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爱与亲密的成长自疗课(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
41829500000001

第1章 我什么都听你的只要你全按我说的做

我什么都听你的,只要,你全按我说的做;

如果,你全按我说的做,那么,我就什么都听你的;

貌似,我什么都听你的,实则,要你全按我说的做;

我奉献,我控制,我和你的关系,是主宰操控。以爱的名义,我对你百依百顺。但是首先,要你对我绝对服从。

就这样,你失去了自由。

在《列子》中讲过一个“朝三暮四”的故事。

宋国有个人很喜欢猴子,他养了一群猴子。不久,家里的生活费紧张起来,他打算减少给猴子的食物,于是对猴子们说:“喂你们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够吗?”众猴子都跳起来发怒。过了一会儿,他又说:“喂你们橡子,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够吗?”猴子们听了,都趴在地上十分地高兴。

故事的原意并非我们今天理解的某人情感不专一,爱情不坚定的“朝三暮四”,而是说猴子们不懂得算总账,又傻又情绪化。喂它们吃橡子,早上三个晚上四个,就发怒;早上四个晚上三个,就趴在地上十分地高兴。无论早晨多一个还是少一个,一天的总量加起来,还不都是七个吗?所以“把人当猴耍”,很有这个意思。

“朝三暮四”的故事,运用到企业管理中,可以说在资源不变的情况下,管理人员凭借小小的数目调整,就可以激励员工。比如发奖金,每个人的年度总额实际老板早已定下,但是把“年中奖”和“年终奖”对调,说不定本来发怒的员工,就变得高兴,积极情绪“轰轰”上涨飞扬。

从心理学层面解读这个故事,看到的恰恰是——“我什么都听你的只要你全按我说的做”。

故事的表面,“饲养者”宋国人十分尊重猴子们的意见。猴子听说早上吃三个很生气,吃四个很高兴,他体贴猴意,充分满足猴子的需要,早上给四个吃。慈祥宽容,无条件接纳,真是“我什么都听你的”。

可是,故事有一个不可更改的前提,那是“饲养者”要减少给猴子们的食物供应量。也就是说在“饲养者”的层面,有两个选择,减少食物或者不减少食物,而他选择了减少。

接着,他抛给猴子两个选择:对于那些减少后的食物,你们愿意怎么分配?是要“朝三暮四”,还是要“朝四暮三”?

猴子们选哪个答案,对“饲养者”来说都OK。因为只要减少了总量,就已经是“你全按我说的做”了。

作为整体控制权被剥夺的猴子们,根本没有机会在“饲养者”的第一个选择中发言。它们只能在被选择后的细节上大喜大怒,在具体数目的多寡上计较偏执。它们的存在感,体现在被圈定的选择中悲喜交加,属于被控制者仅有的情绪发泄,而无法掌控更高层面的自我命运。

“我什么都听你的,只要你全按我说的做。”意味着我拥有对你绝对的控制权。在此基础上,我允诺“如果你按照我的要求做,我会让你万事如意。”这种“诱惑式”的情感勒索,是人际关系中的“软暴力”。从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上,都可以看到这种“软暴力”。

丽妮(化名)今年上初一,父母认为她必须是个学霸,才能有更好的前途。所以从暑假开始,就给她报了补习班,提前把课堂上的知识学了一遍。开学后,父母又报了一个补习班,提前一周把知识再学一遍。到了上课时,丽妮第三遍学习同样的内容。如此,她成了“学霸”。家长感到很满意。

但是,每天上课的内容要听三遍,对谁都不是一种享受,丽妮不想上补习班。她向父母提出了自己的请求,然而被坚决拒绝。

父母除了在上补习班这件事情绝对要求丽妮之外,在其他方面,对她言听计从。她上学走路需要十分钟,同住一个小区的同学都是自己走路去上学,而丽妮非要父母每天早上上学、中午放学、下午上学、晚上放学,统统开车接送她。父母答应她的许多类似的要求,只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必须上补习班!

丽妮的家长在上补习班还是不上补习班的选择中,已经勾出必选答案。这个层面没有丽妮的发言权。她能做的,只是在选择后的第二层面,提出“朝三暮四”或者“朝四暮三”的要求。她提出一天四次接送的要求,并且在这件事情上对家长不依不饶。家长满足了她的要求,看起来对孩子多么体贴多么好,可是,在他们超常付出的背后,是对孩子不容反对的控制。

家长对孩子实施“软暴力”控制的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家长设定一个“好”和“坏”的标准,比如孩子的成绩在班级排前三名,是好的,后十名,是坏的;孩子跟同性且学习好的同学交朋友,是好的,跟异性且学习差的同学交朋友,是坏的,等等。好坏的标准取决于家长的价值观,这时候孩子没有发言权。

