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
1.“你很有希望”
1949年,李远哲升入了初中。他已经13岁,个头比同龄人要高,瘦瘦的,一双黑黑的大眼睛闪烁着调皮与聪慧的光,健康的身体已洋溢出青春的气息。这时的台湾,日本文化随着日本人的撤退受到了冲刷。五四新文化的思想开始在台湾传播,民主和科学的两面旗帜影响了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深爱《开明少年月刊》的李远哲小学时就受到书中改造社会、献身国家的思想影响,加上受到社会变迁的震荡和冲击,思维分外活跃。他从书中了解了俄国革命的发生和经过。《开明少年月刊》中的一篇文章《蓝色的毛毯》给了他很强的刺激和很深的印象。书中描绘了俄国革命前农民的悲惨遭遇和农民所承受的压迫和苦难,描绘了革命给社会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描绘了改造社会的成功和理想。对李远哲打动最深的是俄国工程师凭借着科学技术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和机械化。李远哲从此树立了做一个工程师和科学家的人生理想,他认为科学能使社会进步,进步就能使国富民强。努力上进,为人类作出贡献的强烈愿望使他刻苦学习。他那顽强的求学意志超出一般人,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科学书籍,作业中遇到难题不仅不退缩气馁,反而倍感兴趣,不圆满解决决不罢手。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他感到其乐无穷。
李远哲的父亲为了让孩子们努力学习,给孩子们立下了一条规矩:学习不好,他决不会以家长的身份出席毕业典礼。李远哲小学毕业时,成绩在学校名列前茅。李泽藩先生着一身新装,像参加隆重大典一样出席了毕业典礼。李远哲看着父亲那有皱纹的眉宇间流溢出的喜悦之情,心里泛起无比的温暖。他脑海里突然跳出父亲泡在画室里作画的镜头:父亲眉宇紧锁,手举画笔,一副专注的神情,他用五彩的画笔画着自己心灵中美好的愿望。李远哲觉得父亲的心底深处,一定藏着一本画册,画册里一定有出席儿女毕业典礼的一幅。
李远哲进入初中后,思想发生了很大的飞跃,飞跃的标志是孕育了明确的志向和理想。初中一年级时,有一次班导师苏森铺先生布置学生每人写一篇自传。在自传中,李远哲抒发了当科学家的热切愿望和科学救国、兴国的理念。文章写得朝气蓬勃,真挚感人。苏森铺先生深为李远哲的赤诚之心所感动。他了解李远哲,这是一个本分用功,有着执著个性和坚强意志的学生,从来没让老师操过多余的心。自传中可看出李远哲心系国家兴亡的雄心壮志。苏先生愈加喜欢上了这个心性很高不甘平庸的年轻后生。看完自传后,苏先生深情地写下了自己的批语和寄托的厚望。当苏森铺先生送还自传时,向李远哲说了五个字:“你很有希望。”老师的话使李远哲感到又理解又不理解。不理解的是:老师是说我作文写得好,写文章很有希望呢,还是说文章中我表达的志向有希望得以实现呢?李远哲最后对自己的不理解又理解了:不论说的哪方面,都是说自己将来可以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苏先生的一句话在李远哲的生命历程中有着里程碑的意义,它成了激励李远哲毕生奋发的动力。恐怕苏森铺先生也没有料到自己一句话对一名学生所产生的如此重要的作用。
2.《约翰·克利斯朵夫》
李远哲终于合住了那本吸引着他不忍释手的书《约翰·克利斯朵夫》。已经过了上床睡觉的时间,他熄了灯,睁着眼躺在床上。从一场大病之后,远哲尽量使自己的生活有规律和保持节奏。他曾经读过罗曼·罗兰的传记作品《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传》。他从罗曼·罗兰的作品中感受到了一种不怕困难的精神和自我奋斗的力量。