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国际图书与版权贸易
40237400000045

第45章 中国对外图书版权贸易(4)

出版本土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员本土化、选题本土化和机构本土化。

1.人员本土化

目前外文局在美国的三家公司共有员工16人,除了少量国内派来的人员外,绝大多数都是当地员工。长河出版社和中国书刊社的董事长、总裁都是由外文局的领导和香港联合出版集团的领导兼任,定期向董事会报告。当地员工有美国人,有美国出生的华人,也有从中国留学回来的“海归”,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中国文化有很深的情结。对于他们来说,供职于此,一方面是谋生,更重要的是兴趣所在。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当地员工能沟通两种不同的文化,并熟悉当地的环境与市场,更容易做好本土化出版发行工作。因此,人员本土化是实现本土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软件”环境。

2.选题本土化

选题涉及题材、内容、写法、翻译、编辑、设计、印刷、装帧、开本、推广等多个方面。选题本土化要求,首先必须是美国人想要了解的或喜爱的题材,同时在内容、语言表达、制作形式等方面也尽量用他们熟悉的方式。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在本土销售,也就是要以市场定位选题。对于国内提供的选题,由于目标读者是中国人,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到适应外国人的价值取向和阅读习惯,虽然含金量很大、信息非常有价值,但为了在国外推广,必须对之进行改造,删掉不便于理解的东西,增加背景材料和必要的解释,并在语言和表达上进行加工。在图书装帧上通常也要花大力气进行改造,如果说一本书看不出是中国出版的书,而更像美国书店里的书,那就成功了一半。从中国作品翻译过来的,要花很多力气来进行改造,使其本土化,这中间并非一个简单的翻译问题;而美国本土的作品,编辑起来相对要容易得多,市场接受程度也要高得多。十多年前,日本讲谈社在美国成立美国讲谈社,他们做到了人员和机构的本土化,但选题没有本土化,很多图书都是由日文直接翻译过去的,加工不多,最后没有成功,退出了美国市场。

3.机构本土化

机构本土化,是指把出版机构建成一个百分之百的美国公司。这里有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两方面的意思。

第一,外部环境。在美国,实行出版社登记制。成立出版社与成立其他公司一样,程序十分简单,可以通过律师或会计师,也可以自己上网申请。出版社成立后就可以马上申请ISBN书号,书号的多少由出版社自己决定。在美国注册的书号会自动地进入美国的图书数据库(BOWKER BOOKS IN PRINT),出版者只要在网上把图书的书名、书号、作者、出版时间等基本信息输入到数据库中,所有的发行公司、书店、图书馆即可通过图书数据库来检索和采购图书。另外,出版社还要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发放的CIP号,这有利于图书馆订购。这些服务都是免费的。资料进入数据库后就会收到订单,有时书还没有出版便已接到订单。这是图书进入主流发行渠道的必要条件。

第二,内部管理。在美国设立出版公司,雇佣当地员工,实现出版本土化,首先必须按照美国的通常做法,如果把国内的一套搬到美国来,肯定不会成功。公司运营要有一种民主的氛围,遇事要大家商量,部门之间要有协作精神,还要虚心听取当地员工的意见,尤其在选题、推广和设计方面。与其他美国公司一样,出版公司要有严格完整的规章制度、完备的员工工作准则和合理高效的工作流程。

长河出版社近几年的出版发展历程值得中国图书“走出去”工程参与者好好借鉴。2002年是长河出版社成立的准备和铺垫阶段。从2003年起,长河出版社开始将国内出版的比较适合美国读者的出版物进行翻译再加工或重新包装。到2004年,长河出版社开始接受英文原创作品,并开始与中国国内的出版机构合作,出版适合美国本土的出版物。

现在,国内各省出版社都先后成立了出版集团。各省出版集团完全可以与外文局及其所属海外公司积极合作,探索以多种合作形式共同将中国的文化推向国外,让中国的出版真正“走出去”。2006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长河出版社偕同美国中国书刊社共同设立了展台,中国外文局、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和长河出版社还在展会期间举办酒会,盛邀国内出版界的领导与同行,共商中国出版走向世界的合作与发展大计。

(二)中英图书版权贸易

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权法诞生在英国。英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实施版权保护的国家,也是版权贸易最发达的国家和版权贸易历史最悠久的国家。英国的版权代理业极为发达,其版权代理公司有200多家,居欧洲第一。

