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我也不是你,你也不是我:性格的方程式
40432100000011

第11章 性格决定着人的命运

一、我们都是在众多的制约下生活

性格不可能单独“站出来”指手画脚,左右我们的行动,它总是和一个人的世界观、道德品质与文化素质融合在一起。自然智慧和计谋也在其中起着作用。而且就是性格本身,也是一个人家庭教养、幼时熏陶、社会历练和自己实践中的众多教训的经验结合在一起,才能“共襄大事”的。

人性的善与恶的不同,会使我们的性格做出宽容还是严厉、龟缩还是强出头的不同举动来。

除此之外,人的性格仍然不能任意挥洒,我行我素,社会的规律总是二律背反、正效应里又夹杂着明显的负效应,让我们受到某种强烈反作用力的制约。

虽然在前面已述,奸刁耍滑的人可以得逞于一时,却很难得逞于一世。盗窃、强奸、诈骗、贩毒、行凶杀人,可以一次两次成功,如果一直干下去,就难免“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中亡”了。

整个人类社会遵循着“相互挠背”的原则。“我”的背上痒痒了,自己没法反手去挠,其他人就帮你的忙;而当别人的背上痒痒的时候,“我”就帮别人挠痒。人类不可能离开集群生活,而在集群里必定有关乎大家利益的事情,

需要大家去做,也有单个人完不成的事情,需要另一个人帮忙。因此,合作、让利、以友善对待别人就成为人类集群的处事标准,成为社会的提倡和号召。即使贵达总统的地位,你克林顿也得为自己的丑闻而向民众道歉,你金大中也得为儿子的贪污向人民谢罪。

就是不涉及整个社会,只谈两人组的交往行为,也遵循我们前面所讲的“针锋相对”原则,极度的恶与纯粹的善都会令此人处处碰壁,返走新路,惟有针锋相对的行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行为,才能大行其道。

要想说明整个世界是按什么样的规则行事的,什么规则能够畅行无阻,这实在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硬是要说清楚,那么,你就说人生就如一场足球赛好了。

世界杯足球赛是心理临床实验室,也是人性真伪的验钞机。两队相对,互争输赢,谁也不相让,这象征着个人与个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争夺,胜者英雄,败者盗寇。

赛场上运动员的拼死搏击、拼命奔跑,就像是野兽(当然也包括拼命捞世界的人们)铆足劲头在狂跑抢夺,危急中焕发出来力量之美和竞争的残酷。

人世间竞争的残酷,在足球场上也一览无余。顶尖运动员南征北战,纵使功高盖世,一球射失,随时使英名毀于一旦。韩国的安贞焕,激战意大利时踢失罚球,遭到韩国民众干夫所指,幸而完场前三分钟,将功折罪,一头轰出,全球震惊,顿时成了韩国的英雄。哥伦比亚一个球员在上一届比赛中踢进一个乌龙球,举国愤怒,结果回到国内就被枪杀。一个失球是一条命的代价。而韩国队这次比赛幸而闯进了四强,每个队员得到50万美金,一个球的价格是何等昂贵。

英雄和狗熊,胜者王侯和败者盗寇,

悬殊是何等分明!冠军与亚军,落差是何等巨大!把人拉倒、踢伤,只顾自己进球,自私自利是何等鲜明!贿赂裁判,吹黑哨,为的是让裁判判己队胜出,坑脏与罪恶是何等公然!但是同时我们也明显地看到,绝不可能一个人在球场逞英雄,一支球队必须合作,像巴西队,你尽可以突出明星罗纳尔多,但是如果没有里瓦尔多和小罗纳尔多向他供球,他将一无所为。故而,尤其在一支球队之间(象征着一个团队一个国家),合作、友谊、团结是何等的重要,这中间如果没有善的流溢,每一个球队员都只想自己出名得利,只想“吃独食”,那么,不但整个球队将输得很惨,他自己也必然遭到球迷的谴责。

还有,两支球队比赛,是需要众多的游戏规则的,足球规则便是游戏规则,同时也需要裁判,以维护公平竞争的原则,裁判犹如联合国和维和部队,尽管裁判也是有倾向性的,有黑哨存在的,但我们同样离不开裁判的裁决。

