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别了,北上广(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41820600000030

第30章 求职一周年,我默默祈祷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转眼到了2011年的夏天。

经过无数次在希望与失望之间摇摆,在我离开北京、博士毕业在家待业整整一年之际,我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工作。

2011年8月,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招聘启事,当时我也不甚在意,因为这样的广告我看得多了,但还是想试一试。这家学校是网上招聘系统,必须费时间填格。一般平时我碰到网上系统招聘的,都懒得填表,因为填表非常麻烦、繁琐。而且由于表格限制,许多内容填不下,无法反映全貌。但这一次我还是花了一个小时填了表发了出去。

半个月以后没有任何回音。我觉得是不是没有希望了,于是给这个学校人事处打了一个电话,想问一问究竟。

“你叫什么名字?”对方问。

我告诉了姓名。人事处老师查了一会,没有发现我的材料。

“你是不是没有寄来?或者是没有点击应聘岗位?”他问。

于是,我按照他的指令重新点击了发送。不一会,对方告诉我,表格收到了。原来这里面还有一个小小的技巧,是自己的疏忽差一点误了事。真是必然性中有偶然,偶然中有必然。

两天后,A校系领导打来了电话,说是看了我的情况,他们考虑让我过来面谈。在8月底新学期快要开学时,我到了A校,通过面谈,他们当即同意录用我。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求职努力,终于找到了一个工作。只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这当中,我的硕士生导师的一个电话也促使我签了约。我的硕士生导师从我硕士毕业以后还像我当学生那样一如既往地关心我,我毕业以后因为一直忙于找工作而没有及时跟导师联系,导师对我的情况有点不放心,于是在暑假期间给我打了一个电话。

电话里,我把自己毕业后的情况跟他做了汇报,同时也给自己最近被A校看中的事也跟导师说了。

“如果合适就签了吧,不要再犹豫了,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你过去因为这个吃亏还小吗?那个地方我知道,还不错,先稳定下来再说。”导师说。老人如此关心我的情况使我非常感动。接到电话我的内心好长一段时间不好受。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到这一步,主要是没有认真听长者的话,责任全在自己。为了不让导师过分失望,我也必须签约,必须有一个单位。导师的电话促使我下决心与这个单位签约。

我的家属问题在这一个单位同样没有解决,主要是政策限制太多,遇到了她在前面几个学校遇到的同样的问题,没有办法,她和小孩只好留在湛江。虽然家属没有调成,但我还是非常感谢这个学校人事处和系领导,他们在我的求职和家属调动问题上表现了极大的耐心,也做出了许多努力。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这是政策的问题,不能怪他们。好在学校离湛江还不算太远,两百多公里,每个月可以回去一趟。

2011年9月初,我带着几箱行李从湛江来到A大。忙着安排住处,备课,那些日子忙得不亦乐乎。这个学校对我也算重视,以学科带头人待遇引进,任命为教研室主任,事业平台非常好。家属办理提前退休,学校答应给家属安排一个临时工,每个月有一千多块钱。重要的是,一家三口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可以团聚了。至此我才意识到,所谓的“北上广”是多么的虚无缥缈,告别了“北上广”,我才真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找到了人的尊严。

经过这次求职历程,我的心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对自己、对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的职业是教师,过去我是一个不很称职的教师,对待学生往往表现的急躁、缺乏耐心。这次求职经历使我改变了对这一职业的看法。作为一个老师,我觉得自己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像朋友、像父亲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

我面前的都是刚高中毕业、离开父母的十七八岁的孩子,他们刚刚离开家里,不了解社会,对自己未来面临的社会缺乏了解。他们不知道4年以后将要面临一个多么严酷的战斗,不知道许多人将要在这场战斗中被杀的遍体鳞伤。作为老师,我必须要让学生了解这种形势,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学要从就业为导向,尽自己所能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觉得,作为高校教师,应该更多地关心学生的就业问题,不能对学生的就业不管不问,漠不关心。帮助学生就业也是教师的职责之一。老师作为过来人,作为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人,有能力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学生四年学习绝不是为了学一些知识,读几本书。学生的学习最终要落实到就业上。这是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核心利益所在。如果毕业就是失业,那这种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我们现在一些老师,只顾自己做学问,出名,赚钱。他们在外面兼职,做独立董事,跑课题,飞机来飞机去。几年下来。连自己的学生都很少打照面,甚至自己的学生都不认识。至于学生的前途,学生的就业,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中。这种教师很难说是称职。

