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专栏做书十日谈(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看行业)
41795600000007

第7章 设计力

图书作为一种特殊产品,每本都需要恰当的包装设计,在形式和材质有限的情况下,要做到简洁、美观、创新、省钱、抓眼球,的确不容易,想要把图书本身的性格气质恰到好处地展示出来,不太可能完全依赖设计师,编辑需要有自己的掌控力,给设计师一个比较准确的方向。

关于包装,关于图书封面设计、文案写作,有不少专业的书和文章,值得学习,这里只写我自己工作中体会到的一些小经验,每个单位的做法和侧重点都不一样,难免挂一漏万,领会精神即可。

一、美学素养

无论实用性商业性多强,始终还是要一点基础的美感,比如基础的色彩搭配、色彩心理,比如基本的标题字体、书法字,比如简要的构图原则,等等,这些一篇文章是写不尽的,看一两本书也不能充分体会,只有两件笨功夫。

一是多看世界名画,多看画展,培养自己的艺术感,这是深远的内化的影响,唯有日积月累,当然如果你读书的时候已经有过这方面的积累那自然是更好,可惜现在的教育,很多时候太过忽略美育,很可惜。

二是多看好的图书封面,并且思考和品评它为什么好,有什么可以借鉴的经研,还有什么不足,如果你自己做这本书你会怎么做,而这一条最好是有经验丰富的前辈同事一起探讨,讨论当中潜移默化接收到前辈的经验总结,摸索到前辈的思路,很有益,只是愿意理你的前辈不会太多,可遇不可求,没有遇到的话,自己瞎看也比不看强呀。

至于到底什么样的算“好的”,这个可以看口碑,现在各个网店的评论都不少,豆瓣更是高人辈出,微博微信上也经常会有相关话题,封面也不是什么前卫艺术,不存在看不懂的好,通常一个好的封面一定是绝大多数人都认可都喜欢的,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晰的说出哪里好,但就是大家都能认可,而如果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那就还是存在问题。

二、类型化

图书封面是产品包装,不是仅仅用于欣赏研究和收藏的艺术品,对产品性质的界定非常重要,比如我们做文化书的,如果人家一打眼觉得是本小说,那你就没抓住。

我曾经有做过一本小说,封面和文案都比较失败,因为想要强调它是文化小说,书名过于简约,封面比较文化,有点沉重,很多读者都说没看出是本小说。这样的书,即便冲动购买买回去了,但因为大家的阅读期待跟书的内容不同,口碑也会流传不起来。

而如果是做类型化的小说,则更加细分到该类型图书的封面,一定要把握住,能一眼抓住这一类的读者。

这其实也不难,一开始就去找好同类书当中做得比较到位、卖得最好的几本,拿来跟设计师充分沟通探讨,只要主观上够重视,就可以做得到。

而如果有的书性质有些模糊,那封面也一定不能模糊,除非作者是超级大腕。像上面提到那本文化小说,就不该强调所谓的文化性质,而是应该抓住“小说”这个最核心的性质,而文化性应该是读者阅读后的附加值,惊喜。

三、表意功能

图书封面的图案和色彩不是为了装饰而选用的,要强调其叙事性和实用性,首先是能正确传达书的内容和性质。比如我们前段时间做的一本《盟军夺宝队》的封面,之前设计师是采用钢盔等元素来体现战争色彩,但后来我们决定用世界名画来做封面主图,因为图书内容讲的就是二战当中艺术品的保护问题,直接用一件艺术品的图片比文案上说好几遍艺术品艺术品艺术品都有效。

四、读者心理

这方面最基本的是男女有别、色调冷暖等,尤其是女性书(大多数的图书封面相对还是比较中性的,但有的内容明显是男人看的或者女人看的,而相对来说女性读者比较挑剔、唯美、感性),这方面一定要仔细考量。

另外还有一些集体无意识的倾向,比如战争与鲜红,蓝灰黑与理性,一个小特例是,对蛇等爬行类动物的恐惧,如果没有特殊需要,实在没必要放。

五、避免差错

封面是一本书的脸面,不管是从读者的角度还是从质量审查的角度,都是决不能出错的。

首先是文案上认真核查,该有的有、不能漏,其次,设计师把文案放到图片中后,常出现的问题有,改字体时因为字库不同而容易出现的字体标点问题,设计师为了创新或美感而忽略的版式错误,死书脊、死勒口造成装订困难,大面积黑色、蓝色的色差问题,条码定价混乱等等,要针对自己手头的工作流程和内容,列个表,每个封面定稿时一一检查,一项一项打勾。

自己充分检查完之后,还要请同事帮忙互相检查,有时候自己看熟了,自动脑补,就怎么也看不出错,而别人确实旁观者清。

纸样打印出来之后,还要再仔细检查一遍,很多时候在电脑屏幕上校对很容易遗漏一些差错,也有时候电脑上看确实没有错,但打印出来就会因为某种乱码出现新的问题,当然最常见的还是色差问题。

六、模仿

产品包装设计,不是纯艺术设计,不会有完全凭空跳出来的创新,只会是充分模仿借鉴之下的再进一小步。作为编辑,也很难通过语言文字把自己对书的认识充分传达给设计师,往往一个好的借鉴对象可以事半功倍,启发设计师透彻领会你的意图,有一种“哦,原来你想要这种”的理解。

这个行业很难分工特别明确的,说设计封面是美编和设计师的事情,编辑不管,那是不行的。你起码要给设计师一个大概的朦胧的方向,模糊的描述,然后他自己慢慢对焦,找到那个最合适的状态。

七、用纸和工艺

真的不是越贵的纸、越复杂的工艺,就越好,一定要适当。尤其是一些特别占时间、费手工的工艺,不仅抬高了成本,将来在印厂还会耽误很多时间,耽误入库等很多事情。

最基本的过油、覆膜、UV、起凸,通常也就够了,烫金很多时候可以用印金替代,潘通专色墨有时候确实能起到非常出乎预料的跳脱感,而特种纸如果不是很熟悉的话,往往是达不到你预料的效果的。

八、版式

版式其实本来应该跟封面一起统一设计的,不可分割,但现实情况就是,很多设计师嫌设计版式费劲不挣钱,不爱给你做,即便做也不上心,编辑怎么办?最经济有效的还是两个字,模仿。在书店充分逛,翻阅同类书,找到人家做得好做得充分做得到位的,买回来模仿。这是没办法的办法,如果你自己对版式已经熟悉敏感到一定程度了,就不必再模仿,而是提供给后辈一个样板!

九、其他

其实出版行业中需要设计力的并不仅仅在封面这一项,尤其是现在网络影响越来越多,起码你排个长微博什么的也都会用得到的,都是基本功,没有捷径,唯有不断用心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