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会面交谈时,对方的话题常是他的关键所在,从话题与对方的切身关系中,最容易了解对方的性格与气质。这也是卡耐基总结的口才艺术之一。
失败是什么?失败就是走上较高地位的第一道阶梯。
——[荷]菲力浦斯不论是初次见面或是相识已久的人,见面时交谈的话题,往往是他关心或嗜好的直接表现,一个人心中有热衷的事,自然就会出现在话题上。比如,非常专注地投入工作的人,他的话题自然会集中于工作上,面对这种人,无需于运用深层心理术。然而,实际上并非所有的人都如此单纯、明快,有些人的关心、爱好往往没有直接出现在话题上,特别是怀有很深的自卑感或有某种欲求不满的人,由于压抑的心理作用,往往以不同的话曲折地反映出来。
因此,透过话题看深层心理,应大致从两个方面观察,一是从话题的内容去了解对方的内心;二是从话题展开的方式去探索真意所在。
在交谈中我们应从话题的内容看深层心理。话题通常因人而异,最容易着眼的,是话题与对方的切身关系,由此了解其人的性格与气质。关于这一点。从日本最近电视放映的几种人谈个人问题的节目中,颇能得到启发。为了吸引观众对话题的关心,节目制作人或以毛玻璃挡住谈问题者的上半身,或者拍摄出他们的背影。奇妙的是,其中较多的人都露骨地谈及性的问题,而且以妇女居多,实际上,这些节目不过在刺激人们的好奇心,根本已失去谈问题的真正意义。
有人问这些节目的制作人,他们都表示,真正不在乎节目意义的是那些在电视上谈问题的人,而且,他们都喜欢主动谈自己有关性方面的烦恼与困扰。由此可见,话题确是说话者的关心所在;但从他们愿上节目的劲头看,都共同反映了他们的某种气质和品格。某位制作人说:“希望上节目的,多半是中年妇女,在上节目前预先做采访时,我只有一句话可以形容她们——太厉害了。别说在性的方面,从过去的成长到现在的生活,大多数人都能详尽地谈上几个小时。在决定上节目的入选后,打电话去拒绝另一位志愿上台者,她必定都会发脾气,表示别人应该听她说话才对。”
由此可以了解,这些中年妇女之所以愿意上台,还因为她们大多有自恋倾向,总喜欢谈自己,认为自己才是应被关心的最主要对象,她们什么事情都以自己为中心,极为任性,而不会顾全大局,这种人似乎有一种错觉,好象世界就是围绕着她们在运转。有这种倾向的人,一般以女性更为强烈,所以上述节目的志愿者多为女性。有时这种以我为中心的性格和气质,也是一种心理发育不成熟的表现。我们都知道,幼儿时都喜欢说我怎样怎样,话题总以自己为中心,所以,长大以后还希望以自己为话题中心的人,即意味着他的心理年龄仍停在幼年期。
除了谈自己以外,这种类型的人还会谈自己的家人、工作、家事,总之,都不离开自我。在女性当中,还有些人喜欢一见面就大谈丈夫的外遇或情人女友,这表示她受丈夫影响的原因,谈对方也等于在谈自己,所以,这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表现。
喜欢打听他人隐私的人,多有支配对方的欲望,漫无目标地闲谈他人的人,多在驱散精神上的单调与无聊。
相反地,也有些人的话题从来不谈自己,话题总是对着别人来说,或者爱谈某个人的隐私,人在心理领域和身体领域一样,也都不容侵犯。所以,喜欢谈及他人的隐私,就是以语言侵犯他人的领域。若男女之间如此,就是一种深切的爱情或关心的表现,但就一般人之间来说,即有了解对方一切弱点的心理。换句话说,就是在内心深处意欲支配对方。
有时,这样的人,谈论的话题好象是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人,如经常谈新闻人物、演员、名星的隐私或丑闻。一般女性的周刊杂志,多是靠名人的轶闻,丑闻来争取读者的。此外,有个调查团曾以小型录音机去偷录社会主妇的谈话,经分析他们发现,在谈话内容中,有百分之四十三是谈完全不认识的人,其次才是小孩、丈夫和自己。在这些人中,多半是没有什么亲友而终日孤独的人,他们和不熟悉的人只能谈不认识的人或众所周知的名人、明星,才能找到共同的话题,去掉自己的孤独感。现在城市里的家庭主妇,已很少和邻居交谈,更容易产生专谈不认识人的特异现象。
