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不可使尽,事不可做绝
人生于世间,说话做事都是一门学问,如何把话说得通透,把事办得明白实则并非易事。因为,说话办事必须看清火候、掌握分寸,而这有赖于个人的拿捏。显然,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知轻重、识进退才能在社会上站得住、吃得开。
为人处世时刻要记得给自己留出一定的余地,以备不时之需。社会大,变数大,风险大,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万事留下回旋的空间,才不至于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即使遇到麻烦也容易找到化解之道。才不露尽、力不使尽,要学会用“太极推手”的功夫去为人处世,永远为自己保持一点回旋应变的余地,万事都能变得圆满。
“八面玲珑”并非人人可以做到,对于周旋于复杂人际关系之中的每个人来说,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的底线是:不要把话说死,不要把事情做绝。正所谓“势不可使尽,话不可说尽,福不可享尽,规矩不可行尽,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所谓“势不可使尽”需切记:权力在握,吆三喝四,总有权尽的一天;乘势而起,争一时之龙凤,总有势尽灾来的一刻。正如“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真到了山穷水尽之时,想要后悔就来不及了。“福不可受尽”的逻辑在于,钱财虽可买来物质的幸福,但是也是罪恶的来源。“话不可说尽”是在提醒人们,要明白“嗔火能烧功德林”,恶语伤人六月寒。“规矩不可行尽”,告诫你我若只有发号施令,唯我独尊,却不知道“肚大撑船”的道理,虽能做到明察秋毫,戒律森严,但如果不开人情面,往往会得到刻薄寡恩的评价。
明代高景逸曾经说:“遇到事只要让人一步,其道路自然就会有周旋的余地;办事只要放得宽一点,自然就有其中的乐趣。”推而言之,通往成功的道路不可能是笔直平坦的,要学会在迂回中前进。“路留一步,味让三分”,“从来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是人情”。品茶以清心,清心以虚怀。给自己的脑海留下想象的空间,盛装起美好的回忆;给自己的事业留下回旋空间,从而去拥抱更多的机遇。
大文豪钱钟书先生一生相对平和,但是在他撰写《围城》时也窘迫过一段日子。在不得不辞退保姆后,夫人杨绛开始操持家务,那时的生活可以说是“卷袖围裙为口忙”。当时钱钟书先生的学术文稿无人出价,于是他转而写小说挣钱养家,日子过得拮据而辛酸。恰巧,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两部戏剧,并及时支付了酬金,帮助钱家渡过了难关。多年之后,在众多投资者中,只有黄蜀芹独得钱钟书亲允,开拍电视连续剧《围城》,其实是因为她怀揣父亲黄佐临的一封亲笔信的缘故。黄佐临四十多年前的义助,钱钟书铭记于心,最终以德报德。
人与人在交往的过程中也该如此,做什么事也都不要做得太绝了,多为他人留一点余地,方可为自己留下回旋的空间。俗话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一个人不论身份高低,只要你想融入社会、融入人群,就时刻需要得到别人的赞同和肯定。所以,凡事都要想到他人的感受,照顾到对方的利益,多留给别人一点机会,等于多给自己创造了一分机会。
人吃五谷杂粮,经世间百态,焉有不得病不犯错之理?换句话说,人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倘若不给他人改过自新的机会,无情地压迫就会促使矛盾的激化,从而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在此须牢记,肯定他人就是肯定自己,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
有位留美归国的硕士应聘到一家贸易公司上班,他学历能力俱佳,在各种场合屡屡崭露头角。然而,他听到有人提出一些较不成熟的方案,或是某些人表现出不恭的态度时,总会毫不客气地破口大骂、大声指责。在他的观念里,这不过是他面对这些事情的一种正确的态度。是这些同事先犯下错误的,自己不过是在纠正他们的失误。然而,这种做法却让他与同事的距离越拉越大,再也没有人愿意与他合作。没过多久,他就因为人际关系的压力选择离开了公司。
栽花不种刺,做事不做绝。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自己,给别人留下后路就是给自己留条退路。学会给别人留有余地,你也会收获到意想不到的机会和帮助,反之咄咄逼人,凡事做到无法挽回的局面,那么最终的苦果还要自己来尝。一个人只有深谙进退、审时度势,才能在社会上挥洒自如、进退有度,才能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