在家长做出“好”与“坏”的选择后,开始要求孩子按照“好”“坏”标准,去做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如果孩子不照着做,家长就发怒,训斥,惩罚,甚至打骂孩子,如果孩子照做了,家长就奖励孩子,“我什么都听你的”,让孩子事事顺心。

“控制者——家长”通过强大的控制来完成对“被控制者——孩子”的角色塑造。家长认定,他们想要的结果,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他们的想法,当然比孩子的更成熟。所以,家长用“我都是为你好”的万能理由,和“我为你做牛做马”的感人行为,让孩子无法按照自我的喜好,进行自主的选择,从而剥夺了孩子活出“真我”的自由。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非常强调“足够好的妈妈”,国内心理专家曾奇峰翻译为“60分妈妈”,指的就是家长为孩子付出,做到及格最好,而不是要做得那么多,那么好。因为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为孩子做得“太好”的家长,背后一定有某种对孩子“必须如何”的掌控。他们情感的本质,是以甘愿为孩子付出一切,来换取孩子对他们的顺从听话,和完成对孩子的角色塑造。孩子的成长被“太好”的父母主宰,成了父母好坏观念里的“套中人”。

“套中人”的表现通常很自私、幼稚、愚蠢、情绪化和脆弱。比如丽妮,除了坚持父母每天四次送她,还经常无端地发怒,又无理由地落泪,她的父母搞不清问题出在了哪里。

被剥夺了选择权的孩子,无法掌控自我的命运,有了深深的无力感,便只能在细节上,拼命试图抓住控制的感觉。在心理治疗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家长带来的孩子,都有强迫洗手,强迫计数,仪式化动作,以及情绪失控等问题。乍看之下是孩子的问题,但是细细询问发现,在孩子的身旁,必定有某个顽强的“我什么都听你的只要你全按我说的做”的家长。

丽妮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问题解决了,目前只是生活自理能力差,乱发脾气缺少理智,下一步跟她多讲道理就好了。

他们压根儿没想过,正是由于他们对丽妮“不上补习班”自主权的剥夺,使孩子必须玩这个听三遍课又不能撤退的痛苦游戏,才产生了问题。他们越对丽妮百依百顺,就越坚定地要求她上补习班,而丽妮也就越在生活中不肯自理,越有情绪上无休止地动荡起伏。或许直到某一天,丽妮要么在沉默中爆发,要么在沉默中自毁。

这种“我什么都听你的只要你全按我说的做”,不仅存在于亲子关系,而且存在于父母和子女、恋人或婚姻、知交密友、工作中的上下级,各种亲密关系中。

最明显的是两性关系。许多男人要求女友“乖”,“听话”。女友只要听他的话,他就满足女友物质情感上的诸多需要。至于女人对男人,千古不变的潜台词,更是“我把你伺候成这样,但是,你必须……,否则,我就……”

我的一个访谈对象不停地向我数落她的老公自私无情,用冷暴力对待她。那些事情连我这个局外人听了,都觉得做老公的太过分了。老婆如此深情体贴,从早晨准备好他穿着的衬衣,到晚上做好一桌可口的饭菜,把老公伺候得跟皇帝差不多。而那个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男人,难道是大脑进水了?

我问她:“你婆婆过去也这么伺候他,把他惯坏了?”

她说:“我不知道。我没跟婆婆没见过几次面。”

结婚20多年,没见过婆婆几面?我惊奇地问她为什么。

原来,这位做老婆的,以婆媳关系难相处为由,从结婚开始,就不允许老公接母亲来家里小住,而她自己,过年全跟自己父母在一起,也没去过老公家乡一次。所以,她跟婆婆没见过几面。老公看到她的态度,知道如果把母亲接来,传说中的婆媳矛盾,是一定会实现的,出于无奈,放弃了接母亲来住的想法。既然不接,那也没有必要告诉母亲儿子在深圳的住址了。于是,这种前提之下,她不仅没见过婆婆几面,甚至连家庭住址,婆婆都不知道。

无论她对老公多么温顺热情,男人心中的一座冰山,不曾融化,二十年来,越结越厚。那个婆婆没去过的深圳高级住宅区的“私家尊邸”,不过成了她时刻感到寒寂的“冰冷豪屋”。

世界上每个人都渴望爱与被爱,安全与归属。但是,当我们陷入爱,不仅习惯于过度关注对方,不惜一切地为对方付出,同时还把对方套入了我们的“必须”和“只要”。爱,于是变了味道。

亲密关系中不平等的控制,令爱褪色。我们要做的,或许不是“我什么都听你的,只要你全按我说的做”,而最好是“你不用什么都听我的,只要,你全按你说的做。”

如此,也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