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马云:我的管理心得
41134500000015

第15章 竞争管理:灾难时客户第一,员工第二,然后才是对手(2)

不止是名棋局是在顶尖的高手博弈中诞生的,很多伟大的对决都是在两大高手相互比拼较量时产生的。对手越强,越能激发你的斗志,你必须更加强大才能战而胜之。人这一生,如果没有一个强劲的对手,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强劲的对手是进步的助推剂,在大自然中如此,在人类社会更是如此,尤其是在事业上,需要强有力的对手,才能实现共同进步或者双赢的目标。如果你周围的人都不上进,那你必然也成不了什么大气候,只有在和对手不断较量中前行,才能在人生的长跑中笑到最后。

不要把竞争者当作一个榜样

其实我觉得只要进入商场,竞争就是没法避免的。竞争过程当中,你首先要明白自己要去哪里,竞争者往哪里去,竞争者天天要我看竞争,竞争在我看来是一个副产品,千万不要把竞争者当作一个榜样,觉得这个不错就去做。其实我们阿里巴巴一路走过来,这个产品是不错的。这个产品我们为什么要做?因为竞争者模仿了一个,不知道模仿另外一个。我倒觉得你明白自己要什么的时候,以及怎么去取得这个的时候,其实竞争就并不重要了。

——2006年中国首届网商节上马云与牛根生的对话

马云管理案例

阿里巴巴创建之初,马云并没有像其他企业一样服务于大公司,而是给自己定下了明确的发展方向——不做那15%大企业的生意,只做85%中小企业的生意。2001年,马云到纽约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回来后清楚地认识到当时中国的互联网公司都在模仿雅虎、美国在线、亚马逊等国外大公司,此刻的他,更加强烈地意识到阿里巴巴应该走自己的道路,而不是成为模仿品。

马云独创了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的模式,他不愿去模仿大公司,他认为那样的做法是不成熟的。很多创业者会在自己创业的时候,不自觉地按照大公司的做法来规划自己的公司,虽然大公司的一些做法是经过锤炼而来的,是有益的,但大公司为了稳妥,一般都比较慢,大公司有资本为“慢”付出代价,小公司却付不起。所以,马云认为中小企业应当有自己独有的模式,而不是跟在大公司后面模仿。

在一次采访中,马云再一次明确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在商业做法上盲目模仿大公司,这是不少创业者都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不少出身大公司的人,会在自己创业的时候,不自觉地按照大公司的做法建立一些规范制度。刚创业的公司就像是只兔子,却以为自己是头大象,用大象的心态做事,在狼面前慢慢踱步,最后就会被狼吃掉。创业,就意味着你要有创造性的做事方式。”

刚开始创业的公司不仅不能盲目模仿大公司的做事方法,更不能完全抄袭大公司的商业模式,简单地模仿,不仅不会收获成功,反而会使公司的发展方向出现失误,一败涂地。

对于盲目模仿大公司这一做法,马云是深有体会的。由于发展迅速、业绩出众,一些新成立的网络公司看到了阿里巴巴的成功,于是开始争相模仿,把阿里巴巴的网站模式原搬照抄过来,甚至连客服电话都没有更改。对于这样的竞争者,马云往往是一笑了之,因为他知道企业真正的优势就在于别人无法模仿的能力,这些只知道一味模仿的公司不可能对阿里巴巴造成威胁。

马云曾自信地说:“没有公司会对阿里巴巴构成威胁,真正的威胁来自于我们自己。中国市场上也许会有50个和阿里巴巴相似的公司,但是只会有一个阿里巴巴。”

一味模仿竞争对手,永远没有创新,永远跟随,很容易会让对方搅乱阵脚,最后失去自己的根据地;学习成功者的优点并独辟蹊径,才能让一个公司的财富之路愈来愈长、愈拓愈宽,最终收获辉煌。

马云管理智慧

在神奇的大自然中,有一种名叫列队毛毛虫的虫子,这种虫子喜欢排成一条队伍行走,队伍前头的虫子负责带领前行,后边的虫子只要跟随即可。

著名的生物学家法布尔曾拿这种虫子做过一个实验。法布尔先在桌子上放置了一个大花盆,然后用食物牵引着领头的虫子绕着花盆转圈,结果其他的毛毛虫都毫不犹豫地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向前走,最终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这就导致每条毛毛虫都可以成为队伍的头和尾,就这样,每条毛毛虫周而复始地跟随着前面的队友爬啊爬。七天过去了,这支秩序井然的队伍终于因为筋疲力尽而纷纷饿死。