人与人之间,各种事之间,都有一种特定的情势,影响彼此的利益,塑造着某种格局。为了取得预期的效果,实现特定的目标,我们必须用力恰到好处,否则过犹不及。在处世果断、行动有速之外,还要懂得退让、收手。尤其是面对别人的错误、失误,有时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古人尚有六尺巷的美谈——“千里寄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今人何必针锋相对,口诛笔伐以击。
“高者必堕,物极必反”,哪怕一个人再严苛,也不能失去了做人做事的弹性,因为“绝”了别人,也就意味着“绝”了自己。毕竟,给人留后路,也就是给自己留退路。
不要轻易与人翻脸
《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礼的应用,和最为可贵。“和”,于世、于人、于商,都有着重大的意义。俗话说:从商之道,和为上;为人之道,和为贵。为争一时之气,在强大的对手面前硬碰硬,不顾一切地拼命冲向前,往往会弄得两败俱伤,各无一利。所以,学会以和为贵、和气待人才是明智之举。
“和”的理论出自古代儒家,但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在生意场上,要想达成交易,做成买卖,双方也必须本着和气生财的精神,去追求一致的利益。如果为了独占利益,哪怕与人翻脸,到最后,恐怕只能沦为孤家寡人。总之,在日常生活中,谦和、宽容才是立世之道。
在日本,职员被解雇或主动辞职的现象都很少见,原因是他们本着“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态度。即使是有了困难或冲突,他们也很少翻脸,以裁员来缓解,而是靠大家共同努力渡过难关。索尼的前总裁盛田昭夫曾说:“企业成功的关键不是什么计划或是政府的改革,而是与职工建立起的一种健康的关系,在公司内部创造出一种家庭式的和谐感情,而这种感情会使管理层与职工有一种命运相连、同舟共济的精神。”
这都充分说明了“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道理。一个团队,只有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才能为事业发展提供强劲的原动力。
清朝时期,有个富商在城里经营了一家当铺。有一年年末,富商正在当铺里屋喝茶,忽听得屋外有吵闹声,便出去看。原来自己的一位伙计正和一个穷汉在纠缠不清。富商向来以和为贵,于是他先将伙计训斥一通,然后再好言向穷汉赔不是。
挨了骂的伙计不服气地说:“老爷,这个穷汉蛮不讲理。他前些日子将衣物抵押了钱,现在却想空手赎回去,我不给他他就骂人。”富商听后,把伙计带到里屋说:“他可能只是有难处,万事以和为贵,不要轻易与人翻脸,你给他找几件衣服,这件事就这么算了。”
于是伙计从穷汉典当的衣物中找出几件冬衣来,穷汉拿到了衣服,不好意思再闹下去,只得离开。
让人始料不及的是,这个穷汉在当天夜里就死在了街坊家。原来穷汉因负债过多,不想活了。但怕死后妻儿无依无靠,便故意闹事,想敲诈一笔钱。在富商这里敲诈未得逞后,他便转移到了街坊家,在他家服毒身亡。最后,街坊不仅要给安葬费用,还赔了一笔“道义赔偿金”。
事后伙计问富商,你怎么知道这事有蹊跷?富商回答:“我并不能确定他是故意找茬,但万事以和为贵,何况这只是件小事,忍一忍就过去了,又何必闹翻脸。如果在小事上都没有一点肚量,就很有可能造成大的灾祸。”
由此而知,和气相处可以带来吉祥。“和”是成大事者的胸襟,俗语说:“量小失众友,度大集群朋。”为人要有宽阔的胸襟才能赢得友谊,促进团结。纵览古今,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胸怀坦荡,宽宏大量,抱着“以和为贵”的处事态度。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均应消除猜忌,多点宽容和关爱。也只有胸怀宽广的人,才能够解人之难,使人乐于信任和亲近。一个人想要取得大的成就,就必须有大气量,以和为贵。
我们常说:和气生财,怨气生灾。凡事若能以和为贵、化敌为友,就能变竞争对手为事业或生活上的合作伙伴。如此一来,便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从而达到广开财路、广辟财源的目的。
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还特地以“和”为主题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为的就是让所有人都了解中国,领悟中华“和”字的智慧。
战国时期,梁国与楚国的交界处建了个界亭,两国的百姓便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由于梁国人每天锄草浇水,辛勤地劳动,西瓜长得又大又圆。而楚国的百姓疏于打理,结果西瓜长得又小又蔫,与对面瓜田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楚国的百姓觉得失了面子,于是趁天黑,偷偷跑到梁国地界,把他们的瓜秧全给扯断了。次日,梁国的人发现后气愤不已,于是报告给了边县的县令宋就,百姓们生气地说:“我们冲过去,把他们的瓜秧也全部扯断!”
