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走进魔术世界:中华传统魔术
41260200000014

第14章 丝法门(2)

折扇一把,离大骨子头一寸的地方钻一个眼,再下一寸又钻一个眼,两根骨子一样。把大骨子反面的纸(扇面上的纸)撕开,在中间刻一个长的槽子(上至二眼,下至梢钉眼),梢钉用细铜管子代替(管子的两头反铆一下,以防脱开),再在两头的横向各钻一个小眼,用线二根,都从二大骨子的眼子里穿进去,由槽子向下,穿入铜管子里,两根线相环转(左骨上眼子里的线,在右线上环转,仍然由原路到左骨子下面的眼子里出去;其右骨子上眼子里的线,也从左线上环转,到右骨子下面的眼子里出去,然后把纸粘好,线头系上绒须,使得不能退缩)。变的时候,把四根线头拉起来,就好像相互都通连一样。

相思彩线

竹管子一根,上面有十个眼,装上十根线,每根线一种颜色,用手去拉,眼眼相通,色色相连。

竹管子一根,九寸长,有铜钱那么粗,两头有节,节里面钻一个眼子,横过来上面有八个眼,每眼相隔二寸,两眼相对穿,共十个眼。里面穿十根线,分十种颜色。穿的方法是,把竹管子劈开,里面用三只铜环,都有西瓜子大,十根线都从环里面穿过去,一头钉牢在竹管子里,一头从眼子里穿出去,都系上绒须子(使得不能缩进眼子里去)。穿好以后把竹管子合好,再用胶水胶牢。变的时候,只要用手去拉一拉线头,就好像根根相通,是一个整体。

仙人穿掌

用竹片做成方条两根,上下各钻一个眼,用细红绳子两根穿起来,把上眼的绳子从当中剪断,用手掌隔在中间。把右手的绳子拉一拉,左手的绳子却自己会进去。

用方竹条(或者红木)两根,三寸半长,三分见方,两头离头七八分的地方各钻一个眼,再把竹条劈成两片,中间刻一个长槽子,以上下两眼为界。用细红线两根(约七寸长),将一根线先从左竹的上眼穿进去,由下眼穿出来,到右竹的下眼穿进去,从上眼穿出来。另外一根线先从左竹的下眼穿进去,由上眼穿出来,到右竹的上眼穿进去,由下眼穿出来。绳子头上各系上绒须(使得不能退缩到眼子里去),把两竹片合好后,用胶水胶牢,再磨光而没有一点痕迹。然后,把上眼的绳子从中间剪断,用手掌隔开(把右竹上眼的绳子拉一拉,左竹上眼的绳子相通连),上下都一样。

木人走线

木头人一个,头顶上有一个孔,通往脚底下,穿到绳子上,一手拉住绳子的上端,用脚踏住绳子的下端。这样木头人自上而下,能走几寸距离,而且要它走它就走,要它停它就停。

刻一个木头人的形状,有茶杯大,或坐或立,头顶上有个孔,直通脚底下(孔有绿豆大),到了胸前要宽大些(有橄榄大)。在中间位置,钉一个竹钉,有笔管子粗(穿心而过),用红绳子一条,长约六七尺,从顶上穿入,由脚下出来。在中间的竹钉处,绳子要盘曲而下(绳子的两头,各系一只小铜钱,使得不会脱出来)。变的时候,用脚踩住绳子的下端,而用手拉住绳子的上端,把绳子背紧,木头人就不动,把绳子略松,木头人就下行了。

仙女移步

“木人走线”自上而下,不能自下而上。而这套戏法,则能叫仙女自下而上的行走。

用竹管子一根,长一尺二寸,有大拇指粗,用木头刻一个人,头顶上钻一个孔,通颈子底下,装在竹管子的上口,用红绳子一根,长一尺六寸,穿入头顶的孔里,从颈子下面出来,结牢在小铜环上(有黄豆大)。再用红绳子一根,长三尺,从竹管子的下口穿入,从铜环里面穿过去,把绳头钉牢在竹管子下口的里面。在竹管子的外面做一件绸绫的衣裳,做成仙女形。上下线头各结一个铜钱(使得不会退缩)。变的时候,右手拿上口的绳子,左手拿下口的绳子,把仙女竖直。把手放松了,就自上而下;手拉紧了,就自下而上;手不松不紧地拉住绳子,就停止而不行了。

玉女穿梭

竹管子两根,上面都有一个孔,孔里面各有一根绳子,拉左边右边缩,拉右边左边缩,如出一辙。

竹管子两根,各长一尺,上端有节,在节下面钻一个孔(有绿豆大),穿一根红线到里面,结在铅块上(铅块有纽扣大)。红的绳头上系上龙须,使得不会缩进去。两只管子做成一个式样。变的时候,两只管子并捏在手里,把右管里的绳子拉出来,暗将左管略微竖起来一点,左管的绳子就缩进去了;把左管的绳子拉出来,暗将右管略微竖起来一点,则右管的绳子也缩进去了。两根管子就好像相通连一样。继而,把两根管子的绳子一齐拉出来,把右手虚空作拉进的样子,暗把两根管子并着竖起来,两根绳子也就一齐进去了。

灯草挂瓦

灯草,就是剥掉通草的皮而留下的芯子,很轻,又很容易断,怎么能挂得住瓦呢?

