没的登陆艇也被打捞上来,火炮和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运上了岸,滩头阵地也变得井井有条,甚至连将士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了。巴顿的直接干预产生了神奇的作用。

三、临危受命

1943年初,北非的战局变化不大,美国陆军参谋部对驻北非美军的领导层进行了充实调整。2月,又派奥马尔·布莱德雷任驻北非的战地代表,协助艾森豪威尔工作。

1943年1月中旬,美英两国首脑罗斯福和丘吉尔及其主要军事顾问在卡萨布兰卡召开重要会议。

巴顿虽没有资格参加会议,但他有机会和与会的大人物交谈和共餐。罗斯福和马歇尔对他都十分真诚友好,他们称赞巴顿的部队英勇善战,军纪严明,并对他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而巴顿则乘机向他们表达了参战的愿望。会后,根据会议精神,盟军司令部做出决定:征服突尼斯之后,美英军队将联合进攻西西里,双方各出一半兵力。美军方决定,由巴顿指挥参战的美军部队。

巴顿终于如愿以偿了。他即将走出这庸俗透顶的生活圈子,奔向广阔的欧洲战场,去一展宏图。他异常兴奋,暗下决心,要步古代雅典人、迦太基人、罗马人和拜占庭人的后尘,踏着伟大统帅尼西亚斯、汉尼拔、西庇阿等人的战斗足迹前进,取得永垂青史的功勋和荣誉。当然,他也十分了解他面前的困难,但他坚信:“我将吉星高照,谁也不能阻挡我前进的步伐!”

1943年3月4日,外出指挥演习的巴顿突然接到一份急电,艾森豪威尔命令他立即到阿尔及尔报到。对于巴顿来说,这又是一个天赐良机。但他能否完成整顿第2军,抵抗隆美尔的艰巨任务呢?人们拭目以待。

美军在卡塞林山口战役中惨遭失败,一时间,要求撤换第2军军长弗雷登道尔的呼声四起,使心肠柔软的艾森豪威尔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于是,他亲自飞往特贝萨,实地了解情况,广泛征询意见。最后他得出结论:情况相当糟糕,撤换弗雷登道尔已是势在必行。于是,他立即电告他的参谋长史密斯将军通告巴顿待命。1943年3月5日,巴顿将进攻西西里计划的任务交给副手杰弗里·凯斯将军,带着他的参谋长休·加菲将军和情报处长奥斯卡·科克上校匆匆飞往阿尔及尔。

当天下午,巴顿等人乘坐的飞机在阿尔及尔附近的迈松·布兰奇机场着陆。碰巧,艾森豪威尔也刚从特贝萨飞回阿尔及尔,而史密斯少将和布彻海军中校则到机场迎接艾森豪威尔,于是他们立即在机场开了一个会,向巴顿交待任务。

根据艾森豪威尔的指示,巴顿应立即走马上任,接管第2军。他必须竭尽全力恢复美军的士气和纪律,提高他们的军事素质和作战能力。他必须以他的实际表现证明,第2军的官兵们有能力对付轴心国“非洲军团”的老兵,丝毫也不比英军逊色。要做到这些是很不容易的,巴顿心里十分清楚,这意味着他要重新训练、装备和组织这支新败之旅,并使他们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恢复勇气和自尊。但巴顿并没有对此感到有多大压力,使他颇感不快的是,艾森豪威尔严厉地要求他与英军通力合作,并接受英国亚历山大将军的第18集团军群的指挥,按他制定的作战方案行事。巴顿想到,这一方面需要自己竭力自我克制,以免由于自己的火爆脾气而影响两军的关系;另一方面还要甘心充当配角,因为按照亚历山大的计划,第2军只能对蒙哥马利第8集团军的行动起辅助作用。这使巴顿感到忿忿不平,尽管蒙哥马利在北非已是一位家喻户晓的英雄,但巴顿并不认为他有多么高明。

艾森豪威尔对巴顿的战术意识和胆略给以高度评价,表示要全力支持他的工作,要求巴顿对那些不称职的军官要“毫不留情地撤换”。同时他还十分关心巴顿的安全,告诫巴顿千万不能逞匹夫之勇,他说:“我要你担当的是一位军长,而不是一个死人。”