学校的帮助也是不可少的。现在各个高校都成立的学生就业中心,搞讲座,组织就业培训,发布就业信息,举办招聘会,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各个学校重视的程度不一样,有的学校虽然有就业咨询机构,但工作开展的不多,工作做的不细致,实质性帮助不大。必须强化学校在学生就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每年都交了几千元的学费,这些学费自然也包含对学校对学生提供的就业服务。这是学校分内事,是应尽职责。

解铃还须系铃人,要顺利实现就业,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关键还要靠自己。求职路上不相信眼泪!

我的读博求职正是拉开序幕是2009年12月份,到2011年9月2日报到上班,历时一年半。一年半时间不可谓不短。我的就业不顺利,既有体制政策原因,也有社会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就个人原因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教训:

1.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认识不足。我是早年师范毕业生,后来又读军校,从来都是国家包分配,对人才市场的竞争的激烈性残酷性缺乏切身感受,因此认识上麻痹大意,心存侥幸。

2.对自己认识不足。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对自己的缺陷有所认识,但认识不足。我是“三无产品”,无年龄优势,无211学历背景,无高级职称。这些都是求职中的死结,每一“无”都是致命的。

3.面临选择优柔寡断、犹豫不决。面临人生大事,慎重一点是必要的。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面对机遇,优柔寡断,不能作决定,必然丧失良机。

4.动作太迟。就像我在前面讲的,考研前就应该考虑未来就业问题,家属安排问题,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有切实可行的方案。入校以后,从第一年就要开始着手跑工作,越早越好,越早越主动。千万不要到了最后一学年才匆匆忙忙去跑工作,这个时候又要写论文,又要找工作,相互妨碍,两方面都要受到影响。

5.期望值过高。总以为读了博,非北上广这类的大城市不去,中小城市不屑一顾,进名校、进国家机关和著名研究机构。这些想法能实现自然是好。但也要实事求是,正确地认识自己,辩证地看待得失。期望值过高,眼高手低,目标不能实现。而又白白放弃了许多机会,贻误了战机。

6.要求不切实际。在求职时,尤其是家属工作,先设定标准。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人事部门完全是按照政策办事,它们不可能为你一个人开政策口子。政策不允许的事,它们绝对不会去做。如果我们在他们哪个位置上也一定会这样处理。总是强调自己的利益,纠缠于一些细节不放,就不可能有进展。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说到底,我们没有谈判的资本,我们经不起拖,而你一人的进退对招聘单位无关紧要。你也不是院士、博导,人家凭什么抢着要你。

7.依赖心理。以为朋友答应帮忙就高枕无忧,万事大吉。将希望寄托在别人上面。这种做法在求职过程中是十分危险的。在我求职的过程中,几位朋友都答应帮助我,我相信他们是真心实意想帮助我,但最后他们都没有成功,最终还是靠自己解决的。

我的求职历时一年,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有着太多的感喟。如果我一毕业就定下单位,也许现在已经评上了高级职称。对我来说,早一年跟晚一年是不一样的。因为我的年龄已经经不起拖了。但我整整晚了一年,这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路上、在等待中度过,最后弄得自己身心疲惫。专业基本放一边,论文没有写一篇,耽误了一年,这也是十分可惜的。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一年虽然有损失,但并不是什么收获也没有。这一年,我对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市场有了切身的全面的了解;这一年我了解了过去所闻所未闻、或者了解甚少的东西,大大丰富了对中国社会的认识;苦难是人生的老师,这一年我学会了坚忍、刚毅、自制、等待,这是我一生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样说来,我的历时一年多的求职还是有所得的,还是值得的。我要为自己感到一丝欣慰。过去我迷茫过,失意过,但我没有自暴自弃,没有怨天尤人。

求职一周年,我默默祈祷,祈祷我们的在读的大学生、研究生和打算读研、读博的青年学子,在毕业时能够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我相信你们在自己的求职过程中,不仅能找到一份安身立命的职业,更重要的是找到人生的支点。

就业胜经第30条:爱迪生的成功五要素同样适用于求职,他说:“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当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要想获得求职成功,五要素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