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如何让生意来找你
42021400000023

第23章 多元化投资:沉浮中要有永远盈利的支柱产品(3)

被收购的这些公司摇身一变,立刻成了当地最大的户外媒体经营商。同时,他们还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各户外媒体广告的业务公司——TOM户外传媒集团。

2002年对李嘉诚来说是一个广告年,因为他几乎收购了内地最有影响力的户外广告公司。从他整个收购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超人”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洞察力。首先,中国加入世贸后,将对所有成员国的进口实行零关税的政策,势必会有大量外资涌入内地,竞争也会空前激既没有咄咄逼人的气势,也没有蛮横无理的吞并。而是以心平气和的方法,使双方的利益达到共赢,在短短一年的时间,李嘉诚就收购了内地各大城市的户外广告公司,堪称奇迹。

成功完成内地户外广告的收购后,无论在内地,还是在香港。李嘉诚立刻成了媒体们关注的焦点。

2002年9月,香港媒体报道,李嘉诚旗下的网络公司TOM将收购内地的《电脑报》。文中称,随着大众的口胃,TOM已率先在中国台湾地区发行了电脑杂志PCHOME,销路一直很好。如果成功收购《电脑报》后,那么IT界势必会形成一股旋风。

据说,早在2001年,TOM公司就与《电脑报》一见如故。TOM高层就与《电脑报》领导进行了会面,第一次结触双方就敲定了合作的基本框架,即整合IT资源,扩大电脑报刊在华语世界里的流量。

后来,TOM与《电脑报》曾有过多次接触。对此,IT界人士对此大加评论。其中有人称,两家联姻将有利于国内媒体的发展。自中国入世后,出版媒体业将全面向外资敞开大门。而TOM一向以胆大、活跃、敢于挑战跨媒体行业而著称,这次与《电脑报》的合作由此可见一斑。这位分析人还说,TOM与《电脑报》结合,将为低迷的中国新闻出版业焕发一线生机,但彼此的竞争程度将会更加激烈。

还有人认为,由于《电脑报》的发行低效和内容单一,将在很大程度限制它的发展,所以它在同行业中没有绝对优势可言。如果有PCHOME介入,情况可能好一点。否则,二者合作的前景不容乐观。

TOM收购《电脑报》,目的是想实施一个跨媒体的战略计划。在完成港台的《亚洲周刊》和PCHome收购后,再进军内地,形成互补优对一个经商者来说,敏锐的眼光与果敢的判断,对自己的事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潮、新思想、新知识在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只有通过学习,学习,再学习。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成就人生的辉煌。年已古稀的李嘉诚尚能做出如此大手笔的杰作,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毅力和精力。

曹操在《短歌行》里写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超人”正是在这样一种精神的支撑下,在商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把握时机,投资有“度”

投资环境是否成熟,决定于瞬间的时机把握,既要反对盲目的投资,又要摒弃乐观的投资。总而言之,要掌控一个度。

——李嘉诚

投资需要时机,这已是所有人的共识。作为华商杰出代表的李嘉诚对此也持肯定态度,认为一个商人,是否能抓住有利时机在适当的时候发力,走在竞争对手之前,是决定其事业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那么,李嘉诚是怎么看待投资与时机两者之间的关系呢?他说:“投资环境是否成熟,决定于瞬间的时机把握,既要反对盲目的投资,又要摒弃乐观的投资。总而言之,要掌控一个度。”如果环境不允许而投资,难免会伤筋动骨,欲退而不能。如果环境适合投资,千万别犹豫不决,否则大好良机就会错过。所以说,掌握投资技巧是每个商人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李嘉诚就在内地设想过很多投资项目。到1993年,由于内地投资过热,导致了通货膨胀,为防止这一不良势头继续漫延,国家采取了宏观调控政策。当时,李嘉诚的许多投资项目也暂时搁浅,其中包括东方广场等项目。对此,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李嘉诚是头脑发热,也有人说李嘉诚是先人一步。

数,就听天由命了。但这并不是一味儿的消极态度,而是既有迎接胜利的信心,又有准备失利的心态。李嘉诚曾设想,新建成的东方广场大厦高约70米,登楼远眺,气势恢宏的故宫将尽收眼底,王府井周边的景点建筑都可一览无余。对于香港人的李嘉诚来说,没超过100层的楼算不上什么摩天大厦。但对首都北京来说,这不是一件小事,人们对此都持否定的看法。

