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华人十大科学家:李远哲
40871700000022

第22章

爱因斯坦给自己的青少年时期总结说:“人们为考试,不论愿意与否,都得把所有这些废物统统塞进自己的脑袋。这种强制的结果使我如此畏缩不前,以致在我通过最后的考试以后有整整一年对科学问题的思考都感到扫兴。”

他还揭露这种强填硬灌方法的危害说:“我想,即使是一头健康的猛兽,当它不饿的时候,如果有可能用鞭子强迫它不断地吞食,特别是,当人们强迫喂给它吃的食物是经过适当选择的时候,也会使它丧失其贪吃的习性的。”

李远哲与爱因斯坦的认识是一致的。李远哲向台湾大中学生们指出:“我现在是要这么说的,如果在大学或中学里面,老师若是占去了你们所有的时间,而给你们的题目并没有启发性,那他们是在误人子弟,你们是做了牺牲品;但是,如果老师懒惰,觉得反正学生比老师聪明,就让你们自己好好学习的话,我想这还不是误人子弟,好像还是没有误了你们。”

李远哲一面呼吁要改进中国的传统教育,一方面又鼓励学生不要过于依赖老师,把生命把握在自己手中,好好学习,为祖国的科技进步多做贡献。

5.陈嘉庚国际学会的首任会长

陈嘉庚为中国福建厦门人,生于1874年,逝于1961年,是公认的爱国华侨领袖。他长期侨居新加坡,从事橡胶业。热心华侨和家乡公益事业,1913年至1920年的几年间,在厦门的集美创办了中小学、师范和水产、航海、农牧、商科等学校,1921年又创办厦门大学。还在新加坡创办了南洋华侨中学。他资助过孙中山的革命事业,支持祖国的抗日战争。在中国大陆和海外华侨界广有影响,并享有很高的声誉。

1988年,厦门大学聘请李远哲为名誉教授。李远哲来到厦门大学接受聘书并讲学。在此期间,李远哲了解了陈嘉庚的事迹,被陈嘉庚爱国爱乡和弘扬教育的伟大精神深深感动,他佩服陈嘉庚拿出自己家产办学并有一套完整的育人思想。他说:“一般说来,华人密集的地区,例如海峡两岸和东南亚地区,在许多方面还是较落后的。这些地区的发展,应该更广泛地接受并且更彻底地推行陈嘉庚先生教育、工业、科技立国与救国的思想及其现代化措施,也应该更好地发挥创业、改革与不怕失败的精神。”

身为一名华夏子孙、炎黄后代,李远哲感到自己应该为故国的进步和全球华人事业的发展多出力多贡献,有责任有义务宣扬陈嘉庚先生的精神,推行陈嘉庚先生的思想。以后,他也的确在这方面付出了许多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

90年代末,李远哲所在的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要建一座化学大楼,他就同一些华裔教授、学生商议,要争取这座楼以华人名字命名,而这个华人应该是陈嘉庚。他说:

“在这个世纪,在海外,尤其在教育方面,贡献最大的是陈嘉庚先生。”

按美国加州的规定:加州大学建大楼,政府出资一半,其余的一半如有人捐助二分之一(即总数的四分之一),就有资格申请给大楼命名。那座楼预计耗资3400万美元,要取得大楼的命名权,至少要捐资850万美元。李远哲为筹集这笔资金,利用讲学、开会等机会,在美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宣传募捐,得到各地华人的响应支持,他们根据个人能力慷慨认捐。李远哲认为,捐款不在多少,重要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陈嘉庚及其思想,弘扬陈嘉庚精神,所以不论捐多捐少,李远哲都要开给正式收据。

1993年,李远哲在厦门讲学时自豪地说:“不久的将来,在我们伯克利加州大学里就可看到有一座很大的陈嘉庚大楼。这个大楼的建成有两层意思:一方面我们希望华族的第二代、第三代也能学习陈嘉庚精神,为人类、为整个世界的发展尽最大的力量;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美国人能了解到,在华族里也有像陈嘉庚这么伟大的人物。”

为了纪念陈嘉庚先生,弘扬陈嘉庚精神,凝聚各界力量,服务社会,造福人类,李远哲和杨振宁、丁肇中、加州大学校长田长霖、香港大学校长王庚武发起成立“陈嘉庚国际学会”。1992年8月20日,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和美、英、加、德、日、澳、菲、马、泰、新、印尼等地区和国家的学者及工商界人士300多人,在香港召开“陈嘉庚国际学会”成立大会。

会上,56岁的李远哲被推选为首任会长。他在致辞中说:“我们希望陈嘉庚国际学会的成立,能够促使海内外的华族继续发扬陈嘉庚精神。我们也希望通过发扬陈嘉庚精神,促进海峡两岸的进一步交往,并对东南亚地区与全世界的和平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几年来,我们也看到陈嘉庚先生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在新加坡,有陈嘉庚基金会在颁发‘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与科学成就奖’;在中国的陈嘉庚基金会,也在颁发陈嘉庚的科学奖金。我们希望陈嘉庚国际学会成立之后,也能够做一些有益的工作,促进教育、科学、文化的进步。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学会也能够设立面向全球华人的科学、文化奖之类的奖金。我们真诚希望全球华人团结起来,为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和平贡献力量。”

