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用沟通代替争执
4203000000016

第16章 宽阔的胸怀——没有豁达就没有宽松

豁达宽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大法宝,同时也是一个人完善个性的体现。

没有豁达就没有宽容。无论你取得多大的成功,无论你爬过多高的山,无论你有多少闲暇,无论你有多少美好的目标,没有宽容心,你仍然会遭受内心的痛苦。

豁达是一种超脱,是自我精神的解放。豁达是一种宽容。恢宏大度,胸无芥蒂,肚大能容,海纳百川。飞短流长怎么样,黑云压城又怎么样?心中自有一束不灭的阳光。以风清月明的态度,从从容容地对待一切,待到廓清云雾,必定是柳暗花明。

豁达是一种开朗。豁达的人,心大,心宽。悲愁和痛苦都在嬉笑怒骂、大喊大叫中撕个粉碎。

豁达的人,必是一个敢作也敢为的汉子。当然,豁达不是李逵式的自我流露,豁达是一种修养、一种理念,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说到底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

豁达是一种自信,人要是没有精神支撑,剩下的就是一具皮囊。自信就是力量,自信给人智勇,自信可以使人消除烦恼,自信可以使人摆脱困境。有了自信,就充满了光明。

豁达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超然洒脱的态度,也是人类个性最高的境界之一。一般说来,豁达开朗之人比较宽容,能够对别人不同的看法、思想、言论、行为以致他们的宗教信仰、种族观念等都加以理解和尊重。不轻易把自己认为“正确”或者“错误”的东西强加于别人。他们也有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或做法的时候,但他们会尊重别人的选择,给予别人自由思考和生存的权利。有时候,往往是豁达产生宽容,宽容导致自由。因此,如果大家希望享有自由的话,每个人均应采取两种态度,在道德方面,大家都应有谦虚的美德,每人都必须持有自己的看法;在心理方面,每人都应有开阔的胸襟与兼容并蓄的雅量来宽容与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

一个人只有豁达、开朗、宽容才能接受别人,善于与他人相处,能承认他人存在的意义和作用,也就能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为集体所接纳,就能与别人互相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才会协调,才能与集体成员融为一体。合群的人,常常能够与朋友共享快乐,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即使在单独一人时也能安然处之,无孤独之感。因为这种具有积极情感的人会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能够对自己的能力、个性、情感、长处和不足做出恰当和客观的评价,不会对自己提出苛刻的、不切实际的要求,能恰如其分地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做人的原则,努力发掘自身的潜能,并不回避和否认自己的缺陷,尽量用自己的乐观情绪去感染别人,赢得大家的喜爱和认同。

我们常听人说:“我恨死别人了。”这种憎恨心理对其自身的不良情绪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一方面,他在憎恨别人时,心里总是愤愤不平,希望别人遭到不幸、惩罚,却又往往不能如愿。这种失望、莫名烦躁,使他失去了往日那轻松的心境和欢快的情绪,扰得他心神不宁。另一方面,在憎恨别人时,由于疏远别人,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言语上贬低别人,行动上敌视别人,结果使人际关系越来越僵,以致树敌过多。而且,今天嫉恨这个,明天嫉恨那个,结果朋友越来越少,对立面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成为“孤家寡人”。这样一来,承受能力越来越差,社会支持则不断减少,以致情绪一落千丈。

当然,豁达并非等于无限度地容忍别人,开朗并不等于对已构成危害的犯罪行为加以接受或姑息。但对于个人而言,豁达往往会有更好的人际关系,自己在心理上也会减少仇恨和不健康的情感;对于一个群体而言,宽容开朗,无疑是创造一种和谐气氛的调节剂。因此,豁达宽容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一大法宝,同时也是一个人完善个性的体现。

1946年5月,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一级战犯时,有十位参与国的法官们因法庭座次的排列问题,展开了一场争论。

中国的法官本应排在庭长左边的第二位,但是,这次却因为国力减弱,受到列强打压、排挤,被要求更改座位。

在这种不合理情况下,代表出席的中国梅法官,便与列强的法官们展开了一场舌战。

梅法官说:“座位的排次,理应按日本投降时,各国签字的排列顺序来安排,才是最正确的原则。当然,各位若不赞成这个方法,我提议,不如找个体重测量器来,以个人体重的大小排定顺序,以最重者居中,而体重较轻的人坐旁边。”

当这个提议一说出来,各国法官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时,庭长笑着说:“你的建议很好,不过,这个方法似乎只适用于拳击比赛吧!”

梅法官接着说:“如果你们不以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列,那就以体重来区分吧!这样一来,即使我被安排在最角落的位置也心甘情愿,也才不会被国人所责难。如果有人对我坐的位置有意见,那他们可以再派一位比我肥胖的人来交换。”

这些回答,令在场人士大笑不已。

以轻松的回答解决争议,梅法官在国际法庭上据理力争,不仅坐定了自己的位置,也为国家、民族争取到应有的尊严。

在双方进行沟通时,许多人总是一味以面红耳赤的方式据理力争,然而,这不仅无法解决事情,反而常常把问题越闹越大,到最后反而成了非理性的论辩或谩骂。

我们不要过分坚持己见,因为每个人站立的角度不同,加上生活、成长背景的差异,一定会有不同的观念。

我们不妨学会先倾听,慢慢找出对方的缺漏,再依着他们的性情,给予不同角度的解析与理性的说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