主人公厌恶虚伪、堕落、腐化的品格使李远哲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当他一打开《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就很快被书中《译者献词》的话震撼了,他反复吟读着书中的一句话:“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人都会产生利己卑下、软弱等阴暗的念头和想法,这是人性的一致的弱点。每一个人每一天都会遇到问题让你抉择:是勇敢还是怯弱?是公正还是偏袒?是为公还是自私?是牺牲还是苟全?是妥协还是求真?是奋斗还是享乐?在两者之间,伟大与渺小只是一念之差。英雄之所以是英雄就在于他选择了高尚和光明。李远哲卧病休养在家的那段日子里,细细地体会琢磨着人生,他发现国家、民族、个人都会遇到波折和灾难,优秀的民族和人群中的有识之士总能在晦暗悲观和困难逆境中趴下去又站起来,找回光明和希望。李远哲有生以来的感觉和体验一下子被《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译者献词》的这段话既明快又深邃地概括了。
当李远哲看到导言中的一段话时,他又激动起来:“直爽坦率地说话!不要涂脂抹粉,不要矫揉造作地说话,说话是为了使人理解。”说话坦诚真实,不粉饰,不遮掩是远哲的语言风格。他反对虚假,认为做人应该诚心诚意,恳切朴实。从书中远哲找到了规范自己的人格力量和信念的源泉。
李远哲觉得克利斯朵夫寻根究底的个性很像自己。学问学问,就是锲而不舍地学习加上不厌其烦地发问。他发现有时候有些问题问出了个究竟,可有些问题问得人家张口结舌。原来一些大家信奉的或习以为常的东西看来是被大家盲目接受了,大家并没有思考这是为什么。李远哲认为问题问得从不知到知之,就是增长了知识和阅历;问题如若问出了破绽,可以推动人类的认识水平向前发展。在学校,远哲尊重老师,但在求知的时候却毫无顾忌,不依不饶。李远哲把这看成是在追求真理,追求真理当然不能迁就妥协。
李远哲这种从小养成的认真执著的秉性随着读书的增多更加鲜明了,科普读物中科学发展的故事把他朦胧中的个性特点强化成了生活理念。他为克利斯朵夫表现出的和自己一样的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思维方式感到满意。何况克利斯朵夫从小就有要当大人物的惊俗之语呢!李远哲感到克利斯朵夫很亲切,就像自己的小伙伴一样。他很喜欢克利斯朵夫生来不知忌惮的天性:当人家越想要他驯服,他就越极力摆脱羁绊。
李远哲把自己和克利斯朵夫相比,心里泛起一种幸福之意,家里生活虽然清苦一些,但毕竟没有为生活颠沛流离啊!自己享受了克利斯朵夫不曾享受的天伦之乐。
作者罗曼·罗兰在卷十初版序中写了一段话:“你们这些生在今日的人,你们这些青年,现在要轮到你们了!踏在我们的身体上面向前吧。但愿你们比我们更伟大,更幸福。”这些充满着感召力和煽动热情的语言让李远哲热血沸腾,雄心勃勃,成了他在科学征途上风雨兼程的精神源泉。
3.点亮我,点亮生命
一本书、一句话、一个事件、一场经历,有时会对人的一生发生重要的影响,成为人生的转折点,成为征途的里程碑。李远哲谈到青年时期思想的变化时说:“影响我科学生涯最深远的,则首推《居里夫人传》。”
居里夫人生于1867年11月7日,比李远哲早了近70年。两个科学巨匠不仅都摘取了科学王冠上的灿烂明珠———诺贝尔奖,而且有着相似的幼年成长经历:居里夫人诞生的时候,她的祖国波兰已经被沙皇改为俄国的一个省。沙皇派军队彻底镇压了1863年波兰人的起义革命后,向波兰各地派遣了大批的警察、官吏、教师,监视波兰人民,废止波兰的民族语言,压迫他们的宗教信仰,企图使波兰俄国化。李远哲诞生的时候,也正是日据台湾50年中的最后10年。日本人为了消灭台湾人的民族意识,不仅禁止使用汉语、汉文,连台湾装和汉服都被视为敌性服装。他们甚至全部捣毁庙宇中的中国神像,美名日“诸神升天”。而代之以日式的神社、神灶。规定每月初一为敬神日,强迫台民男女老幼于该日奉祀日本诸神。相似的时代背景,使居里夫人和李远哲都产生了一种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未来联系在一起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他们向着崇高目标努力迈进的永不枯竭的动力。后来李远哲回忆起这一段成长历程时说:“我因环境冲击而极度早熟的心灵中,早已澎湃着改善社会、拯救民族的情操。我相信国家民族自尊的丧失只是暂时的,要把中国人从东亚病夫变成数一数二的强国之民,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身为中国人的每一个青年,都肩负着这个责任。”