之后不久,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第一届海外华人国际大会,李远哲在会上讲话,恳切地说:“当前全球经济已使各国之相互依存日增,分布于全球的三千万海外华人,应怀有‘世界观’,才可适应。”

1993年3月25日至26日,李远哲约同陈嘉庚国际学会在各地的负责人,在厦门成立该学会的首届董事会,他被推选为董事长。会议还确定了学会的英文名称和“继承陈嘉庚先生的伟业,致力于教育文化的发展”的具体目标。会议要求不断增强学会的国际性,力求把“民族凝聚力”和“大世界观”协调一致,团结全世界的华族以及其他民族,向着人类大团结的方向努力。

1993年8月20日,李远哲在厦门主持召开陈嘉庚国际学会首届董事会的第二次会议,他再次恳切地说:“我们对陈嘉庚的遗业很关心,但更关心的是中国的未来。而未来的希望在于教育,在于培养人才。

“我真诚希望全球华人团结起来,为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和平贡献力量。”

在其后不久的一次讲话中,李远哲又说:“今天面对国际化世界,中国能否与世界先进国家并驾齐驱,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就要看能否为教育投入更多的心血。”

他呼吁中国“从领导开始,认识教育与科学的重要性,脚踏实地好好发扬陈嘉庚精神”。

传播陈嘉庚爱国爱乡爱族的精神,就要具有像陈嘉庚那样的拳拳报国之心,而李远哲恰恰是这样的人。

6.故土寻根

李远哲小时候,父亲就告诉他,他们的先辈是从闽南渡海来到新竹的。他为此翻查了家中的地图,知道了那是一个叫做南安的地方。南安什么样子?他希望将来自己飞越大海去看一看。有一次他问小妹季眉:“你知道你是什么地方的人吗?”“是本省人。”小妹毫不犹豫地说。“不对,你是祖先从大陆来的本省人。”李远哲纠正小妹。小妹却不服气,小兄妹俩为此争论起来,最后拉出父亲来作裁决,父亲拉着小女儿的手,亲切地说:“季眉,你二哥说得对,我们的祖先是从大陆来的,李家的祖籍是福建南安。”

南安是李家的根,回南安寻根从小就植于他的心田。

1978年以后,李远哲多次到中国大陆访问、讲学,但都因为时间安排紧张,一直没有时间回故土寻根。1987年5月16日上午,李远哲在北京受到邓小平的亲切接见,邓小平对他说:“不管怎样,我们都是一个根。”建议他抽时间去祖籍福建南安走一走,看一看。

1988年10月,李远哲与夫人吴锦丽应邀来到福建厦门大学。李远哲被厦大聘为名誉教授,被中国科学院福建省物质结构研究所聘为名誉研究员,为厦大师生、福建政府人员、科研工作者连续作了专题演讲和学术报告,并会见了省长。10月15日,省委书记陈光毅在欢迎李远哲夫妇时说:走。”

“李先生的老家已经找到了,乡亲们欢迎您去走1988年10月17日,李远哲、吴锦丽夫妇来到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县溪美镇的榕桥村,寻根拜祖。

榕桥村的李家族人和乡亲们迎出村外很远,他们以热闹的“大鼓吹”这一古老形式隆重而热烈地欢迎回乡寻根的游子,一直把李远哲夫妇迎进村里的李氏宗祠。族亲向李远哲介绍了李氏宗族的谱系历史及现状,对他说明代思想家李贽也是榕桥村李氏宗族的人,前不久建成了李贽纪念馆,召开了全国性的“李贽学术研讨会”。按谱系推算,李贽是第8代,李远哲是第21代。并把李贽木雕像、李贽传说故事、李贽资料、李贽学术讨论研究论文集和一份李氏族谱赠送给李远哲夫妇。

回到故土寻到了根,望着族人及乡亲们洋溢着热情的笑脸,李远哲十分动情地说:我的祖辈是清朝康熙年间从这里移居台湾新竹的……我早就希望能回祖籍来看一看。今天终于站在故乡的土地上,与乡亲们见了面,心里十分高兴。他挥毫题写了“发扬祖宗遗留的中原文化”条幅回赠给族人。

在乡村负责人和族人的陪同下,李远哲夫妇参观了村里的房屋街道,工厂农田。在小学校园参观时,夫妇二人在操场上栽下两棵榕树,希望故乡的孩子们与榕树一起茁壮成长。他说:要好好培养下一代,使中国在下世纪抬起头来,成为真正先进的国家。

离去时,乡亲们拉着李远哲夫妇两人的手,一遍一遍地嘱咐他们,以后要多回来看看。车子已驶出很远,李远哲回头望去,乡亲们还站在村头,依依不舍地挥手。这血脉真情使李远哲又一次湿了眼窝:我还会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