当天下午4时30分,巴顿来到伊斯坦布尔第18集团军群司令部报到,并马上会见了司令官亚历山大,两人进行了彻夜长谈。亚历山大向巴顿详细介绍了他的任务:大约两个星期后,蒙哥马利的部队向隆美尔的马雷斯防线发动进攻,届时,巴顿部队的任务是支援蒙哥马利穿越加贝斯平原的行动,因此他要尽可能多地牵制轴心国的部队。为了避免重蹈卡塞林山口战役的覆辙,也是由于亚历山大仍对美军的作战能力持怀疑态度,他对巴顿部队的行动做了周密部署:从西多塞尔推进到东多塞尔,夺取通向加贝斯道路上的咽喉加夫萨,占领梅克纳西。一言以蔽之,巴顿的任务仅仅是威胁海岸平原上轴心国部队的侧翼,推进到多塞尔为止。

虽然只能充当配角,但一听到要与德国人交战,巴顿仍然激动不已。每当提到“德国鬼子”,他总是显得咄咄逼人,怒不可遏,甚至声泪俱下地痛骂一通。亚历山大喜欢巴顿的性格,但仍坦率地谈了对美国第2军的印象,他对美军的“身心软弱、缺乏训练”感到失望,希望巴顿的到来能够彻底转变这一局面。这次会见是令人愉快的。

3月6日,巴顿赶到设在库伊夫山的第2军司令部。此时,梅德宁战役正在东南约100英里处激烈进行。隆美尔的第10、第15和第21装甲师连续四次向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发动猛攻,但遭到了英军的迎头痛击。日落前,德军损失了52辆坦克和大量人员装备,无功而返。此次失利使隆美尔认识到:对于轴心国部队来说,留在非洲“等于自寻死路”,但他的上司(包括希特勒在内)却坚决反对撤离非洲。失望之余,隆美尔于3月9日把军队交给副手阿尼姆将军指挥,自己返回欧洲治病去了。

听到隆美尔离去的消息,许多人都感到松了一口气。而巴顿却有些心灰意冷,认为这是他个人的一个“重大挫折”。巴顿一直把隆美尔视为自己在北非的最大对手,认为只有战胜他,才能奠定自己在军事史上的地位,从而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他曾对一位朋友说:“我花了多年时间磨练自己,准备对付这个家伙,对他的书我不知读了多少遍,研究了他的每一个战役,自认为对他了如指掌。我的平生愿望就是能够与他捉对厮杀。”隆美尔的病退使他的这一梦想破灭了,也使他对这场战役的兴趣大大减弱。

巴顿是3月6日正式接管第2军的,而亚历山大把军事进攻的日期定在3月17日,也就是说,他只有11天的时间整顿军队,进行战斗准备。当务之急是使萎靡不振的军队恢复士气,提高战斗力。任务是十分艰巨的。根据自己长期的治军经验,巴顿认为,一支纪律松懈、军容不整的军队是不会有所作为的。因此,他决心从整顿军纪入手,采取“不民主和非美国的方式”,对这群“乌合之众”进行严厉整顿。

他首先从严格作息时间抓起,并以身作则。到任后的第二天早上7点钟,巴顿按作息规定准时到食堂就餐,发现只有他的参谋长加菲来了。他当即命令厨师马上开饭,1小时后停业。并发布命令:“从明天起,全体人员准时吃饭,半小时之内完毕。”由于巴顿抓住了吃早饭这一环节,从而杜绝了军人上班迟到的现象。

接着,巴顿发布了强制性的着装令,规定:凡在战区,每个军人都必须戴钢盔、系领带、打绑腿,后勤人员亦不例外。这项命令还适用于战区的医务人员和兵器修理工。对于违反此命令者规定了罚款数额:军官50美元,士兵25美元。巴顿半开玩笑地说:“当你要动一个人腰包的时候,他的反应最快。”

尽管如此,还是有些人不以为然,不断出现违纪现象。听到这一情况后,巴顿亲自带人四处巡视,把不执行命令的人强制集中起来,进行训斥,话语不免十分粗鲁:“各位听着:我决不会容忍任何一个不执行命令的兔崽子。现在给你们一个选择的机会,要么罚款25元,要么送交军事法庭,并记入档案。你们自己看着办吧!”这些倒霉的士兵只好乖乖认罚。

1943年3月12日是巴顿值得纪念的一天,他被晋升为三星中将,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巴顿对此并不满足,他还有更为宏伟的人生目标。他在日记中写道:“在孩提时代,我常常自称小乔治·巴顿中将,那时我还不知道有上将。而如今,我想要得到四颗将星,我一定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