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听懂孩子的话,读懂孩子的心
39997100000031

第31章 正能量教育,赢得孩子的心(1)

家的温暖是滋润孩子心灵最好地土壤

家,是一个温暖的字眼,是一个孩子温暖的港湾。当孩子还是胎儿的时候就能和母亲一起感受到家的温暖。根据研究表明胎儿的心跳加快有时是因为母亲情绪激动造成的,曾有一位被生活逼到走投无路的孕妇准备轻生,是腹中那个还未出生的小生命用强烈的胎动给了她活下去的勇气。孩子没出生就能感受到周遭的氛围。

家庭的气氛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轨迹,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会让孩子有一个无忧无虑、井然有序、天真烂漫的幸福生活。试想一下,爸爸经常搂着孩子给他讲故事,为孩子辅导作业,带着孩子跑步、锻炼身体,妈妈给孩子做美味可口的早餐,带孩子逛公园,一家人温馨而甜蜜。在家庭的熏陶下和父母的精心教育下,孩子变得活泼开朗,热爱生活,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个孩子是多么的幸福。但是,如果孩子处在一个不和谐的家庭之中,父母经常吵嘴打架,甚至闹离婚,无心照料孩子,甚至视孩子为撒气的工具,或当作再婚的包袱而加以虐待,从而精神受挫,活泼的天性渐渐消失,慢慢地孩子变成了一个孤僻的人,做事缺乏热情,试想,身处这样家庭环境下的孩子会有好的身心发展吗?

与大多数同学一样,小南是一名头脑聪敏、灵活,好奇心强的小学生。然而不幸的是,他有一个不幸的家庭。他有一个酗酒如命、嗜赌如亲的父亲,并且他父亲的脾气极为暴躁。母亲不能容忍父亲的行为,为此经常与丈夫吵架,家庭关系十分紧张,曾一度要闹离婚。经济上的拮据,父母的吵架,再加上父母经常在吵完架后把自己当做出气筒,种种的不幸让小南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经常一个人躲在自己的房间默默地流泪。

在班级里,他感到十分的孤独,没有朋友,也不敢和别人交朋友,即使别人偶有关心,也被他看作是嘲笑;长期的压抑使他情绪焦躁,无心学习,他从来不回答问题,上课总是无精打采;同时,他还非常敏感自卑,无论何时都觉得别人在讨论自己,说自己的坏话。后来,他发展到逃课、逃学、不愿意出门。至此,其父母仍相互埋怨、扯皮。他曾说:“我很想读好书,我也向往高中、大学的生活,可我家不像家,常常被父亲打。反正,我是没有希望了。”

对于孩子来讲,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步入社会之前,他们所能接受到的教育和影响主要来自于父母。生在家庭和睦的家庭的孩子是幸福的,这也应当是父母应该努力为孩子创造的。但并非所有家庭都是和睦的,往往孩子的紧张状态就是因为那些家庭不睦所致,进而造成了孩子情绪上的焦躁。在一次全国青少年活动夏令营中,一个在别人眼中看起来很叛逆的小女孩说:“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起来,我是不幸的,我的父母经常在我的面前发生口角、打架,甚至闹离婚,他们丝毫没有顾及我的感受。我只是一个孩子,我渴望父母的关爱,渴望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但我的父母却不能给我这些最基本的要求,他们毁灭了我心中父母应该有的形象。”经常吵架甚至拳脚相向的父母会给孩子树立一个反面的榜样,孩子学会了像父母那样为人处世,以暴力去解决问题,从而导致了心理上的缺陷。一个经常打架的男孩说:“我爸爸的脾气很暴躁,动不动就打我,这让我也学会了怎样打人。”还有的子女会对自己的父母产生怨恨的情绪,认为他们没有给自己创造一个温暖的家,继而会采取极端和过激的方式处理问题。曾经有一位中学老师对其班级里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有85%的学生认为父母吵架是自己最害怕的事。可见,孩子对家长的吵架,对家庭的不和睦是何其的恐惧和讨厌。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的一生都身处家庭之中。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是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的,这种影响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左右着孩子的成长轨迹,一个关系和谐、民主,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的家庭,能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和待人接物的习惯。相反,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行为举止不良,孩子们怎么能健康的成长呢?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一致,当着孩子面出现意见不一的时候,会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样,家庭教育的作用会互相抵消。不管子女多大,他们总需要父母的呵护与关爱,总想在父母面前撒撒娇,而这种亲子关系是自小就应当形成的。若父母给予不了子女细微的关心和呵护,孩子们心灵也会因此而严重受挫。所以说,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氛围。

