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为何家会伤人
405100000026

第26章 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9)

这种感觉真难受,妈妈不敢回嘴,我也不敢说什么,只有让他骂,直到他自己停下来为止。我的工作很累,每天回到家里也不能清静,想搬出去又担心妈妈没人照应。大多数时候我是爸爸骂的对象,他总说是我在找骂,是我害了他,我每天都在想,这究竟是不是我的问题呢?

请帮帮我,我觉得自己快疯了。

阿惠

阿惠:你好!

你有这样一个爸爸,真是一件无奈的事情。如何处理自己与这样一个爸爸乃至整个家庭的关系,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许多人处理不好,最终严重损害了自己的心理健康,从而一生都生活在阴影下。幸好,我们可以有很多方法,从而让自己尽可能地少受这样一个老爸的不良影响。下面我们就谈谈这些方法。

把他的责任还给他

首先,我要强调一点:爸爸这样骂你,一定不是你的错!

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不过,我知道正常的旁观者会感到莫名惊诧,难道这还需要强调吗?一个整天无端辱骂妻女的男人,当然是他自己有问题,这难道还需要做什么澄清吗?

答案是,的确需要澄清!需要强调!

有太多的案例说明,当父母无端辱骂儿女,并斥责儿女应为他们的失败、苦恼、愤怒和失控等负责时,他们总是会成功的。

他们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当一个人还是孩子的时候,他必定是非常自恋的,他认为是自己导致了周围的一切,应该为这一切负责。譬如,一个女孩三岁时,爸爸妈妈离婚了,她会以为,是自己不好,所以爸爸妈妈才离婚。相应的,如果身边发生了好事,小孩子也一样会天真以为,是自己导致了这种好事的发生。

这种好事坏事都往自己身上揽的特点是天生的,所有孩子都这样。不过,好的父母会帮助孩子明白,什么事情真是他导致的,而什么事情不需要他负责。但糟糕的父母则相反,他们喜欢推卸责任,既自恋又弱小的孩子无疑是最佳对象。

所以,如果你的父母是好的,我们会逐渐地走出自恋,但如果碰上喜欢推卸责任的父母,我们就难以走出这种自恋的陷阱,等成年之后仍然会习惯性地以为,的确是自己不好,所以父母辱骂自己是对的。阿惠,你的情况正是后者。爸爸二十年如一日地责骂你,这使得你一直没机会从消极的自恋中走出来。不过,你正在苏醒。你理性上已意识到,爸爸的责骂和指责是没道理的。

把他的责任还给他!下次他再这样做,你起码可以从心里对自己说一句:这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

认识并接受真相

心理健康的基石是直面自己人生的真相,而不是盲目乐观。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心理自我”就是以我们的过去为基础的。与弗洛伊德齐名的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则称,一个人的心理,就是由其所有的体验组成的。

这些人生的真相,一旦发生,就已注定不可改变。你若想否认这些事实,其实就是在否定自己,我们要学会承认过去,不和过去的任何事情较劲。

阿惠,我想你首先要承认两个真相:

第一,你的父亲很糟糕。

第二,你改变不了你的父亲,你也改变不了你的母亲。在家庭系统中,你是一个无能为力的小女孩。

承认这两个真相无比重要。很多优秀女性,就是因为不愿意承认

第一个真相,同时总怀着要改造男人的梦想,结果会莫名其妙地爱上 “坏男人”。因为只有“坏男人”才需要改造,而“好男人”不需要改造,所以她们只对“坏男人”感兴趣。

这种“改造梦想”也是扎根于童年时的自恋。前面我们谈到,小孩子是自恋的,如果爸爸脾气暴躁,一个小女孩不会认为这是爸爸的错,相反她会认为是自己令爸爸这么暴躁。那么相应地,她会想,如果她做了一些正确的事情,那么爸爸就会被改造过来,变得不那么暴躁。不幸的是,小女孩的这种改造注定是无望的。因为,这不是她的问题,而是爸爸自己的问题,所以爸爸当然不会因为女儿做了什么,而变成一个好爸爸。

一次努力无效,小女孩会做第二次努力。第二次努力无效,她会做第三次努力……这样不断遭受挫折,最终她放弃了这种努力。但是,她的这种改造梦想并未消失,只是被压抑到潜意识深处了。等长大了,这种梦想就会经常被一个像爸爸的“坏男人”唤起。毕竟,她不再是以前那个弱小的小女孩,她现在比以前有力量多了。于是,她再一次渴望去改造一个“坏男人”。

