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相声的秘密(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
41828000000004

第4章 【历史】之八角鼓的秘密

八角鼓是古代满族人民用以自娱自乐的一种拍击乐器,因鼓身有八角而得名。演奏时,一般左手举鼓,右手掌击,用来伴奏歌舞。据《宛署杂记》记载,这一形式自明代中叶以后开始在北京一带流传。满族入关时,军中即有由八旗子弟所创、吸取汉族弋腔曲调,用来歌功颂圣的八角鼓军歌。

到了乾隆初年,深受汉族文化影响的京城八旗子弟在传统俗曲的基础上,创造了按汉语押尾韵的子弟书,同一时期,八旗子弟对演唱的岔曲亦进行了改装,形成了以岔曲为头尾,中间连缀许多曲牌的联曲。自此,八角鼓更加普遍化了。

为了充分发挥其歌功颂圣的功能,嘉、道、同、光等皇帝大力提倡八角鼓演出,并着内务府颁发“龙票”,组织文人编写得胜歌词或喜庆吉祥的段子,并由八旗子弟于厅堂筵席之前做非营业性的演出,这便是票房的由来。

由于帝王提倡,文人介入,清代的八角鼓票房盛极一时,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规矩:堂号或“赏心悦目”,或“醒世金铎”,无不文雅别致;内容上或风花雪月、渔樵耕读,或诗词歌赋、戏曲小说,无不喜庆吉祥;形式上或吹或打、或弹或唱,无不技艺超人;“走局”(赴外演出)时讲究分文不取,茶水不扰,要的就是花钱找乐,耗财买脸。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更加凸显热闹喜庆的演出效果,票房节目中不断加入新的内容,清音大鼓、琴腔、码头调、古彩戏法、拆唱、逗哏等都成了八角鼓票房的节目之一,此所谓全堂八角鼓。

全堂八角鼓中的拆唱通常为三人演出,两人演唱,一人插科打诨,制造笑料,类似与今日之群口相声;逗哏则更加接近今日之对口相声,通常为两个人一逗一捧,相得益彰,效果火爆。且看一例:

甲:作为咱们八旗子弟,应该好好读书,为国效劳。

乙:这话没错。

甲:你喜欢看什么书?

乙:那可多了,可谓博览群书,尤其喜爱《三国》,人送外号一肚子《三国》啊!

甲:一肚子《三国》?

乙:可不!不仅研究得透彻,还经常到各地去批讲。

甲:您都在哪儿讲过?

乙:哪儿都讲过。西洋、东洋都去过。

甲:三月三蟠桃会上给西王母讲过吗?

乙:那没有!

甲:我去过!不过今年去不了啦。

乙:为什么呢?

甲:今年的知客换成大肚弥勒佛了。《封神演义》中记载,他是长耳定光仙啊,说白了就是兔子。

乙:哦。

甲:今年让他看守南天门。他是小人得志,新官上任三把火啊,在大门外贴了一张告示:凡是有赴蟠桃会的各路神仙不准沾酒色财气。如若有沾上的,不准入得天门。不一会就看关羽关云长骑着赤兔马,周仓扛着青龙偃月刀,关平肋下挎着宝剑走到南天门。弥勒佛把脸一沉:“什么人!少往前进!”

乙:弥勒佛连关老爷都不认识啊?

甲:认识。成心找碴儿嘛!就听关羽那儿说:“末将关羽给王母拜寿。”“拜什么寿?嘿嘿,请回去吧!”

乙:他给挡驾啦!那就往别的门进去吧!

甲:天庭九个城门,都是这家伙一人把着。

乙:真够霸道的,那问问怎么不让进呢。

甲:“为什么不让某家进去!”弥勒佛用手一指:“一看告知便知根底!”“某家早已看过,沾酒色财气的不准进南天门,我一个字都不沾呀?”“你呀?你四个字都占全啦!”

乙:这可是血口喷人!

甲:“我怎么沾这个酒字?”“温酒斩华雄你喝酒没喝?”

乙:色呢?

甲:“你身在曹营中十二年,曹操送你十名美女还不是色吗?”

乙:这可是胡说。给了十名美女人家没要,都伺候二位皇嫂啦。割宅断院,她们住在后院,关羽在前院秉烛达旦。

甲:在后院伺候二位皇嫂,后半夜皇嫂都睡着啦,叫过俩去谁知道?

乙:强词夺理呀!财呢?

甲:“上马金,下马银那不是财吗!”

乙:封金挂印人家没要!

甲:我知道,他河北寻兄这么多金银分量太重没法带。那年头儿要是可以早就寄送回家去啦。

乙:太气人啦!气呢?

甲:“过五关斩六将,没气怎么能杀人?”气得关羽刷一下子脸就红啦。关羽为什么是红脸儿,就是让弥勒佛给气的。

乙:是呀?

甲:当时气得关羽卧蚕眉倒竖,凤眼圆睁,一瞪。

乙:坏啦,关羽一瞪眼就要杀人。

甲:不,关羽要和他辩理。周仓是粗鲁人,一看关羽瞪眼啦,把青龙偃月刀就递过去啦。关平一看要出人命啊,他给拦住啦:“您别跟他生气,咱说不过他,这个兔崽子一肚子《三国》哪!”

乙:啊?说的我呀!

这种“逗哏”其实已经与相声相差不大,只是在内容上更加富有文学性和知识性,还难以迎合底层民众的喜好。

随着八角鼓艺术逐渐流传到民间,大批江湖艺人迎合时代的新潮流,也争相建立了八角鼓演出团体。与子弟票房不同的是,他们的班社都是营业性的。为了维持生计,他们的节目更接地气,演出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逗哏之类的能制造笑料的节目被普遍运用,使得演出的效果更为火爆,班社也在激烈的江湖竞争中生存下来。

同治、光绪年间,由于国家战乱频仍,八旗子弟的钱粮供奉经常不能按时支付,多数只能坐吃山空。随着他们生活日渐拮据,耗财买脸的事情便难以为继,一些满族票友无奈之下丢下了脸皮,纷纷下海从艺,沦为街头艺人。

这些艺人中有相当部分改说了相声,由于他们的相声大都是批讲名著、唱吟和诗的内容,与当时流传的粗俗段子形成鲜明的对比,故称之为“文哏”作品,而他们也被认为是入了“清门”。

“清浑合流”是相声史上值得记上一笔的大事,在此之前,相声犹如一条涓涓细流流淌在山谷之中,自此之后,它一下子冲出峡谷,走向坦途,新的支流不断被接纳,新的力量不断被融入,逐渐成为大江大河,奔流不息。

下一章我们将聊聊八角鼓艺人张三禄及其所创的“相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