英国与中国的图书版权贸易关系极为密切,英国是中国引进外国版权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在中国加入国际版权公约之前,中国出版的英国图书就已占相当大比例。1989年中国内地出版了超过353种的英国图书,在出版的外国图书中排名第四位。1995年,中国内地出版的英国图书超过208种,英国版图书排名上升到第二位。这一排名一直保持到现在。1998年和1999年,中国内地出版社分别从英国引进了594种与860种图书版权,引进数量不断攀升。北京是中国内地引进英国版权最多的地区,1997年引进的英国版权达300余种,北京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与英国的版权贸易非常密切。上海引进英国版权的数量也呈增长态势。上海版权代理公司近年来代理引进英国图书近50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丛书》、《世界百年掠影》、《当代世界前沿思想家系列》、《剑桥插图历史系列》等都是该公司代理引进的。由于中国版权贸易市场的巨大潜力,使得越来越多的英国出版社对中国市场发生兴趣,剑桥大学出版社、麦克米伦出版公司、英国皇家学会出版社、培生教育出版集团、DK公司等是与中国开展版权贸易合作的代表出版社。像DK公司,与中国出版社开展业务交流已达八年之久,他们不仅授权中国出版社出版了500多种图书,还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

相对于版权引进而言,中国向英国输出版权数量很少。1998年为1种,1999年为20种,2000年为2种,2001年为1种,2002年为6种,2003年为2种,2004年为16种。2005年为74种,是近年来输出版权数量最多的一年。

(三)中德图书版权贸易

德国是中国图书版权贸易的重要伙伴之一。在中国加入两个国际版权公约前,中国翻译出版的两德(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图书种类在中国翻译出版的外国图书中位居第六位。20世纪90年代,中国引进德国图书版权数量不断增加。据北京歌德学院德国图书信息中心柯乐迪的有关报告,1992~1996年,德国图书被翻译成中文出版的由28种上升到135种。1996年,中国内地与港台出版社从德国引进图书版权135种(占德国对外输出总数的3%)。这些图书以少儿图书数量最多(28种),依次为艺术类、自然科学类与文学类。1998年以来,中文图书市场(主要是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已成为德国出版社输出版权少数数量较多的几个市场之一。1998年,中国内地与台湾地区的出版社共从德国引进版权369种(占德国所有输出版权的8.9%)。其中,儿童和青少年书籍93种,文学类书籍60种,

历史和艺术史书籍44种。1999年这个数字又上升到471种,其中,157种为儿童和青少年书籍,哲学和宗教类书籍52种,文学书籍44种,自然书籍27种,艺术书籍2种。而据国家版权局的统计,1998年,中国内地出版社从德国引进版权301种,1999年引进389种。在版权引进方面,1999年在美、英、日之后,德国在中国图书版权引进地排名中位列第四位。

与引进相比,中国出版社向德国输出版权数量非常少。据柯乐迪的报告,1996年中国(包括中国内地与港台地区)向德国输出图书版权仅33种,占德国全部翻译书的0.3%。其中13种为纯文学书籍,其他为实用书籍。1999年,中国出版社对德国输出了13种图书的版权(其中一本是小说)。另据国家版权局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1991~1996年,中国内地出版社共向德国输出了27种图书版权,德国居内地对外国输出版权排名地的第四名。根据国家版权局年度统计,1998年和1999年,中国内地出版社分别向德国输出版权7种与1种。

2004年的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共有参展商约6000家,其中276家来自亚洲。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的参展商为28家,他们多以联合展台的形式参展。中国台湾曾是海外出版商进入中国图书市场的门户,但是现在中国内地已取代台湾成为国外出版社最感兴趣的市场。在德国所出版的每8本书中就有1本是翻译的书(即版权引进书),而引进版图书中又有一半是英语图书,法语引进版占第二位。由德国引进的日本版权书占其整个引进量的0.4%,排在第十位。中国排在第18位,占德国引进版权书总量的0.1%。

2003年,中国成为德文版权的引进大国。当年德国共输出7022种版权书,仅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就引进660种,占整个贸易量的9.4%。自1998年以来,中国从德国购买图书版权的数量一直排名世界第一,直到2002年被韩国超过。

