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热情、魅力、责任——班主任工作漫谈
4198200000020

第20章 班主任必知的育人技巧(6)

我说:“我可以给你们证明,前次大检查时你们确实写完了,可怎么才隔几天就没了呢?可见你们生活规律性不强,不善于保存资料,今后要注意积累,年末时还要检查,如果丢了整本作业,甚至是几本,你们说怎么办?”

“我们一页不落地补上。”

“那就说话算数,丢了作业的三名同学今天先补吧!”

这样严格要求,是不是有点过分,甚至苛刻?我想以后他们会做出回答:“正是因为这样严格的要求,我们才都养成了说了算、定了干,当日事当日毕和仔细积累资料的好习惯。”

按盘锦的习惯,每年10月末是买秋菜的时节。这段时间各单位都放一至两天假,买秋菜,整理存放。

我用这个时间检查学生作业,包括开学两个多月来各科做的,先自检,再互检、抽检。结果发现有9名同学程度不同地缺作业,有的缺一两天,有的则又丢了整本的作业。

我把他们留下,问:“咱们怎么办?”

“补呗!”学生答。

“真愿补吗?”学生不吭气。我说:“你们的思想实际上也在斗争,懒的那面想让老师放了你,勤的那一面想让老师帮你管住自己,是不是?”同学们都点头。“最不愿挨留的同学,才留下时,可能是一肚子不高兴,补完一半作业时,就剩下半肚子不高兴,全补完了,就满肚子都高兴了。不信,你们就试一试。”

同学们留下了,教室内很安静,我在写稿,学生们在埋头补作业。

一直到下午3点多钟才全部补完。这时我又问几个学生:“挨留高兴不高兴?”

“高兴。”同学们齐答。

我又问不愿挨留又常常挨留的郭大伟现在还是不是一肚子不高兴。

郭大伟说:“不是一肚子。”

“多半肚子吧?”我又问。

大伟说:“我这会儿是满肚子的高兴。老师不留我,我不可能补完作业,心里总有负担,可又没法管住自己,在这儿有老师的威力做压力,作业不知不觉地就写完了。”

这话说得符合他现在的心理。在老师的催促下补写完作业,实际是减轻了他们因内疚和担忧而产生的心理负担。

“现在已经不早,快回家吃饭吧!对不起,耽误你们吃午饭了。”

“老师您不是也没吃吗?”

郭大伟和两个男生还站在那里不肯离去。“你们不走我走了!”

我刚走到操场边,高志男同学从教室追出来,有些吞吞吐吐地说:“老师……郭大伟问您家的秋菜买没买,要是买了,我们就帮您搬去。”

我心里一热:“感谢你们大家的好意,以后再买了菜,一定请同学们来帮忙。”

在回去的路上,我想,只要引导得法,让学生心里认可,学生是通情达理的。一直挨留到下午3点多,饿着肚子写作业,还在心里惦记着别人。有好几名学生写作业时就催促我回去吃饭,而且反复地表示:“我们能管得住自己,您两个小时以后再来检查。”

打心里为了学生好,再设身处地地去说服学生,那么就是在留学生的时候,师生间的感情也会融洽和谐,甚至比不留时还要亲近不少。问题在于实质而不在于形式。

当然,留学生这类事还是越少越好。

调解学生与家长关系

一位家长满脸怒气地来到学校,向我告状:“我家××在家里总是发脾气,早晨叫他起床也不愿起。好不容易叫起来了,已经快到上学时间了,他就怪我没给他准备早饭,没给盛到碗里晾凉,着急忙着洗两把脸,吃饭已经顾不上,就往学校跑。在家里学习,边玩边学,拖拖拉拉地,有时作业几天不写。有一回老师要检查,把他急坏了,连夜补到凌晨4点钟,这个样子哪行?他最听老师的话,您一定得狠着点管他。”

有的家长们告状内容更具体甚至有些可笑,说孩子在家不爱洗脸,就是洗的话,也只限于头部朝前的部分,就是腮帮子都不愿洗到,已经14岁了,还得常常让家长帮着洗脸。

怎么办?个别的问题我与学生个别谈:家长以后再告这类状,可就要当众公布,请全班同学进行断案了。

现代中学生基本不做家务,开始听家长说舍不得让孩子做,后来想让孩子做本该能做的小事时,孩子也做不好或不愿做。因此,我就请学生们写“替父母分忧解愁”的日记,想一想父母对自己抚养的艰难,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动地承担一点儿,让父母能够多休息一会儿。

