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相声的秘密(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
41828000000052

第52章 【列传】之北京二赵的秘密

上个世纪60年代,老舍先生在报上发表文章,盛赞北京青年演员中出了“四马二赵”。“四马”分别是相声演员马季、京剧演员马长礼、话剧演员马群和评剧演员马泰,“二赵”则指相声演员赵振铎、赵世忠。从此北京二赵成了二人的专属称谓。此时,二人年仅二十余岁,正值青年时代,艺术生命力旺盛而富有朝气。

赵振铎1936年生于北京,自幼从艺,拜师名家王长友,后随师父辗转天津、济南、张家口等码头献艺。此时,二人组成师徒挡,为观众所喜爱。尤其是对于赵振铎,观众看他口齿伶俐、头脑灵活,特别是善于模仿,观众都非常疼爱。据说,当时的赵振铎即是一位“模仿秀”高手,特别善于模仿“相声大王”张寿臣的表演,且惟妙惟肖、十分逼真,于是得到了“小寿臣”的艺名。

除了王长友,赵振铎的相声艺术还得到了孙少林的真传。解放前,王长友带着爱徒赵振铎到济南晨光茶社演出,经过协商,让孙少林收赵振铎为义子。这样,赵振铎可以名正言顺地向孙请教求艺。二人一见如故,情深意长,后来孙少林谢世时,赵振铎从北京千里奔丧,并以大哥身份顶丧架灵,为孙戴孝送终,成为相声界的一段佳话。

解放后,赵振铎参加抗美援朝回国后方宣传队,并参加了北京相声改进小组。1954年,开始与赵世忠合作,成为相声界公认的黄金搭档。此后几十年,二赵立足北京,发扬特有风格,成为家喻户晓的相声艺人。1996年,赵振铎因病去世,年仅60岁。

赵世忠1933年生于北京,1949年拜师谭伯儒,从年龄上说仅大赵振铎三岁,从辈份上说却高其一辈。赵世忠专攻捧哏艺术,除了与赵振铎长期合作外,还曾与马季、苏文茂、张永熙、吴兆南、佟守本等人合作。2007年,因患食道癌不治身亡,享年74岁。

北京二赵的相声,有四个主要特点:一是大气,二是扎实,三是清新,四是严密。下面一一进行阐述。

大气。赵振铎嗓音嘹亮,形象端庄,演出时往往有一种磅礴的气势和王者之风。在内容处理上,不拘泥于小动作、小心理,甚至于不刻意刻画小人物,而是从整体上对节目进行把控,追求一种大气之美。更形象一点,就如同写诗的李白,富有浪漫主义情怀。使作品格调高雅,超凡脱俗,想象丰富,洞穿心灵。据赵振铎徒孙方清平称,赵振铎的父亲是摔跤高手,江湖人称“赵四皇上”,性情豪放不拘。也许,赵振铎的舞台之风得益于此。

扎实。二人的演出路数一直坚持中规中矩,无论是传统节目,还是新节目,都能做到精炼、准确、规矩,从不哗众取宠。这对于当下的相声演出来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说相声——尤其是对于年轻演员——必须要规矩,要遵循节目的起承转合,把握好尺寸,不能胡说瞎说,更不能没有顾忌。另外,二人在演出中,无论说学逗唱,都十分扎实。《八扇屏》的“贯口”,《学四省》的方言,《大保镖》的吹嘘,《吃元宵》的巧妙,《汾河湾》的歪唱,《指妈为马》的模仿,都令人捧腹,让人击节。试看《八扇屏》选段:

甲:当时我一看这个河水这么清凌,我一高兴啊……

乙:怎么样呢?

甲:我就洗了个枣(不带儿话音)。

乙:啊?

甲:那么……

乙:行行,您别说了,别说了。要把你淹死怎么办呢?

甲:洗枣怎么能淹死人呢?

乙:怎么淹不死啊,北海那水深着呢,你脱了衣裳下河了洗澡去,会淹不死你?

甲:冲你这么一说呀,你这个人一定没洗过枣。

乙:我怎么没洗过澡哇?

甲:洗枣我脱衣服干什么呢?

乙:废话,你不脱衣服怎么洗呀?

甲:我洗枣你懂不懂?

乙:懂啊,不就是脱了衣服,下河里头洗澡去吗?

甲:嗯——洗枣!

乙:你怎么个洗澡啊?

甲:就是地下有一个枣,我把它捡起来,到那儿洗了洗,然后我把它给吃了。

乙:哦,洗枣儿啊!

清新。指的是听二赵的相声,其声音就如同汩汩清泉从扬声器里流出,如同清澈溪流哗哗作响,使自己如同沐浴在和煦的春日和轻柔的春风里,非常清新、自然,不做作,真可谓“天然去雕饰”。聆听过程中,给人一种轻松愉悦之感和赏心悦目之美。这些都是十分难得的,需要艺人们反复锤炼,方悟其中真妙。

严密。这主要指的是赵世忠的捧哏。赵氏捧哏,朴实大方、诙谐幽默,分寸感极强、节奏把握极好,虽然词句不多,但都契合情节的起承转合,能够为节目的走向“掌舵”,捧出的节目严丝合缝、准确得体。再加上赵世忠台风沉稳,每每看到他站在捧哏之位,总给人以踏实之感。这一点不仅仅从与赵振铎的合作中可以看出,从与马季、张永熙、佟守本、王世臣、苏文茂、吴兆南等合作演出的录音中都能体会得到。试看二赵的《学四省》:

乙:那蒙古人管“吃饭”叫什么?

甲:吃饭叫“扒搭一地”。

乙:哦……“扒拉一地”呀?!

甲:“扒搭一地”。

乙:哦,“扒搭一地”。

甲:“一地”是饭,“扒搭”是吃。

乙:哦,那要“吃肉”呢?

甲:“吃肉”那是“嘛哈一细”。

乙:“嘛哈一细”。

甲:嗯。

乙:那要“吃牛肉”呢?

甲:牛肉?

乙:啊,牛肉。

甲:牛肉那是“当唧就嘛哈一细”。

乙:哦,“大犄角嘛哈一细”?那要“吃羊肉”呢?

甲:“小犄角嘛哈一细。”

乙:那要吃鸡肉呢?

甲:“尖嘴子嘛哈一细”。

乙:那要吃鸭肉呢?

甲乙合:“扁嘴子嘛哈一细”!

乙:这蒙古话倒好,讲理!

有观众感叹,北京二赵的离去,标志着以“大气、霸气、帅气”为主要特征的北京相声的彻底没落。遥想当年,北京作为相声的发祥地,诞生了太多名家大腕,云集了太多相声巨人,如今的北京相声市场,看似火爆繁荣,实则已暗藏隐忧。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声及说相声的人在变与不变中迷惘着、彷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