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大生意人给年轻人最有价值的218条经商哲学
42017000000013

第13章 管事先管人,管人要管心(2)

在管理上,蔡长汀的秘诀只有十六个字,即“一曰知人,二曰善用,三曰放权,四曰无私”。一方面可以让下属独当一面,另一方面自己也可以养精蓄锐,看准商机和市场,随时调整经营策略,从而保证公司的长远发展。

这也管,那也管,并不能证明你管理本事大,恰恰说明你管得不够好。好的管理是不再需要管理,从这个角度来说,最少的管理才是最好的。不少公司原本有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结果领导管得太多,反而让这些制度成了摆设,原本简单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所谓“君忙国必乱,君闲国必治”,企业领导者也是一样,管理的本质在于把事情交给他人去做,既然给了下属职务,就要将相应的权力也交给对方。“扶上马,不撒缰”的做法只会挫伤员工的自尊心,所以切忌死抓着权力不放。

069小公司管事,大公司管人

“小公司管事,大公司管人”,这句话在企业界颇为流行,相信你也有所耳闻。为什么小公司管事,大公司管人呢?其实这主要是由于小公司和大公司的差异导致的管理策略的不同。小公司人少,事情一般也不那么繁杂,什么事情需要管,老板一目了然,可见,有事管事,是最简单有效的管理方法。

而大公司则不同,大公司人多、事杂,如果还坚持管事为主,那么管理者永远跟在事情后头跑,很难把公司经营管理好。明智的做法是制定制度和流程,通过管人来控制企业流程,让大家各司其职,管好了人,事情也就顺了。

有一家化妆品代理公司属下的连锁店面有60多家,员工500多人。这样一家公司,应该称得上是一家大公司,因为它的店面比较多,人员比较多,涉及到的事情也多。按理来说,应该制定合理的工作流程,通过管人来达到管理公司的目的。但是公司老板依然坚持管事,结果公司经常出了事情之后找不到解决方案,公司永远在亡羊补牢。而公司的多名管理者对此感到力不从心,先后离去,老板也非常烦恼……

直到有一天,有位企业管理界的专家给老板出了主意,帮助他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流程,用制度规范人,以管人为主。至此,公司改变了过去的管理方式,运营也越来越好。

对小公司来说,管事比管人容易得多,但对大公司来说,管好了人,做事才会容易。

因为小公司的人事架构简单明了,没有太多的等级,通常是扁平化管理。很多小公司员工佩戴的胸牌都是一样的,除了名字外,没有任何职务标注。公司内部没有上下级之分,下属对上司也直呼其名,营造出一种平等、随意亲切的氛围。小公司的老板往往敢于打破层级概念,直接深入基层与员工对话,降低交流的难度,有什么事情员工直接和老板反映,然后立即制定解决办法。

相比之下,大公司人事架构复杂,层级分明,通常采取制度化管理、层级化管理。公司上司和下属穿戴显然不同,彼此称呼也不同,在沟通中,下属一般向上司反映情况,沟通不如小公司那么畅通。如果这个时候依然采取管事为主,那么出了问题之后,再层层反映到老板那儿,事情早已变了样,不利于及时解决问题。只有管人,让人对事负责,出了什么事,让相应的人去负责,这样才能及时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

070管理不当,一切的努力皆是白费

外行未必管不了内行,但很多企业管理者面对技术部门的专业人员,往往十分“发怵”。一方面拉不下领导的脸面询问,担心被人看成“外行”,什么都不懂;另一方面,恨不得能躲多远躲多远,但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很容易造成管理上的失当。一旦管理出了问题,那么,所有的努力都会付诸东流。

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首先要克服心理障碍,不能因为自己是“外行”,就畏惧管理“内行”。对不熟悉的专业领域不敢管、不去管,员工们难免会胡乱应付,如此一来,工作又怎么能做好呢?