居里夫人上小学的时候,父亲是他所在学校的老师。巧合的是李远哲的父亲李泽藩先生也在李远哲就读的新竹国小教美术。相似的出身及教育熏陶铸就了相似的性格。居里夫人小时候像许多小朋友一样非常贪玩,每次和姐妹及伙伴们玩打仗游戏的时候都兴致勃勃,直到妈妈叫着女儿的爱称:“玛丽亚,玛丽亚,玩得太久了,现在应该停止。”她这才十分不情愿地离开“战场”。放学后的大部分闲暇时间,花园是她常去的地方,有时她和伙伴成群结队地到树林里去散步,玩铁环,玩毽子,玩“猫捉老鼠”,采野草莓,带着火把捕虾……
爱玩和爱读书是并行不悖的。玛丽亚无论是玩和读书,都非常地投入和专注,家里人都说玛丽亚有一种异于常人的特点:只要一读起书,就完全不理会周围发生的一切。
李远哲也非常贪玩,经常忘了做功课。他利用自己放学和父母回家的时间差,逃过父母的监视和控制,与小伙伴们嬉戏耍闹。但李远哲读书也很入迷,从小就知道积攒压岁钱和零用钱买书,当碰到书店有好书而钱又不够时,李远哲总要在书店徜徉许久,不忍离去。
贪玩是孩子们的天性,爱读书是有所作为的人在孩提时代共有的良好品质。书籍开发培育了孩子们的兴趣和志向,并逐渐凝固成一个坚定的目标和理想。书籍是孩子们汲取向上进取精神的源泉,李远哲后来在给弟弟远钦的信中谈到了读书对自己青少年时期成长的影响:在阅读书籍的正确道路上,能够找出自己的理想,找出人生最正确的途径。
居里夫人上小学期间,先后失去了姐妹和妈妈。国难和家难没有毁灭掉这个小女孩,反而使她更坚强和成熟了。1891年她带着一卢布一卢布积蓄下来的钱来到巴黎索尔本理学院,这是被路德赞誉为“最著名、最杰出的学校”。居里夫人埋头开采科学的宝藏,聚精会神地听教授们讲课。她常常叹赏教授们渊博的知识和睿智,常常为自己的收获和发现快乐地流出眼泪。科学的奥妙和神奇,科学对宇宙表现出的支配作用的规律,发现这些规律的人类智慧,是多么有趣。玛丽亚沉醉在一种快乐、焦渴、不安、兴奋的情绪中,她突然有一种感觉:和科学比起来,过去读过的小说显得那么的苍白,神话显得那么缺乏想象力。李远哲谈到读《居里夫人传》的体会时说:“从这本传记中,我明确地了解到一个科学家的生活也可以是美丽而充满理想的,并非一般人想象的那般冷静、冷酷,甚至于十分古怪。”在普通人看来:科学与枯燥,科学家与苦行僧是模糊在一起的概念。其实科学是一杯浓茶、一杯苦咖啡,有人喝了它,只尝出了它的苦涩,有人却品味出了它的甘甜和惬意。苦中之甜非一般常人所能咀嚼出来。李远哲成家做了父亲之后,女儿有一次告诉他:你工作得太努力了。李远哲非常了解“努力”二字的意思,就回答说:“我非常享受这么辛苦的工作。”我们可以把李远哲这句话浓缩成四个字:享受辛苦。这四个字简直是理解科学和科学家的禅语。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来讲,苦就是乐,乐就是苦,乐中有苦,苦中有乐。
爱因斯坦这样评价过居里夫人:“在所有的著名人物中,居里夫人是唯一不为荣誉所颠倒的人。”居里夫妇发现镭之后,不申报专利,而是毫无保留地发表了全部的研究结果,自动放弃了巨大的物质利益。
居里夫人无论做什么事都很认真,总是追求至善至美。她结婚后,为了学会做饭,重复细读食谱,边读书边在书页的空白处注写出试验中的成功与失败,例如怎样可以使通心粉不粘起来,煮牛肉放在冷水中好还是放在热水中好。很快她就成了烹饪的高手。她干啥啥行,受到了许多人的企慕。其实这是做学问的人认真做人、认真做事的品质。李远哲在新竹国小上学时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且又是学校的棒球队员和桌球队员,乐器、唱歌样样拿得起。李远哲说过一句话:“一个人的成长,往往并不是说要做科学就只做科学一样,并不是的,像锻炼身体或是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应该好好发展。总的说来,我一定要说———生活的态度要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