在班会上让学生介绍自己为家里都做了什么事,树立做家务光荣的思想。时间长了,一些不爱干活的学生慢慢学会了做一点家务活了。

引导学生体验为父母分忧解愁做实事之后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也有少数学生向我告家长的状:家里管得太严,母亲太爱唠叨,一天到晚总是教训个没完。在考试分数偶尔不高的时候,还要动家法——罚跪。××同学就因为期末考试成绩不佳而被罚跪。

又有一名女同学随后说母亲也让她下跪,跪的还是搓衣板。虽然是独生女儿,父母还是如此狠心;他们太注重分数了。据说在半个月前,她被罚跪了1小时的搓衣板,原因是考试的分数低。

对这些家长,我把他们请来,谈为什么体罚在小时候还有点效,越大越没效;讲学生如果自尊心受到刺激,孩子与家长的感情会从根本上受到伤害,产生逆反心理;讲许多青少年犯罪就是由家里的体罚引起的……

还有的家长为了吓唬学生,竟然编造说他在学校也不守纪律。学生问:“你怎么知道?”家长说:“是你们老师告诉的。”

“我们的老师从来不向家长告状,这不可能。”学生反驳说。第二天,学生问我:“我对父母说您从来不向家长告状,对吧?”

的确如此,我从来不越过学生直接向家长告状。发现学生有违纪的行为,总是先进行劝说,如果两次不改,则由其本人告诉家长,由家长再写一个知道此事的条子,再由学生带给老师。这样学生可变得诚实,家庭关系好一些,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也能提高。

如果学生实在不愿把自己的不良行为告诉家长,我则跟他再次商量,再给他一次改正的机会,要是再不改正,那就必须要报告家长了。遇到这种情况,一般的同学们都能改正不良行为。若实在不改,报告家长,他也就无话可说了。

我最忌讳教师在学生偶有小过时就找家长告状,那实际是等于向学生宣布自己的无能。另外越过学生直接报告家长,不仅使师生关系疏远,而且学生和家长、家长和教师的关系也都疏远了。既然涉及三个方面的事情,为什么三方面不可以都知道呢?

因为教师更多的还是和学生在一起,即使家长有过失,当着学生的面我也绝不会说家长的不对,就是惩罚孩子跪搓衣板的家长,我也对那位学生说:“家长定是为你着急,恨铁不成钢,虽然方法有点过失,心里都是为了你好。以后你化疼痛为力量,奋发努力学习,成绩上去了,还得感谢那搓衣板呢!”

对责备孩子过多的家长,我喜欢跟他们谈其子女在学校好的方面,找孩子的优点,劝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同时肯定孩子的几条优点,这样孩子愿意听,用优点战胜缺点,取胜的希望也越大。

总之,对家长和学生的关系班主任要善于调解,使之更亲密,更融洽,而不能越过学生告状让家长惩罚孩子替自己出气。就是对关系出现了裂痕的家长与子女,班主任也要起缝合的针线和黏合的万能胶的作用。

与家长共同教育收效好

所有谈班主任工作的书,都讲到要和家长沟通、联系,最大可能地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学生,这样做效果肯定好。

与家长沟通、联系的方法有很多,如:家访,开家长会,与家长通信、通电话,个别约见家长,请有关家长参加班级集体活动,举办家庭教育学习班等。

我在带第一届、第二届实验班时,非常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经常去家访,每年还开一次家长会。

近10年来,由于兼职多,会议多,便和家长基本不联系了。10年没有进行过专门的家访,10年没有开过一次家长会。很多的学生从入学到毕业,3年里我没见过人家的家长。

我教了孟平同学2年,她的两个弟弟各教了3年,给他们姐弟3人先后当班主任达8年之久,但是直到现在,他们的父母我也不认识。我总想:只要人家的孩子综合素质都很好,就尽可能地不要去打搅家长,这样我们双方都节省时间。事实上,这姐弟3人各方面也确实都很突出。

和家长联系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如果学生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这个手段不用也可以。

一方面,我认为不能单纯用家访次数,召开家长会次数来评定班主任的工作成效;另一方面,我觉得用各种方法和家长沟通联系,确实是教育学生的有效方法。教师如果有条件,还是尽可能地利用这一方法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