毛毛虫的失误在于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只知道盲目跟从前边的毛毛虫,最终导致自己进入一个循环的怪圈。这种因为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毛毛虫效应”。

其实,人们有些时候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职场中,同样是在工作,有些人只懂勤勤恳恳、循规蹈矩,从不注意自我创造,总是去模仿他人、追随他人,做人家已经做过的事情,因此一生也不会有多大成就。而有的人却具有创造思想,动用新奇和进步的方法,努力寻找一种最佳的方法,在有限的条件中发挥才智的作用,将工作做到最完美,开辟出一条通往成功的路径。

燕国有一个少年听说赵国首都邯郸城里的人走路的姿态很好看,于是就来到邯郸,想学这里的人的走路方式。他看到小孩走路时,觉得活泼,于是开始模仿;等他看见老人走路时,他觉得稳重,于是又改成模仿老人走路;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于是又开始改变。就这样,仅仅过了半个月,他就把以前走路的方法忘得一干二净,变得不知道该怎么走路了,最终只好一路爬回燕国。

你可以模仿别人,但不可以一味地进行模仿。模仿是为了超越,是为了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创新。就好比我们在练习书法时,都会经过临摹这一步,但是我们进行临摹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控制自己的笔法和结构的习惯,以期贴近临摹的对象。但我们应该明白,即使我们临摹得再像,那也只是他人的作品,只有在临摹中学到他人的精髓,将他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特点融为一体,创作出有自己个性特点的作品,我们才算真正的成功。

不从竞争对手那里挖人

我们绝不从竞争对手那里挖人,我不希望挖过来的员工变成不忠、不义、不孝的人。从竞争对手那边挖来的人,如果让他说原来公司的机密,他就对自己的旧主不忠;如果不说,他就对现在的新公司不孝;即使不让他说,他在工作中也会无意识地用到,这样他就不义了。

——2005年马云接受媒体采访

马云管理案例

创业至今,阿里巴巴一直遵循着“不从竞争对手那儿挖人”这一原则。在《赢在中国》这档节目中,马云曾这样点评一名选手:“一个建议就是关于跨行业之间的竞争,你的员工跑,最好是用法律条文进行规定,最重要的是对你的员工和干部进行职业操守的培训,让他们真正懂得什么叫职业操守。现在很多企业,很多人愿意跳到竞争对手那儿,我自己不愿意聘用一个经常在竞争者之间跳跃的人,或者从竞争对手那儿跑我这里来的人。”

马云之所以如此痛恨“挖人”,是有原因的。2005年“雅巴联姻”之后,还没等到马云从成功的喜悦中缓过来,此起彼伏的猎头打给雅虎中国员工的电话就给了他当头一棒。马云回忆当时的情景,说:“好像全世界的猎头公司这几天都出现在这个公司。”此时此刻,马云面临收购宣布以来最困难的时期,感到事态严重,立即采取措施,亲自坐镇,几乎天天和雅虎中国的员工与管理层见面,热情和诚信地向雅虎中国的员工描绘美好的未来。最终,靠着个人魅力以及阿里巴巴的价值观,只有4%的员工选择了离开,马云稳定了自己的队伍。或许就是从那以后,马云对挖人和被挖这两种现象表现出强烈的否定态度。

正因为经历过被竞争对手“挖人”的痛苦,所以马云对从竞争对手那里“挖人”的行为深恶痛绝,并坚持绝对不主动从竞争对手那里“挖人”。马云曾说:“美国GE公司和德国西门子公司竞争很激烈。从GE出来的员工认为‘我再烂,我也不去西门子’,同样,西门子出来的人也是如此。这是因为从GE出来的人如果进了西门子,当西门子这边的人问起他在GE那边是怎么做的时候,他说了,对不起GE那些曾经和他一起拼搏的兄弟和老板;他不说,又对不起现在的新同事。所以,这些员工坚决不去竞争对手那里。我们一直强调的职业道德,就是这个。”

在阿里巴巴的一次招聘会上,马云和一位应聘者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但是最终马云却没有招聘他,只因为这位应聘者的一句话。马云说:“我觉得他真聪明,很伟大,我们都决定要他。结果走的时候他讲了一句话:‘我真喜欢你们公司,我会把我手头上所有的客户都带到你们公司来。’我说Sorry,我们要的是你这个人,不是你的客户,人在,可以建立新的客户。如果你把手头上的客户都拉到我这里来,不够规范,不够职业化,我绝对不要这样的人。”