这就是我们当今的世界,我们的每一个人都像是球场上的一个运动员,我们都为着想充当球星,想进一个球而让自己天下成名,努力得甚至疯狂和不择手段(例如拉人、踢人,脚下使绊子;再如使计假摔,逼对方犯规等),这中间恐怕就存在着恶的因素;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表现出善,把好球送给前锋能进球的队友,把对方倒地的球员扶起来以示亲善。如若一味表现出恶,没有一丁点善,不但球场外的观众要嘘你,裁判也要向你亮出黄牌或红牌,将你罚下赛场,叫你永远失去自我表现的机会。

尤其让我们看得透透的是,安贞焕是韩国队员,原来在意大利踢球,当他踢败意大利之后,(当然这场球是否有裁判的黑哨存在,可以存疑!)引起了意大利全国民众的愤怒,意大利教练立即宣布不再要安贞焕到意大利球队来了。人世间不也是存在着这种势利和好恶感情的立变吗?

这就是人类全部行为的缩影,我们只能在这样一个椭圆形的运动场中活动,我们只能以踢进球门为准,我们只能有狭隘的“本队主义”,我们不可能人人都去充当前锋而后面没人把守……这里面既需要恶与凶狠,也需要善与友爱。这种规则下的生活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代人,造就了善恶混合的人类。

二、命运是性格的历史

命运是性格的历史,你如果想要有一个好的命运,最根本的办法是为自己锻造一个理想的性格。当然,一个人的命运不完全是由于自己的性格所决定的,还有社会的大环境和其他意外事件,但这句话是能够成立的。人的性格在人一生的命运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有一本书就直接用《性格与命运》作为书题,它讲述的是一批北京大学的大师们的性格与命运的关系,通读此书,会给我们一个更深的印象。

北大的第一才子当数辜鸿铭,他学识造诣之深,成就之卓著,无人出其右。但他的性格分外孤芳自赏、孤傲怪僻,使他不容于社会,落得一个不得善终的下场。

辜鸿铭不但精通汉语和马来语,还精通英、德、法、意、日、拉丁、希腊、俄等外语。请看这一段描写:

张之洞宴请俄储一行于晴川阁。辜鸿铭仍法语周旋其间。宴席过半,俄储与希腊王子为避人知,改用俄语交谈,说晚上还有约,应量力而行。没料到他们的语音刚落,辜鸿铭接茬道:“此餐颇合卫生,还望贵客尽兴尽量才好”,俄储为之色变。张之洞吸鼻烟,希腊王子特别好奇,他忍不住用希腊语问俄储,主人鼻子上吸的是什么东西?辜鸿铭马上转告张之洞,并把鼻烟取来,速给那位“没见过世面”的王子。两个皇储愈发惊骇,深感中国卧虎藏龙,不可小视。

临行前,俄储紧握辜氏的手一再表示,若辜氏有机会到俄罗斯国,他一定待以上宾。并取出一块刻有皇冠的金表,赠给辜鸿铭。抵达上海后,他逢人便说:“汉口见张总督,有辜某所通语言之博,各国无此异才。”

辜鸿铭所通外语不仅广博,英德法三语还十分精湛。其中最绝妙的要数英语。他的英语具有维多利亚风格,典雅、风趣、流畅和美妙,凡是读过他论著懂英语的人几乎都有同感。精通英语的林语堂曾感慨地说:“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用英语写作,他挑战性的观点,目空一切的风格,那种令人想起马太·安诺德的泰然自若及有条有理地展现他的观点和重复申说某些话的风格,再加上汤玛斯·卡莱尔戏剧性的大言,及海涅的隽妙”。

除英语外,辜鸿铭的德文也非常出色,在欧洲留学时,有一次,他乘坐从维也纳到柏林的火车,因旅途劳累,在座位上闭目养神。座位对面的3个神气十足的德国青年便对这个留长辫子的中国人开始品头论足了。辜鸿铭假装听不懂,没有理会,随手拿起一张德文报纸,若无其事地倒看起来。那3个人看了,不禁乐得五官挪位,“瞧这个装模作样的中国土老冒,连报纸都拿倒了,还看得满来劲!他到底做给谁看,这儿又不是中国?!”