失败是块磨刀石。
——袁伟民由此可见,喜欢谈与自己无关的话题,并非出于支配欲,而与一些复杂的心理因素,去驱散寂寞无聊的心情有关。有的人是出自自己的爱憎之情,有的人是表现自己见多识广。
受到压抑的意识经常以一种扭曲的形态表现出来,话题内容与真正欲望竟完全不一致。转移话题的目的有时是含沙射影,借题发挥。
以上我们是从话题与对话者关系的密切度来看深层心理;下面我们将从话题的展开方式去探索深层心理。事实上,人们的爱好与关心不一定直接表现在话题中,社会的结构愈复杂,人类意识受到压抑的感觉也愈强烈,而受到压抑的意识自然会以一种具体的形态表现出来。在此情况下,话题的内容经常会和人的真正欲望不同,而一旦你能分清意识与话题之间的扭曲形态,深层心理便被揭示出来了。
例如现在的年轻人最关心的是汽车,目前的汽车杂志和音乐杂志一样,销售量都很大。年轻人的话题总是围绕汽车的性能和马力打转。在五十年代初期的美国,年轻的男女在一起,总是甜甜美美地谈着汉堡包和冰淇淋,但现在不同了,女孩子总抱怨男孩子们只爱谈汽车,根本不理会她们。由于这种不满越来越多,美国心理辅导杂志曾针对这种不满,作出如下答复:“你可能不相信,其实他们是借汽车来影射自己性器官的大小和能力。因为他们在女孩子面前不能公开以性器官为题,就热衷于谈汽车。你不应该因此给予他们不好的脸色。只要你专心听,即可让他们的男性自尊获得满足。”看起来好象显得荒诞。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并不奇怪,而是性欲被压抑,将话题转移,以借题发挥罢了。
女性喜欢谈情说爱与这种现象也有相似之外,因为不能公开谈爱,就以诗情画意及浪漫色彩的外衣,将自己的深层心理包装起来。尤其是已有相当年纪、并非是理想化的女性,如整天爱呀爱的不离口,你可认为她内心深处有着无法满足的性欲。
闪烁于表面的言词,往往是为内心的错误想法寻求“合理化”的借口,正如伊索寓言里的狐狸,因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以便堂而皇之地溜之大吉。
欲求不满更多表现在工作岗位上,在高楼林立的地区,只要在进餐时间走进餐厅或咖啡厅,一定可以听到一些人发泄对工作不满或分配不平的情绪。这类话题集中的程度,有时竟然使你怀疑,这些上班的人们是否就没有其他话题可说。但也正因为如此,常使人感到被安排到公司组织里的人非常脆弱,他们在说不平与不满时,竟都成为不自觉的行动。主要的原因,这也是由于长期压抑的结果。
出现于言词不满和内心真正的意识往往也有不同之处。有眦表面的言词是一种借口,而内心的想法却是另外一回事。对二者的关系,一位瑞典学者曾作过一项有趣调查,他以将近两百名女性职员为对象,作面对面的谈话,结果发现越是对工资不满的人,也越是无法热衷于工作的人。她们口头上虽说因为正资低而无法热衷工作,实际上她们讨厌本职工作的情绪完全超过对工资的不满。
如果你问一个善于溜冰的人怎样获得成功时,他会告诉你:“跌倒了,爬起来。”这就是成功。
——[美]牛顿这种说法,与伊索寓言里狐狸的逻辑相同,狐狸因为没能吃上葡萄,失败的痛楚和自卑感在作怪,急于要找个正当的理由开脱,不说自己无能反说葡萄酸,堂而皇之地溜走。心理学上将这种找借口为自己的错误开脱的行为,称之为寻求“合理化”。如果你周围遇到一有机会就抱怨待遇低的人,其人必如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吃不到葡萄而说葡萄酸”,以工资低为名,使自己工作不负责任的事实“合理化”。
有人经常以抨击上司来抬高自己;有人靠炫耀过去来掩盖现在,这些都是以声东击西的方式在展开话题,以发泄不满。
