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明末三国传
4189500000027

第27章 论粮策

“不知道先生是进士还是举人?”牵着马匹,并肩行走在山间的小道,李自成和李奇两个人聊个不停,看似是拉近距离的举动,但从清军入关后的一系列事情看,李自成是个多疑的人,所以这些举动更像是试探自己,毕竟自己极力劝他去河南重整旗鼓,要是自己是孙传庭的人,恐怕李自成一出山就会死无葬身之地。

“请闯王还是不要叫我先生了,我这年纪,做闯王的义子都差不多,何况我现在还只是个白身,只是从小好兵事,刚好父母双亡,出来游历一圈,看到这大明处处乱象,但终究是汉家王朝,要是被关外的鞑子得了天下,那可就无颜面对先人,而我观闯王的行事,虽然败多胜少,但隐隐有王气,如今明虽然没有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的下场,但也相差不远,我就决心来找闯王,做一番事业,要知道诸葛武侯也是在刘备困顿之时投奔刘皇叔,这才被奉为左右臂,我虽然不敢自比诸葛武侯,但也自觉有那法正的本事,希望能在闯王帐下谋个好差事,以后子孙吃穿不愁。”李奇这话确实是发自肺腑,可惜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难,李自成要打败大明不是问题,但打败之后怎么治理这个国家才是真正的难事。

“哦?看不出来啊,竟然和李来亨差不多大。”刘宗敏走在李自成后面,没心没肺的听着李奇和李自成的谈话,不过李奇能清晰的感受到刘宗敏那肌肉绷紧的右臂,手里紧握着腰刀,似乎随时准备给自己致命一击。

“我才十七岁,自然小了,不过,刘将军可不要看我小就觉得我好欺啊。”李奇微微回头,露出雪白的牙齿,如同随时准备噬人的老虎。

“呵呵,既然李奇你才十七岁,那我就仗着年龄喊你全名了,不过李奇你说这我出山之后具体应该怎么做呢?”李自成如今应该有三十六七岁了,虽然看上去仍旧是一副彪形大汉的样子,但多年的流贼生活让他两鬓的头发都显得有些发白,额头上如同刀刻斧凿般的皱纹着实让人觉得他年纪不小了。

“闯王,就像我之前说的,我们进入河南之后,首先就去招募您之前被打散的部队,我之前粗粗算过,这些部队加起来最少有五万,然后您就可以竖起大旗,招募流民,攻打州府,获得补给,不过,为了更好的弘扬闯王的大名,我们得想些口号,要他们都知道闯王的仁义,让那些被地主的压迫的泥腿子知道闯王是来救他们的好头领。”李奇说的都很宽泛,但这些也都是几聚几散的流贼的老套路,真正让闯王有些意动的就是口号。

“闯王的仁义我们都知道,但天下人是否知道呢?我曾经去做过一些小小的调查,在许多州府和乡间,不少愚昧的百姓都轻信地主和士绅的宣传,认为闯王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所以闯王在攻取一些州府的时候不仅仅需要战胜当地的明军,还需要战胜那些帮助明军的百姓,所谓……”李奇还没说完一个和李奇差不多大的小子突然插话。

“得人心者得天下嘛,你这小子和我差不多大年纪,有什么本事敢和我义父谈论这天下之事。”

李来亨吗?李奇虽然知道李来亨之后的事情,但在此时,这个稚嫩的李来亨对他而言,却是十分陌生的。

“有志不在年高,不过如果你因为年纪和我差不多却没办法做到我这样子而嫉妒我,我自然不会多说什么。”李奇笑嘻嘻的看着这个冲劲十足的家伙,确实是个莽撞的脾气,不过经过几年的打磨,应该能很好的继承李自成的地位吧。

“你……”李来亨被这话一激,顿时脸就涨得通红,他读书不多,确实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他此时的本事都在刀剑弓马上,所以他恨不得拔出刀来砍死李奇这个口出狂言之辈。

“来亨,不得无礼,李奇的身手,连袁宗第都不是对手。”李自成淡淡的呵斥了李来亨一下,李来亨不甘的抱拳退了下去。

“呵呵,李奇不要见怪,我这义子就是性格冲了点,你和他熟悉之后就知道他是个不错的人了。”李奇自然不会反驳李自成的话,只是继续分析其后面的事情。

所谓吃闯王穿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口号看似很受欢迎,但实际上确实愚不可及,没有正常的财政收入怎么能够确保一个政权的平稳运行,虽然历史上闯王用拷饷的政策弄到了不少钱财,但这和抢劫有什么区别,要是天下稳定了你用这个政策确实无话可说,但北有满清,南有大明和大西,这简直就是自掘坟墓。

“我不建议闯王用不纳粮的口号来聚集民心,这样做虽然短期有利,但长期看,有百害。”虽然不知道闯王的想法,但从闯王所处的阶层来看,不纳粮的口号对于闯王有着莫大的吸引力,所以李奇首先就要打消闯王的这种想法。

“为什么?都是穷苦人家,我们闯王仁义免了他们税赋又有什么错?”这时候发话的就是郝摇旗了,显然对于他们这些贫民出身的起义军,还是很容易依靠自身的感情来处理事情,不能真正做到凭借理智做事。

此时,李奇就静静的看着李自成,他要看看李自成是否有雄主的能力,感情是个好东西,但绝对不是现在这种时候需要的,成大事者,要考虑的唯有利益。

“但是,如果不说免税,那那些穷苦百姓凭什么和我们一起?”这个回答很好,这就是唯利益的想法。

“很简单,低税!对于那些士绅而言,他们并不知道那些泥腿子的需求仅仅是一碗米饭而已,既然如此,我们的口号就是闯王来了有饭吃,不挨饿不受冻,有田种,有衣穿。”这些口号很通俗,但却很实际,只是……

“这低税是多少?”刘宗敏早年家也是种田的,可是因为苛捐杂税太多,不得已去做了锻工,后来陕西大旱,锻工的工钱还不够买粮食,最后只能和李自成一起揭竿而起了,这种草根出生的人,最在意的就是赋税。

李奇虽然不是很喜欢刘宗敏这种很冲的语气,但总体还是很满意现在闯王这支队伍的革命性,当然,这种小农的革命性具有天然的不稳定性和转折性,所以他自然也知道刘宗敏这个打下北京城后只会贪图享乐的家伙是如何的愚蠢短视。

“一块下田,一年收成估计是一石,我们按十取一,收一斗即可,当然这肯定不能保障我们军队的财政所需,所以我们不光要分田给百姓,更要自己屯田,而且对于明军,竟然以抓获为主,让他们来给我们种田,对于这种性质的屯田,我们要收四成左右的赋税,这样才能区别归顺我们的人和抵抗我们的人。”李奇已经喋喋不休的开始说起自己的治国之策,而此时,除了李自成在细细的聆听和思索外,其他人都有些目瞪口呆,这种细致的数据报告对于他们来说显得异常陌生,信息量也偏大,算起来就显得格外繁杂。

“总体来说,我们只需要屯田十万亩就能保证军队的基本需求,这是军屯和俘虏屯田综合起来的结果,如果需要大规模作战,供应十万军队就最少需要二十五万亩土地的屯田,考虑到一个农民能种五亩地左右,所以需要五万人种地,但大家明白为什么大明这么多田,这么多农民,却养不活整个天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