他们欺侮辜氏不懂德文,得意地放声大肆哗笑。这时,只见辜鸿铭懒洋洋地抬头,冷不防流出一串字正腔圆,地道得不能再地道的德语:“你们德国文字真是太简单了。不倒着看还真没有什么意思。甭说这种通俗玩艺,就是你们的圣人哥德那部《浮士德》我也能倒着给你们念个一字不差。”

他还用最典雅的德语,大引歌德语录,教训他们三人。羞得那3个青年面红耳赤,趁火车到站,赶快溜下车去。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自身才学本领极高者,都会待才傲物,什么都无所顾忌,所以到处得罪人。也有得罪对的,也有得罪错的,慢慢的,他把自己的生路断绝了。例如民国二年袁世凯搞“善后大借款”,六国银行团想请一个精通外语和中文的人来当翻译,他一开口要价月薪6000银元。那时一个中级公务员才不过数十银元,所以把外国人吓了一跳。尽管如此,外国老板还是答应了,但他还不领情,聘期一到,赶快离开,离去时还送给外国老板一句话:“所谓银行家,就是晴空万里时,千方百计借钱给你,等到阴雨连绵时,又凶巴巴地逼你还钱的那种人。”

傲气使他耻于求人与“下海”,再加上他是清至民国时代的人物,思想守旧而不愿更新,成了老保守的代表人物。尤其叫年轻人反感的是,他痴情于“三寸金莲”和鼓吹纳妾,他赞赏女人小脚到了病态的程度。他的高论是:女人之美,美在小足,小足之妙,妙在其臭;食品中有臭豆腐和臭蛋等,这种风味才勉强可与小脚比似。”

这样的人物,他的下场是可以想知的:与他在海外拥有众多知音、读者,享有很高的声誉,相反,他在国内始终不得志,被视为顽固派而受到人们的嘲讽,说他思想不彰,行为怪僻。国人只知道他有条小辫子,逸事流行,却根本看不到他的著作和思想。晚年,辜鸿铭的生活极端穷困,只能靠外国学者寄钱给他维持生活,不得善终。

家庭遗传和环境铸造了他的性格,而性格又继写了他的命运,这个命运是:他注定要待才傲物的,对堆都看不起,自以为天下第一的;他注定要站在维护封建礼教、与社会进步潮流逆向而行的。

让我们再补叙一下辜鸿铭的成长史:

1.他出生于一个马来亚的华侨家庭,他汉文化的学习之所以用心,同华侨那种想认祖归宗的意识有关,而他又是一个混血儿,所以特别聪明。

2.他父亲性情忠厚,深得外国上司布朗的器重,布朗认辜鸿铭为养子,并让他去爱丁堡大学就读,这就造成了他中西合璧的文化造诣。

留欧十来年,对辜鸿铭具有两重意义:一是通过对比,看到了西方的先进和中国的落后;二是无法忍受西方世界的文化歧视,使他既痛根中国的落后又痛根外国人的强梁,总想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去刺一刺(报复一下)那些看不起他和中国人的“外国佬”。

3.回国后,他到了张之洞府上当幕僚,一心扎进了儒家经典之中,其正统保守思想日益凝固。

以上是他才华形成的三个环境,也是他性格形成的三个环境。

正因为如此,才造就了辜鸿铭的才高八斗,也造成了他傲视一切(中西文化,我哪样不通,谁能比得上我?)的性格,这正是他成功之源,也是妨碍他谦虚谨慎的顽疾。

辜鸿铭明显受到一种愤世嫉俗心态的强烈制约。他痛根西方对中国人及中华文化的歧视,不满现实对自己心中儒家理想的偏离和鄙弃,厌恶中国人的“崇洋媚外”,愤激于自己宦途不得志,这些都促使他产生并保持了一种愤世嫉俗的心态。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辜鸿铭的思想言论走向偏激是很自然的。

一个人幼年时形成的性格会伴随着他的一生,在他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他的行为模式里就内含了他的个性特征,于是,“成亦萧何,败亦萧何”,他的事业的成就里有着性格的功劳,他的惨痛失败里有着性格弱点教训。

要想获得人生的成功,必须从改造自己的性格人手,而改造性格最好的时机,是这个人还处于造就性格的青少年时代。

三、向目标前进的行为准则

是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目标,并且想干方百计地去实现它,在愿望与目标之间,就是我们的一系列行动。如何使自己的行为减少误差,更加省力而容易达到既定的目标(目的),这就大有讲究了。