和对待遇的不满一样,工作人员的不平与不满往往从言论上司的话中展现出来。比如说,自己想出人头地,却又无能升官,就抬出上司因有后台而升官的说法,来为自己没能升官的事实寻求“合理化”。比如说:“某某科长如果没有和总经理的女儿结婚,他早被派到分公司去了,因为他毫无能力,废物一个!”言下之意,自己的能力比上司强,只是因为没有后台才上不去。其实,这种看法未必客观,某某科长如果真是废物一个,总经理怎么会看上他呢?其实,这也是一种自欺欺人的逻辑,是以声东击西的方式去展开话题,打击他人,抬高自己,以发泄不满,保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一种方法而已。
还有些年纪大有一定资历的人,由于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升迁的路子已经封闭了,也会成为对现实不满的人。不过,他表述不满的方式不是抱怨现实对他的不公,而是经常以做梦般的神情去炫耀自己的过去。偶而在餐厅里,你会发现有这种人,对同桌的青年人畅谈自己过去的功劳与光荣往事。然而,他越谈得开心,越容易造成周围的冷场。实质上这种人也是在以声东击西的方式,求助于过去的心理机制就像有些儿童本已不尿床,却因为母亲生了弟弟或妹妹,无法继续独占父母的爱。就又开始尿床的心态一样。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这种现象谓之“退化”。这样说也许过于刻薄一些,然而,过于救助过去往往是徒劳的,当人们总是萦回梦绕于光荣的过去时,的确已潜在着无可救药的退化意识。
另外有些人的不满,一旦直接表现出来,往往会受到无情的指责,又无从寻求“合理化”以自慰,也无从以声东击西的办法发泄出来。于是,只好把不满压抑下来,日积月累,终将以特异的形态发出来,然而仍不可直接对不满对象进行抨击,于是就表现为转弯抹角的谩骂,以假代真,使人无从进行反击。这些方式虽然卑劣,但由此解开了心结,对其心理的压抑,也有缓和的作用。
从话题展开的过程中,往往能够明显看出一个人的品格和特殊的心理状态
如前所述,由话题呈现的深层心理,除了从话题的内容去看,还要注意话题展开的方式。如有人不管大家正在说话,突然站起来提出与讨论问题毫不相干的话题,这是人们都很反感的举动。例如,大家正在谈仓库管理问题时,突然有位主管站起来说:“哦!对了,明天的会议取消,我要去打高尔夫球。”可以说这样的主管是相当霸道而不得人心的,而且工作草率,不负责任。这种人多半支配欲、自我显示欲都很强,而且蔑视他人,唯我独尊。当然更谈不上顾全大局关心他人。因此,他很难合群相处。
在与外商洽谈中,你常常还可以看到有一些人故意制造激烈的话题。这种人是唯恐他人取得说话的主动权,而极力保持自己在洽谈中的优势。因为如果自己不能抢先提出话题,对方就会不断依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提出话题,在话题逐步改变中,你就逐步就范于对方,结论当然也会倾向于对方最有利的方向。因此,在话题上无法控制主动权时,就意味着你已输定了。
愚人常因把困难看得太容易而失败,智者常因把容易看得太困难而一事无成。
——[英]柯林斯在很多优秀的新闻采访人员中,你还会发现其中不少人从不提出话题,却经常追踪对方的话题,而且还会使对方提出的话题更加扩展开来,结果,往往能够将对方知道的情况全部引导出来。这种人真可谓是谈话专家。当然,在其他工作人员中,也有这种很注意倾听别人谈话,并善于诱导的人。就其性格来说,这种人拥有一颗宽容而善良的心,能够深入了解他人。
此外,还有一种人,说起话来总是抓不住中心,“东扯葫芦西扯瓢”,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毫无规则地不断改变话题。这种人如果不是意向奔逸的狂躁病患者,就是无法进行逻辑思考的人,或者是心中有什么不安,情绪不稳定,思绪万千,而无法系统归纳,以致使谈话的内容支离破碎,听起来使人非常无聊,而我们决不会认为他话题丰富。
