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中的士、农、工、商中,士排第一。士指读书人,“学而优同仕”,读书人书读好了就能当官食禄。
保佑士人读书中举、当官食禄的神,则是文昌神。除了文昌神,古代著名的禄神还有梓潼神张仙、魁星等。
(一)文昌帝君的来由
文昌帝君,是民间和道教所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禄位之神。文昌本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古时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其成为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文昌帝君,与梓潼神张亚子有关。
东晋宁康二年,蜀人张育自称蜀王,起义抗击前秦苻坚,英勇战死,人们在梓潼郡七曲山为之建张育祠,并尊奉他为雷泽龙神。其时,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因两祠相邻,后人将两祠神名合称张亚子,并称张亚子仕晋战殁。
梓潼神张亚子,又作张垩子,或张恶子。民间盛传梓潼神张亚子显灵的神异故事。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入蜀,途经七曲山,有感张亚子抗击前秦之英烈,遂隆重祭祀,并追封为左丞相。唐僖宗避乱入蜀时,经七曲山又亲祀梓潼神,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亲解佩剑献神。梓潼神张亚子因唐帝王的崇拜,声名远播,逐渐由地方神成为了天下通祀的大神。
南宋时期,由于兵连祸结,梓潼神更受崇祀。宋高宗赵构于绍兴十年,敕大修梓潼神庙,敕封庙额为灵应祠。光宗追封张亚子为忠文仁武孝德圣烈王,理宗追封张亚子为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
1316年,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与文昌星遂合二为一,称文昌帝君。
道家又把天上的星神与张亚子合而为一,封张亚子为文昌帝君,属“二十八宿”中的文曲星。道家与张亚子合而为一的年代,应是宋朝。
道教当时大举,人们尊神而轻佛。后人又将蛇神、龙神与文昌帝君重合,使文昌帝君声威大震,进而成为影响全国的、掌管人间福禄的神祗。
元明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
以四川梓潼县七曲山的文昌宫规模最大。一些乡间书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间虽时有兴废,但因文章司命,贵贱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
旧时,每年二月初三日为文昌帝君神诞之日,官府和当地文人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或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相沿成俗。
历史上,文人士子,儒、佛、道都十分崇拜张亚子,还借文昌帝君之名,攥写了大量著述。这些文章中,许多是劝善勉学的诗章。
(二)禄神的传奇演变
宋时,道教不失时机地把梓潼神和文昌星官合二为一。梓潼神文昌星张亚子随后被纳入到道教的神仙谱系中,并且在最尊贵的玉皇大帝身边谋得一席之地。
在南宋的道教神话中,文昌星张亚子的职责相当于玉皇大帝的私人秘书。负责起草御旨诏令,并且专职安排天上以及人间的官禄升迁。到了南宋末年,他的地位更上升为文昌帝君。禄星的演化进入最辉煌的阶段。
