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爱与亲密的成长自疗课(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
41829500000009

第9章 亲密关系意味着懂得了感恩与哀悼

你所不知道的那些决定了你的人生

人生中有很多事情,你经历了,却不知道。

一年前,窃贼潜入你的居室。刚好你回家,忘记带钥匙,叫来锁匠开门,还引来小区的保安。等你进入房间,窃贼已经离开,你只损失了一些财物;

十年前,你在水塘边钓鱼,身旁不远处杂草从中,躺了一只毒蛇。它没有咬你,但是咬死了过路的黑狗;

二十年前,你在学校打闹,被推到在地。如果没有倒地,一个同学拿了砖块砸你,你后脑勺最脆弱的地方,就被砸中了。

三十年前,你出生不久生病,护士为你打针,错拿成致命的药剂。酒精消毒完毕,医院停电了。来电后,护士发现错误,避免一起发生在你身上的医疗事故。

这些事情与你擦肩而过,想想就后怕。不得不说,你是个幸运的家伙,长这么大,没少受上天的眷顾。要是没有这些好运气,你活不到今天,就已经小命呜呼了。

然而,也就是今天,总经理非常欣赏你的策划案,准备提拔你做创意总监,董事长从国外回来的儿子说想施展才华,于是“少主”做了总监,你错失提升的位置;

十年之前,你大学毕业,准备优秀生留校。系里把名单报给校长,校长想起你好像抄袭过同学的论文,大笔一挥,划掉你的名字。事实上,是别人抄袭了你的论文,却让你没能留校。否则,你是一名大学教授;

二十年前,爸妈攒足了钱要买钢琴给你,还找了一位叫但昭义的老师教你。可你外婆生病,钱被拿去给外婆住院,没买钢琴。他们不曾说过这件事情。如果你学了弹琴,或许是一名优秀的钢琴家,正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巡演呢。

就是这么倒霉,你跟很多好事失之交臂。如果得到这些机会,以你的才智,你会更成功,更能实现理想和价值。

命运总跟你开玩笑。要是没有这些倒霉事,你将拥有更好的生活。

你眼中所见的,不是生活的全部,甚至不是真实的生活。而那些你没有看到的,不知道的事情,却决定了你的生活。所以契诃夫说:“在我们吃饭或聊天中,我们没有想到我们的命运,在另外一个地方被决定。”

那些你所不知道的,或者你以为你知道的事情,只是表相。你不知道,真正的内在,是你意识的阈限之下,深藏的潜意识。潜意识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影响你的命运。

荣格曾经讲过一个例子。说有一位女秘书,很嫉妒她上司的一位同事。尽管这位同事的名字,清清楚楚地印在召集会议的名单上,女秘书却惯常地,忘记邀请这位同事来开会。当询问她怎么回事时,她说她“忘记了”,或者说别人“打扰了她”,因而造成失误。她从未向他人承认过——甚至未向自己承认过——造成她这种遗漏的真实原因。

荣格说,“许多人错误地过高估计意志力的作用,认为只要他们不做出决定,不显示意图,他们的内心里便不会有任何事情发生。但是,人应该学会仔细地区分,心理的意向性内容,与非意向性内容。意向性内容来源于意识自我;而非意向性内容,则来自另一源泉,这一源泉并不等同于意识自我,而是与之相对应的‘他者一方’。正是这‘他者一方’,使得女秘书忘记了发出邀请。”

在职场中,如果女秘书屡屡发生类似的错误,那么她的上司,必然对她的能力产生质疑,也必然对她的工作状态感到不满。而如果她总以别人“打扰了她”为说辞,把错误归咎于他人,又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引起她在职场上人际交往的障碍。

在这里,她不知道的潜意识心理——嫉妒,造成了她的工作困境。工作不仅满足现代人对物质的需要,还带来人对未来发展的安全感、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自我肯定、自我价值。可以想象,这位女秘书如果职业生涯发展受阻,相应地,会影响她经济的、社会的、心理的方方面面的发展。

还有一个例子,是一位男士。他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为人和蔼,但却长期、持续地企图自杀。当他状态好的时候,人很快乐,办事效率也很高,而当他抑郁的时候,就认为自己没有理由活下去,会不顾亲人的再三恳求,强烈渴望自杀。在他的家里,储藏了超量的药物,和一套自杀的用品,随时帮助他实施自杀的企图。

最终,是什么令他放弃如此坚决的自杀企图呢?

原来,在一次咨询中,他谈到自己父亲的自杀。他有一个非常粗暴的母亲,总是滔滔不绝批评他的父亲。他自幼见惯的场景,是母亲无止境地谩骂,和父亲无能无奈地酗酒。直到有一次,他听到父亲发飙,对母亲吼道:“滚你妈的蛋!”这是他惟一,也是最后一次,听到父亲回敬母亲的话。之后,他的父亲自杀身亡。潜意识里,他对父亲的自杀深怀敬意,认为自杀是一种尽善尽美的伟大姿态,意味着男性对女性独裁的抗拒。因而,自杀强烈地吸引他。

当他明白了这一点,知道了自己不知道的深层原因,也就放弃了自杀,投入幸福欢乐的现实生活了。

荣格说潜意识可以由各种强烈的欲望、冲动及意向组成,也可以由各种感知能力和直觉组成,还可以由各种理性或者非理性思想、结论、归纳、演绎,以及前提组成,由各种各样的情感组成。无论由什么组成,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不在意识的空间之内。也就是,是你意识不到的,你不知道的那些东西。