“我不懂电脑,销售也不在行,但是公司里有人懂就行了。”阿里巴巴和淘宝网的创造者马云就是敢对“内行”下手的领导典范。马云一不懂电脑,二不懂软件和硬件,但却可以把电子商务做大做强,这就是管理的力量。

要想避免管理不当,就要聚集一批能够独当一面的干才,不仅要打造明星领导人,更要打造明星团队,如此一来,外行也能领导内行。在马云看来,唐僧师徒的取经团队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唐僧知道孙悟空本事大脾气也大,一定要管紧,所以必要时要念紧箍咒;猪八戒虽然小毛病多,但本事也不小,偶尔批评批评就行;沙僧人老实憨厚,耐力有余而自信不足,要时常给予鼓励。

每个团队都有孙悟空式的干将,也有猪八戒、沙僧式的员工,而领导者需要做的就是充分发挥大家的长处,让员工们各安其位,自己则负责定战略、跟市场,把握大局。如此一来,团队的战斗力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管理不分“外行”和“内行”,内行固然有内行的岗位优势,但外行也有外行的领导优势,恰当的管理就是两者相互配合,紧密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外行未必不能管内行,关键是方法要正确,不要只在专业性的问题上指手画脚,而要时常检查、督促员工的工作进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管理不当而造成的效率低下。

对于自己不熟悉的行业,企业领导者切不可躲避了事,要敢于向员工请教问题,善于把员工的专业技能与领导层的决策巧妙结合起来,既要承认和尊重“内行”员工的专业技能,还要做好他们的管理工作。

071以人为本,别把员工当棋子

人们常说,得人心者得天下,企业管理者要想赢得下属的拥戴,就要学会“收买人心”。老子曾经教导我们:“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只有给予员工实实在在的恩惠和尊重,才能获取宝贵的“人心”。

有些管理者在员工面前往往喜欢颐指气使,耀武扬威,不仅没有丝毫的尊重,反倒将其视为实现目标的棋子,如此一来又怎么可能赢得员工的真心拥戴呢?一个把员工当成棋子的管理者,总有一天会沦落为光杆司令;反之,如果把员工当成大人物一样去看待,那么身为领导者的你,也总有一天会成为大人物。

身为一家大型跨国集团的高层管理者,皮特的地位可谓十分显赫,但他并没有完全地掌控下属,而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倾听员工们的意见和建议,事实证明,这种做法确实令他获利良多。

一年前,这家集团正处于高层主管过度专权的危险期,由于管理层总是专横跋扈地发号施令,结果那些再也忍受不了的员工,便一起到领导办公室下最后通牒:要么你们放松管理,要么我们集体辞职。作为新任领导的皮特,在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决定顺应员工们的要求,适当地改变管理方式。

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皮特在刚刚入职的几个月中,多次把公司员工召集到一起来商讨公司管理模式的问题。在商讨会上,员工们的发言十分积极,提出了不少很有价值的建议,这时皮特发现自己并不需要对每个决定逐一进行审批,员工们完全可以负责大部分的运营。于是,在维持过去管理架构不变的情况下,皮特改变了发号施令的强硬管理办法,并给予员工们一定的工作自由,结果管理方式改变不到一年,企业的利润就增加了100万。

有些管理者过于看重自己的权威,甚至将倾听下属提议当成一件伤自尊的事,为了所谓的领导威严和自尊,他们把员工当成完成目标的棋子,对于员工的情绪和心理需求也不闻不问。殊不知,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你把别人当棋子,也就别怪别人推翻你的统治。

过于森严的等级,只会扼杀员工们的创意和原动力,所以千万别把员工当棋子。没有人愿意被自己的上级压迫,管理者要想与下属建立起相互协作的友好关系,就必须从人格上尊重对方,在工作上认可对方。如果连起码的尊重都没有,还谈什么上下一心呢?

072没有伯乐,照样可以发现千里马

一个企业没有好的人才,就没有未来可言。精挑细选,才能找到合适的人才。选拔人才的标准有两种: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主观标准就是凭借管理者的个人喜好选拔人才,客观标准则是集聚众人智慧的选拔制度。

历史上大凡有成就的人,无不善于识人、善用人才,中国古代就流传了伯乐相马的佳话。伯乐相马其实就是按照主观标准来选拔人才,强调选拔者高于常人的眼光。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充当伯乐。对于芸芸大众来说,分不清马匹优劣的人还是占大多数的。这就需要合理科学的人才选拔制度来帮忙。