长灯草一根,用一根长针逐段把芯子戳通,然后用最细的铜丝一根,穿在芯子里。变的时候,在板壁上钉一个铁钉,系一个绳圈,把灯草的一头扣牢在绳圈里,用一块瓦,把灯草的下端兜套在瓦上面,环转过来搭牢。另外用木头一根(五六寸长,二分厚,宽四分),一头撑在板壁上(钉下七八寸处),一头撑在灯草上,就能挂起来了,而且灯草不会断。

稻草挂石

稻草能挂百余斤的大石头。

稻草一根,约二三尺长,中间隐藏一根有针粗的铁丝,在墙壁上钉一个大钉子,钉子上面系一根粗麻绳圈,把这根稻草的上端扣牢在绳圈子里,下端套在石头角上,把它兜过来扣牢。另外用木头一根(长六七寸,约一寸见方)撑在钉子的七八寸处,一头靠墙,一头靠在稻草上,这块大石头即可挂起来。

绳灰吊鸟

演员拿出两根8寸多长的棉绳和一只铁丝弯成的小鸟,示众,无秘密。这时,演员拿起一根棉绳,系上小鸟,再划燃一根火柴,点燃小鸟上的棉绳,棉绳燃后小鸟即掉下来。

演员说:“观众们都知道,棉绳烧成了灰,而棉绳灰怎么能吊起小鸟呢?但我如果施展魔法,那棉绳灰也能吊起小鸟。”接着,演员又拿起另一根棉绳,在棉绳上吹三口气,再将棉绳一头系上铁丝鸟。再用火点燃棉丝绳:奇怪,棉丝绳烧完了,可铁丝鸟还吊在上面。演员用力将铁丝鸟一抖,棉绳灰才断,铁丝鸟才落下来。

演员拿出的两根棉绳一根是普通的,另一根则是浸在浓盐水中再晒干,再浸上盐水又晒干,反复多次而成的。因多次浸过浓盐水的棉绳燃烧时,棉绳上的盐分子受热跟棉绳灰一起凝固而残留在上面,因而,燃烧后棉绳灰仍然能吊起铁丝鸟。

提示:棉绳不能太长,铁丝鸟也应用细铁丝,且鸟不能太大,否则,棉绳灰仍吊不起小鸟。

摇碗来钱

演员从彩桌上拿起两只小搪瓷碗,向观众一一交代,没任何秘密。然后把一只小碗放在桌上,随手拿起魔棍,伸入碗内搅几下,再次证明碗是空的。放下魔棍,拿起桌上的小碗扣在手中的碗上,摇一摇再放回桌上。揭开上面的碗一看,“嚯!”一碗满满的银币展现在观众眼前。

演员拿起几块交给观众,让他们亲眼过目,证明确实是真的硬币。

事先准备搪瓷小碗3只,其中一只碗的底上凿一小眼,能穿过一段细铁丝,铁丝上端有一小环,用一枚大头针别在碗底,下端连着一个活动圆铁片,碗内可容六七枚银币。3只碗的颜色、大小、花色必须一样。彩桌上有大绸巾一块、魔棍一只。

表演前,先将有秘密的碗放在桌上,上面盖上绸巾。魔棍放在绸巾附近。

演员上场后拿起另两只没秘密的碗任意交代,而后把右手中的小碗放在桌上,趁拿起魔棍之机,快速将绸巾一翻盖住这只小碗,将有秘密的小碗露在外面。接着,用魔棍假意在左手空碗中搅几下,然后把魔棍放回桌上,快速拿起有秘密的小碗扣在左手的碗上。这个做法有人叫“调包”,内行称“换托”。演员捧起两碗,趁摇碗之机拔出大头针,碗内硬币重,自动下沉,连铁片一齐坠入下面的空碗里。揭去上边的碗,当然变出了满碗硬币。

纸扇献币

演员拿一一把竹折扇,打开后两面交代,都没有毛病。演员走近观众,往他口袋一碰,扇骨尖上马上出现一枚硬币,演员右手摘下来,握在手中。拿着扇子反复在观众身上碰,不管碰哪儿,碰一次出现一枚硬币。最后表演者拿着扇子对着左拳扇,扇完张开左掌一看,什么也没有,钱飞走了。

表演前找一把阔骨竹折扇,把扇纸撕下来,在根部挖一个长2厘米的顺槽,一根细铁丝一端焊上一枚贰分硬币,另一端弯个小钩露在长槽外边。

合成时把小钩放入长槽内,铁丝顺扇骨,用撕开的边纸重新贴上。铁丝粘在边纸中间。往上推小钩顶端露出钱币,往下拉小钩,钱回到扇骨里。

表演时,演员手中先藏一枚硬币,第一次变出钱时把藏的那枚硬币抛向空中,使其落在地上,让观众都看见,同时往下拉小钩,使扇上的硬币回到扇骨里。变几次好像手巾藏几次钱,最后让观众看手里是空的。

画上摘花

演员拿出一个木框示众,木框里贴着一张图,图上画着一束花。将木框放在表演桌上,又拿出一块大黑布交观众检查后盖在木框上,而演员伸手到黑布下摸了摸,再揭开黑布一看,木框上的画花竟变成了一束真花。

木框上的画是由一张画和一张白纸粘合成的,向左翻是白纸,向右翻是一束花。在表演前将羽毛染成各种颜色,并用铁丝捆扎成一束鲜花,用一丝线将花束扎成柱状,暗藏在衣袖内。表演中,当用黑布盖上木框后,用手在黑布内摸时,将画纸左翻,用图钉钉上;然后从衣袖内拉出花柱,扯掉丝线,再揭开黑布,画上的花便被摘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