恨就恨,但不要报复

正是因为这种诱惑,一些女孩会对素未谋面的重型犯产生感情,譬如重庆一个女孩,就嫁给了一个重型犯,而在决定嫁给他之前,他们甚至未曾谋面。

要想告别这种“改造梦想”带来的诱惑,就要承认我前面提到的那两个人生真相:爸爸的确很糟糕;我对爸爸无能为力。

直面第一个真相时,你会恨爸爸,会为之痛苦,可能会号啕大哭。这时,你只管把自己交给情绪,想恨就恨,想哭就哭……情绪是怎样,你就怎样。只有等你内心郁积的那些情绪宣泄出来后,你才真正有可能告别这一悲惨的事实。

不过,这并不是说,如果你恨,就采取恨的行动,譬如报复爸爸。假若这样做,那证明你还是渴望去改造爸爸,或改造你的家。你还是在纠缠,而这一切都是无用功。

相反,等情绪宣泄出来后,你要把注意力从父母身上移走,回到你自己身上来。父母你无法改变,但你可以改变自己。你越不期望改变爸爸和妈妈,就越有可能改变你自己,你的力量就会变得更强,改变自己也更容易。

当然,也是因为那个最简单的道理:改变别人永远是最难的,你只有可能改变自己。

放弃保护妈妈的想法

你不能改变你爸爸,也不能为你的妈妈负责。

这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真相。因为爸爸那么糟糕,妈妈显然也是一个受害者,难道我不能去保护妈妈吗?

的确是这样,我建议你不要再想着去保护妈妈。

在整个家庭系统中,不管孩子是不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其实都是最没有力量的人。因为,即便他处于家庭的中心,父母在乎他都胜于在乎对方,那也不是他努力的结果,而是父母把他置于这种位置,而这种位置其实很不利于他成长。

阿惠,至于在你这样的家庭,你的影响力要更加微弱。你以为你可以保护你的妈妈,这其实还是源自童年时的那种自恋,这让你以为你能影响你的父亲,但这么多年的事实证明这是徒劳的。并且,妈妈身上的力量其实强过你,而爸爸的怒气也主要习惯性地集中在你的身上,如果你离开了这个家,你爸爸未必会把本来发给你的怒气转移到你妈妈身上去。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你现在虽然 20 岁了,但你爸爸可能仍按照以前你五六岁的时候那样责骂你。但他不会那样对待你的妈妈,成年人折磨成年人是有风险的,而折磨孩子则相对需要付出很少的 努力。

更重要的是,你是父亲主要的折磨对象,你是家中主要的受害者,而这个家庭系统不能保护你,那么你首先要考虑的,是要离开这个家庭系统,先保护你这个第一受害者。

孩子当不了家庭的保护神

“当父母的关系出现问题时,孩子会伤害自己,目的是拯救父母的关系,”心理医生李凌说,“但做父母的,会因为不理解这种行为而斥责孩子干了坏事。结果,孩子伤害了自己后,再一次被父母伤害。”

案例(一):“你们再吵架,我就不上学了”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李凌讲了发生在自己家里的一件事情:

2004 年,他和妻子不断吵架。忽然有一天,七岁的儿子小李对他说:“不要再吵架了。如果你还和妈妈吵架,我就不上学了。”儿子的话让李凌“感到无比震惊”,他的第一反应是“孩子这么小,就学会敲诈爸爸了”。

于是,李凌回答说:“好啊,你不上学最好了!”这个回答让儿子一下子呆住了,他问:“爸爸,你不是一直说,上学是好事吗?”