因为人人都在行动,都在没黑没白地忙碌,我们如何学习一下“控制论”,让自己的行为在聪明与理智的受控之下,或者经常受到反馈的调整,是我们都应当探讨研究的本质问题。

从国民党政府的外交部长叶公超之例中,我们得出来的是这样一个经验教训,也即是行为准则:

第一条行为准则:

选择的奋斗目标一定要适合性格之长与所学之长。

如果某个人是纯朴天真型的人,是个玩弄人生和游戏人生型的文士,那么,他肯定不适宜去搞政治;而如果这是个善于玩弄权力于股掌之上的政治家,也不适合沉湎于文学与词赋之中,一心想要使自己的诗词歌赋流传百世。

几乎学过文学与历史的人都知道,那个与周(宋)一江之隔的南唐李后主,写得一手好词,真可以流传千古,可惜他就不是一个好皇帝,论当皇帝的才能,他只能吃零蛋,他比赵匡胤差得太远,所以,最终成了赵氏宋朝的俘虏,“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唱别离歌,垂泪对宫娥”,他的结局是何等的凄惨?40岁壮年时就当了俘虏,42岁就被鸩酒毒死了。

李后主一共只留下了32首诗歌(料想他当时的创作一定非常旺盛,何止千首),就只论这几首有限的诗词,他也可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词家。请欣赏他写的这一段:

花明月暗笼轻雾.

今宵好向郎边去。

划袜步香阶,

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

一向隈人颤。

奴为出来难,

教郎姿意怜。

这首诗背后的事实支撑是:李后主除了有皇后、嫔妃和众多的侍婢之外,还是偷情的老手。他看上了皇后的妹妹,这个女人后来成了小周后。

由于是偷情,这位小女子怕惊动旁人与守卫,把鞋脱下来,手里提着,悄悄地走向她心爱的男子,走向他们约会的地点。这半夜出来一次是极不容易的,所以扑向她心爱的人时全身还带着颤抖,这种担惊受怕又相见不易的约会怎不叫人销魂万分,“教郎姿意怜”把此时的****说得惟妙椎肖,又贴切无比。

试想,像李后主这样的人,其实就是唐寅、叶公超式的人物,是一个典型的江南风流才子,他醉心于体察少男少女之间的****的时候,根本不可能抽出时间去研究如何治理一个国家这起码应当花去他80以上的精力。比起长江对面的北宋来,那个赵匡胤却是个颇有心计的武将,一心想要灭掉他的国家,整天在练兵和考虑如何渡江作战。这两下一比较,李后主所管理的朝廷又如何不灭亡呢?

李后主的“职业”肯定是选择错了。但是话又说回来,要是一直让他当一个女人堆里寻欢作乐的“填词手”,像柳永那样,恐怕他写的词也缺少后期那种意境大、感概深,充满凄清悲壮的魅力。

比李后主再晩一百多年,到了北宋的末年,李后主悲剧的命运落到了“宋后主”的头上,这是命运的反弹,也是历史的玩笑。宋徽宗赵佶,他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却也是历史上杰出的画家。就在2002年4月23日,他的一幅《写生珍禽图》,在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从780万元起价,一直喊到1800万元,这是中国拍卖史上最高的价格。这幅画最后以2530万元被一位30来岁的青年人买去。如果这位皇帝今天还活着,并且得知他的画竟如此值钱,他的身价比毕加索、梵高还要昂贵,他一定惊喜于自己选定的这个职业的。

可惜的是,他重用蔡京、童贯诸奸臣,引发了宋江和方腊起义。在金国的不断南侵下,北宋从他手中而亡。他和他的儿子钦宗赵桓一同被金国俘去,最后病死在五国城。

不过,我们知道,中国封建时代的皇帝并不是民选出来的,而是开国之时你争我夺打出来的,和平时期继承父业登上宝殿的。但是,若是对于我们一般人而言,则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的专业和奋斗目标,别让你的短项在工作中露出破绽。

我们可以得出另一个深刻的经验教训,即努力改造自己的性格缺陷和其他方面的缺陷,使它尽量不影响最后目的的达成。

每个人生下来之后,都不会是什么缺点也没有的完人,他不是在性格上有所不足,便是在其他方面有着缺点,这些缺陷成为他前进的障碍,成为他实现人生目标的绊脚石。而人生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克服自己的缺陷,冲破“暗礁”继续前行的过程。如果这些缺陷不加以去除,他就可能永远停留在失败状态。

