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玄幻地火明夷
41702500000449

第449章 共和新政6

陆明夷暗暗点头,心想沈扬翼的看法确实很独到。沈扬翼的父亲是旧帝国官员,当时还能改良粮种,虽然功劳后来也被人冒了,可做出来的实绩仍然造福苍生,直至今日。但改良粮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大笔资金不说,还要有长年累月的积淀。现在却事事急功近利,更何况战事旷日持久,本来工部司还会拨款对这些有关民生的事进行精研改良,现在工部司却几乎成为了一个兵工厂,全员都在研发战具,哪还会有人做这种事。

应该马上向冯大统制上书,要求工部司多关注民生。陆明夷想着,共和的信念是以民为本,以人为尚,如果连民生都不能保证,别的都只是一句空话,战争想取得胜利也更难了。

这一日,陆明夷与沈扬翼谈了很久。沈扬翼说得越多,就越对这个年轻的军区长佩服不已。以前的陆明夷也并没有想到这些,他想的只是在战场上如何战胜敌人,可是从这一天起,他突然发现,想要战胜敌人,最关键的其实还不是战场上的胜利,而是一个稳定与繁荣的后方。

只有后方能够提供源源不断的补充,就算战场上百战百败,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只是现在,他突然发现,兵役制表面上似乎解决了兵源问题,事实上却是饮鸩止渴,已伤害了共和国的根基。如果不能与沈扬翼说的那样在粮种改良上取得突破,兵役制实是得不偿失,今天那样来抢军粮的乱军也只会越来越多。虽然还在行军途中,陆明夷马上就修成一本上书,让人火急送往雾云城。

这封上书的内容主要也就是三点,一是兵役制的弊端很大,不宜过于强行推广,否则会使得民众生计艰难,伤害到国家根本。二是工部应该拨专款专人,保证民生方面的研究。第三点,则是最重要的一点,陆明夷说综合前代各项措施来看,现在这种土地国有,让民众耕种,按收成缴纳赋税的做法实是最没效率的一种。他提议,现在可以从权,将土地代替入伍安家费分发给军人家属。这样一来,这部份土地因为不需缴纳赋税,民众耕种肯定会极其上心,另一方面连安家费也省了,而市面上只要有余粮流通,从中也完全可以赚取差价以弥补赋税的损失,因此两全其美。同时军人得到军功后,也以土地作为奖赏,如此也会鼓励军人立功,而战后军人的安置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第三点陆明夷是和沈扬翼谈了很久所达成的共识。他们两人虽然都不是仕人,但都是好学多思之人,这一点虽然只是两人交谈,却翻阅了大量书籍,最终觉得这样种,目前是最好的办法。一方面这部份私有的土地并不多,不至于动摇共和国的根本,但以分地来征兵,肯定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分出的地成为私有,那些人耕种时也会尽心尽力。当了兵,就有了私有土地,不必再缴赋税,如此一来征兵的难度也大大降低,远比现行的强制兵役法要有效率得多。陆明夷这些年一帆风顺,已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军区长,现在更是有意增加自己的政治经验。因为他觉得,现在共和国的三元帅都已去世,五上将也仅存了两个,自己资历虽然不够,但军政两边都有建树,战争结束后,下一任大统制更是非己莫属。只要自己当上了大统制,定能一展拳脚,让这个国家真正蒸蒸日上。

军队一路南行,陆明夷也是踌躇满志。六月初,天气开始热起来,刚听得到蝉声的时候,昌都军平安抵达东阳城。而这时候,冯德清对陆明夷上书的批示也随着到了。

只是,与陆明夷预想的不同,冯德清在批示中逐条驳斥了陆明夷。第一条兵役制的事,冯德清斥其为危言耸听。因为实行兵役制后,军队一下子补充了很多,解决了兵源的难题。第二点则是以“事有轻重缓急”来批驳。冯德清说现在南北战事正酣,已是最为关键的时候,南方有了铁甲舰后,战力更已占据优势。民生虽然重要,但用非其时,和平时期和战争时期的侧重点自是不同。对第三点,更是严厉驳斥,说陆明夷“恣意妄为,信口雌黄”。因为土地公有是共和国最大的信念,被认为是与帝国的本质不同。帝国时期,王公大臣占有大片土地,有些人更是坐拥良田万亩,就算荒年也能骄奢淫逸,因此一进入共和国,索性把土地全部收归国有,不允许私有,以防再出现这种拥有大量土地的人出现。冯德清这人虽然恬淡,但对共和的信念却是坚固无比,陆明夷说的分地实是触动了他心底这个不可侵犯的信念,因此冯德清一反常态,斥责极为严厉。若不是正值战时,陆明夷正带着昌都军前往东阳城,冯德清只怕要将他的军区长都给撤了。

看到这封批示,陆明夷的心里凉了半截。不仅是一封上书被驳回,那种苦心孤诣作出的设想被斥得一文不值的失落感更让陆明夷心底难受。明明冯德清做出的决策效果并不好,却毫无转寰余地。难道,真如一辆马车上的乘客,清楚知道车子正驶向万丈深渊,却因为不是驾车人,就完全没有办法么?

陆明夷拿着这封批示呆了很久。一直顺利到现在,这次的打击让他有点茫然不知所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