与其他欧美国家相比,德国出版社对预付金和版税的要求不高,他们更看重的是把自己的作家们介绍到国际图书市场上去。近几年来,中国的出版社从德语出版市场引进的“冒险小虎队”系列、《游戏中的科学》和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耶利内克的作品《钢琴教师》等,都成为中国图书市场上的畅销书。

与英语相比,德语是小语种,中国出版界熟练掌握德语的版权经理和编辑很少,所以在中德版权贸易中需要双方做出更多努力。德国政府和出版业深知这一点,他们非常重视德文书在国外的推动。歌德学院及其德国图书信息中心(BIZ)在中国均设立了分院,更有利于与中国文化界、出版界交流,加强合作沟通。

据德国书商及出版商协会分析,在整个图书行业的全球化趋势之下,总体上德国版权输出进展迅速。1994年,德国仅输出版权有3869种,2003年,德国向全球输出图书版权6989种,而到2004年,共输出7022种,十年间的增长率是80%。

从版权输出的种类来看,青少年图书比例最高。2003年输出的6989种图书中,有1804种都是少儿图书。近几年位居版权输出第二位的是文学图书,占15.6%。

从版权输出对象来看,2004年德国向中国输出版权占全年输出总量的9%,韩国占7.5%,西班牙占6.8%;翻译成英文输出到英语国家的占6.7%,波兰占6.6%,意大利占6.6%,捷克占5.9%,俄罗斯占5.9%,法语国家占5.8%,匈牙利占5.4%,其他语种国家占33.8%。1998~2004年间,除2002年外,中国皆为购买德国版权图书最多的国家(2002年为韩国)。从2004年开始,德国图书信息中心举办了“全球化国际书展”、“德国哲学书展”、“德国最美书巡展”等,还在上海国际儿童图书博览会上成功地举办了德国少儿图书市场论坛。法兰克福国际书展更是不遗余力地组织大型国家展台,每年都吸引了大量德国出版社参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

德国图书版权输出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出版社自行向全球版权贸易伙伴发送自制的版权书目录。与英语相比,德语属于小语种,因此很多出版社都将版权书信息翻译成英文。很多出版社网站都是德文的,但版权书这一栏会单独做成英文。每年春、秋两季,出版社都很有规律地通过互联网或以纸质形式将版权书目录发给全球版权贸易伙伴。二是通过书展贸易平台。德国出版商每年在国家组织下或自行参加大约25个国家的国际书展。

近年来,德国政府在版权输出方面也有新动作,即推出了“Litrix项目”。Litrix.de是向全世界介绍德国当代出版物的权威媒体之一,它于2003年7月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文化基金会的支持下诞生。其目标是增进全世界对德国当代出版物的认识和了解,使德国和其他国家在当代图书领域的交流更加深入和活跃。文化基金会初步计划为这个项目提供至2005年底的财政支持。Litrix.de的办公地点设在慕尼黑歌德学院,它的另一个合作伙伴是法兰克福国际书展。

为了更好地向国外推荐优秀的德国新出版物,Litrix.de每年都会选出一个地区作为工作重点,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组成:

1.从德国当代出版物中精选优秀作品

Litrix.de与一个高水平的评审委员会委员会由五位独立的专家组成,其成员都是享誉德国内外的文学评论家,以及一位在德语和德国文学领域都有较高造诣的国际成员。Litrix.de还在选拔过程中设立了第二个评审委员会——当地委员会。这个“当地委员会”由三名委员组成,他们都生活在当地,属于那里的文化圈。作为日耳曼学学者和翻译工作者,他们对德国文学也非常熟悉;作为“活动在两种文化之间的人”,他们也有资格评价,哪一些题材和论点会引起当地读者的兴趣,综合考虑该国的文化审查和社会、宗教禁忌,判断这些书在该地区的翻译有没有可行性。合作,以“图书是否在文学方面、专业方面和风格方面具有高质量”,“作品所涉及的主题是否具有全球意义”以及“文章是否反映社会现实或者德国社会中个人的心理状态”为标准,每年从文学类书、非文学类书和少儿读物三大类图书中精选出30~40本新出版的优秀书籍,然后在其网站(http://www.Litrix.de)上用多种语言选登作品的内容节选、详细书评,并同时介绍作者和出版社等背景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