是的,这里面人的顽强意志在起着作用,当某个人的缺点显露出来后,被别人嘲笑,看不起,意志薄弱者因此沉沦,而意志坚强者则在挫折中奋起。这种内在是否有坚强意志其实也表现为人的性格。我们正是被这种性格所左右,所摆布。

以奥运会金牌得主,著名的美国跳水运动员格里格·洛加尼斯为例。在开始上学的时候,他很害羞,在讲话和阅读方面遇到了困难,为此他受到了同伴的嘲笑和捉弄。这一切令他非常沮丧。他决心集中一切时间和精力投人到他能够掌握和精通的事情上,以向别人表明他能够做成功一些事情。洛加尼斯喜欢并且精通舞蹈、杂技、体操和跳水,于是他集中磨练自己的运动天才,开始在各项体育比赛中崭露头角。后来,他得到一位前奥运会跳水冠军的指点,接受了专业训练。经过长期努力,洛加尼斯终于在跳水方面取得骄人的成就。他16岁成为美国奥运会代表团成员,并在常春藤加州大学获得戏剧学学位;28岁时已获得6个世界冠军、3枚奥运会奖牌、3个世界杯和许多其他奖顶;

1987年作为世界最佳运动员获得欧文斯奖。

格里格·洛加尼斯在学校上学时的情况看来和某一类型的孩子一样,性格内向,说话害羞,情绪不善于外露。这种性格弱点成为其他孩子嘲笑的目标。他于是心里憋着一股劲头,非要做出个样儿来让其他孩子看一看。这正像鲁迅、手冢治虫那样,小时候成为弱者,受人欺侮,在重压下令他们崛起。这是人对于自己受辱的反弹,仍然是内在的性格在起着作用。

“世界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由于学习方式的差异,曾经在学校里遇到严重的学习困难。虽然他们的学习方式和学校教育格格不人,但只有当他们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和工作时,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和特长。

“前英国首相温斯特;丘吉尔曾经在阅读上遇到问题,有点口吃,而且异常好动。他曾被归入学习最差学生的行列,不得不参加专为学习差生组织的集中教授英语的班级学习。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学校中7次考试不及格,老师说他只会做白日梦,不会学习;他在学校没有朋友,父亲常说他愚蠢,并为此而感到羞愧。托马斯·爱迪生有严重的记忆问题,在谈到学校时,他说:‘我记得我一点儿都不能与学校相处,我在班里总是成绩最差。我总认为老师不同情我。’美国第27任总统伍德罗bull;威尔逊到9岁时还没学会字母表。

“然而,不论他们的字迹多么潦草,在拼写方面出现过多严重的问题,面对阅读材料及抽象的数学概念感觉多么困难,他们从不放弃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最终能够扬长避短,集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长处,对社会和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注②

少年时代的学习缺陷原因很多,如丘吉尔的口吃、爱因斯坦的蠢、爱迪生的记忆差,以及威尔逊的脑瓜子笨,并不全属于人的性格。但是毋庸置疑,能够扬长避短或扬长克短靠的是改变自己用力方向的灵活性(而非是性格中的撞到南墙不回头的精神);能够不懈努力勇敢崛起靠的是性格中的不服输劲头。可以这样说,每一个人从成长到创造出业绩,是一连串绕过“暗礁”的过程,是一连串的修正自己的前进方向的过程,我们其实永远在黑森林里寻觅着自己前进的路径,走着“之”字型的道路。如果没有对自己性格弱顶的修正,是绝难完成自己既定的目标的。

第三条行为准则:

不用武断和指责的态度对待他人,性格上的柔可以克服性格中的刚。

行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恶劣的性格容易使人际关系产生极大的阻抗而使行动失败;优良的性格能使人际关系变成助力而使行动获得成功。

美国的戴尔bull;卡耐基(1888~1955)写了一本《人性的弱点全集》,通篇的意思是叫我们不要批评别人,不要指出别人的缺点,我们承认这并不是真诚待人的好方法,也不符合我们人类是经常需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这样一个根本的法则。不过,卡耐基确是说出了我们人性的一个基本弱点,不承认自己的缺点与过失,不喜欢听到别人尖锐的批评,总是自以为是而不是自以为非,听到别人的赞扬就高兴,听到别人否定自己的意见和方案就耷拉下脸来。而自己的性格再不好,也是如同“儿女总是自己的好”那样,极力加以维护。