我们前面曾一再强调,对自己的题目要有深切的感受,这一点极为重要。除非对自己所选择的题目有着特别偏爱的情感,否则就甭期望听众会相信你那一套话。道理很明显,如果一个人对选择的题目有实际接触与经验,对它充满热诚,那么就不愁到时会不热心了。二十多年前,卡耐基在纽约遇到一场讲演,其热诚所造成的说服力,至今无有出其右者。卡耐基说这次讲演是真诚战胜常识的绝例。
在纽约一家售卖公司里,有个一流的销货员提出反常的论调,说他已经能够使“兰草”在无种籽、无草根的情形之下生长。根据他的经验,他将山胡桃木的灰烬撒在新犁过的土壤里,然后一眨眼间兰草便出现了!他坚决相信山胡桃木灰、而且只有山胡桃木灰是兰草长出的原因。
评论他的讲演时,卡耐基曾温和地对他指出,他这种非凡的发现,如果是真的,将使他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因为兰草种籽每公斤价值好几块钱。卡耐基还告诉他,这项发现会使他成为人类史上一位极杰出的科学家。其他人也都觉得他说的非常荒谬,而他连一点点的领悟也没有。他对自己的立论非常热烈,热得不可救药。他即刻站起来告诉卡耐基,他没有错。他抗议说,他并未引据理论,只是陈述自己的经验而已。他说他知道自己说话的对象的,并继续往下说,扩大了原先的论述,提出更多的资料,举出更多的证据,他的声音充满着真诚与诚实。
事情的发展简直令不可思议。好几个学生都给站到他那边去了,许多人开始怀疑。卡耐基也知道一半以上的人将会站在他那边。于是就问那些站到他那边的人,是什么动摇了他们原先的观点的?他们一个接一个,都说是讲演者的热诚和笃信使他们自己怀疑起常识的观点来。
由于人们如此易于轻信,卡耐基只得写信给农业部请教这个问题。果然,农业部的人答复说,要使兰草或其他活的东西自山桃木灰里长出,是不可能的,他们并加上说,他们还从纽约收到另一封信,也是问这样的问题。原来那位销售员对自己的主张太有把握了,因此回去后也即刻写了封信。
这种事给了卡耐基一个难忘的启示。讲演者若是热切强烈地相信某件事,并热切强烈地演讲它,便能获得人们对他的信任和的拥护,即使是他宣称自己能由山胡桃木灰当中培植出兰草也无妨。既然这样,我们所归纳、整理出来的信念,即使在常识和真理这边,又会有多大的说服力呢?
几乎所有的讲演者都会怀疑,自己选择的题目是否能引起听众的兴趣。只有一个方法保证会教他们感兴趣,那就是点燃自己对题目的狂热,就不怕不能把握人们的兴趣了。
这世界除了心理上的失败。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失败,只要不是一败涂地,你一定会取得胜利的。
——[英]奥斯汀前不久,卡耐基听到一个人在演说中警告听众,如果任由人们在奇沙比克湾捕石鱼的方法继续下去,而且不出数年这个品种便会绝迹。他对自己的题目确实感受深刻,对它是真诚热烈之至,他的内容及态度实在都显示出这一点。其实,在他起初讲话时,卡耐基也不晓得奇沙比克湾里有什么石鱼这玩意儿。他猜想多数听众也和他一样孤陋寡闻,并且缺乏兴趣。可是,这个讲演者尚未讲完,卡耐基说恐怕我们全体已经愿意联名向立法机关请求立法、保护石鱼了。
有一次,有人问起前美国驻意大利大使理查·华须本·乔尔德,他何以能成为一位意趣无穷的作家?成功的窍门在哪里?他回答说:“我非常热爱生命,因而无法静下来不动,只是觉得必须告诉人们这点而已。”遇上象他这样的讲演者或作者,也由不得不为他所吸引了。
在伦敦,有一次卡耐基和一行人听完演讲后,其中一个著名的英国小说家说这场讲演的最后一部分要比第一部分更令他所欣赏。卡耐基问他何以如此,他回答说:“讲演者本身似乎对最后一部分兴趣较大,而我一向都是依赖讲演人来为我提供热情和兴趣的。”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是如此,所以一定要记住这一点。
