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纸上谈兵,画饼充饥(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学知识)
41825800000011

第11章 “念头”的力量

先说一个题外话,那天正在美容院边按摩边和朋友聊天,说起专栏即将更新,对我而言,两周一次这个事,不大不小也算个压力,而有了专栏以后日子仿佛过的特别快。一边按摩的小姑娘插嘴问,“你的专栏叫什么啊,我们有空也看看。”我说,“纸上谈兵,讲美食电影的”。小姑娘惊呼,“刚才那个做减肥的姑娘就是在看这个专栏呀,还说边做减肥边看美食,太受罪了!”这么巧!世界那么大,1000个读者就给我遇到一个,真是太令人“振奋”了。可惜姑娘走了,否则可以问问,她对我的专栏有什么意见。不过,这也说明每一个来减肥的,都有一张好吃的嘴啊!心有戚戚焉。想当年,为了瘦成一道闪电,我也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忍饥挨揍(给我减肥的地方信奉经络疗法,其中重要手段是敲打腰侧的胆经,以至于每次我去那里都戏称自己是花钱去“挨揍”的)。可惜,结果怎么样呢?取得初步战果后,对自己的犒赏和奖励就是“吃顿好的!”半年以后,曾让我引以为傲的那个数字撒手人寰。我也终于明白了,戒毒有多难!对我而言,减肥大概就是为了给吃腾出空间,自己在“吃”和“体重”这两个爱人中,始终还是比较爱前者。

言归正传。这次讲一部印度电影《午餐盒》。通过送错午餐盒连接起的一段微妙关系。印度有一个超发达的午餐递送系统。从上门收午餐盒,到一路几经人力、火车、人力的派送,确保每一个养家的丈夫中午能吃上妻子用心烹制的午餐。依拉就是这样一个家庭主妇。她每天在楼上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热心邻居阿姨的指点下变着花样给丈夫做午餐盒,希望用好吃的食物拴住男人的心。可是她很快发现饭盒错递给了一名公司即将退休的会计。此后,依拉与会计通过饭盒互留便条开始交流。因为陌生,两个人反而能够诉说一些内心的点滴感触,彼此感觉找到了知音。当然,这样的交流也逐渐影响到两个人的现实生活。最终依拉鼓起勇气带女儿去了幸福国度不丹,而会计也在退休后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

影片拍得含蓄而节制。会计妻子去世后一人独居,冷淡的外表始终拒人于千里之外。和依拉联系后,他内心的冰封似乎逐渐溶解,影片用会计脸上逐渐展露的笑容,会计每天翘首以盼午餐盒,会计用心读信,沉默寡言的会计多了几句寒暄等等细节让观众有所感受。有一段依拉和会计已经约好见面,两个人甚至希冀共同远走不丹。依拉打扮好焦急地在咖啡厅等待,会计也剃了胡子,精心装扮出门,却仅仅因为火车上一次偶然的让座,让会计意识到了自己和依拉的年龄差距。他退却了。悄悄去咖啡厅,默默注视着依拉,却不敢走上前去。终于克制住了唯一一次发生点什么的机会。

影片中的印度充满了拥挤、潮湿还有汗水的气息,仿佛正是今日印度的化身——各种矛盾交织,无法化解也难以跳脱。依拉作为一个家庭妇女经济上对丈夫有依赖,这使得她在丈夫外遇,婚姻发生状况时很难作出改变;楼上只闻其声的阿姨多年来照看着植物人丈夫——据说他白天就会起来一声不啃的修电扇,哪天停电,说不定他就不再醒来,阿姨为此自备了一台发电机;依拉父亲病重,母亲经济拮据,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不愿接受女婿的金钱。还有会计自己的状况、会计徒弟的状况、依拉弟弟的状况,背后都有心酸的故事,影片却点到为止,一笔带过,只是让你感受到那个氛围。影片中依拉家的状况算是条件尚可,但在我们看来几乎家徒四壁,这反应了真实世界里印度人普遍的生存状况,这个贫富差距巨大,等级森严的国度,活着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一个女人活着,更不容易。

但作为一个人,总是希望在活着以外还有一些什么。生活是活着的,流动的,有盼望的生命,而不是日复一日的操劳、忍受、艰难挣扎着的生存。否则生命将永失最可贵的底色。一次不经意的改变,也许就会引起内心不小的波澜。平凡生活庸碌面目出现的我们混迹于芸芸众生中,却共同渴望内心真正获得聆听。依拉给丈夫做完午餐盒后焦急等待着丈夫的回应,丈夫却根本没在意她的努力;她挑起话题,回忆过往,打扮自己,想尽办法引起丈夫的注意,却始终石沉大海。在这样的状况下,有一个人能给予她积极的回应,可想而知诱惑力有多大。与此同时,她也矛盾,当她看到女儿上学挥手时平静安宁的表情,她也不希望生活的改变对女儿造成负面的影响,但不改变又能怎么样呢?像弟弟一样最终走上高塔,一跃而下?最终的结局也许并不是结局。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个主人公终于鼓起勇气,跨出了这一步,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

又想起最近上映的电影《归来》,拜电影所赐,我也去拜读了原著。陆焉识在流放地所遭受的境遇远比我们能想象到的更可怕。但在几次遭逢绝境的时候,他都神奇般地挺过来了。这其中除却运气的成分,更多地是被我称之为“念头”的东西在关键时刻不停地发挥着作用——他一直想亲口告诉婉喻,我们误会了,我原来是那么爱你的呀!还有他脑子里那些盲写的书稿,他不甘心,随着他生命的结束就这么堙没了。我相信,在极端环境下,有这么一个念头的人比普通人更有坚持下去的勇气。你说这叫信念,大概有些大了,在我们的教科书里,信念往往被用在某种具有“崇高的、利他主义”的概念名词上;你说这仅仅是求生意志,似乎又有些空洞,也不准确。反正,我称之为“念头”。可大可小。可以是中国合伙人一定要创业成功,纳斯达克上市;可以是不孕的妇女上下求医,获得自己的宝宝;可以是长途奔袭,不远万里,只想亲口对你说一声“我爱你”;也可以是通过午餐盒也好,通过远走他乡也好,寻求心灵的理解,不抛弃不放弃对于更好生活的追求……有时候,人类能够为一个念头激发出的能量和创造力事后想想自己都会吃惊,但当时就是办到了。这就是念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