请看卡耐基的书中小标题,“为什么要批评别人呢?”“注意别人的兴趣”“真诚的赞美”“不要指正别人的错误”“从称赞开始”“使对方保持面子”等等。而一旦说到自己,则是“迅速认错”“克服坏脾气”“改善虚荣心”“先谈自己的短处”等等。

卡耐基的办法说白了就只有一点,那就是尽量把自己压低缩小,而尽量抬高夸赞别人,即在说话做事之中尽量不要得罪别人,将人际关系调和到最佳的程度。

卡耐基的用意并非是在真诚地帮助人,而是有着实用主义的目的,他是要把谈判谈成,合同签下来,从而把生意做成,或者正如我们所说的,使你自己在行动中尽量减少一些阻力而多得一些助力。只要自己能够达到目的,何必在一些小事或无谓争执中使出小性子呢?

在市场经济中,在你买与我卖的两个成员之间,他们的身份是画等号的,没有谁领导谁,也没有一个人掌握了另一个人生死。他们之间的交易完全是靠说服对方接受,因此交谈艺术的平等性与互惠性就特别被强调了。批评别人,让别人一时不舒服,以图自己口舌之快,可以让自己成为辩论的胜利者,却不能令对方接受这一粧买卖。因此,先自己忍气吞声,委曲求全,以便做成这一桩买卖,图得生意上的利益才是最终目的。

决不要因小失大,这也是中国人的老话,在人际关系上逞口舌之利,就是在人际关系上自设壁垒,而忘却了最后的目标,这就是因小失大之患。

第四条行为的准则:

太刚的性格容易被折断,刚柔相济才是性格之优选。

性格总是有刚强与柔弱之别,到底是刚强的性格为好呢,还是柔弱的性格为好,这常常是人们议论的要点。上面我们说到了柔能克刚,这个柔是需要作一些解释的。柔有柔弱之柔和柔韧之柔。我们需要的是柔韧的性格,而不是柔弱的性格,柔而且韧,这才能包裹刚,要是太弱,在没有克服刚之前,自己便先损折掉了。

美国的罗伯特·T·清崎和莎伦·L;莱希特合著了一本书,那就是很流行于市面的《富爸爸富孩子聪明孩子》,罗伯特以自己的成长为实例,说明了柔与刚之间的正确关系。

罗伯特上小学时个子就长得又高又壮,妈妈为了不使他成为学校中的“小霸王”,就着力挖掘他身上被人称为“女性的一面”,强调他要善良,要对人们充满爱心。

结果,偏向出现了。一年级时的一天,罗伯特拿回了成绩单,老师在那上面的评语是:“罗伯特应该学会更多地维护自己的权益,他使我想起了费迪南德公牛。虽然罗伯特比别的孩子更高更壮实,可是别的孩子就是敢欺负他,推搡他。”

关于费迪南德公牛的寓言是这样的,一头叫费迪南德大公牛不去与斗牛士打斗,而是坐在场地上嗅闻观众抛给它的鲜花。

妈妈看完成绩单,很是震惊。这时爸爸回来了,看过之后,爸爸立即变成了一头发怒的公牛:“你怎么看别的孩子推搡你这件事?你为什么让他们推你?难道你是个女孩子吗?”

罗伯特向爸爸解释他只不过听从妈妈的教导,爸爸转向妈妈说道:“小孩子们都是公牛,所以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学会与‘公牛’相处很重要,因为他们的确处身于公牛群中。如果他们在童年时就没学会与‘公牛’相处,他们到了成年就会经常受人欺侮。与人为善不是与恃强凌弱的人相处的最好办法,如果别人对你没有善意,你就要作出反击。”

父亲转向母亲,盯视了她一会儿,似乎是要让妈妈知道他不喜欢她教给我的这些东西。然后他问罗伯特:“你认为该怎么办?”