但是,随着文昌帝君地位的不断攀升,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在福禄寿三星画像中,天官福星位居中央,自然是拥有帝王之尊。而文昌星荣升帝位,也应当是帝王的装束才对。
如此一来,两者的角色就很难区分开了。
此外,至明清时代,文昌帝君已是天下读书人最敬重的功名考试神,他的声望直追万世师表的孔圣人。要他屈尊在天官福星手下,的确有失体统。为了避免这尴尬的场面,另一种身份的禄星粉墨登场,这就是员外郎禄星。
隋文帝开皇年间,于尚书省各司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唐宋沿置,与郎中通称郎官,皆为中央官吏中的要职。明清各部仍沿此制,以郎中、员外郎、主事为三级司官,得以递升。员外郎简称外郎或员外,通称副郎。清代除六部外,其他官署如理藩院、太仆寺、内务府均设员外郎。
即便禄星成为员外郎,还是不能解决角色重复的问题。因为在戏剧舞台上,员外的服装和普通朝廷官员的日常便装难以区分。而且员外身份的财富意味,也并非独一无二。福星的尊贵其实已包含富贵的含义,禄星的员外角色处境尴尬。因此,禄星又开始担当一个全新的角色,即送子的神仙。
在明朝初年的戏剧唱本中,就开始出现“禄星抱子下凡尘”的唱词。但这送子的职能,却有些来历不明。在流传的民间故事里,禄星被称为送子张仙。
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这位张仙是五代时期一位道士,名为张远霄,在巴蜀道教名山青城山修道成仙。
张远霄有一门绝技最堪称道,擅长弹弓射击,百发百中。而射击的目标正是那些作乱人间的妖魔鬼怪。五代至北宋时期,张仙在巴蜀地区已经小有名气。
那么,这位张道士是怎样成为送子张仙的呢?据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举兵伐蜀,大获全胜。后蜀皇帝孟昶沦为阶下囚,被俘虏押送到北宋首都汴梁。陪伴孟昶的还有他心爱的妃子,即绝世美貌的花蕊夫人。
孟昶与花蕊夫人被赵匡胤软禁以后,两人厮守深宫,相依为命。不料,赵匡胤却偏偏倾心于花蕊夫人的美貌,孟昶的厄运于是就降临了。
在一次郊外狩猎中,孟昶意外地被弓箭误伤,不治身亡。噩耗传来,花蕊夫人伤心欲碎。赵匡胤怕她寻短见,赶忙接到后宫,派人日夜看护,希望花蕊夫人回心转意,倾情自己。但花蕊夫人仍不能忘记爱夫孟昶,暗自请画家绘制孟昶的画像,以寄托思念之情。
为了防止被人识出,花蕊夫人还特意请画家给孟昶改换一身武官装扮,弯弓射箭的样子。然而,画像之人的英俊相貌,还是引起了赵匡胤的怀疑。
一次,花蕊夫人独自面对画像默默流泪,被赵匡胤看到,于是盘问画中人的名字身份。花蕊夫人灵机一动,谎称这就是蜀中著名的神仙张仙,供奉他可以保佑早生贵子。
这件事后来在宫中流传开来,于是张道士被褪去道袍,换上一身戎装,并拥有了孟昶英俊潇洒的美男子扮相,从此以送子的张仙闻名于世。
这个故事虽不见于正史,真伪难辨。但北宋之初张仙送子的说法已风行于世,却是不争的事实。
北宋文人笔记中,还记载了另一则张仙送子的应验故事,而且张仙送的还是北宋的一代文豪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苏东坡和苏辙俩兄弟参加同一年科举考试,在同一个考场上兄弟俩双双高中进士,一时轰动朝野。
早在两兄弟出生以前,有一次其父苏洵梦见张仙弯弓向天射击,连发两弹。苏洵不解其义,赶忙恭敬询问,张仙也不作答,隐身而去。
直至两兄弟双双高中,苏洵才恍然大悟。原来张仙早就托梦许诺,日后必然双双得中。苏洵为此还写过一首名为《张仙赞》的长诗,以表谢意。但苏洵仍未道出张仙演变为禄星的真正原因。其实答案就隐藏在年画之中。
在一幅清代的年画中,张仙被一群小娃娃簇拥中央,他弯弓向天,目标是云间一条黑犬,名为天狗,它是古代一个星宿的名称。
在古代神话中,天狗和人间的家犬一样,也是专职看家护院。但天狗比家犬管得更宽,它是天帝忠实的看门狗,监视星官们的行动是他的职责。
但这却招致了人们的愤怒。因为,在古代民俗观念中,所有金榜题名的大人物都是天上的星官下凡托生来的。而这条天狗把守天门,阻挡星官下界投胎之路,分明是与天下望子成龙的父母作对。