赵莎出生在一个不幸的家庭,她父母是典型的“吵架夫妻”,几乎每天都要吵架,这让赵莎手足无措。每次父母吵完架后,总会拿她出气或拿她当做筹码要挟对方。有一次,父母吵完架后,母亲一怒之下把赵莎带回了母亲的老家,这不仅耽误了赵莎的学习,更让赵莎的心理受到了巨大的创伤,她认为父母只是把她当做一个工具,没有真正的关心她。她无心学习,学习一落千丈。就这样,赵莎整天忧心忡忡,看起来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变得不喜欢与别人交流,总是一个人孤单的来往。

家庭是一个整体,在孩子还不能真正独立的时候,父母是家庭的主体,承担着负担家庭、教育孩子的责任。家庭成员不睦,尤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统一的时候,会造成孩子对家的厌烦情绪。有些孩子还会因此产生叛逆心理,性格上变得极其敏感。有的则感到自卑,认为家庭放弃了自己,自己也就自甘堕落。他们将对家庭的敌意指向社会,造成人格的******化。孩子并不能完全地自立于社会,他们需要认同和接纳的感觉。父母因为家庭矛盾,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孩子只好通过其它途径寻找温暖,而在这个途径中,孩子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这又进一步导致了孩子不健全心理和人格的形成。

在家庭教育中,要想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孩子的心理健康、学习能力的获取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这三个方面是最重要的。家庭和睦,孩子的身心才不会被蒙上阴影。根据调查发现,高智商和活泼开朗的孩子一般都成长于和睦的家庭中。对于逐渐长大,心智逐渐成熟但却涉世未深的孩子来说,如何让他们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使他们对社会能有更深刻的看法和认识,家长们的以身作则能影响孩子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除此以外,家长们还需要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倾心的交流环境,只有这样父母才能够真正走进孩子们的内心,及时了解孩子们真正的心理需求。因此,孩子的身心能否健康成长,这与家庭氛围和谐与否息息相关。希望年轻的父母们能够给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成长。

孩子的一生始于家庭,最先担负孩子教育责任的是父母,以及由父母构成主体的家庭。和谐安宁的家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幸福的孩子总是一样的,因为他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不幸福的孩子却各有各的不幸,因为他的家庭总有这样那样的原因而变得支离破碎。身为人亲,应该明白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甚至这种伤害的阴影会一生纠缠在孩子。所以,当你们在争吵时,请想一想,你们有一个可爱的孩子,有一个需要担负的家庭,请把孩子当作你们夫妻之间的沟通纽带,有什么事情心平气和地交流想法。请给孩子一个幸福和和谐的童年吧。

让孩子学会倾听自己的声音

不少成年人有这样的毛病,非常在乎别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自己毫无主见,自己的想法容易被别人左右。他们要做事,总是会考虑,别人怎么看、怎么想、怎么评价。

那么大多数成年人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毫无主见,为什么不看看自己的真实想法,何必被别人牵着走呢?其源头在童年。幼年是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孩子在幼年时期从来没有过自己的主见,从来都是按照别人强加的意愿办事,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受到别人客观评价的影响。如果孩子还在年幼的时候,大人对孩子强加太多的评价,孩子很容易因此丧失自己的判断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习惯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甚至是开始依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这是现如今这些大人不能“倾听自己内心”,而在乎别人眼光的原因所在。

其实,孩子与生俱来的优点就是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他们初来乍到这个世界上会做出很多让人匪夷所思的举动,他们才不会在意别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是成年人逐渐改变了孩子的性格,让孩子活在了别人的世界里。

父母教育孩子懂礼貌,逢人便打招呼;安全第一,就怕孩子发生意外,就算是孩子走路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自己都会内疚很久,恨不得自己替孩子走路;他们不准孩子游泳、穿溜冰鞋,总之是在他们眼里一切会伤害到孩子的东西和事情;饮食起居等方面做得更是无微不至,就怕比别家的孩子吃的差,就怕衣服的牌子没有别家孩子的好;吃喝玩乐都由父母做决定,孩子根本没有选择权。就这样,在这种教育之下,孩子变得盲从、没主见,迷失了自己,做不了自己,长大后不能“听从自己的声音”。