“对你是好事,对爸爸不是,”李凌回答说,“你不上学,用的钱就少了,对我当然好,但对你不好。” “那么,爸爸,我不会不上学……”儿子收回了他的“威胁”。

看起来,这是一次完美的家庭教育:儿子发出威胁,但被父亲巧妙化解,最后承诺继续做正确的事情。

但现在,李凌说,如果沟通到此为止,这对儿子绝对是一个伤害。他说,儿子其实在做绝大多数孩子都会做的事情——父母关系出现了问题,孩子想通过牺牲自己挽救这个关系。 “孩子是善意的,”李凌说,“我那时不懂,误以为是威胁。但幸亏,我们的沟通没有到此为止。”

当儿子收回“威胁”后,他百感交集,抱着儿子放声痛哭,一边哭一边对儿子道歉:“儿子,是爸爸不对,爸爸不该和妈妈吵架,爸爸对不住你。”

李凌说,这个道歉很重要,这会让儿子感受到,爸爸虽然没有接受他的错误做法,但接受了他的善意。

案例(二):女儿用生病平息了家庭冲突

像这样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数不胜数。伯特·海灵格说:“孩子是家庭的保护神。”当父母关系出现问题时,孩子主动去做一些自我伤害的事情,以拯救父母的关系。并且,他们自我牺牲的策略常取得成功:父母将注意力转移到他的身上来,不再去理会他们自己的问题。而对于家庭,海灵格形容说,健康家庭宛如平地,孩子会成长为挺拔的大树,而有问题的家庭宛如悬崖,孩子会成长为奇形怪状的树。孩子这样做,目的只是为了保持家庭的平衡。

每个家庭都势必会产生一些问题,再完美的父母也会出现矛盾。

那么,当孩子这个家庭的保护神在这种时候去做自我牺牲时,父母该怎样对待呢?

李凌说,他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理解并接受孩子的善意,让他知道,爸爸妈妈懂他的意思。同时,又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的问题是他们自己的问题,不关你的事情,“我们会努力解决,你要相信我们,你的牺牲行为对我们解决问题并没有帮助”。这样一来,孩子既感觉到了父母的理解,同时又明白他的牺牲行为是错误的,就会放弃这种错误的努力。

但问题是,大多时候,父母的某一方为了在婚姻战争中得到盟友,会主动将孩子拉进问题的旋涡。

小雨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孩,清秀、聪明、懂事,在一所重点中学读高一,但她从初三起就有了一个毛病:不断洗手,一天一般洗上上百次,即便把手洗出血也无法停止。此外,她还失眠,学习成绩也不断下滑。

小雨是在做家庭问题的保护神,只不过,她是被妈妈拉进来的。初三时,她妈妈怀疑爸爸有外遇,并不断向小雨倾诉自己的苦恼。这可能与小雨妈妈的承受能力有关。妈妈很小的时候,小雨的外公就去世了。

一开始,妈妈和爸爸闹得不可开交,但小雨病后,这场家庭战争暂时停止了,他们都转过来关注小雨。

父母的冲突,孩子不必负责

按照海灵格的说法,小雨妈妈的做法是“联结”。父母一方主动将孩子卷进他们的冲突,而他们这种不成熟的愿望一定会得逞。当碰到像小雨这样的来访者时,海灵格会第一时间告诉他们,父母的问题是父母的,他们不需要与父母“联结”在一起。

譬如,一个来访者告诉海灵格,他妈妈一直向他强调,她是因为他才不和他爸爸离婚的。对此,海灵格澄清说:这不关你的事……她并没有告诉你整个事件的全部真相,她留在你父亲身边,是因为她接受了自己行为的后果。她是为他们双方做这些的,你并没有参与他们的决定和协议。

但同时,海灵格也建议来访者学会真正的尊重。他说:如果你能明白她接受了自己行为的后果,那才是对你父亲和母亲最大的尊重。如果父母关系出了问题,作为孩子,他们最好尊重父母直面他们自己的问题,而诱惑父母无视或扭曲问题,对整个家庭并无益处。当然,幼小的孩子是无法自己学会这一点的,但做父母的可以和孩子认真地做沟通,告诉他:他们理解他的爱,但同时希望他尊重他们自己的问题。并且,无论他们怎么处理自己的关系,仍然会一如既往地爱他。

对孩子的自我牺牲精神,海灵格描述说:

孩子们的爱是无限的……通过受苦而和自己的父母联结在一起,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如果一个母亲情绪低落,她的女儿会情绪低落。如果一个父亲酗酒,孩子也会不由自主地用某种方式模仿父亲的遭遇,可能会在生活中处处失败。但是,成熟的爱要求孩子逐渐放弃幼稚盲目的爱,学会像成人那样去爱。成熟的爱要求孩子们从家庭的牵连中释放自己,不再重复那些有害的事情。那么,他们就能实现父母对自己深层的期待与希望。孩子越好,父母也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