于是,古代星相家们又相应地将天上星宿作一番重新调整。在天狗前方特意安置一张弓箭,名为弧矢星。
弓满似月,箭在弦上,正对天狗的头部。但这似乎不太奏效,因为人们发现孩子们小时候都聪明伶俐,可长大以后却往往不喜好读书,中状元的只是极少数人。
人们于是怀疑弧矢星没有看住天狗,他又下界来破坏孩子们的锦绣前程。因此,这位神射手张神仙的出现,可以说是恰逢其时。他既能保佑天上星官顺利托生平民百姓之家,又能保佑孩子将来高中状元的锦绣前程。
于是,张仙成为人们爱戴的送子神仙,随后加入三星阵容。以其独一无二的送子职能,取代原来的员外郎,担当起新一任禄星神职。
禄星,从一颗普通星辰,下凡人间,演化为读书人顶礼膜拜的科举考试神,又融合了张道士和后蜀皇帝孟昶的神话故事,摇身一变,就成为了送子的张仙。
禄星的传奇演变经历,独具魅力。最终使他成为福禄寿三星中,不可或缺的一颗灿烂的明星。
(三)有关梓潼神的传说
梓潼神张亚子,在当时读书人中具有很高声望。传说他独具慧眼,能在万千人中分辨出哪一位将来会做宰相。而他暗示的方式就是以风雨相送。
北宋蔡涤所著《铁围山丛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代大文豪王安石,在幼年时陪同父亲出门远游。在途经梓潼文昌庙时,突然间风雨大作。父子俩人赶忙进庙躲避,但这风雨却让此时在庙中的一位书生非常兴奋。
这位书生非常高兴,进而有些自负轻狂,结果在考场上连遭败绩,名落孙山,没有被朝廷录取。失意的书生再次来到梓潼文昌庙,并向当地守庙人抱怨,说风雨送贵人的说法根本就不灵验。守庙人也是迷惑不解。
直至若干年后,王安石高中状元,后来又一直做到宰相,梓潼的人们才恍然大悟,风雨送贵人的说法果然灵验。只不过这贵人不是那位倒霉的书生,而是当时才七八岁的少年王安石。
在宋代文人笔记和民间故事中,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其实,梓潼神张亚子之所以被读书人奉若神明,是因为梓潼所处独特的地理位置。
这里是古代巴蜀通往中原的必经之路,读书人进京赶考,必会路经这座文昌庙。焚香礼拜,许下心愿,稍事休息,然后继续赶路。久而久之,香火渐渐旺盛。
因此,好事之人便穿凿附会,求神应验的故事也就应运而生了。
(四)魁星的由来及地位
魁星,是我国神话中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魁星原为古代天文学中“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的俗称,指北斗七星的前四星,即天枢、天璇、天玑、天权。此四星除合称魁星外,亦被并称为“斗魁”。后道教尊其为主宰文运的神,作为文昌帝君的侍神。
魁星信仰盛行于宋代,从此经久不衰,成为封建社会读书人于文昌帝君之外,崇信最甚的神。七月七日为魁星诞辰。在科举考试中,取得高第即称作魁,就是出于魁与奎的同音,并有首之意的缘故。
明朝时,科举要实行“五经取士”。所谓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为儒家崇奉的经书。每经所考取的头一名,称之为“经魁”。
在乡试中,每科的前五名必须分别是其中一经的经魁,故又称五经魁或五经魁首。此外,科举考试中,进士第一名称状元,也称作魁。乡试中,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也称作魁解,均有第一的涵义。
由于魁星掌主文运,所以与文昌神一样,深受读书人的崇拜。过去,几乎每个城镇都有魁星楼、魁星阁。因魁又有“鬼”抢“斗”之意,故魁星又被形象化为一副张牙舞爪的形象。
传说,魁星那支笔专门用来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所以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将其视若神明。
