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料共和国》是一部希腊和土耳其合拍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和香料之间的奇妙故事。小男孩范尼斯的外公是开香料铺的小买卖人,小男孩从小熏陶在香料的世界里,在外公的传授下他懂得了不同香料的妙用。在他的眼里,香料是能让食物焕发出神奇光彩的物质。小茴香让人变得内敛,肉桂的作用是两情相悦。如果你希望一个人说“我愿意”,那就应该在菜里放肉桂。他外公说,希腊语里,“美食家”一词就藏在“天文学家”里。辣椒,代表热情与火爆,像太阳不可缺少;金星是美丽的女人,像肉桂甜蜜中带点苦涩;地球承载着生命,就像盐一样对于生命必不可少,食物和生命都要加盐,才会更加有滋有味。
小男孩很小就显现出他做菜的天分,甚至身高还不及灶台的时候,他就喜欢半夜站在板凳上在灶台上捣鼓锅碗瓢盆。虽然他做出了异常美味的菜,但他爸爸不喜欢他烧菜,因为他太小了,教士说那么小的孩子就能烧出那么好吃的菜一定是被魔鬼附身了。为了让他不做菜,爸爸把他送去童子军,但小家伙还是私自溜出去到妓院里给人做菜。
小男孩因为对香料的丰富常识赢得了一个小女孩的芳心,小女孩说“你来做菜,我就跳舞给你看”。后来,被迫被战争分离的两个人一个身在土耳其,一个在希腊,但小男孩坚持用染满香料气味的明信片传递他对小女孩的思念。两个小朋友的爱情就像电影里的肉桂,弥漫着迷人的芳香,甜蜜中又带着苦涩。小男孩的舅舅是一个船长,他跑遍了全世界,有着丰富的经历,他说:“女人如果愿意为你做菜,就表示她爱上你了。”而土耳其人的传统里,准新娘必须要做出合格的土耳其料理才算过关。最后舅舅娶了一位只会煎鸡蛋的准新娘,全家人以呕吐收场后,小男孩对爸爸妈妈说:“舅舅走遍全世界,怎么能跟只会煎鸡蛋的女人过一辈子?”
这个故事其实伴随着希腊和土耳其两个国家恩怨纠葛的历史背景展开的,1960年代土耳其驱逐在境内的希腊裔,这部分人到了希腊以后,身份认同问题却成了一个情结。“土耳其人赶我们走,因为我们是希腊人,希腊人收容我们,却仍视我们为土耳其人。”本来忧伤的民族故事,因为食物的穿插变得温情,变得智慧。无论世事沧桑,一大家子围坐在一起,吃一顿欢乐的饭才是最重要的事。
我看过很多具有深刻历史背景的片子,讲述民族创伤,《没有天空的城市》讲述的是已经消失的南斯拉夫民族的故事,《美丽人生》讲述的是众所周知的纳粹屠犹历史。但好的电影不是把悲伤撕扯给你看,而是用另一种视角,笑着让你体味悲伤。一个在苦难中仍然能够乐观的民族,其智慧和胸襟更令人折服。这点上,这些片子无论从思想性、深刻性和治愈系方面都比国内某些导演动不动就拍什么《唐山大地震》,动不动整《1942》强多了。不去触动并不代表遗忘,而是没有必要整天揭开伤疤给人看,这样的结果一方面让人怀疑“消费民族创伤换取票房中饱私囊”,另一方面只会让伤口感染化脓。
言归正传,希腊和土耳其的食物,我从来没吃过。世博会有些国家的展馆小吃虽然广受欢迎,但吃到嘴里只觉得味道很怪。从电影的介绍来看,希腊和土耳其食物主要是肉,丸子,饼子以及混合各种香料的汤。虽然片中人物吃的津津有味,但我很怀疑到底好不好吃。事实上,对于食物的判断还是一个主观问题。印象中,和这个比较接近的大概是印度食物,这个善于用香料的民族勾兑出的汁水确实与众不同。不过个人感觉品种丰富的程度还是比较有限。
电影有的时候是讲一个故事,一个好听的能触动人心的故事,一段吸引人的历史,有时却只是想表现一个很多人都会有,却不曾留意的念头,一段感触。它是一种方法,手段,载体。它表现你的生活,有的时候却是延长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