有一位望子成龙心切的母亲。

一天,她带着五岁的孩子向一位著名化学家求教成才之路。化学家得知母子俩的来意后,化学家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自己是怎样踏上成才之路的,而是带他们进了一间实验室。化学家在走进实验室后,迫不及待地在孩子面前展示了一瓶黄色溶液。

孩子用好奇的眼光盯着那瓶黄色的溶液,既兴奋但又不知道教授的用意,过了一会儿不由自主地将手伸向瓶子。这时,母亲拍了孩子胳膊一下,吓得孩子已经伸出去的手立马缩了回来。

此时化学家放声大笑,对那位妈妈说:“您不是请教我成才之路吗,我的答案已经给您了。”母亲疑惑地望了望化学家。化学家漫不经心地将黄色溶液倒进了自己嘴里,笑着说:“实际上这就是水而已。因为你的呵斥,很可能就吓走了一位天才。”

孩子天生无所畏惧,富有好奇心,喜欢冒险,并从中获得了积极探索的精神和勇气。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对自己及周围的环境是不了解的,他们只有通过各种活动,不断积累各种成功或失败的体验,才能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孩子对各种新鲜事物总抱着跃跃欲试的态度:从来没学过游泳,就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在水里飘起来,归根结底都是源自孩子的好奇心,他们总是想对背后的真相一探究竟。

可是很多父母,包括带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懂孩子的成长心理,常常对孩子发号施令,甚至有的家长,在不到半小时里,对孩子的指令多达十几次,几乎平均两分钟要下一次指令!都是禁止或限制这类的话,或者强迫孩子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慢慢地造就了孩子屈从的性格。就在大人的干预之下,孩子觉得什么都玩不好。

父母们“诲人不倦”,换一个字就是“毁人不倦”。孩子曾试图反抗过父母的限制,但是每次都被父母将选择权扼杀于摇篮之中,幼小的他们怎敌得过掌握一切权利的成年人呢?反抗失败后的孩子很可能走向两个极端,变得叛逆或是自卑、懦弱。

在强势父母的控制和安排下,孩子无异于若是群体,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按部就班。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的一生都被父母包办了。上学时,他们是家长、老师眼中言听计从的好孩子;上班时,他们又是领导和上司眼中言听计从的好下属,反正他们从小已经遗失了判断是非的能力,没有主见。他们凡事都会在意别人的看法,而不注重自己的感受,既痛苦又束手无策。他们内心并不强大,自卑、懦弱,表里不一,听话是被迫的,在他看来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是最重要的。他们的内心不够阳光,稍遇打击就会选择逃避,因为他们从未真正做过自己,终日在别人的眼里过活。

孩子的童年就只有“学习”二字吗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无疑家庭则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然而,如今许多父母把对孩子的教育局限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为了能够提高孩子的成绩,有些父母甚至忽视孩子的身体健康。有些父母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事情孩子都不用操心。他们把孩子当成了学习的机器,把孩子的玩的时间都剥夺了。

据调查表明,有三成的父母认为学习是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其他事情可有可无,而还有一成多的父母认为孩子的睡眠时间可以少点,学习比睡眠重要。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话就是叫“作业做完了吗”、“考得怎么样”。

显而易见,父母已经视孩子如学习机一般,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奔波在各种辅导班的路上。试问,那些父母体会过孩子的感受吗,孩子们会快乐吗?他们还有星星和月亮、蓝天和白云吗?没有玩耍,只有学习的童年不是童年,这样的做法是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的。

一位长期在父母高压严管之下的孩子,曾在自己的一篇作文中写道:

从上初中开始,我的课余时间显著减少。每天我都被父母死死地管着,晚上十一点之前不准睡觉,这让我因为缺少足够的睡眠而筋疲力尽,但是我只能咬牙坚持下来。因为就像他们所说的那样,他们是为我好,为了能让我考上重点高中和将来能够考上名牌大学,他们逼迫我这样做,我完全理解他们的心情。