早在清朝,大臣曾国藩就在其《应诏陈言疏》提出“通过考察核实,发现和识别优秀人才”的方法。为人才制定一套选拔标准,就能减少个人主观意愿在人才选拔中产生的不良影响,也能够杜绝找靠山、拉关系的不正之风。人才选拔有了客观的标准,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就不会埋没千里马,也不会让能力差的人滥竽充数。

微软公司之所以能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是因为他们有优秀的人才作为支撑。微软公司以比尔·盖茨为代表,聚集了一大批拥有雄厚科学技术和专门业务知识的人才。他们了解经营管理的规则,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将自身拥有的技术和知识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使微软公司在技术和运作上一路遥遥领先。微软公司在人才选拔上有一套苛刻的制度。它们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在选拔人才上绝对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能够闯过最后一关的员工往往是那些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人才。

选拔人才是一门艺术,苛刻的制度能够让优秀的人脱颖而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选拔人才必不可少的环节。人才只有在为企业创造出实际效益时,其价值才能够体现。要知道,这一过程并不需要选拔者有多高的眼光和智慧。

制定人才选拔制度一定要全面,其中必须包括态度、能力、人格、心理等四个方面。在制度化的基础上选拔人才,所有人都拥有公平的竞争机会,人才的脱颖而出完全凭借修养和学识,人才选拔工作就会变得简明化、科学化、高效化。

073从“心”沟通,用智慧化解争执

沟通是我们了解环境、了解世界的一种最基础的方式。大到一个企业,小到一个小组,甚至是两个陌生人之间都需要沟通。沟通不仅仅是说话,它比说话的内涵要丰富无数倍。一个手势、一个表情甚至是一个站位,都代表了很多含义,而且这些含义往往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在沟通的时候,我们要用“心”,而不仅仅是用嘴。通用电气公司原CEO杰克·韦尔奇说过这样一句话:“管理就是沟通、沟通、再沟通。”可以说,管理者的最基本能力就是有效沟通,它比技能本身更重要。把下属叫到办公室不是沟通,粗暴的问话不是沟通。沟通是双向的,是一种积极的互动。

许多管理者在实际的企业生活中所扮演的,非但不是一个优秀的沟通者,反而是一个蹩脚的听众。他们没有耐心听别人把话说完,反而经常心不在焉,百无聊赖。这是对沟通的误解。沟通看起来没有直接的效果,但这是一种精神激励,一种团队气氛的打造。每个人的心灵都渴望被了解、被尊重。

IBM公司一直以来都认为,良好的沟通是能确保职工的认同感和忠诚的一种重要手段,能使员工感受到自己是公司的一员,而不只是依令行事的雇员。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自主意识。公司要求每一位管理者都要深入基层,去了解最基本的问题,包括员工的愿望、目标和不满,从而提高士气。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批评是必要的,但是公司也得确保批评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批评之后一定要提出解决办法,使员工能够改正,恢复自尊和重建信心。公司还建立了员工的陈述制度,使员工的声音可以直接传达到管理层。

民主的气氛,带来的不仅是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更是一种积极响应的态度。员工感觉自己受到了重视,自然会上下一心,为公司效命。

有句话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而态度的传达,来自沟通。最可怕的不是有反对的声音,而是没有声音。没有交流,就意味着热情的熄灭,这对一个企业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想”去交流,而是要将交流制度化、规范化,用行动表达自己渴望员工参与公司管理的态度。

074会激励、善批评,把庸才变干将

美国著名企业家玫琳·凯曾经说过:“绝不可只批评不表扬,这是我严格遵循的一个原则。你无论批评什么表现或者批评哪个人,也得找点值得表扬的事情留在批评后。这叫做‘先批评,再表扬’。”

“先批评,再表扬”既可以让员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不至于打击他的信心,还能使员工感受到领导者的重视,可谓一举三得。因此,这一招经常被管理者运用,日本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夫也深谙此道。

索尼公司是一家靠生产电子产品生存的企业,随身听是该公司的重要产品之一。一次,公司一批销往东南亚的随身听的外包装出了问题,并不影响内在质量。负责外包装的分公司赶紧更换包装、解决了问题,但盛田昭夫却不依不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