“我想回击,”罗伯特说:“我知道我打得过他们。他们都是些爱打人的小流氓,他们喜欢打我是因为班里我的个子最大,因为我个子大,每个人都要我不要欺负别人,可是我也不想站在那里挨揍啊。他们认为我不会反击,所以就总在别人面前打我。我真想揍他们一顿,灭一灭他们的气焰。”

如果作为一个文化水准一般化的父亲,他肯定会回答:“对,不能软弱好欺,他们如果再打你,你就可以还手,叫他们下次不敢再欺负你。”

而罗伯特的父亲却显然不是那样的人,他的回答显示了他的修养。

“不要揍他们,”父亲静静地说道,“但你要用其他方式让他们知道你不再受他们的欺负了。你现在要学习的是非常重要的一课争取自尊,捍卫自尊。但你不能打他们,动动脑子想个办法,让他们知道你不会再忍受再挨打了。”

罗伯特不再哭了,擦干了眼泪,感到好受多了,勇气和自尊似乎又重新回到他的体内。他已经做好了回到学校的准备。

第二天,妈妈和爸爸被叫到学校。老师和校长感到非常不安。当妈妈和爸爸走进办公室时,罗伯特正坐在角落里的椅子上,身上溅满了泥点。爸爸边坐下急着问:“发生了什么事?”

“是这样的,应该说是那群男孩子自己惹祸上身。”老师答道:“我在罗伯特的成绩单上写了那段话后,我就知道会有事情发生的。”

“他打了他们?”父亲担心地问。

“噢,没有。”校长说:“我看到了全过程。一开始是孩子们去戏弄他,但这次罗伯特没有站在那里忍受欺侮,而是叫他们停止,可他们根本不听。罗伯特再三警告,男孩子们却越发猖狂。于是,他返身回到教室,抓起他们的午餐盒,把里面的食物全部倒进了泥塘。当我穿过草坪跑过去时,男孩子们正在打罗伯特,但他没有还手。”

“那他在干什么?”爸爸问。

“在我赶到制止他们之前,罗伯特抓住两个男孩子并把他们推到了泥塘里,这就是为什么他的身上满是泥点的原因了。我已经把那两个男孩子送间家换衣服了,因为他们的全身都湿透了。”

“可我没打他们。”罗伯特在角落里插话道。

爸爸盯视着罗伯特,然后把食指放在嘴唇上,示意罗伯特不要说话。然后他转向老师和校长说:“我们会在家里处理这件事的。”

罗泊特在父母的教育和自己的教训中获得了启示,这个启示仍是他的父亲告诉他的。就在那天回到家里的晚上,他的爸爸说:“许多人只生活在黑白分明的世界里。一些人会建议你‘不要回击’,另些人会说‘回击他们’,而生活中成功的关键应该是,如果你必须回击,就要准确了解回击的难度有多大。掌握回击的难度有多大比简单地说‘不要回击’或‘回击’需要更多的智慧。”“真正的智慧是把握合适的分寸而不是简单地谈论对与错。”

罗伯特那时才只有6岁,他却上了真正的一课,为人处世的一课,结果是:他从母亲那里学到了为人要善良和有爱心,从父亲那里学到了自己应当强大,应当学会反击,而当这两者融合在一起时,他懂得了必须运用自己的智慧,调和其中的分寸,以表现出自己的力量来。

罗伯特遇到的问题,是今天所有孩子都能遇到的问题,而罗伯特父母的教育孩子如何对待这类问题,也几乎是每一个父母都必须学会的必修课。这一课如何得到满分,其实科学家早就在电子计算机上为我们作过几百次试验,并且得出答案来了。那就是人类积分最高的行为模式就是“针锋相对”。这种行为的策略十分明确,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脚。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投桃报李,恩怨分明。只是其中的分寸感如何拿捏,就要看各人的智慧水平了。

由此可见,一味地软弱与一味地强梁,都不是最优性格的最佳选择。

四、能用基因改造方法使人类变得更善良吗

随着基因的研究深入,人类的基因组已经被解剖。而一些相关的报道也逐渐出现在报刊上,什么只要切除了人的犯罪基因,人就能够变得更加善良,或者改造一下人的基因之后,人就会对爱情变得专一。而一旦切除了人的自杀基因后,有些人也就不会随随便便自掘坟墓了。

不但如此,日本人非常相信人的性格与血型有着极大的关联,而今天的科学已经宣布可以向血型“开刀”,也即改变人的血型了,那么,改变了人的血型之后是否可以改变人的性格呢?