2005年年底,为了进军搜索领域,雅虎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校园招聘。而此时,百度和Google也同时举行了招聘活动,为了招徕优秀人才,Google甚至打出了招聘50个李开复“关门弟子”的大招牌,竞争十分激烈。

当时有记者曾问马云:“如果Google已经签约的学生希望跳槽到雅虎中国,阿里巴巴会不会帮助他们付违约金。”马云回答得十分干脆:“李开复50个关门弟子,每个人违约金5万,即使我们全挖过来也不过250万,但我们绝对不会这么做。”

马云始终认为,跳槽频繁的人就像结婚了又离婚了,离婚了又结婚了,结婚了又离婚了,这样的人不可靠。他不喜欢跳槽的人,尤其是换了很多工作的员工,这样的人他不太相信。如果一个年轻人给他的简历上写着5年换了7个工作,这样的员工他是不会要的。

马云管理智慧

在现代企业中,尤其是在高科技企业当中,“挖墙脚”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每个优秀的员工都会被猎头公司的电话所打扰,有些企业为了从竞争对手那里挖到人才,不惜许诺高薪甚至股权,但是,马云却坚守自己的底线。对于一些公司“挖墙脚”的做法,马云是不屑一顾的,他说:“我们绝对不会这么做。我们不但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公司挖竞争对手的人,也不允许我们的猎头挖人,同时也强烈鄙视、排斥和谴责竞争对手挖我们的人。”

一些企业之所以喜欢“挖墙脚”,是因为这些企业的管理者总是以为其他企业的员工比自己的员工优秀,而且雇用有同行业工作经验的人,一旦到岗,就能够立刻开展工作,减少了培训新人的时间和费用。但这些企业的管理者是否想过,自己的做法不仅会损害行业的经营秩序,而且对自己企业的长远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虽然“挖墙脚”在短时间内能够暂时解决公司优秀人才的缺失这一问题,但是这些被挖来的人并不熟悉新公司的内部环境,需要花上一段时间去适应,而且对于公司的员工,他们也不可能马上了解,有的时候可能会用错人,进而打击其他员工的积极性;并且这些被挖来的人的忠诚度并不高,既然你可以高薪将这些人挖来,那么别的企业也可以高薪将他们挖走。

另外,这些被“挖墙脚”的企业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我的企业是不是有资格去留住这些人才?他们离开的原因是什么?当这些人去意已决的时候,不要试图去挽留他们。史玉柱曾经以自身的真实体验说明了这一观点,他说:“早期的时候,当我的员工被人挖走时,我都是极力挽留,但从后来效果看,我挽留的人最后一个都没有留下来。当然,员工找你辞职,你应该深思两点:首先,我有没有问题?我的企业有没有问题?有问题马上修正改进。其次,搞清他要走的原因。他为什么走?我能为他做什么?但重点不是为了挽留他。”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注重从内部培养自己的人才,而不去挖竞争对手的人才,因为从长远来看,“挖墙脚”只能是权宜之计,多思考一下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团队的管理问题,这才是解决“人才困境”的根本之道。

小不忍则乱大谋

把对手看得太清楚,而自己没有前进,等于白看。有时候我们需要从对手身上看到自己的缺陷,能进能退才是大丈夫。

——2006年马云接受《采访人生》访谈

马云管理案例

阿里巴巴这个名字是马云想的,他当初为公司起这个名字,就是想到《一千零一夜》这本故事集中“芝麻开门”打开了山中藏宝洞的大门这个故事,马云觉得阿里巴巴是全世界人民都熟知的故事,如果他的公司叫这个名字,人们一听就会记住。

没想到,几年之后,他却会因为公司的名字和别人打官司。

打开网络,点击www.alibabab.com,出现在网页上的是阿里巴巴(中国)的网站;点击www.2688.com,网页上出现的是北京正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网站。这两个网站的域名虽然一个是字母、一个是数字,但念起来十分相似。后来,因为数字谐音,北京正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就在2001年的时候将阿里巴巴告上了法庭。

北京正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一家颇具规模的软件批发商,董事长姚增起认为公司的业务有必要向网络拓展,就注册了国际域名2688.com。之后,他想将自己的网站起名为“阿里巴巴”,可是去注册的时候,却被告知,阿里巴巴这个中文域名被预留了,预留这个名字的自然是阿里巴巴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