对于不知道的潜意识,可以通过一些方法使之浮现出来,比如说“释梦”,让不知道的内容变得知道。当然,人的心灵深不可测,又无边无际,一个人永远无法知道自己内心的全部。

那些发生在你周围,未知的事件,尽管它们深刻地影响了你的人生,你可能从来都不会知道。所以,人需要保持敬畏之心,了解自我的局限,走在世界的无限。

你惟一确定知道的,就是你有许多不知道。

心理成熟是懂得了感恩与哀悼

我们这一生,总会包括许多“知道”和“不知道”,在这些知不知道里,你有点好运气,也会碰到些倒霉事。

对于那些“好运气”,你感到庆幸,一声“谢天谢地”;而对于“倒霉事”,你觉得懊恼,骂声“Fuck”,咧咧嘴苦笑。然后,你在脑中慢慢地将“好运气”淡化,觉得事情原本应该如此,你得到的一切,都是你应得的。而提起“倒霉事”,你则难以释怀,“早知道……我就……”的想法,一遍遍地往外冒。

一个心理成熟的人,在这些本能的庆幸和懊恼之后,还懂得了感恩与哀悼。

人生没有理应如此的好运气。你站在坚实的大地上,搭乘安全着陆的飞机,血肉之躯不生重病,至爱亲人未曾离世,还有事业和爱情追求,那就感恩天地滋润,父母恩养,师长教导和朋友协助吧。

感到庆幸是一种侥幸的心态,懂得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心理。今后,即便乘坐地铁被挤成“肉饼”,病态上司冲你怒吼,恋人约会迟到半小时,你也会因为感恩,而把它们看得云淡风轻。不至于抱怨连天,跟对方争执不休。

人遇到“倒霉事”,免不了懊恼。但是,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你不要也不会没有。许多人寻求心理帮助,无非是因为不肯接受已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无法改变的事实。他们不愿承认,没人能对他们以往的伤痛补偿。就算当初带来伤害的人,现在来到他们面前,磕头道歉,也改变不了他们已经被伤害的事实。

“倒霉事”无法挽回地发生了,他们能做的,就是承认沮丧的伤害,对自己的遭遇表示遗憾,以现实的态度替代否认,将怨恨转变为哀悼。通过哀悼,改变内心的不良感觉,化被动依赖为主动掌握,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而非纠缠其中,埋怨他人,痛苦烦恼,无力解脱,也不能肩负起自己应付的责任。

回避哀悼的人,实际上,是在回避丧失的痛苦。

任何人,只要走过足够长的生命旅程,必定会经历疾病的体验,亲人的丧失,孩子对自己越来越少的依赖……和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少年痴狂的理想,只能部分实现,或者根本不能实现,“理想自我”随着一江春水向东去,生命如此空虚,似乎没了意义。

人都会为自我不能实现的目标而哀伤,但是成熟的人,懂得“花自飘零水自流”,最终能够接纳现实,平静地放弃它们。因为成熟的人明白,人都怀有矛盾的欲望,既希望自己是大人,又是儿童;既老成,又幼稚;既独立,又依赖;永远不老不死,却难免一死……

在矛盾的欲望中选择的过程,就是丧失的过程。

你选择生活在北上广深,就丧失了田园鸡鸣狗吠;你选择自由职业,就丧失了公务员的稳定保障;选择早睡早起,丧失了通宵打麻将的乐趣。丧失无可避免,它甚至会在你最快乐的时候,轻轻地拍一下你的肩膀,提醒你考上了北大,就不在清华;新婚娶了班花,就丧失了校花。得到即失去,一切都有代价。在你为得到的那些欢喜感恩时,同时为你失去的那些,去哀悼吧。

假如你进入哀悼,拥抱丧失的痛苦,你会发现,痛苦原来没有那么可怕。

因为哀悼的痛苦之下,深藏的,是感恩。

哀悼与感恩,是同一个过程。

当你清楚地看到自己失去了什么时,往往也非常清楚地看到,自己得到了什么。你为得到的感到万分珍惜,深深地感恩之情,在哀悼丧失的同时,不自觉地从你内心悄然涌现。

同样地,真正的感恩也蕴含了哀悼。你感激好运气的惠临,同时遗憾无常之舞须臾变换,一切都在流逝转换,它们终究要离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有的好运气,都包含着倒霉事,而所有的倒霉事里,也蕴含了好运气。

感恩与哀悼是你内心对待“好运气”与“倒霉事”的两种情感反应。当你看到它们原本是一回事,你内心的情感因而整合。感恩与哀悼相融相入,互为彼此,成为一种更为复杂立体的情感。

你的智慧心灵,由此获得成长。

亲密关系包含感恩与哀悼

所谓亲密关系,并不仅是男女恋爱的关系。只要两个人亲密到一定的程度,相互打开自我,展示给对方,与对方有了深深浅浅的共鸣融合,那么,他们之间就有了亲密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产生在家人,朋友,同学,同事之间。当然,亲密关系中张力最强,最醉人以及最折磨人的,是男女之爱。

加拿大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孟认为:“亲密关系是为了引出我们最好的以及最糟糕的特质而存在的。人们所有好的和坏的经验,都是这个目的的一部分,如果否认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我们就无法真正地了解自己。而且事实上,坏的经验才能帮助人们成长。”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无可避免地会遭遇自己和对方好坏两个方面。许多爱侣只受对方好的方面,对“糟糕”的方面嗤之以鼻,抱怨不休。由此,绚丽美妙的浪漫亲密,进入黯淡丑陋的相互伤害。直到最后,感到自己多么有眼无珠,倒足大霉遇到该死的“Ta”。

亲密关系中的对方,有时令我们快乐,有时令我们愤怒。如果我们懂得了感恩与哀悼,那么自然地,对自己和对方生出更多体谅之心。当自我成长成熟了,经营好亲密关系的能力,也便随之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