宋就安抚百姓说:“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是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不就太狭隘了?万事以和为贵,你们就这样做,从今天起,每天晚上都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西瓜也长得好,但是你们这样做,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
听完宋就的话,梁国的百姓回去就照办了。之后,楚国的人发现自己的西瓜长势一天比一天好,仔细观察,便发现是梁国的人夜里悄悄为他们浇水。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这件事后,便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楚王。楚王听完也感于梁国人和睦的诚心,于是备重礼送梁王,既表示自责,也以此酬谢。从此,这两国由敌国变成友好邻邦。
这种方法既符合“和气”原则,又和平地解决了问题,实为最有效也最简单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缺点,也都会犯错误,即便是作为受害人,也不要轻易与人翻脸,而要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对方。
有时候,以和为贵不仅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润滑剂,更是人生事业成功的法宝。若大家都秉着“以和为贵”的处事原则,善于解开一切矛盾,很快便能与对方化敌为友。以“和”为人生观,也能让你在收获人脉的同时,收获财富和成功的人生。
心平气和,做生意要有好心态
一位资深的石油商人在给自己的员工讲生意经时,说了这样一番话:“当一个人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有点像突然沉溺在湖中央的人。如果这时你能保持冷静,你就可以游到岸边,至少在漂浮时有人来救起你。假如你失去冷静,那你就完蛋了!”
所有做生意的人,都应该把这段话牢记心中。不管什么场合,都应该保持心平气和、从容不迫的态度。那么即使有突发的情况,也能够应付自如。为什么一些大人物在面对突发变故的时候,仍能镇定自若?那是因为他们懂得,越慌便越无法思考。此时只有心平气和,沉下心来,才能想到应对的策略,从容地解决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中枢神经系统往往处于最佳状态。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越来越计较自己的得失,也越来越急功近利。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更需要平复我们的内心,使我们的大脑不要失去正常的思考能力。
一个高明的商人,就像一个优秀的橄榄球员。哪怕当球意外落到他手中的时候,他也并不手忙脚乱,惊慌失措,而是能够持平静的心态,想办法掌握或对付新情况。战国时期的子文是楚国的令尹,他三次做官任令尹之职,却从来不喜形于色,即使是三次被免职,也照样心平气和。在许多场合,若抑制不住怒气,会失去解决问题的最好机会,到最后可能还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可能是失去一个好朋友,失去一批客户,乃至失去长期合作的机会。
每个人的际遇都不同,机遇好的可施展抱负,成就一番事业,没有机遇的虽才华横溢,却终究一事无成。好的机遇,和人的心态息息相关。假如你心浮气躁,无法静下心来,又如何要求别人安心地与你合作呢?心态乐观积极,也许是商场中最好的一门修养经。
一记者曾问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是什么促成了他今天的成功,他回答了很多,其中有一点就是心态。做生意如果心浮气躁,没有心平气和的态度,那么做什么都将难以成功。说到这,洛克菲勒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法庭上,他曾漂亮地击退了一位有名望的律师。当时,律师拿出一封信,以严肃的口气问道:“洛克菲勒先生,你收到我寄给你的信了吗?”
洛克菲勒平静地回答:“收到了!”
“你回信了吗?”
洛克菲勒面带微笑,心平气和地回答:“没有!”
随后,律师接连拿出20多封信,一一询问洛克菲勒。而洛克菲勒始终都是嘴角泛着笑意,用幽默的语气一一给予了回应。法官耐不住了,问洛克菲勒:“你确定收到了吗?”
“是的!先生,我十分确定。”洛克菲勒镇静地答道。
只见律师面红耳赤地怒斥道:“那你为什么不回信?难道你不认识我吗?”
洛克菲勒依然面带微笑地回答他:“我当然认识你呀!先生。”
这时,律师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在庭上不断咒骂,而此时洛克菲勒依然不动声色,好像对方所讲的事情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