因为以人文景观著称的北京,对于修建大型现代化的建筑并不感冒,市民们担心如此会破坏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北京市民的担忧正吻合了国家城市规划局的文件精神。按照有关规定,北京市的建筑要围绕故宫为核心,逐渐向四周拓展,在3丈高的城墙内向外望去,如果只看到城墙和天空,才符合建筑标准。

出于保护文化遗产的考虑,国家的这一决策绝对英明。国务院相关文件也明确规定,天安门、前门附近及沿线地段允许修建建筑高楼,但高度最好控制在30~45米之间。

李嘉诚要建70米高的东方广场大厦,这显然不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仅如此,东方广场的占地面积也超出了国家规定的7倍。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说,这座大厦都无法动工兴建。同时,有一批专家也在呼吁国家相关部委,要求重新商讨东方广场的工程方案。

1994年末,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会议听取了有关各方对经济运行的相关报告,并作了如下部署:第一,继续强化宏观调控力度,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又稳的发展。第二,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深化改革。第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以盈利为目的的高档建筑项目,无正式手续的项目要一律取缔。

动工了,更不用说是其他报告申请的程序了。经专家反馈消息称,东方广场的建筑方案在国家城市规划的框架内严重超标,所以,东方广场被迫停工。

原则性很强的中国政府没有半点让步。李嘉诚知道,政府对此事有绝对的权利,这样僵持下去吃亏的肯定是自己。何不想个办法变通一下。紧接着,他与北京市委相关领导就修改东方广场建设方案进行了磋商,工程才算幸免于夭折。尽管投资这个项目盈利不大,但绝对不会亏本的。

随后,长实集团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发表了声明:“先前东方广场的建筑方案完全违背了国家的相关政策,北京市的城市规划思路非常合理,符合广大市民的利益。按国家要求,北京各地段旧城危房改造区需科学合理利用,凡任何土地使用者都必须认真履行相关规章制度。这样的规划法律,在欧美及香港也被使用,作为投资商应该时刻遵守国家法规,任何触犯中国法律的行为都将无法实施。”

从这份声明中,充分显示了李嘉诚聪明、睿智、能屈能伸的办事作风。同时,也体现了他成熟的政治识别力。

1995年3月11日,李嘉诚向媒体宣布,长实已与北京市政府就东方广场修改方案达成一致,双方合作相当顺利。并说,此次合作中遇到的一些小问题,现已全部解决,建设项目很快便可恢复动工。

第二天,有报道称,长实这次在内地投资,因工期延误和地盘缩小而有所损失。李嘉诚马上出来避谣,说这与面积多少完全没关系。因为内地的地价便宜,即使是北京也无法和香港相比,香港最高时地价与起楼价为10∶1,内地则与之恰恰相反。同时,李嘉诚还表露他喜悦的心事了。这一时间内,长实股价保持平稳,没出现多大起伏。

所有征兆都显示,李嘉诚对眼前的一点儿困难好像事先知道一样,从容、耐心地等待着事情的转机。

1996年6月,几经波折的东方广场大厦终于通过了国家相关部委的认定,并由国务院审批建设手续。从此形势豁然开朗,中断一年后的东方广场大厦,正式动工兴建,并于1999年,东方广场宣告全部竣工。

从投资东方广场一事可以看出,大陆的投资环境还不是很成熟,“超人”之所以没有大规模向内地市场进军,的确有先见之明。单就这次与北京市合作兴建东方广场大厦而言,李嘉诚对内地市场的前景还抱乐观态度,他感觉有利可图,虽然中间遇到一点儿小风浪,但对他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验教训,等于为他下一步大规模挺进大陆问路搭桥。

对大陆的投资环境,李嘉诚的判断和成功介入的机会,不早也不晚,恰到好处,把握投资时机相当的准确。如果再提前一步,可能导致困难重重,甚至亏本。如果犹豫不绝就会坐失良机。因此说,投资学就好比一门艺术,而投资者就是艺术家。李嘉诚撑控了整个局势的脉搏,所以对内地的投资显得底气十足、信心百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