唐宋时,皇宫正殿的台阶正中石板上,雕有龙和鳌的图像。如果考中进士,就要进入皇宫,站在正殿下恭迎皇榜。按规定,考中头一名进士的才有资格站在鳌头之上,故有“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誉。
宋代人同秘在《癸辛杂识》中,就有当时考中状元,朝廷“送镀金魁星盘一副”的记载。
明朝人陆深在《俨山外集》中,也描述了士生们在座右贴魁星图和考场,出售魁星像的热闹场面。
陆深在《俨山外集》中描写的考场的状况,表明了朝士生们都希望魁星点斗,金榜题名。
(五)民间拜魁星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魁星生日。民间谓魁星主文事。闽东一带的读书人崇敬魁星,仅次于孔子,于七夕有拜魁星之俗。
拜魁星仪式在月光下举行,所以在闽东一带村庄里的居民,若是一家人丁旺盛,屋子宽敞,七夕这晚,天井里往往摆上拜织女、拜魁星两张香案。仕女聚会一堂,又被分为两个面面相对,不同性别的小天地,非常热闹有趣。
拜魁星事先要糊一个纸人,即魁星:高0.6米许,宽0.015米,蓝面环眼,锦袍皂靴,左手斜捋飘胸红髯,右手执朱笔,置案上。祭品隆重,不可缺的是羊头,要公羊,留须带角,煮熟,两角束红纸,置盘中,摆在魁星像前。其它祭品茶酒等随便。
参加拜魁星的人,于烛月交辉中进行,鸣炮焚香礼拜罢,就在香案前围桌会餐。席间必玩一种取功名的游戏助兴,以桂圆、榛子、花生干果,代表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以一人手握上述果干各一颗,往桌上投,随它自行滚动。
某种果干滚到某人跟前停止下来,那么某人即状元、榜眼或探花。如投下的干果各方向都滚偏,则大家都没有功名,要重新再投,称复考。都投中,称“三及第”。
其中两颗方位不正,比如桂圆、榛子都不中,只花生到某人跟前,而某人即中探花。这样投一次,饮酒一巡,称“一科”,而谓“这科出探花”,大家向探花敬酒一杯。敬酒的落第考生下一科继续求取功名,而有了功名的就不再参加。
这样吃吃玩玩,一直玩至大家都有功名为止。散场时鸣炮烧纸镪,魁星像也和纸镪一起焚烧,拜祭活动就此结束。
(六)关于魁星的传说
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有关魁星的故事。
古代有一个秀才,名字已不可考,姑且就叫他魁星。此人聪慧过人,才高八斗,过目成诵,出口成章。可就是长相奇丑无比,所以屡屡面试时,都会落第。
据说,魁星本来就长得十分丑陋,且又长了满脸的麻子,一只脚还瘸了,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但是,他写得文章真是太好了,终于被乡试、会试步步录取,一次次高中榜首。到了殿试时,皇帝亲自面试他的文才,一看他的容貌和画着圈上殿的走路姿势,心中就感到有些不悦。
皇帝问道:“你那脸是怎么搞的?”
魁星回答说:“回圣上,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
皇帝一听这话,觉得这人还怪有趣的,于是又问道:“那么你的瘸腿呢?”
魁星又回答:“回圣上,这是一脚跳龙门,独占鳌头。”
皇帝很高兴魁星的机敏,又问:“那朕问你一个问题,你要如实回答。你说,如今天下谁的文章写得最好?”
魁星想了想说:“天下文章属吾县,吾县文章属吾乡,吾乡文章属舍弟,舍弟请我改文章。”
皇帝大喜,阅读完他的文章后,更是拍案叫绝,禁不住说道:“不愧天下第一!”于是钦点魁星为状元。
这个丑文人的才学、智慧和发奋,使他后来升天成为魁星,即北斗七星的前四颗,主管功名禄位。魁字拆开来,一半是鬼,应魁星的面目丑陋,一半是斗,应魁星才高八斗,也应北斗星座。
据说从此开始,皇宫正殿台阶正中的石板上雕有龙和鳌图案,一只魁斗放在旁边。殿试完毕发榜时,应试者都聚到皇宫门前,进士们站在台阶下迎榜,状元则一手持魁斗,一脚站在鳌头上亮相,表示一举夺魁,独占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