卡耐基告诉我们,在讲演中,除了要热切强烈地投入演讲之中外,还要仔细地选好讲题,下面这个例子可以说明慎选题目的重要性。
一次傅零先生的演说是描述美国的首都。他的事实,是从当地一家报社所发行的一本小册子里仓猝而浮浅地搜集来的,听起来枯燥、不连贯、未经消化。他只是一味念诵着一连串枯燥无味的事实,下面的人听着难过,他自己也讲得痛苦。
谁料,两星期后发生了一件事情,把傅零先生给害惨了:他有辆新车停放在街上,一个不知名的车撞上来,把它撞个稀烂,事后不通名报姓,就逃逸得无影无踪。这件事可是活生生的亲身经验了。因此,当他说起这辆撞得稀烂的汽车时,他的讲演却辞真意切,源源泉涌,烈火沸腾,好似维苏威火山爆发。同样是一次讲演,两星期前,人们还烦躁无聊,在椅子里扭动不安,现在却给了傅零先生的讲演以热烈的掌声。
所以,卡耐基曾一再指出,如果题目选的正确,一定会成功的。有一方面的题目是保证错不了的:谈自己的信念。你对自己周围生活的某方面一定有些强烈的信仰,因此你不必上天入地去寻觅这些题材。它们通常就在你的意识表面,因为你时常会想到它们。
不久以前,电视播出立法委员就死刑而进行的听证会。许多证人被召出席,对这个为人争论不休的问题提出正反两面的意见。其中之一是洛杉矶警署的一员。很明显,他曾对这个问题思考再三。他有十一位警察同事,都死在和罪犯打斗的枪战中。根据这些事实,他心中萌发了对于死刑必要性的强烈信念。他说得情真意切,从内心里相信自己的理由正确。历来雄辩的最大吸引力,尽皆出于一个人深切的信念和感觉。真诚建在信仰之上,而信仰则出于一心对自己所要说事情的温馨情感,出于脑子对于要说什么的冷静思考。“此心自有道理。是为道理所不自知。”在波士顿有一位律师,仪表出众,说话流畅清晰,但是他讲演完了之后人们都说:“是个精明的家伙。”他给人一种虚浮的表面印象,在他满口漂亮的辞句之后,似乎没有一点真情感。在同样的这个城市里,有个保险公司的推销员,个子很小,外表毫不起眼,还不时地停下来思索着要说什么字句。可是当他说起话来时,没有一个听众怀疑他不是字字出于真心的。林肯在华府福特戏院的总统包厢遇刺,距今已有百年。但是他的一生,他的言词,真诚深挚,却永远与我们同在。若就法律知识而言,很多与他同时的人远远超过他;他缺乏一分优雅、顺畅和精致。然而,他在盖茨堡、古柏联盟,与在华盛顿国会山庄台阶上发表的演说,历史上却无人能够超越。
人生最大的光荣,不在于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屡败屡起。
——[英]哥尔斯密有人说,他没有任何强烈的信念和兴趣。你也可能会象他一样这么说,而对于这种情形,卡耐基感到有些惊讶。卡耐基告诉那个人,要使自己忙碌起来,一定要使自己对事情感兴趣起来。对什么事感兴趣呢?比如说:“鸽子”。“鸽子?”他满头雾水。“是啊!”卡耐基告诉他,“就是鸽子。到广场上去看看它们,喂喂它们。到图书馆去阅读有关它们的资料,再回到这时讲述它们。”他照做了。等他再回到班上时,已再无半点犹豫退缩,一开始便以养鸟者的狂热来谈论鸽子。当卡耐基想要他停下来时,他正说到有关鸽子的书本资料,而他已经把它们都读遍!他的讲演,是卡耐基听过的最有趣味的讲演之一。
这儿还有一个建议:要对自己目前以为很好的题目,设法多知道一点。你对某件事情了解愈多,你对它便会愈热诚,愈热衷。《销售五大要则》的作者怀亭先生告诉推销员,万万不可不去了解自己所售卖的东西。怀亭先生说:“对一项优良产品知道愈多,便会对它愈热心。”此种情形用之于讲演题目亦然即对它们懂得愈多,你对它们也就愈热诚、愈热衷。
假设你要告诉听众一个关于警察的事情,他因你开车超速一哩而把你拦下来。你以一个旁观者冷静漠然的态度来告诉我们固无不可,但是这事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有某种感受,这种感受会使你用十分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第二人称的方式,便不能对听众造成多少印象。他们会喜欢知道,那个警员开罚单给你时你心里是什么感觉。所以,你愈是能让自己描述的情景活灵活现,或是重造当初所感受的情绪,你便愈能生动逼真地表达自己。