据《北京晩报》2000年9月12日报道: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研人员经数年的潜心研究,终于成功地完成了A、B型血向0型血的转变,从而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实现人工改造血型的国家。

血型改造就是把血液中的代表不同血型的红细胞表面抗原进行改变,从而与O型通用血取得一致,这样,给病人输血的时候,将不再需要提前配血,也不会产生输血反应。据专家介绍,如果把O型血比做一根树干,那么,A型血、B型血和AB型血就是在同样树上增加了一些代表不同表面抗原的树杈而已。科学家从我国海南产的咖啡豆中提取出一种酶,就像一把剪刀正好可以把B型血多余的抗原除掉,改造成O型血。与此相反,AB型血的改造是用一种化学物质在红细胞的表面涂上一层膜,像帽子一样把相关的抗原遮蔽起来,从而呈现O型血的全部特征。科学家说,这顶工作是体外处理,那种喝咖啡多了会不会改变血型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人的血型是由其父母的基因决定的,终生不会改变。

据了解,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26种血型中,还有22种属稀有血型,对这些血型进行配血也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目前,我国科学家已经利用改造AB型血的“包裹法”将其中4种稀有血型改造成0型。下一个研究目标是对动物血型进行改造,以适应人类输血的需要。

改造基因,改造血型,从而去除残缺的基因,修补和植人好的基因,以治疗人的各种疾病,改变人的性格,让人变得更和善一些,减少一些犯罪与怪癖,令人类的寿命可以活到120岁,乃至1000岁,看来前景确是无限美好的。

但是,问题接着来了,就像我们发明了电脑,也就产生了电脑病毒一样,人在改造基因的过程中,会不会产生一些无心之过,带来了许多的负效应呢?而且,既然这个世界有那么一些居心不良的人,有那么一些居心不良的科研工作者,他们会不会借着改造基因之机,故意在基因里加入了“更加邪恶的”一些东西,把一部分人类变得更加地不可救药呢?

有些专家郑重指出,人体的基因改性宜慎重行事。

由美国专家组成的一个小组委员会于2000年9月发表的一项报告说,试图改变基因,创造未来完美、健康的后代是危险的,也是不负责的,目前不应允许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下设的一个委员会今天发表的这项报告呼吁成立一个公众委员会,对越来越复杂的基因改性研究进行监视和监督。

目前的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基因改性方面,自的是解决人体健康的一些问题。这项研究被称作细胞基因改性,涉及到改变现有成熟的细胞基因。

圣迭戈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西奥多·弗里德曼博士说,遗传基因改性技术现在“对人并不安全”。

他说,实验培育的动物出现了严重的先天缺陷、变形和致命畸变。他说,如果目前的遗传基因改性技术应用到人的身上,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

弗里德曼说,有关基因控制和克隆实验的拫道只是侧重于成功的方面。但是在取得每个成功之前,可能培育出许多带有可怕的、通常是致命的基因问题的动物。该委员会说,这表明遗传基因改性研究现在用于人并不安全。

弗里德曼说:“在对动物进行的实验中,遗传基因改性技术的效果非常低,也证明并不安全。把这顶技术应用于人类尚存在重大的技术障碍。”

华盛顿卫斯理神学院的教师桑德拉·惠勒女士说:允许遗传基因改性技术应用于人可能还会引起社会分裂。她说,培育更为健康的后代的基因改性只有富人、有财力的人才能做得到。

这就是说,我们起码还得有好多年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研究,到了一切都卓有成效而没有副作用的时候才可能着手进行。

但即使到了那个时代,也会照样出现一些不可思议的新的问题,令我们头痛不已。

即使我们做到了对基因开刀,但如果我们的后天环境还是如此,充满着战争和杀戮,充满着欺诈和侵害,那么,用手术刀改造好了的基因仍有可能变坏。毕竟,我们人类就是从这样一个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环境中生活了几十万年,一直生存到今天。想让我们人类的基因变得更善良,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没有欺骗和战祸,这个愿望是良好的,但恐怕还需要我们的人类努力数千年到数万年。

而在近来与不近不远的未来中,我们人类仍得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下去,我们人的性格也将仍然有善与恶的两个方面,我们仍然如自己所说的,“一半是圣徒,一半是魔鬼”。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靠我们这些既是圣徒又是魔鬼的人演义的。

注释:

①尹松山、汶立:《北大人性格与命运》,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年4月版,第4页。

②郑新容、易进:《21世纪教师和父母必读》,北京出版社1999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