我们去看话剧、电影的原因之一,即是想要见到、听到感情的表露。我们很害怕自己的感情会当众吐露,因此去看话剧,以满足这种感情流露的需要。
因此,当众说话时,你便会依着自己倾注谈话中的热心程度而表现出自己的热诚与兴趣。不要抑制自己真诚的情感,也不要在自己真实感人的热情上加个闭气闸。让听众看看,你对谈论自己的题目有多热诚,这样,你就能把握住听众的注意力。
当你走上台去要对听众讲演时,应是充满自信的神态,而不是象个要登上绞架的人。轻快跳跃的脚步也许大部分是装出来的。可是却会为你制造奇迹,并会令听众觉得你有自己非常热切想要谈论的事情。在演讲之前,深深做呼吸,不要靠着家具或讲桌。头抬高,下颚仰起。你就要告诉听众一些有价值的事情,因此你全身每一部分都应该清楚无误地让他们知道这些。现在你是大权在握,像詹姆斯所说的,要表现得好就是这样。若能设法将声音传至大厅的后方,这样的音效会让你更有把握。一旦开始做起手势来时,它们更能振奋你。
杜纳德和艾林诺·雷尔德将之描述为“暖起我们的反应”的这项原则,对于需要心灵感觉的一切情况都能适用。二人在他们所著的《有效记忆的技巧》一书中,指出罗斯福总统这个人“活泼愉快走过一生,带着一分雀跃、活力、冲撞和热情。这些是他的标记。他总是对自己处理的一切事情兴味深厚,浑然忘我,或者他装得很像是这个样子,”罗斯福真是威廉·詹姆斯哲学的阐释者:“表现热烈,这样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便会自己热烈起来。”
总之,记住这句话,表现热烈,便会使你感到热烈。
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历:
能使愚蠢的人学会一点东西的并不是言辞,而是厄运。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你坐在汽车上,一路斜坡很多,可谓高低起伏,蜿蜒曲折。司机将车开得飞快,看着窗外那令人心惊胆颤的深谷,你的心七上八下,非常紧张。然而司机的技术可谓巧矣,他熟练自如地换档,坐在车内你会觉得非常平稳。如果你不看窗外,闭目养神的话,你甚至会产生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但是你知道谈判中也存在着一个“换档”的问题吗?
谈判中的“换档”当然也包括谈判进展速度,但是它还有更宽广的涵义,比如谈判意向、谈判内容、谈判主题等等的改变。
这里有一个要求是与司机换档的要求一致的,那就是眼明手快,熟练自如。
有的时候,谈判中的某一方非常希望能达成某种协议,比如,你非常想买进对方所拥有的那套设备,但是,你越是希望得到它,就越应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让对方明白了你的意图。一旦对方对你的意图了如指掌了,你谈判中的话题的转换就会遇到很大的阻碍,你的“换档”技术的运用也会有很大的困难。
你可以“哼哼哈哈”,你可以“顾左右而言他”,也可以装出毫无兴趣的样子,也可以装着对与之相关的另一件事情大为赞赏,总之,在你现在的言行与真实目的之间撤上一层雾障,使对方难以辨别。这样,你就始终是主动的,可以一上来就把对手引入你的圈套。
二谈判进退自如
在走到谈判桌之前,你首先应弄清楚对方真正想要的事物和原因、对方的打算和一些必要的信息资料。在作了充分准备之后,你也就可能提出自己的要求,彼此共同努力找出走到一起的最佳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